《地质地貌学》课件10-11.
- 格式:ppt
- 大小:19.55 MB
- 文档页数:72
地貌学教学课件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
一、地貌学是从地理学和地质学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发展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在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笃公刘》中,就有“岗”(丘陵)、“塬”(平原)和“隰”(低湿地)的描述。
在成书于11世纪末(北宋时期)的《梦溪笔谈》中,沈括对流水的侵独、搬运与堆积作用三者的关系有清晰的概念,并提出华北平原是河流堆积作用的结果。
清初孙兰的《柳庭舆地偶说》中提出,地貌作用“因时而变,因变而变,因人而变”,已涉及地貌的演变,并注意到人的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英国的J.赫顿在《地球的学说》(1788年)中已将地形的变化看作是地球地质发展的组成部分。
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地貌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美国W.M.戴维斯和德国W.彭克对此起了重要作用。
戴维斯在1899年提出地理(地貌)循环学说,认为地貌是构造、营力和时间(侵蚀阶段)的函数。
构造运动造成的上升山地在外力作用下,主要是流水侵蚀下,经历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3个阶段。
在老年期,地面被夷平为“准平原”。
彭克的《地貌分析》(1924年)提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注意到剥蚀过程与地壳垂直运动的关系,认为山坡形态(凸形坡、凹形坡、直线坡)取决于构造(上升)运动与剥蚀作用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以上观点曾长期作为地貌学的理论基础。
发展阶段中国在1949年以后,地貌学得到较快发展。
系统研究了长江、黄河的河流地貌和青藏高原地貌,为水利和道路建设提供了科学资料,还对中国独具特色的西北黄土和西南喀斯特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关的成因理论。
二、研究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了较大进展。
①地貌学研究和应用只凭定性描述方法是不够的,必须用定量方法研究地貌过程,说明地貌与其形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地质地貌学习纲要前言§1、地质学是一门什么科学地质学就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地球的科学。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1、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2、研究对象:研究地球,但由于技术条件的制约主要研究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上部)3、资料来源:矿物、岩石、化石及用地球物理化学数学航天等获得的信息等。
4、基础地质学分科: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其中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被许多地质学家称之为基础地质学的“三大支柱”:地壳的物质组成、分类、成因及转化规律;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及成因;地壳的发展历史、生物及古地理演化规律。
二、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担负着两大使命:1、寻找矿产资源;2、环境保护三、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大胆地假设,然后小心认真地求证。
科学研究有两种最基本方法:一是推演法(基于最基本的科学原理,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结论);二是归纳法(基于大量的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规律,得出结论)四、地质学的发展1、著名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在19世纪提出:“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大大地促进了地质学的发展。
2、地质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论战:1、火成论对水成论;2、渐变论与灾变论;3、活动论与固定论。
3、大地构造学经历了:地槽-地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
§2、地貌学是一门什么科学一、地貌及地貌学1、地形与地貌的差异●地貌与地形,含义基本相同,但又有差异;●不同的地形有着不同的成因。
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形成这些起伏的原因和过程;●仅研究地球表面起伏的是地形学;既研究地表起伏,又研究其起伏原因和过程的才是地貌学;●地形有正地形与负地形之分,正地形:相对高起的地形;负地形:相对低下的地形;●地貌有顺地貌与逆地貌之别,顺地貌: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一致;逆地貌: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不一致。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对几个地理学概念的理解•“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
•“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地势:地球表面形状的高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形态•我国把”地形”改为”地貌”的原因?•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
----例如:千差万别的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因此: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学科。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2、地貌的形成(成因与发育)•3、地貌的分布•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1) 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组合形态•①基本形态: 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
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②组合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
例如•基本形态: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组合形态:一个河谷形态(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
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
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可将地貌组合形态分为如下几类:•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巨地貌例如,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大地貌例如,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中地貌例如,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小地貌例如,单个洪积扇•微地貌例如,沙波纹(2)地貌的物质组成•分析地貌的物质组成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