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概论》教案 2
- 格式:doc
- 大小:613.00 KB
- 文档页数:73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特征。
3.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提高他们对旅游行业发展的关注度。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定义、旅游者的特点等。
2. 旅游的起源与发展:旅游的起源、世界旅游发展历程、中国旅游发展概况。
3. 旅游活动类型: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等。
4. 旅游者的心理特征: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满意度等。
5. 旅游业的构成: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市场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活动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旅游活动类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者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加深对旅游业的认识。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旅游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第二课时:旅游活动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特征。
3. 第三课时:旅游业的构成及发展。
4. 第四课时:旅游业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5. 第五课时: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旅游活动类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旅游者心理特征时的表现。
4. 实地考察报告:考察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和观察力。
5.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旅游概论》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旅游概论》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和知识。
2. 案例资料:收集各类旅游活动案例,用于分析旅游活动类型。
3. 视频资料:拍摄旅游景点的视频,增强学生对旅游业的直观认识。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旅游业的相关信息,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旅游的定义,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
2. 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阐述旅游的定义、特点和旅游者的概念。
第二章旅游简史第一节世界旅游简史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世界旅游、旅游业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掌握现代旅游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2、能力目标,使学生养成正确分析问题、看待历史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促使其树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1、重点,掌握现代旅游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2、难点,对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的理解。
3、关键,了解并掌握世界旅游的发展历史。
教学方法:1、教法分析,讲授法、案例分析法2、讨论学习法,课时计划:2个学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旅游概论》第一章以后,对旅游专业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存在了一些疑问,让我们试着一起来解决这些疑问吧。
让学生对其分析,并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为什么旅行社(导游)是“不可替代”的?2、你认为是什么力量推动,使古代奥运会流传至今,发扬光大?3、你能回答这两个疑问吗?旅游从旅行中孕育,又从旅行中分离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
由于在上一章我们已经对旅游的产生作了分析,这里仅就旅游的发展过程作一概括论述,借以了解旅游的历史传统,揭示旅游、旅游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征,以扩大对旅游的历史视野,加深对现代旅游的认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世界旅游历史的发展。
一、古代旅行和旅游的发展及其特征(一)发展:1、公元前3000年腓尼基人2、公元前八世纪希腊、罗马3、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波斯帝国4、公元7-8世纪阿拉伯帝国5、公元10-11世纪西欧城市(二)特征:1、古代的旅行、旅游动机更多地与物质功利、宗教以及政治目的相联系,因而,古代旅行、旅游往往与通商贸易、宗教旅行以及奴隶主、封建帝王的巡游活动相结合。
2、以欧洲人为代表的探险、考察旅行相对发达,但具有物质占有和殖民文化倾向。
那么,近代旅游又是如何兴盛的呢?二、近代旅游的兴盛与旅游业的诞生(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四大刺激因素:1、技术因素2、经济因素3、社会因素4、价值因素世界旅游业的创始人——(英)托马斯·库克1841年7月5日禁酒大会1845年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1845年8月4日组织消遣性的观光旅游团(二)特征1、旅游者人员构成的多层次。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二节旅游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1.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
2.掌握旅游的基本特征。
1.旅游的本质属性。
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经济本质论、文化本质论。
1.讲授法。
2.讨论法。
3.练习法
多媒体、教学课件。
理论课。
1课时。
[引入新课]
提问:旅游行业的本质是服务业,应更多地注重游客的体验,至于新兴事物、新鲜玩法,可作为营销法门,但不可偏离本质,买椟还珠。
旅游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是产品与服务,你赞同吗?
[讲授新课]
一、旅游的本质属性
旅游界学者们对旅游本质属性的界定众说纷纭,大体看来,主要有两种倾向,即“经济本质论”和“文化本质论”。
旅游的本质属性偏向于“文化本质论”。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社会属性
2.文化属性
3.经济属性
二、旅游的基本特征
1.异地性
2.暂时性
3.综合性
[小结]
多年来,国际旅游界对旅游的本质属性从“经济本质论”转变为“文化本质论”。
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旅游的特征是“旅游”本身有别于其他事物的外在标志,是其本质的外在显现。
旅游的特征表现为多个方面,包括异地性、暂时性、综合性。
我们只有认清了旅游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才能更好地区别什么是旅游活动,什么不是旅游活动。
[作业]
1.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2.什么是特征?。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旅游的主体、媒介和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识,提高其对旅游市场的敏感度。
4. 引导学生了解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其关联产业。
5. 使学生熟悉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旅游政策。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旅游的主体、媒介和客体3. 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关联产业4.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5. 我国旅游政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基本概念、特点、主体、媒介、客体、旅游业组成部分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业的关联产业,培养学生对旅游市场的敏感度。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加深对旅游业的认识。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第二课时:旅游的主体、媒介和客体3. 第三课时: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关联产业4. 第四课时:旅游业的发展趋势5. 第五课时:我国旅游政策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特点、主体、媒介、客体等知识点的掌握。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旅游业关联产业的认识。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对旅游业发展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我国旅游政策的理解和应用。
5.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旅游概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六、教学内容6. 旅游者的需求与行为7. 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8.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9. 旅游服务与管理10.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者的需求与行为、旅游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策略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或失败的旅游市场营销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技巧。
3. 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与管理场景,培养学生对旅游服务的认识。
4. 小组讨论法:讨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旅游概论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旅游概论教案旅游者就旅游活动内容,包括:食、住、行、游、购、娱。
旅游活动基本要素有:旅游活动主体旅游者旅游活动客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中介体旅游业一、关于旅游者的界定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一)国际旅游者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罗马会议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75年成立后采纳了罗马定义。
1981年出版《国内与国际旅游统计资料收集与提供方法手册》对罗马定义作了补充和完善。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1)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2)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3)上述人员的随从人员;特点:(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
(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将国际旅游者分为(过夜)国际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4)“游客”称谓用于所有纳入旅游统计的来访者(二)、我国对入境旅游者的界定1、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
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
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
2、来华海外游客是指因上述原因或目的离开其长住国(或长住地区)到我国大陆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12个月,并在我国大陆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3、海外游客分为:海外旅游者海外一日游游客4、非海外游客:政府高层访问团;驻华使领馆人员和长驻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航班过境旅客、边境往来的边民;来华定居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
(三)、关于国内旅游者的界定国内旅游者: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游客:中国国家统计局标准:离开长住地外出距离在10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 小时但不足24小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旅游概论课时:45分钟年级/专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2. 让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3. 培养学生的旅游意识和旅游道德观念。
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2. 旅游的特点和分类;3. 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4. 旅游业的构成和作用;5. 旅游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阐述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2. 案例分析法:分享旅游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作用和发展趋势;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相关话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2. PPT课件;3. 案例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旅游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2. 讲解:详细阐述旅游的特点、分类以及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3. 案例分析:分享旅游业的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作用和发展趋势;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旅游相关话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旅游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加深对旅游业的了解;2. 邀请旅游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旅游业的发展经验和趋势;3. 开展旅游策划比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1. 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如何;4. 教学拓展活动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历史演变、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类型1.1 旅游的定义1.2 旅游的类型1.3 旅游的特点2. 旅游活动的历史演变2.1 古代旅游2.2 中世纪旅游2.3 现代旅游3. 旅游业的组成部分3.1 旅游资源3.2 旅游设施与服务3.3 旅游市场营销4. 旅游业的相互关系4.1 旅游业与经济的关系4.2 旅游业与社会的联系4.3 旅游业与环境的影响5. 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5.1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5.2 旅游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历史演变、旅游业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旅游业的实际运作。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旅游概论》教材2. 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辅助讲解3. 案例材料:收集典型的旅游案例,用于分析与讨论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点阐述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旅游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章节:旅游政策与法规1. 旅游政策的概念与作用6.1 旅游政策的定义6.2 旅游政策的作用2. 我国旅游政策体系6.3 我国旅游政策的发展历程6.4 我国现行旅游政策的主要内容3. 旅游法规及其管理6.5 旅游法规的分类6.6 旅游法规的管理范围与作用七、教学章节:旅游市场与旅游者1. 旅游市场的概念与结构7.1 旅游市场的定义7.2 旅游市场的结构2. 旅游者的行为特征7.3 旅游者的需求与动机7.4 旅游者的行为模式3.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7.5 旅游市场营销的组合策略7.6 旅游市场营销的新趋势八、教学章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1.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8.1 旅游资源的定义8.2 旅游资源的分类2.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8.3 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与措施8.4 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问题3. 可持续旅游发展8.5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与内涵8.6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挑战九、教学章节:旅游项目管理1. 旅游项目的概念与特点9.1 旅游项目的定义9.2 旅游项目的特点2. 旅游项目的策划与管理9.3 旅游项目的策划流程9.4 旅游项目的管理要点3. 旅游项目案例分析9.5 旅游项目案例选取9.6 旅游项目案例分析与启示十、教学章节: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10.1 旅游业发展的国际趋势10.2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2. 旅游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0.3 旅游业面临的挑战10.4 旅游业的发展机遇3. 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展望10.5 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10.6 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类型难点解析:理解旅游活动的异质性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
3. 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其关联产业。
4. 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旅游活动的分类3. 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4. 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关联产业5. 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和发展趋势。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活动的具体实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业的发展对策,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加深对旅游业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旅游概论》教材及相关辅助资料。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实地考察地点:确定合适的旅游景点作为实地考察对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旅游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
2. 讲解旅游的基本特点和分类:让学生了解旅游活动的多样性。
3. 分析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旅游业的构成。
4. 讲解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关联产业:让学生了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5. 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
6.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活动的具体实践。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旅游业的发展对策,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8.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加深对旅游业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4. 旅游综述作业:评估学生对旅游业发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与旅游相关的书籍、文章,拓宽知识面。
2. 参观访问:组织学生参观旅游企业,了解旅游业的具体运营。
3. 学术讲座:邀请旅游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章节一:旅游资源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3. 理解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3. 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价值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案例。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对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看法。
章节二:自然旅游资源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条件。
3. 了解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内容:1. 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条件。
3. 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特点和开发条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案例。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对自然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看法。
章节三:人文旅游资源教学目标:1. 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条件。
3. 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内容:1. 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条件。
3. 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特点和开发条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案例。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对人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看法。
章节四: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2. 掌握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3. 能够进行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
教学内容:1. 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掌握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2.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对旅游业的认知水平。
3. 使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认识旅游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定义、旅游者的特点、旅游活动的性质。
2. 旅游类型:休闲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宗教旅游等。
3. 旅游的特点:季节性、地域性、综合性、可持续性。
4. 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旅游设施、旅游市场。
5. 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阐述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实际运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展开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让学生亲身体验旅游业的发展。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阐述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2. 第二课时: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实际运作。
3. 第三课时:讨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 第四课时: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让学生亲身体验旅游业的发展。
5. 第五课时:总结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典型旅游案例的分析能力。
3. 讨论发言: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4. 实地考察报告:了解学生对旅游业实际运作的认识和体验。
5. 期末考试: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他们对旅游概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旅游概论》教材,用于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旅游基础知识。
2. 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旅游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
3.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旅游的定义1.2 旅游的特点1.3 旅游的类型2. 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2.1 旅游活动的起源与发展2.2 我国旅游活动的历史演变2.3 世界旅游活动的发展现状3. 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3.1 旅游者的心理需求3.2 旅游者的行为特点3.3 旅游者的出行决策4. 旅游业的组成与作用4.1 旅游业的组成部分4.2 旅游业的经济作用4.3 旅游业的社会文化作用5. 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5.1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5.2 旅游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3 我国旅游业的战略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历史发展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加深对旅游业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特点等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旅游业发展与管理方面的分析能力。
4. 实地考察报告:了解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旅游概论》教材。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
3. 案例资料:相关旅游案例。
4. 实地考察:旅游景点门票、交通等。
5. 网络资源:旅游相关网站、新闻报道等。
六、教学单元六:旅游市场与旅游者1. 旅游市场的概念与构成6.1 旅游市场的定义6.2 旅游市场的构成要素6.3 旅游市场的分类2. 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6.4 旅游市场分析的方法与步骤6.5 旅游市场预测的原理与技术6.6 旅游市场趋势分析3. 旅游者的特征与需求6.7 旅游者的基本特征6.8 旅游者的需求与动机6.9 旅游者的行为模式七、教学单元七:旅游业的产品与服务1. 旅游产品的基本概念7.1 旅游产品的定义与特点7.2 旅游产品的类型与分类7.3 旅游产品的价值与功能2. 旅游服务的组成与提供7.4 旅游服务的构成要素7.5 旅游服务的提供过程与质量管理7.6 旅游服务的创新与改进3. 旅游业的营销策略7.7 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7.8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7.9 旅游市场营销的新趋势八、教学单元八: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8.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8.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目标8.3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2. 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8.4 旅游资源的价值与保护的重要性8.5 旅游资源保护的管理措施与实践8.6 旅游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3. 社会责任与旅游业的发展8.7 社会责任在旅游业中的意义8.8 旅游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案例8.9 旅游业社会责任的推进策略九、教学单元九: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1. 旅游政策的概念与作用9.1 旅游政策的定义与类型9.2 旅游政策的目标与作用9.3 旅游政策的制定与实施2. 旅游法律法规的体系与内容9.4 旅游法律法规的构成与特点9.5 旅游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9.6 旅游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督3. 旅游业的政策环境分析9.7 旅游政策环境分析的方法9.8 旅游政策环境案例分析9.9 旅游政策环境的优化建议十、教学单元十: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1. 科技发展与旅游业的变化10.1 科技进步对旅游业的影响10.2 数字旅游与智慧旅游的发展10.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旅游业的应用2. 全球化与旅游业的互动10.4 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业发展10.5 跨国旅游合作与竞争10.6 全球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与挑战3. 旅游业的创新与变革10.7 旅游业创新的重要性10.8 旅游业务模式创新案例10.9 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与展望十一、教学单元十一:旅游规划与管理1. 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1.1 旅游规划的定义与目的11.2 旅游规划的流程与步骤11.3 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2.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11.4 旅游资源规划的原则与方法11.5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1.6 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 旅游服务质量管理11.7 旅游服务质量的构成与评估11.8 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手段11.9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与措施十二、教学单元十二: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1. 旅游企业的类型与特点12.1 旅游企业分类及其特点12.2 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层次12.3 旅游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与实施2. 旅游企业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12.4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与应用12.5 旅游企业品牌建设的核心要素12.6 旅游企业品牌推广与传播的方法3.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2.7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与需求12.8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与培训12.9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激励与考核机制十三、教学单元十三:旅游安全与危机管理1. 旅游安全的重要性与挑战13.1 旅游安全问题的类型与特点13.2 旅游安全管理的原则与方法13.3 旅游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应对2. 旅游危机管理13.4 旅游危机的类型与影响13.5 旅游危机管理的流程与策略13.6 旅游危机应对的案例分析3. 旅游保险与风险管理13.7 旅游保险的作用与类型13.8 旅游风险评估与控制13.9 旅游保险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十四、教学单元十四:旅游伦理与责任旅游1. 旅游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实践14.1 旅游伦理的概念与重要性14.2 旅游伦理原则的应用与挑战14.3 旅游伦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2. 责任旅游的概念与实践14.4 责任旅游的定义与发展背景14.5 责任旅游实践的关键领域14.6 责任旅游的推广与评价体系3. 旅游业的道德与社会责任14.7 旅游业道德责任的表现与影响14.8 旅游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案例14.9 旅游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推进策略十五、教学单元十五:综合实践活动与案例研究1. 旅游项目管理15.1 旅游项目的类型与特点15.2 旅游项目的策划与管理流程15.3 旅游项目的案例分析与讨论2. 旅游线路设计与产品创新15.4 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与方法15.5 旅游产品的创新策略与实践15.6 旅游线路设计与产品创新的案例研究3. 旅游实地考察与分析15.7 实地考察的目的与安排15.8 旅游实地考察的实践与总结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旅游概论》涵盖了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历史发展、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旅游业的组成与作用、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旅游市场与旅游者、旅游业的产品与服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旅游安全与危机管理、旅游伦理与责任旅游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与案例研究等多个方面。
旅游概论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分析《旅游概论》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旅游类专业课程开设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介绍旅游的概念、分类、特点、发展历程以及旅游业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旨在使学生了解旅游产业的基本特点、市场需求、管理方法等,并培养学生的旅游观念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旅游的概念、特点、分类和发展历程;(2)理解旅游业的基本组织形式、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3)掌握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热爱旅游事业;(2)培养学生对旅游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旅游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旅游业的组织与管理;2.教学难点:(1)理解旅游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2)探究旅游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四、教学策略1.多媒体教学策略:利用PPT、图表、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旅游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效果。
2.案例分析教学策略: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旅游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加深对旅游业运行机制的认识。
3.问题探究教学策略:设计一定数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内容和大纲1.旅游的概念和特点(1)旅游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旅游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2.旅游的分类和类型(1)按旅游产品特性分类;(2)按旅游目的地分类;(3)按旅游方式分类。
3.旅游业的组织与管理(1)旅游企业的组织形式;(2)旅游目的地的组织和管理;(3)旅游业的市场营销和质量管理。
4.旅游的发展历程和趋势(1)旅游发展的三个阶段;(2)全球旅游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
3. 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4. 让学生理解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和旅游政策。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旅游的定义1.2 旅游的特点1.3 旅游的分类2. 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2.1 旅游活动的主体2.2 旅游活动的客体2.3 旅游活动的媒介要素3. 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1 旅游业的发展历程3.2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3.3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4. 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4.1 社会经济因素4.2 自然环境因素4.3 文化因素4.4 政策因素5. 旅游政策5.1 旅游政策的含义和作用5.2 我国旅游政策的主要内容5.3 旅游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基本概念、特点、分类,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和旅游政策。
四、教学安排1. 课时:共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过程:4.1 第一课时: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4.2 第二课时:讲解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
4.3 第三课时:讲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4.4 第四课时:讲解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和旅游政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特点、分类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和旅游政策的认识。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旅游概论》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内容6. 旅游业的市场结构6.1 旅游市场的概念与构成6.2 旅游市场的细分6.3 旅游市场的需求与供给7. 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7.1 旅游产品的概念与分类7.2 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7.3 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8. 旅游服务与管理8.1 旅游服务的要素与质量8.2 旅游服务的管理8.3 旅游企业的运营与管理9. 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9.1 旅游规划的概念与流程9.2 旅游规划的实施与评价9.3 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10. 旅游伦理与旅游法10.1 旅游伦理的意义与内容10.2 旅游法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10.3 旅游法的实施与监管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业的市场结构、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旅游伦理与旅游法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