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货币的本质及货币发展的两个阶段(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60 KB
- 文档页数:2
货币"商品论"曾剥下了货币神秘的外衣,但在不兑换纸币和其它现代货币形式出现之后,人们又在货币的"迷宫"中徘徊。
如果象货币"商品论"那样,将货币的本质最终归结为"商品",我们发现那些不是商品的东西可以完全独立执行货币的职能;如果象货币"工具论"那样,把货币的本质归结为一种流通工具,显然又没有揭示出决定货币成为价值流通工具的本质属性,它不过是对货币功能的描述而已。
据对诸种货币现象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就本质而言,货币从来都不是商品,它只不过是在一定历史阶段采取了商品的形式;货币发展过程中,按币值的形成机制划分,可将其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是商品货币阶段;第二是货币不附依于商品而独立存在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货币基本上采取商品货币的形式存在;第二阶段货币以独立的形式存在。
不兑换纸币的产生标志着货币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二阶段。
为叙述方便,下文用纸币代表不兑换纸币和存款货币。
一、纸币可以完全独立执行货币职能,说明货币的本质不是商品同一事物的本质,在该事物的存在期间是不改变的,改变的只能是它的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当一种事物的本质发生变化,便说明该事物已转变为另外一种事物。
这一原理在我们认识货币本质的过程中告诉我们,若能证明纸币或任何一种货币形式在本质上不是商品,便是证明货币的本质不是商品。
因货币的本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是一样的。
要证明纸币是能够独立执行货币职能的货币,而不仅仅是一种价值符号,这就需要它自身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个货币的基本职能。
纸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这已被人们普遍认识。
因此,剩下的问题只是看纸自身有没有价值尺度、能否独立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我们认为:纸币的价值尺度是客观存在的,并由其自身运动规律直接决定,不需要也不可能由外部规定;纸币的价值尺度是可知的,完全可独立将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其中纸币的价格尺度的内在性是决定纸币自身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最主要因素。
对货币职能及本质的再探讨(一)一、跨越发展阶段去认识货币货币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货币的实物商品本位阶段,简称商品货币阶段。
这一阶段中以实物商品充当货币,例如羊、布、贝、白银,最终,黄金以其天然的优越性成为最适合充当货币的实物商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黄金与美元的脱钩、黄金的非货币化标志着此阶段的彻底结束.其次是货币的信用本位阶段,或称虚本位阶段,简称信用货币阶段或管理货币阶段.其间,货币与实物商品完全脱离关系,货币价值及货币发行量皆取决于一国金融当局的政策。
其内部也划分为二个分阶段:(1)纸币阶段。
以不可兑现的纸币形态为货币的存在方式,目前世界各国均处于纸币阶段;(2)无形货币阶段或称电子货币阶段.即个人、企业及一切经济单位将通过磁卡或网络等高科技介质进行所有的经济、金融活动。
已不需要通过持有纸币来表示对货币的拥有,纸币形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电子货币阶段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初露端倪,并随网络、通讯技术的提高呈蓬勃发展之势.纸币阶段和无形货币阶段的区别在于货币的表现形式,而本质上都属于信用货币阶段。
如果认同上述货币发展阶段的存在,那么目前人们对货币的一些认识,则显得有所局限,不够全面。
对货币的解释应贯穿所有货币发展阶段,不应相对于一个阶段,对应一种货币解释,从而不能准确把握和阐述货币的客观规律性。
本文拟以跨阶段的视角对货币本质及职能进行重新的分析和探讨。
二、各种货币理论的货币定义各种货币理论对于货币职能的认识是相对统一的.早在古希腊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已为货币总结了三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人们也普遍认为马克思为货币归纳了五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货币职能的认识也基本在这个框架内.马歇尔在他的《货币、信用与商业》中这样论述道:“货币的主要职能分为二类,货币首先是当场买卖的交换媒介.……货币的第二种职能是充当价值标准或延期支付标准,也就是用来表明一般购买力的数量.”金德尔伯格认为货币具有支付手段、记帐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贮存等四种职能。
货币发展心得(精品5篇)货币发展心得篇1货币发展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货币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货币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作用以及货币的发展规律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下面是我对货币发展的一些心得体会。
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一种流通工具,用于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进行交换和价值转移。
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契约,它代表着一种信任和保障,使人们能够进行高效的交换和价值转移。
2.货币的作用:货币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促进资源的配置和流通,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货币也是一种调节经济波动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缓解经济周期的影响。
3.货币的发展规律:货币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变化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货币的形式和职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货币的发展规律包括货币的统一、货币的国际化、货币的数字化等。
4.货币发展的未来趋势:未来货币发展的趋势是数字化和智能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化货币将成为未来货币发展的主要趋势。
同时,智能化货币也将成为未来货币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之,货币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技术的进步。
在货币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
货币发展心得篇2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传统的现金交易到如今的数字化支付,这一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便利性和效率。
作为一名货币发展领域的从业者,我在此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货币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技术的进步。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得到了迅速发展,推动了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数字货币的出现使得跨境支付和结算变得更加便捷,大大提高了资金流动性和效率。
同时,数字货币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如洗钱、逃税和非法活动等,因此监管部门也需要不断跟进技术的发展,以保障货币的健康发展。
---------------------------------------------------------------范文最新推荐------------------------------------------------------ 小议货币的本质及发展的阶段货币”商品论”曾剥下了货币神秘的外衣,但在不兑换纸币和其它现代货币形式出现之后,人们又在货币的”迷宫”中徘徊。
如果象货币”商品论”那样,将货币的本质最终归结为”商品”,我们发现那些不是商品的东西可以完全独立执行货币的职能;如果象货币”工具论”那样,把货币的本质归结为一种流通工具,显然又没有揭示出决定货币成为价值流通工具的本质属性,它不过是对货币功能的描述而已。
据对诸种货币现象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就本质而言,货币从来都不是商品,它只不过是在一定历史阶段采取了商品的形式;货币发展过程中,按币值的形成机制划分,可将其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是商品货币阶段;第二是货币不附依于商品而独立存在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货币基本上采取商品货币的形式存在;第二阶段货币以独立的形式存在。
不兑换纸币的产生标志着货币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二阶段。
为叙述方便,下文用纸币代表不兑换纸币和存款货币。
一、纸币可以完全独立执行货币职能,说明货币的本质不是商品同一事物的本质,在该事物的存在期间是不改变的,改变的只能是它的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当一种事物的本质发生变化,便说明该事物已转变为另外一种事物。
这一原理在我们认识货币本质的过程中告诉我们,若能证明纸币或任何一种货币形式在本质上不是商品,便是证明货币的本质不是商品。
因货币的本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是一样的。
要证明纸币是能够独立执行货币职能的货币,而不仅仅是一种价值符1/ 10号,这就需要它自身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个货币的基本职能。
纸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这已被人们普遍认识。
因此,剩下的问题只是看纸自身有没有价值尺度、能否独立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的发展演变过程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在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
下面我们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逐一介绍货币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物物交换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这种交换方式被称为原始交换或者简单交换。
在这个时期,货币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人们将自己的生活物品,如动物皮毛、食物等,直接交换。
然而,这种直接交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交换物品的价值不容易精确衡量,交换双方需求不对等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人们开始尝试使用一些特定物品作为交换媒介。
这些物品通常具有普遍接受度、储藏价值和交换价值。
这种常被接受作为交换媒介的物品就是最早的货币形式。
比如在古代的中国,贝壳、柴炭、丝绸等都曾被作为货币使用。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物品作为货币存在一些不便,比如易损毁、不易携带等问题。
于是人们开始将贵金属(如金、银)作为货币媒介,制造成带有国家权威印记的金属货币,这在古代金属货币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例如,中国古代的铜贝、铜圆等就是金属货币的代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储备和流通问题也日益凸显。
于是,纸币的诞生填补了这一空白。
纸币是由央行发行的一种法定货币,其价值由政府的信誉背书支撑。
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加轻便,便于携带和储藏,并且可以通过印刷技术进行批量制造。
中国的元宝、现今的人民币就是纸币的具体例子。
近代以来,电子货币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货币的现代化进程。
电子货币是通过电子手段进行交换和流通的一种无形货币形式,如银行卡、支付宝、比特币等。
相比传统货币形式,电子货币更加便捷、高效,并且可以实现跨境流通。
总结起来,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纸币再到电子货币的演变过程。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简单交换到现代复杂经济活动的催生。
货币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于指导当今和未来的货币制度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货币的发展历程
货币是指用于交换和储存价值的一种物品或符号。
它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以下是其主要的历程:
1. 物物交换阶段:在人类社会最早的阶段,人们使用实物直接进行交换,比如把食物、工具等物品换成其他需要的物品,这就是“物物交换”。
2. 实物货币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出现。
它是指以某种物品作为通用货币,代表着一定的价值,人们可以用它来进行交换。
比较常见的实物货币有金、银、贝壳等物品。
3. 金属货币阶段:金属货币的出现标志着货币从实物到抽象的转变。
金属货币以黄金、银等贵重金属为基础,采用铸造的方式制成各种形状,成为通行的货币。
这种货币具有便携性和易保存性,成为世界上广泛使用的货币形式之一。
4. 纸币货币阶段:纸币货币是指利用纸张等材料制成的货币,其本质是一种信用工具,代表着发行机构的信用和背书。
现代纸币货币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的中国,随后逐渐流传到全世界,成为现代社会最广泛使用的货币形式之一。
5. 电子货币阶段:电子货币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在于计算机或网络系统中的货币,它通过互联网等电子通讯技术实现在线支付、转账等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电子货币正在成为未来货币的主要形式之一。
总之,货币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实物到抽象、从黄金银币到纸币电
子货币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读书笔记:货币的定义及其发展一、什么是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概念从最先只有现金,慢慢的就扩展到我们活期存款也是货币。
活期存款是货币,所以你的手机跟你的银行卡跟你的账户连在一起,你就可以支付。
那么这是个最狭义的货币的概念:现金、活期存款。
广义的货币除了现金、活期存款是货币以外,其他存款货币,比如说我们说的定期存款,期限较长的它也是货币,甚至于货币还在不断的衍生,还有一些非存款性的金融资产,大家也把它作为一种商品货币当中交换当中能够起一种流通支付作用的这样一种职能。
所以现在大家基本上在表述货币的定义的时候说,货币:在商品和劳务的支付上或者债务清偿中具有普遍接受性的东西。
二、货币形态的演变第一个阶段是实物货币阶段。
特点:最原始的货币形态。
缺点:不便携带、不易分割和不易保存。
第二个是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就是以各种各样的金属,那么当然包括贵金属和贱金属都来充当货币材料。
比如王莽币、春秋货币、开元通宝、咸丰元宝。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的,货币价值大的金属充当货币,越来越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这就是贵金属。
金属货币优点:●可以被分割和还原,●利于长期保存,●价值较稳定。
如果一个国家天然都矿产资源贫乏,找不到金属怎么办?这是贵金属作为货币的一个缺陷,储藏量要受到影响,开采铸造费用也较高。
另外,它作为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把它放在流通当中去转手买卖,或者作为一种交换的媒介,是对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
所以金属货币的缺点是:●流通费用高,●不便大量运送,●产量受限。
在历史上,当人们发现金属的数量不足,把它铸造成货币的来源有困难的时候,这个时候政府呢,他们通常就想找一个替代品所以取代金属货币的货币,我们把它叫做代用货币。
第三个阶段是代用货币。
这个时候就是流通当中流通的是纸币,但是这个纸币不是随便可以发行的,它一定有这种相应的,完全与价值相等的金银这种贵金属来做保障。
一方面它克服了金属货币不足的这样一个局限,另外一方面呢其实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容易被伪造和损坏,且发行受限。
对货币职能及本质的再探讨(一)一、跨越发展阶段去认识货币货币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货币的实物商品本位阶段,简称商品货币阶段。
这一阶段中以实物商品充当货币,例如羊、布、贝、白银,最终,黄金以其天然的优越性成为最适合充当货币的实物商品。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黄金与美元的脱钩、黄金的非货币化标志着此阶段的彻底结束。
其次是货币的信用本位阶段,或称虚本位阶段,简称信用货币阶段或管理货币阶段。
其间,货币与实物商品完全脱离关系,货币价值及货币发行量皆取决于一国金融当局的政策。
其内部也划分为二个分阶段:(1)纸币阶段。
以不可兑现的纸币形态为货币的存在方式,目前世界各国均处于纸币阶段;(2)无形货币阶段或称电子货币阶段。
即个人、企业及一切经济单位将通过磁卡或网络等高科技介质进行所有的经济、金融活动。
已不需要通过持有纸币来表示对货币的拥有,纸币形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电子货币阶段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初露端倪,并随网络、通讯技术的提高呈蓬勃发展之势。
纸币阶段和无形货币阶段的区别在于货币的表现形式,而本质上都属于信用货币阶段。
如果认同上述货币发展阶段的存在,那么目前人们对货币的一些认识,则显得有所局限,不够全面。
对货币的解释应贯穿所有货币发展阶段,不应相对于一个阶段,对应一种货币解释,从而不能准确把握和阐述货币的客观规律性。
本文拟以跨阶段的视角对货币本质及职能进行重新的分析和探讨。
二、各种货币理论的货币定义各种货币理论对于货币职能的认识是相对统一的。
早在古希腊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已为货币总结了三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人们也普遍认为马克思为货币归纳了五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货币职能的认识也基本在这个框架内。
马歇尔在他的《货币、信用与商业》中这样论述道:“货币的主要职能分为二类,货币首先是当场买卖的交换媒介。
……货币的第二种职能是充当价值标准或延期支付标准,也就是用来表明一般购买力的数量。
论货币的本质及货币发展的两个阶段(一)
货币"商品论"曾剥下了货币神秘的外衣,但在不兑换纸币和其它现代货币形式出现之后,人们又在货币的"迷宫"中徘徊。
如果象货币"商品论"那样,将货币的本质最终归结为"商品",我们发现那些不是商品的东西可以完全独立执行货币的职能;如果象货币"工具论"那样,把货币的本质归结为一种流通工具,显然又没有揭示出决定货币成为价值流通工具的本质属性,它不过是对货币功能的描述而已。
据对诸种货币现象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就本质而言,货币从来都不是商品,它只不过是在一定历史阶段采取了商品的形式;货币发展过程中,按币值的形成机制划分,可将其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是商品货币阶段;第二是货币不附依于商品而独立存在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货币基本上采取商品货币的形式存在;第二阶段货币以独立的形式存在。
不兑换纸币的产生标志着货币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二阶段。
为叙述方便,下文用纸币代表不兑换纸币和存款货币。
一、纸币可以完全独立执行货币职能,说明货币的本质不是商品同一事物的本质,在该事物的存在期间是不改变的,改变的只能是它的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当一种事物的本质发生变化,便说明该事物已转变为另外一种事物。
这一原理在我们认识货币本质的过程中告诉我们,若能证明纸币或任何一种货币形式在本质上不是商品,便是证明货币的本质不是商品。
因货币的本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是一样的。
要证明纸币是能够独立执行货币职能的货币,而不仅仅是一种价值符号,这就需要它自身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个货币的基本职能。
纸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这已被人们普遍认识。
因此,剩下的问题只是看纸自身有没有价值尺度、能否独立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我们认为:纸币的价值尺度是客观存在的,并由其自身运动规律直接决定,不需要也不可能由外部规定;纸币的价值尺度是可知的,完全可独立将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其中纸币的价格尺度的内在性是决定纸币自身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最主要因素。
(一)纸币的价值尺度是客观存在的纸币价值尺度的客观性,就是纸币代表商品价值的客观性。
纸币与商品的交换,是遵循纸币代表的价值量与商品的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
当纸币与商品交换之后,卖方所持有的纸币就代表着他出售商品的价值,并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在纸币被国家收回退出流通之前,无论被任何人持有,它都客观地代表着一定的商品价值量,它可以和其它商品直接交换。
即使它被丢失或被持有人损坏,也不会改变纸币的这种客观性。
纸币被丢失若被拾到人占有,说明纸币代表的商品价值从原持有人手中无偿转移到拾到人手中;纸币被丢失后无人拾到或被持有人损坏,这些被丢失或损坏的纸币代表的价值,就会通过减少流通中纸币量--增加流通中纸币单位币值的机制,将其代表的价值均匀地转移到流通中的其它纸币上。
正因为纸币代表的商品价值量是客观的,纸币又正是用它代表的价值量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因此说纸币的价值尺度是客观的、真实存在的。
尽管与金币相比,纸币币值的稳定性要差的多,但它的客观性是不能否认的。
(二)纸币的价值尺度是货币流通过程的内在规律直接决定的在纸币和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一般说来,纸币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必然等于和纸币交换的商品价值量。
因为,如果不等,纸币所"媒介"的商品之间就不能实现等价交换,这是价值规律所决定的。
这种关系采用等式表示即为:与纸币交换的商品价值量=纸币代表的商品价值量或与纸币交换的商品价值量=纸币单位币值×纸币数量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这种等量关系只能在个别交换行为中可能被破坏,而在全社会的交换过程中是必然存在的,也是不允许失衡的,因此就有:一定时期和纸币交换的商品价值总量=单位纸币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同期流通中的平均纸币量×纸币平均流通次数单位纸币代表的商品价值量=(一定时期和纸币交换的商品价值总量)÷(同期流通中的平均纸币量×纸币平均流通次数)上式说明,单位纸币币值的大小是由货币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价值总量、纸币流通量、纸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直接决定的,除此之外的其它因素对币值的影响都是通过影响这三个因素而间接实现的。
由货币流通过程的内在规律直接决定的纸币币值,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社会唯一普遍承认的价值尺度。
因为只有按这个币值交换才能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是坚持等价交换原
则,除此之外其它任何人为规定的币值,都是不真实的,都会在纸币和商品的交换过程中损害某一方的利益。
例如,国家虽然可以用规定含金量的办法来规定纸币代表的价值量,但是在不兑换金的条件下,这种规定是毫无意义的。
若国家通过向市场投入商品的办法来维护其规定的纸币含金量,这也不表明国家能规定纸币代表的价值量,而是表明国家可通过自觉运用纸币币值决定规律来控制纸币币值。
因此,由其内在规律决定的纸币币值,才是社会唯一普遍承认并在商品交换中实际使用的价值尺度。
(三)纸币的价值尺度是可以认识的纸币的价值尺度,即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是否可知,这是纸币自身能否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重要条件之一。
这一点对金属货币和其它任何形式的货币来说都是如此。
因为对纸币代表的价值量只有被认识后,人们才能在交换中与商品的价值量进行比较,也才能知道交换后是否合算。
尽管人们都很难回答1元纸币此时代表几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但是人们对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的表现形式--单位纸币的商品购买力是可知的。
也就是说人们是通过认识纸币的购买力来认识纸币的价值尺度的。
人们认识纸币购买力的过程,也就是人们核算商品成本和在交易中讨价还价的过程。
(四)纸币自身能够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纸币能否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取决于纸币与商品之间是否具有质的统一性。
按商品的科学概念,纸币显然不是商品,在交换中它自身的那点价值也是不予考虑的。
这是否说明纸币与商品之间不具有质的统一性,或者说它没有能力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呢。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在现实生活中纸币并没遇到这类困难。
那么纸币和商品之间质的统一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纸币代表的价值量和商品的价值量之间的统一。
这种统一性便成为纸币将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的基础。
若仅仅认识纸币与商品之间这种质的统一性对全面解决纸币自身能够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这个问题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大小的内在决定性。
前面我们已阐明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是由货币流通过程的内在规律直接决定的,人们也不可能直接赋予纸币代表的价值量。
纸币与商品在价值这一点上建立起来的统一性和纸币币值的内在决定性,构成了纸币自身能够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的完全必要条件。
因纸币具有内在决定的价值尺度,就完全能够独立地将商品的价值用自己的单位表现为价格。
上述分析表明,纸币能够独立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它能够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又是无需再证明的。
它能够执行货币的这两个基本职能,便说明纸币是货币〔①〕,并不是什么"货币符号"。
同时,纸币又不是商品,在与商品交换中,它自身的价值与商品的价值并不相等,相等的只是代表的价值。
即纸币是货币,但它又不是商品,根据同一事物本质的一致性原则,便说明货币的本质不可能是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