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北大附中成都为明学校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1)限时练试卷讲评导学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达标1.春秋时期,“学在官府”逐渐向“学在民间”发展,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是( )A .老子B .孔子C .庄子D .荀子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故选B 项。
答案:B2. (2019·山东学业水平测试)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A .道家B .儒家C .法家 D.墨家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材料强调实行仁政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是孟子的观点,故选B 项。
答案:B3. 下图是一幅“光盘”行动的宣传画,下列人物会对该画大力宣传的是( )A .老子B .孔子C .荀子D .墨子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光盘”行动体现节俭思想,结合所学可知与墨子主张一致,故选D 项。
答案:D4.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方案的主张是( )A .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B .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C .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D .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学派强调道德规范,故选C 项。
A 、B 项属于法家的主张,D 项是老子的观点。
答案:C5.(2019·浙江会考)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
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
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
”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A .孔子B .墨子C .韩非D .老子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仅知有政治……仅知有国家……仅知有君主”说明该学派强调树立君主的权威,结合所学可知与法家学派的主张一致,故选C 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答案:C6.(改编题)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原因是当时( )①中央集权加强②旧制度日趋衰落③出现新的经济因素④中西文化交流频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1·1 百花怒放(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对于“百花怒放”的阐述,正确的选项是()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派别②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基础③他们相互对峙攻击,没有交融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历史看法的正确理解和掌握能力。
“百花怒放”中的“百家” 是泛指,其实不是指一百家,因此①错误。
诸子百家之间既相互诘难、批判,又相互汲取、交融,因此③错误。
答案: C2.春秋战国至秦汉期间,各样思想派别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绘为:“拥有无穷怜悯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专制君主的顾问公司”。
请按次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派别()A.儒、道、法B.儒、法、道C.法、儒、道D.道、法、儒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各派基本看法的理解。
“有无穷怜悯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与儒家“仁”的思想相符合,儒家思想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主张;“归服自然的隐士”切合道家思想的要求,安静无为,满足寡欲,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法家提出“法治”,主张君主专制,是“专制君主的顾问”。
答案: A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首创人,是有名世界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本质上是指 ()A.教育的内涵要丰富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能力。
“有教无类”是指教育的对象没有贵贱之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益、时机。
答案: B4.下边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应了战国期间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A.法家、道家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D.墨家、法家分析:此题要修业生能依照漫画资料再现史实剖析判断问题。
图一表现了“威武能不屈”出自孟子的言论,属于儒家;图二表现了“安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属于道家。
答案: B5.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有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
《一百家争鸣》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B、它是由于诸侯争霸而形成的各种学派之间的争论C、它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军事战略和治国理念的辩论D、它的结果是形成了法家、道家、儒家三个代表性学派2、下列关于儒家思想的描述,错误的是:A、主张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B、主张君为臣纲,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C、主张礼制,强调社会秩序和规范D、主张“内圣外王”,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3、下列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观点,正确的是:A、主张“仁政”和“王道”B、强调“法治”和“无欲”C、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倡导“仁爱”和“礼治”4、下列关于墨子思想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反对战争,主张兼爱B、强调法治,反对贵族特权C、提倡“节用”,反对浪费D、主张“天命”,相信鬼神5、儒家学说中提倡“仁政”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6、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这一治国理念的创始人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墨子7、《墨子》一书中提倡“兼爱”“非攻”“节用”的思想主张反映了下列哪一学派的基本观点?A. 道家B. 儒家C. 墨家D. 法家8、在战国时期,下列哪种思想代表了“百家争鸣”中最具个性、反对传统礼教的观点?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9、题干:以下关于《庄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B.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干预C. 《庄子》强调“无为而治”D. 《庄子》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庄子 10、题干:下列关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的描述,错误的是:A.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B.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C. 孟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D.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11、孔子强调“仁者爱人”,主张以“礼”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的准则。
1.近来有网友建议,把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改为孔子的诞辰之日,此种说法主要是因他()A.主张“有教无类”,并把思想主张贯彻到教育活动中B.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C.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D.主张“民贵君轻”2.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其不足。
该学者评述的是()A.儒家和道家 B.儒家和墨家C.儒家和法家 D.墨家和道家3.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了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它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4.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
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
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
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A. 三者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 三者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C. 三者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D. 三者都是以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做考虑5.下列各项能够正确体现孔子对鬼神态度的是()A.对鬼神应该敬而远之 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鬼神C.统治者应该尊敬崇拜鬼神 D.要坚决同鬼神斗争6.“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 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C.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7.“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这句话体现了谁的思想()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8.《韩非子》:“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信人则制于人。
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
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把战国时期某思想家的思想称之为“相对论”。
该思想家及其思想最有可能是A.孔子的“中庸论”B.墨子的“交相利论”C.庄子的“齐物论”D.荀子的“天行有常论”2.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3.《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方物之灵。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民本思想B.天人感应C.人文精神D.唯物主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文明以止,人文也”、“惟人,方物之灵”、“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知道材料的核心意思,即都强调了人的作用,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凸显出人文精神,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其余ABD三项均不正确。
4.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材料是庄子的言论,意思大致可理解为: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就是说人们通常都看到了有用的东西,但这些所谓有用的东西最后都沦为被宰割被使用的下场,真正“无用”的东西反而乐得清闲、逍遥自得。
学生课堂导学提纲(历史学科)编号:LSBX311 2017年9月1日课题:1.1 百家争鸣(1)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学习目标】1.识记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2.识记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3.理解儒家思想的影响【重点难点】1.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仁、仁政、礼等概念;3.理解儒家思想的的影响【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1.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了解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材料一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宗法分封制通过与周天子的血缘亲疏来划定上下级关系,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分封制是周代社会运转的轴心。
到了春秋时期,权力下移,以至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血缘纽带开始松散,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摘选自岳麓版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二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原先役使奴隶在井田制上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
----摘选自人民版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原来社会地位比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问题记录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摘选自人教版历史《必修3》(1)政治:(2)经济:(3)社会:2.阅读教材,梳理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1)孔子——其思想记录在《论语》中。
(教材中)孔子的贡献:对孔子的评价:(2)孟子——其思想记录在《孟子》中。
对孟子的评价:(3)荀子——其思想记录在《荀子》中。
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同步检测一、选择题1.士曾经是底层贵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由武士而蜕化成了文士,他们中不少人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互相辩驳,并且成为当时推进社会变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士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A.急剧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嬗变B.官学与私学界限被打破,士是文化的主要传播者C.诸侯争雄,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历史契机D.技术进步,改变了士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答案 A解析根据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底层贵族的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际,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动,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士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反映了这种趋势,B、C项说法并未体现士阶层的流动性,故B、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技术的进步与士阶层的关系,故D项错误。
2.(2018·泰州高考模拟一,24)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
这反映出法家()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答案 A解析材料认为法家思想有利于民意、民情、民心凝聚的政治统一,故A项正确;顺乎民情是先王之道,法家主张霸道,故B项错误;法家措施旨在统一,保障民众生活只是手段,故C项错误;法家并非否定“先王之道”,故D项错误。
3.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答案 A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信息,故D项错误。
1.终孔子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他的思想不感兴趣2.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
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英体。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屮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
”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A.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B. “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C.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D.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入探讨3.“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犹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A.以德B.刑、德并用C.小国寡民D.无为而治4.《论语•学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材料体现的孔子主张有()①天人感应②徳治③以礼治国④以法治国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5.关于屮国古代不同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孔子B.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C.理学集大成者是陆九渊D.心学集大成者是王守仁6.“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赞同此话的有可能是()①商鞅②韩非子③李斯④庄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
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A. “为政以德”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 “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8.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氏处比,越比越憋屈;拿白己的反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
[基础达标]1.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制天命而用之『答案』B『解析』关键信息: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
A项是墨家思想;B、C、D项都是儒家思想,但C项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D项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不属于为人处世方面,B项正确。
2.这是一位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伟大的思想家,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
他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A.克己复礼B.仁者无敌C.天人感应D.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理解能力。
儒家思想内容主要是仁和礼,公元前4世纪是中国的战国时期,这位思想家是孟子。
故选B。
3.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以下言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天理人欲,不容并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答案』C『解析』“民为贵”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浓重的等级观念,A项显然不合题意;“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B项不合题意;D项反映了心学的“致良知”思想,也是不合题意。
4.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属道家思想。
5.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关心环保议题,开拍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记录地球生态所将面临的浩劫,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面对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你认为中国哪一思想学派最能回应此议题()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2.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 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 重义轻利B. 民贵君轻C. 天人感应D. 正心诚意4.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5. 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6.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A. 进步史观B. 天命史观C. 循环史观D. 英雄史观7.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兼爱尚贤B. 主权在民C. 以民为本D. 道法自然8.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