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三模块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1. 三位数连减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连减的运算顺序及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A1)1.1 500-125-275【答案:100 】1.2 1000-245-366【答案:389】1.3 520-125-225【答案:170】1.4 500-138-69【答案:293】1.5 1000-372-210【答案:418】2.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A2)2.1 500-(125+275)【答案:100 】2.2 1000-(246+554)【答案:200】2.3 520-(125+175)【答案:220】2.4 345-(35+148)【答案:162】2.5 866-(120+350)【答案:396】3. 三位数连减的运算顺序及竖式计算方法——连减的运算顺序及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A3)3.1 334-155-145【答案:34 】3.2 800-356-243【答案:201】3.3 518-276-224【答案:18】3.4 1000-350-245【答案:405】3.5 545-128-152【答案:265】4.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A4)4.1 334-(155+145)【答案:34 】4.2 1000-(476+224)【答案:300】4.3 525-(235+165)【答案:125】4.4 670-(123+350)【答案:197】4.5 800-(324+82)【答案:394】二.填空。
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每一步运算的实际意义。
(B1)1.1 白菜地里有白菜850棵,第一车运走256棵,第二车运走280棵,这时白菜地里还有多少棵白菜?“850-256”是求()【答案:第一车运走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1.2 鱼塘里有150条鱼,第一天卖了55条,第二天卖了45条,还剩多少条鱼?“150-55”是求()【答案:第一天后还剩多少条鱼。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达标试题(一)一、填一填。
1.用简便方法计算164+592+36,要先算( ),这是根据( )律。
2.几个数连乘时,改变它们原来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 )。
3.要使算式84×5×20计算比较简便,最好把( )和( )结合起来,这是应用了( )律。
4. 125×(8+40)=125×8+125×40,这是应用了( )律。
5.在○里填上“>”“<”或“=”。
(1)168-48-52○168-(48+52) (2)97×8×50○97×8+50 (3)(25+126)×4○25×4+126 (4)360÷(6×12)○360÷6×126.在降落伞上填上合适的数,使伞上的三个数能根据运算要求进行简便计算。
二、将结果相等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906-(306+125) 906-306-125906-(306-125) 906-306+12525×(4×8) 25×4+25×825×(4+8) 760÷76÷2760÷(76÷2) (25×4)×8760÷(76×2) 760÷76×2三、选一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 49×25×4=49×(25×4),这是根据(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分配律 C.乘法结合律 D.无法判断2. 986-297的简便算法是( )。
A.986-300-3 B.986-300+3 C.986-200+97 D.986-(300+3) 3.下列算式中,(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A.42×(18+12) =42×30B.a×(b+c)=a×b+a×cC.4×a×5=a×(4×5)D.a×b+a×c=c×(a+b)4.小明将25×(☆+4)错算成25×☆+4,这样比正确结果少了( )。
第三单元达标作业一、下面是三年级学生喜欢的快餐情况统计表。
男生喜欢的快餐情况种类肯德基德克士麦当劳必胜客人数12 9 15 8女生喜欢的快餐情况种类肯德基德克士麦当劳必胜客人数19 4 12 5请你把调查的结果合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1.男生中喜欢( )的人数最多,女生中喜欢( )的人数最多。
2.三年级学生喜欢必胜客的共有( )人。
3.西式快餐膳食结构不均衡,因此儿童不宜多吃。
你对这些同学有什么建议呢?二、下面是三年级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
三(1)班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身高/厘米120~129130~139140~149150及以上人数 5 7 11 3三(2)班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身高/厘米120~129130~139140~149150及以上人数 3 8 14 2请你把这两个表合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1.三年级学生身高在( )的人数最多,身高在( )的人数最少。
2.三(2)班身高在140~149厘米的学生比三(1)班多( )人。
3.调查显示,该地区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8厘米,你对这两个班的学生有什么建议?三、下面是三(1)班学生登记的校服尺码情况记录单。
男生校服尺码记录学号尺码学号尺码1 125 8 1352 130 9 1403 135 10 1354 140 11 1305 125 12 1456 140 13 1357 135 14 130女生校服尺码记录学号尺码学号尺码15 125 22 13016 135 23 13517 140 24 14518 145 25 14019 130 26 13520 135 27 14021 140 28 140请把这些数据整理在下表中。
1.女生登记( )尺码的人数最多,男生登记( )尺码的人数最多。
2.三(1)班一共有( )人进行了校服尺码登记,尺码是135的共有( )人。
四、点读机是英语学习的好帮手,下面是华辰小学三~六年级学生拥有点读机的情况。
三年级:男生12人,女生19人四年级:男生18人,女生21人五年级:男生29人,女生17人六年级:男生25人,女生30人把上面的数据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小学数学主题单元设计模
块三作业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一、导入部分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小组反馈,汇报结果。
(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
(小组合作,分一分)
(注: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情况)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
(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四边形)(板书课题)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
1.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
(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注:不同的四边形各展示一个,让学生全面感知四边形。
)。
一、填空1.选择合适的估算单位进行估算----进行估算的预测和判断。
(A1)1.1估算587+322时,可以把587看作( 590 ),把322看作( 320 ),结果大约是( 910 )。
1.2估算589-411时,可以把589看作( 590 ),把411看作( 410 ),结果大约是( 180 )。
1.3估算797-523时,可以把797看作( 800 ),把523看作( 520 ),结果大约是( 280 )。
1.4估算348+262时,可以把348看作( 350 ),把262看作( 260 ),结果大约是( 610 )。
1.5估算138+427时,可以把138看作( 140 ),把427看作( 430 ),结果大约是( 570 )。
2.利用估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借助画图、表格、列式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B1)2.1 爸爸要买一台980元的电脑,每个月能攒400元,大约(3 )个月能买一台电脑。
2.2 淘气一个月可以节余140元,一个电饭煲400元,他想帮妈妈买一个电饭煲,估一估,( 3 )个月可以买一个电饭煲。
2.3 淘气一个月能攒120元,一台点读机340元,大约( 3 )个月能买一台点读机。
2.4 笑笑一个月能攒245元,一台点读机640元,大约( 3 )个月能买一台点读机。
2.5 奇思一个月能攒320元,一台点读机840元,大约( 3 )个月能买一台点二、选择3.进行估算的预测和判断----进行估算的预测和判断。
(A1)3.1估算112+187时,结果不可能是( C )A.300B.250C.7003.2估算212+137时,结果不可能是( C )3.3估算112+287时,结果不可能是( C )A.400B.350C.7003.4估算152+187时,结果不可能是( C )A.300B.350C.8003.5估算131+187时,结果不可能是( C )A.300B.250C.6004.利用估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借助画图、表格、列式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学科:小学数学册数:第(9)册单元数:第(3)单元知识领域:数与代数内容专题:倍数与因数情境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知识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题型试题知识要点难易程度认知过程数学核心素养……填空计算选择判断问题解决其它基础变式拓展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数学建模√一、填一填。
1.()的数是3的倍数。
【答案: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A. 3的倍数意义A1.陈述3的倍数的特征√√√√ 2. ( )的数是2.3,5的公倍数。
【答案:个位上是0,且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的就是2,3,5的公倍数】A. 3的倍数意义A2. 陈述2,3,5的公倍数的特征。
√√√√ 3. 25、48、69中()是3的倍数。
【答案:69】B. 判定一个数倍数特征的方法B1. 根据3的倍数特征判断出3的倍数。
√√√√ 4.42 是3的倍数时中可以填()【答案:0,3,6,9】B. 判定一个数倍数特征的方法B1. 根据3的倍数特征判断出3的倍数。
√√√√5.24,36,50,30中()是2,3,5的公倍数【答案:30 】B. 判定一个数倍数特征的方法B2. 判定2,3,5的公倍数特征的方法。
√√√√ 6. 25,69.63.88中()是9的倍数。
【答案:63】B. 判定一个数倍数特征的方法B3.判定9的倍数特征的方法。
√√√√二、选择题7.下面各数中()是3的倍数。
A. 72 B.23 C.85【答案:A】B. 判定一个数倍数特征的方法B1. 根据3的倍数特征判断出3的倍数。
√√√√8.下面各数中()是2,5的倍数A.35 B.20 C.68【答案:B】B. 判定一个数倍数特征的方法B1. 复习2和5的倍数特征。
√√√√9.下列各数中()是2,5,3的公倍数。
A.45 B.70 C.90【答案:C】B. 判定一个数倍数特征的方法B2. 判定2,3,5的公倍数特征的方法√√√√10.下列各数中()是9的倍数A 35B 60C 270【答案:C 】B. 判定一个数倍数特征的方法B3. 判定9的倍数特征的方法√√√√三、判断。
√18、看一看,填一填【答案:35 36 37】19、请把百数表第三排填写完整,并说说这一排数有什么特点?25【答案:21 22 23 24 26 27 28 29 30,特点言之有理即可】一、填一填。
1. 百数表中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隐含的规律。
(A1) 1.1【答案: 】1.2【答案:】 1.3【答案: 】 1.4【答案: 】 1.5【答案:】2. 百数表中上下左右的规律。
(A2)2.1在百数表中,55上下左右的数是( )( )( )( ). 【答案: 45,65,54,56 】2.2在百数表中,36上下左右的数是( )( )( )( ). 【答案:26,46,35,37 】2.3在百数表中,72上下左右的数是()()()().【答案:62,82,71, 73 】2.4在百数表中,90上下两个数是()().【答案:80,100】2.5在百数表中,48左右两个数是()().【答案:47,49 】3.百数表中某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的关系。
(A3)3.1 21由( )个十和()个一组成。
【答案:2,1】3.2 57由( )个十和()个一组成。
【答案:5,7】3.3 89由( )个十和()个一组成。
【答案:8,9】3.4 92由( )个十和()个一组成。
【答案:9,2】3.5 36由( )个十和()个一组成。
【答案:3,6】4.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发现一组数的规律。
(B1)4.143,44,(),(),47。
【答案:45,46】4.2 30,40,(),(),70。
【答案:50,60】4.3 25,30,(),(),45。
【答案:35,40】4.4 51,53,(),57。
【答案:55 】4.5 98,96,(),(),90。
【答案:94,92 】5. 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根据条件推荐数。
(B2)5.1 比70大,比75小的数有()。
【答案:71,72,73,74】5.2 比43大,比48小的数有()。
1.三位数连加算式的估算方法——借助估算的定义来估算任意一个数(A1)1.1 196≈(200) 204≈(200) 508≈(510)1.2 312≈(310) 426≈(430)1.3 598≈(600) 467≈(470)1.4 921≈(920) 808≈(810)1.5 105≈(110) 468≈(470)2. 三位数连加实际问题的运用——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大约、大概需要多少的问题;估一估答案接近多少的问题)(C1)2.1在204、370、167、299这四个数中,()和()相加最接近500。
【答案:204 299 】2.2在204、310、167、299这四个数中,()和()相加接近600。
【答案:310和299 】2.3在204、312、197、299这四个数中,()和()相加最接近400。
【答案:204和197 】2.4在202、350、167、297这四个数中,()和()相加最接近500。
【答案:202和297 】2.5在297、488、340、108这四个数中,()、()和()相加最接近900。
【答案:488、297和108 】3. 三位数连加算式的估算方法——在连加算式中运用估算方法(凑整、四舍五入法、移多补少等)(A2)3.1这个算式的估算结果是(),并说出你的估算过程135+120+80≈340(答案不唯一)3.2请估计这个算式的结果,并说出你的估算过程199+398+456≈1060(答案不唯一)3.3请估计这个算式的结果,并说出你的估算过程814+551+450≈1810(答案不唯一)3.4请估计这个算式的结果,并说出你的估算过程308+210+112≈630(答案不唯一)3.5请估计这个算式的结果,并说出你的估算过程109+216+196≈530(答案不唯一)4. 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三位数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B2)4.1计算230+60+125时,一般先计算(230+60)4.2计算123+345+561时,一般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4.3计算356+789+111时,一般先计算(356+789)4.4 计算三个数的连加,一般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5. 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三位数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两步竖式与一步竖式对比与优化)(B1)5.1竖式计算340+125+120= 【答案:585 】5.3竖式计算204+178+689= 【答案:1071】5.4竖式计算262+196+425= 【答案:883 】5.5竖式计算198+275+386= 【答案:859 】6. 三位数连加实际问题的运用——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大约、大概需要多少的问题;估一估答案接近多少的问题)(C1)6.1 哪两个数相加最接近300?A 90和203B 295和16C 165和138【答案:C】6.2 哪两个数相加最接近400?A 190和303B 285和96C 265和138【答案:C】6.3 哪两个数相加最接近500?A 230和303B 265和238C 275和196【答案:B】6.4 哪两个数相加最接近600?A 230和403B 365和238C 475和196【答案:B】6.5 哪两个数相加最接近700?A 230和503B 365和338C 475和296【答案:B】7. 三位数连加实际问题的运用——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大约、大概需要多少的问题;估一估答案接近多少的问题)(C1)7.1计算下面算式最接近哪个答案?234+156+235= ( C )A 500B 700C 6007.2与98+386+406结果相等的算式是( A )A.452+(309+129)B.266+410+204C.790+8×9D.238+130+5607.3 小红有122张邮票,小东有350张邮票,小光有189张邮票,三人大约有( B )张邮票。
小学数学,数学模块一、数学模块三作业答案篇一:小学数学模块一作业题小学数学模块一作业题:一、教学反思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哪些重要价值?答: 1、构建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交往环境;2、以身示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交往榜样3、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交往策略;4、提高整体素质,注意避免运用失当的交往方式。
二、小学数学教师提升交往沟通能力的实践策略有哪些?答 1、教学反思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客服职业病;2、教学反思使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更有创新性;3、教学反思促使小学数学老师更深入地理解课程改革理念。
一、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材解读能力的方法有哪些?答:1、不断扩展和更新专业知识;2、提升理论水平,转变教材解读的思维方式;3、掌握教材解读的主要策略与思路。
二小学数学教师在设置三维目标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1、正确把握三维目标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2、设置教学目标从“关注结果”到“关注学生“3、教学目标设置要全面、适度、明确、具体。
小学数学模块三作业题:一.小学数学概念具有哪些特性?答: 1、更多需要形象和表象的支撑; 2、小学数学概念多依赖于不完全归纳法来构建; 3、小学数学概念的定义多采用描述的方式; 4、小学数学概念是具有发展“阶段性”的。
二、主要环节1、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2、对比迁移,探究算法。
3、归纳方法,模仿训练。
4、综合性训练,巩固算法。
5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三、教学环节有哪些1、明确目标,激发兴趣。
2、基本练习,寻找漏洞。
3、综合练习,拓展提高。
4、检测反馈,评价反思。
篇二:小学数学模块3作业小学数学模块三回馈练习答案1、小学数与代数内容第一学段包括哪些内容? ( ) (1分) (最少选1项,最多选6项)正确答案:ABCFA.数的认识B..数的运算C.常见的量D.式与方程E.正比例\反比例F.探索规律22、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应抓住哪几条重要的主线? ( ) (1分) (最少选1项,最多选4项)正确答案:ABCDA.数概念的建立B.运算的理解和掌握C.问题解决与数量关系D.代数的初步33、《标准》对整数的认识在第一学段设计了4条内容,下面哪几条是第一学段的内容? ( ) (1分) (最少选1项,最多选6项)正确答案:ABEFA.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B.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C.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D.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E.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F.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44、分数和小数的联系是() ( ) (1分)正确答案:DA.部分和整体的关系B.具体的量C..分数起源于分D.小数是十进分数55、“数的运算”教学中的核心概念是() ( ) (1分)正确答案:BA.数位B.计数单位C.运算律66、学习估算有()价值。
13.三(一)班要进行小猫钓鱼的表演,全班45位同学都需要购买一套小猫表演服,一套衣服原价56元,现价35元,问三(一)班可以节省多少钱?【答案:56-35=21(元) 21×45=945(元)】1.把第一个乘数或第二个数或两个数都看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A1)1.1 69×71的积大约是()。
A. 4900B. 4200C. 5600【答案:A】1.2. 21×59的积大约是()。
A. 2000B. 1200C. 1800【答案:B】1.3. 19×38的积大约是()。
A. 1000B. 600C. 800【答案:C】1.4. 23×28的积大约是()。
A. 400B. 600C. 1000【答案:B】1.5. 59×99的积大约是()。
A. 5900B. 4200C. 590【答案:A】2.利用数的组成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B1)2.1. 56×11与下面()的计算结果相同。
A. 56×10+56B. 56+56C. 5×11+6×11【答案:A】2.2 63×11与下面()的计算结果相同。
A. 6×11+3×11B. 63+63C. 63×10+63【答案:C】2.3. 87×11与下面的()计算结果相同。
A. 87+87B. 87×10+87C. 8×11+7×11【答案:B】2.4. 29×11与下面()的计算结果相同。
A. 29×10+29B. 29+29C. 2×11+9×11【答案:A】2.5. 53×11与下面()的计算结果相同。
A. 53×10+53B. 53+53C. 5×11+3×11【答案:A】3.利用数的拆分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B2)3.1 甲数是25,乙数是甲数的12倍,乙数是()。
小学数学“学用结合”的开放性习题设计
[提要]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全球化社会发展的今天,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
因此,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以多角度的发散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问题解决策略意识。
[关键词]学用结合开放性解题策
数学开放性习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题目条件多余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或具有多种解题策略,或答案不固定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型。
与传统的封闭题相比,开放性习题更能发展学生的智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所以,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今天,应该充分设计好一些“学用结合”的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和能力。
一、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补充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习题。
小学数学教材是根据时代的要求、数学的知识结构和儿童的认识规律,经过不断的修改、调整而编写出来的。
教材中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经验,不是他们亲身参加实践得来的,再加上数学是一种高度抽象概括的知识,所以要使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概念、法规和性质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教学中贯彻实践性原则,把教材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应用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掌握比较完整的知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这是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学以致用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求商的近似值时,课本中只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因此,在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出示如下习题让学生解答:
(1)一根木材长330厘米,要把它截成16厘米长的小段,用来装饰家具,这根木材可以用来装饰家具的有多少小段?
(2)王叔叔买了215千克汽油,要把它分装在同样大小的油桶里,每只油桶最多只能装50千克,需要这样的油桶多少只?
学生在解答如下:
第(1)题时会得到:330÷16=20.625,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21个,但根据实际情况,学生都知道可用来装饰家具的只有20根;
第(2)题时会得到:215÷50=4.3,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桶数应该是4只桶。
但根据实际情况,学生都可以发现需要这样的油桶却要5只。
通过这类习题的解答,学生不仅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求商的近似值,而且使学生懂得了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用结合,使学生经历与受到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重组和补充多角度思维的开放性习题。
亚里士多德指出,“思维从问题开始”。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的重要标准。
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灵活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应把凝结在教材中知识背后的材料加以重组与补充。
精妙地设计好开放性习题。
从而使学生达到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还能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
然而现行学生课本中的习题,绝大部分是已知条件、问题,解题依据全部都具备,并且已知条件不多也不少的封闭性习题,极少数是已知条件不全或多余,问题缺少或答案不唯一,或解题依据不足的开放性习题。
前一种习题让学生练习是必要的,也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但是后一种习题太少了。
因为后一种习题,贴近生活实际,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不那么理想化。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应采取重
组和补充的办法,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展的观点出发,让学生多解答一些开放性的
例如:
(1)□+□=13 □-□=8 □×□=64 □÷□=6
(2)一辆货车从A城开往上海,每小时行45千米,一辆客车同时从B城开往上海,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4小时后两车同时到达上海,A、B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3)一本科技书有18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5,第三天看多少页?
以上三题的答案都是不唯一的。
第(1)题如果学生只是低段一、二年级学生,可能只出现几种不同的答案,但如果是高段五、六年级学生,就可能出现更多的答案,甚至知道答案是无限的。
第(2)题由于A、B两城所在位置没有明确指出,所以答案是无数的,路程是在40~380千米之间。
如下示意图:
第(3)题因为没有讲明第三天看完,所以第三天看的页数可以是1~63页中的任一页数,也可以一页都没看。
通过这类习题的解答,学生不但理解掌握了解题的方法,而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大脑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三、注重和增强学生的解题策略。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求策略。
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学生解题策略意识的培养,从而达到更有效的学以致用的地步。
例如:
在布置学生计算4×2/3+2/3×4+2/3×2+2×2/3时,如下表所示:
习题
4×2/3+2/3×4+2/3×2+2×2/3
观察比较择优选择策略
解题策略1
运算顺序计算
=8/3+8/3+4/3+4/3=24/3=8
解题策略2
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2/3×(4+4+2+2)=2/3×12=24/3=8
解题策略3
根据乘法意义计算
=2/3×4×3=8
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策略,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以上三种算法进行比较,最后学生可认定第三种方法解题策略最佳。
有一次,联系班级期中考试的实际,叫学生计算班里的数学成绩的平均分。
开始时,大家都是先求出全班的总分,再除以总人数,求出平均分。
你引导说:“我们班同学们的数学成绩都在90分左右,能不能用另一种方法求出平均分?”学生领会我的意图后,想出了另一种方法:即先求出每个学生的分数与90分的相差数,多出的与不够的相抵消后,求出相差数的和,再求出平均数,最后加下90,就得到了全班的平均分,与用原来的方法计算的结果相同。
学生们都感到这种解题策略轻松、便捷。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求相同加数的应用题以后,让学生解答课本中的题目:“农场有2排梨树,前排有5棵,后排有6棵,一共有几棵?”学生很快用加法解答出:5+6=11(棵),并问,“这道题还能用另外的方法解答吗?”过了一会儿,很多学生反馈讲出了几种算法:(1)5×2=10,10+1=11;
(2)2×5=10,10+1=11;
(3)6×2=12,12-1=11;
(4)2×6=12,12-1=11。
通过这类开放性习题的设计和教学,学生的解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更是提高很多。
综上所述,应用是数学的生命线。
传统的教学将学生限制在狭隘的教室里,反复从事着机械的模仿性训练,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天赋。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应积极探索与构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对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会用数学思想,以最佳的解答策略去审视。
“学用结合”的开放性习题设计,注重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
充分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样的练习,符合当前数学教学所积极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并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习题设计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