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保险法第十六条评释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2
保险法上的如实告知义务试析保险法上的如实告知义务,对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的主体、范围、履行时间及法律后果进行研究,对《保险法》及司法解释提出了修改建议。
保险法上的如实告知义务是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的重要体现,是指在保险合同订立前,告知义务人将保险人承保危险的相关事项告知保险人,以便保险人准确评估风险并决定是否承保及保险费率。
我国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第16条分七款规定了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引入了弃权、禁止反言等制度,力图对如实告知义务作出全面、操作性强的规定,显示出了立法的努力和进步性。
但《保险法》第16条规定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诸多争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对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作出的相关解释也有不合理之处,尚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本文对如实告知义务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保险法》第16条及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的修改建议。
一、如实告知义务的主体我国《保险法》第16条第1款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
因此,投保人负有如实告知义务并无争议。
但被保险人是否负有如实告知义务,在理论和实务上均争议颇大。
有学者认为,在肯定投保人负有告知义务的基础上,应认为被保险人也负有告知义务。
绝对排除被保险人的告知义务,是对设立告知义务制度初衷的违背,但硬性规定被保险人负有告知义务,有时又受到被保险人行为能力、隐私权以及其他因素的局限。
在立法没有将被保险人列为告知义务人的情况下,当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时,解释上可将被保险人视为投保人。
在人身保险,若是要保人与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个人,则除要保人以外,被保险人也有据实说明义务。
扩大说明义务人的必要性,尤其在人身保险,而要保人与被保险人是不同人时,特别需要,因为对于被保险人的身体健康状态,唯有被保险人自己最为知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第五条规定,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不为同一人时,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及于被保险人。
保险法第16条【实用版】目录一、保险法第 16 条的概述二、保险法第 16 条的内容详解三、保险法第 16 条的法律效力四、保险法第 16 条的适用情况及注意事项正文一、保险法第 16 条的概述保险法第 16 条,通常被称为两年不可抗辩条款,是保险法中的一项重要规定。
该条款主要规定了投保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对于保险公司提出的关于保险标的和被保险人的相关信息,如健康通知等,应当如实告知,不得隐瞒。
如果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公司决定是否承担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公司有权终止保险合同。
二、保险法第 16 条的内容详解保险法第 16 条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投保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应对保险公司关于保险标的和被保险人的相关情况提出询问如实告知,比如健康告知等。
2.如果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且足以影响到保险公司决定是否承担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公司有权解除保险合同。
3.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
4.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根据合同约定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三、保险法第 16 条的法律效力保险法第 16 条作为我国保险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
在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中,法院通常会依据该条款来判断保险公司是否可以解除合同,以及是否需要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四、保险法第 16 条的适用情况及注意事项保险法第 16 条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保险合同。
在实际操作中,投保人应注意以下几点:1.如实告知:在签订保险合同时,投保人应如实告知保险公司关于保险标的和被保险人的相关信息,以免影响保险合同的效力。
2.合同解除权:如果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保险公司有权解除合同。
但需要注意的是,保险公司应在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 30 日内行使解除权,否则该权利消灭。
保险法第16条保险法第16条规定了保险合同的形成和生效。
该条相关内容如下:第16条保险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保险人拟定保险合同条款的,应当明确标明,“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权益,并将其与其他条款明确区分。
保险条款、投保单以及其他与保险合同有关的书面文件,应当采用保险人为格式。
保险人不得以书面形式外其他方式的条款确认为保险合同的内容。
保险合同的内容应当是明确的,条款不清晰、含糊不清的,有利于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保险合同的订立应当根据投保人的意愿,由投保人与保险人协商确定。
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提供有关保险合同的条款及其解释,并解释保险合同的内容。
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内容接受投保人的保险申请,并在接受后及时签发保险单或者保险凭证,保险单或者保险凭证应当明确标明保险的内容和责任。
在保险合同订立时,保险人应当根据投保人提供的有关被保险人的情况,对被保险人的保险风险作出评估,并明确保险金额、保险费以及约定的免赔额、免赔率等。
投保人在投保时应当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不得隐瞒、欺诈。
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投保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保险费。
保险人收到保险费后,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签发保险单或者保险凭证,并将其交付给投保人。
对于需要订立书面合同的保险合同,如属在投保人的要求下,采取电报、电传、电子数据交换等方式进行订约,保险人应当在书面合同中载明。
在保险合同成立后的10日内,保险人应当将保险合同的内容以书面形式告知投保人。
以上是保险法第16条相关的主要内容。
保险合同的形式要求、订立要点以及保险人和投保人在合同生效前后的权利义务在该条内得到明确规定。
这些规定为保险行业提供了法律依据,规范了保险合同的订立和生效流程,保护了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求保险人提供准确清晰的保险信息,确保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能够获得充分的保险保障。
新《保险法》解读新《保险法》是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法律文件,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该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定和要求,为我国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首先,新《保险法》明确了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和业务规则。
根据该法,保险公司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保险服务创新和发展。
这一规定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经营空间,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保险需求。
其次,新《保险法》对保险合同的内容和签订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
保险合同是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法律约束关系,新《保险法》要求保险合同应当遵循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该法还规定了保险合同的签订方式,明确了电子保险合同的法律效力,使保险交易更加便捷高效。
再次,新《保险法》强调了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和监管责任。
保险公司是承担风险、提供保障的机构,应当具备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
新《保险法》要求保险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强化对外部风险的监测和应对能力。
这一规定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保险市场的稳定运行。
此外,新《保险法》还加强了消费者保护。
保险公司应当依法履行保险合同,向被保险人提供及时、准确的理赔服务。
新《保险法》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对违法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该法还对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了规范,增强了保险市场的透明度。
综上所述,新《保险法》为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健康、稳定的法律环境。
保险公司应当积极适应新《保险法》的要求,加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强化监管,加大对保险市场的监测和处罚力度,促进保险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保险行业的持续进步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内容摘要诚实信用是民事活动的基础,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活动,保险行业也需要其约束。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保险行为、保险合同、保险案件处理的基本法则,在《保险法》中一般称为最大诚信原则,其在平衡当事人的利益,处理保险纠纷案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大诚信原则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保险合同中双方当事人所应承担的诚信义务来体现,具体包括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履行保证义务,履行维护保险标的物安全的义务,履行危险程度增加的通知义务,履行尽力防止和减少损失义务;保险人的说明与明确说明义务及弃权与禁止反言义务,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因此,在保险活动中,一方违反了保险合同的诚信义务,应对另一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关键词:最大诚信;告知;保证;明确说明;弃权与禁止反言AbstractThe honesty and trusty would b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ivil actions and as a particular civil action the insurance business would be bound by the principle too. This principle as the basic law for the insured actions, the insurance contract and the relative cases would be called as the most honesty and trusty principle officially in Insurance Law, which is aimed to balance the benefit of parts, to handle the insurance disputes with the great affects. So the most honesty and trusty principle majorly embodied b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honesty and trusty of the both side parts in the insurance contract which is including the notice liability of the insured and the investor, the performance guarantee liability, the safeguard liability of the maintaining bids, the dangers increasing notice liability, the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the lost liability; the insured’s explanation, abandonment and the forbidden opposite statement and the compensation or the payment liabilities. Therefore, one part breaks the duty of honesty and trusty, another one would take the liability of compensation in the insurance activities.Key words: most honesty and trusty; notice; guarantee; specific statement; abandonment and forbidden opposite statement目 录引言 (1)一、最大诚信原则的界定 (3)(一)理论基础 (3)1.最大诚信原则的内涵 (3)2.诚信原则作为保险法基本原则的原因 (4)(二)基本功能 (7)二、保险法对最大诚信原则的规定 (8)(一)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要求 (9)1.如实告知义务 (9)2.履行保证义务 (12)3.防灾、危险增加通知及施救义务 (14)(二)对保险人要求 (17)1.保险条款的说明与明确说明义务 (17)2.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19)3.保险合同解除权的行使及其限制 (20)三、立法完善及建议 (21)(一)在保险合同总则中直接引入“最大诚信原则”规定 (21)(二)如实告知的主体规定有欠缺,建议立法完善 (21)(三)保险法未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保证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建议采用国际通行做法进行详细规定 (22)(四)保险人的“明确说明”义务缺乏可操作性,建议法律细化 (23)(五)“不可抗辩条款”在保险合同一般规定中体现有待商榷 (23)(六)完善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在最大诚信原则中的体现 (24)(七)健全保险相关制度,加强监管 (25)参考文献 (26)引 言翻开人类历史画卷,人们无不经历着与各种灾害做着斗争,印度洋肆掠的海啸、汶川破坏性极强的地震、中国南方百年不遇的冰灾、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等自然灾害每每都给人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重创,所以人类始终面对和经历着各种风险。
诠释保险法第十六条的含义
摘要:
一、保险法第十六条概述
二、保险法第十六条的具体内容解读
三、实例分析
四、对投保人的建议
正文:
【提纲一】保险法第十六条概述
保险法第十六条是我国保险法中关于保险合同解除的一项重要规定。
该条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保险人可以解除保险合同,同时也为投保人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提纲二】保险法第十六条的具体内容解读
保险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当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这表明,投保人在投保过程中,有义务如实告知保险人关于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
同时,保险人在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合同解除权。
【提纲三】实例分析
以下是一个实例:张先生投保了一份人寿保险,但在投保时故意隐瞒了自己的健康状况。
后来,张先生因健康原因去世,保险公司发现这一情况后,依据保险法第十六条有权解除合同,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提纲四】对投保人的建议
根据保险法第十六条,投保人应当在投保时如实告知保险人相关信息。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保险公司正确评估风险,确保合同的公平性,也可以避免因隐瞒信息导致的合同解除,确保自身的保险权益。
新旧《保险法》重点解读及比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已经于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新《保险法》施行后,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能有效帮助各机构学习新《保险法》,规范公司的经营管理,现对新旧法律进行比较和重点解读。
第一部分、《保险法》修订回顾及结构调整(一)《保险法》修订回顾《保险法》1995年6月30日通过,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2年10月28日进行了一次修正,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该次修改主要侧重于保险监管法部分的进一步完善,对保险合同法部分基本上未作改动。
2004年,中国保监会启动了《保险法》的再次修改工作。
2008年8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草案)》;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案)》,并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保险法》结构调整修订后的《保险法》共8章,187条。
在结构上,《保险法》将第二章保险合同中原第二节和第三节位置调换,将人身保险一节放在了财产保险的前面规定。
这一调整不仅说明了近年来人身保险规模的不断壮大,更在于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同时,新《保险法》将原第五章和第六章位置调换,把“保险代理人与保险经纪人”规定在第五章,“保险业监督管理”规定在第六章,从体例上体现出将保险代理人与保险经纪人一并纳入监管的决心,立法技术更加科学。
第二部分、新旧《保险法》对比解读及其应对新《保险法》最核心的三大变化是突出了保护被保险人,突出了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突出了拓宽保险服务领域。
其主要修改内容为:一、关于立法目的新《保险法》第1条在原条文上增加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
其修订意义在于,最近几年金融领域商业贿赂及保险业的“霸王条款”现象,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此次修改立法者对此予以了回应,表明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决心。
社会保险法是哪一年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6月30日人社部公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
那就意味着我们现在执行的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15年将成为历史。
2023年10月28日,我国颁布了《社会保险法》,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实施。
《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从这个规定我们可以知道,想要领取退休金必须满足2个条件,一是要达到退休年龄,二是累计缴费要达到15年。
社会保险法是哪一年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社会保险法是哪一年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自此以后我们一直沿用这个最低缴费15年的标准,这也让很多人产生一种误区,那就是社保(养老保险)我交满15年后,就不用交了,多交也是浪费钱。
事实上我一直在跟身边的人强调,交满15年,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只是代表退休后有了领取退休金的资格,但是社保是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
多说无益,我们通过两个深圳网友提供的养老金核定单来看看两者的差别。
第一位,缴费年限27年零4个月,每月养老金3630元。
第二位,缴费时间43年零2个月,每月养老金10804元。
你看后者的养老金几乎是前者的3倍,在深圳这座城市,如果每个月3000多,其实生活还是挺紧张的,但是如果有1万多,那就可以说已经过得很潇洒了。
那国家为什么要提高我们的缴费年限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的人口老年化形势越来越严峻。
5月份刚刚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们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6亿人,占总人口的18.7%,而在10年前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时候这个数据是13.26%。
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就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人口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在之前制定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时就提出要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
退休年龄延迟了,那缴费年限的延长也算是一个回应。
领取退休金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养老金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新保险法第十六条评释
江玉远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第十六条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
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前款规定的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
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
投保人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于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应当退还保险费。
保险人在合同订立时已经知道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情况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保险事故是指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
[1]
评释:
1.第16条第1款【如实告知义务的概念、性质、范围和主体】
第一款规定的是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
告知是指投保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对保险人的询问所作出的声明或者陈述,包括对实施的陈述、对将来事件或行为的陈述以及对他人陈述的转述。
如实告知是指投保人的陈述应当全面、真实、客观,不得隐瞒或者故意不回答,也不得编造虚假情况用来欺骗保险人。
[2]如实告知发生在保险合同订立之前,即如实告知义务发生在合同订立之前的任何阶段,从合同法的角度来看,如实告知在性质上是先合同义务。
先合同义务,是指合同当事人为缔结合同,在合同订立前根据诚实信用原则所负的各种说明、告知、注意以及保护等义务。
所以,如实告知义务的理论基础是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反应在保险法上就是“最大诚信原则”。
那么如何界定如实告知义务的范围呢?投保人是否要本着最大诚信原则的要求知无不言呢?从各国保险立法来看,有两种不同的立法体例:一是无限告知主义;二是询问告知主义。
无限告知主义,又称为客观告知主义,要求投保人主动、全面地告知与保险标的风险有关的重要情况,而不以保险人的询问为条件,保险人也不用确定告知内容的具体范围。
询问告知主义,又称为主观告知主义,要求投保人只须回答保险人对保险标的风险状况提出的询问即可。
对保险人没有提问的事项,投保人无需主动告知。
[3]我国保险法采用的是第二种立法体例,即询问告知主义。
因为保险人无论在专业上、技术上还是经验上都比投保人要强许多,呈现出一种信息和实力的不对称,也就是合同订立双方存在一种实质上的强势和弱势,为了实现合同的公平原则,就采用询问告知主义的方式。
有学者认为我国保险法上的如实告知义务实际上应当是英国保险法上的实答义务,而不是
披露义务,认为我国保险法的如实告知义务是对披露义务的误解,并对英国保险法中的实答义务和中国《保险法》第l6条中的做了比较。
表一英国保险法中的实答义务和中国《保险法》第l6条中的简要比较[4]
实际上通过我国保险法第16条第1款的表述可知,投保人应当就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得询问如实告知,也就是一种被动的回答义务,而不是主动的披露义务。
该作者有些拘泥于字眼,而忽略了法律的解释,不过作者对实答义务、披露义务和我国保险法的如实告知义务的对比分析,能够进一步在学理上揭示如实告知义务实质上是被动的实答义务。
综上所述,如实告知义务的范围就是保险人提出问题的范围。
而且保险人由于具有很高专业性和技术性,其提出的问题应当具体明确,对于保险人概括式的提问应视为弃权。
在澳大利亚有相关的立法例:澳大利亚1984年《保险合同法》规定保险人如果概括式要求被保险人披露“任何其他事实”则视为弃权。
[5]任何其他事实就是指非具体明确的提问事项。
如实告知义务的主体只有投保人,而没有被保险人。
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包含如实转述被保险人对保险人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并且由投保人承担告知不实的责任。
在新保险法修订过程中,有不少学者建议增加被保险人为如实告知义务的主体,因为被保险人往往对被保的财产或者人身状况更为了解。
但是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是保险人和投保人,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非合同当事人是不承担合同义务的。
如果将被保险人纳入到如实告知义务的主体当中,就突破了合同的相对性原则。
而实际上,被保险人只需要对投保人如实陈述,投保人向保险人如实告知,最后被保险人的不实告知也就必然造成投保人的不实告知,最后结果由投保人承担。
这样就增加了投保人的审慎义务,有利于驱动投保人对被保险人说明告知不实的法律后果,有利于防范道德风险。
所以,如实告知义务的主体仅为投保人是符合法理。
在保险实践中,投保单中就有告知事项列表,内有投保人投保人签名和被保险人签名,但是最终告知不实的后果也是由投保人承担的,所以如实告知义务的主体也应当是投保人。
增加被保险人一栏也仅仅是为了实务操作的方便。
综上,可以用如下具体明确的句子表达如实告知义务:保险合同成立前,投保人应当对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与保险合同有关的情况提出的具体明确的询问,如实告知,对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与保险合同无关的情况有权拒绝回答,对故意不告知或者告知不实(包括未全面回答)的,应当承担告知不实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