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妨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354.08 KB
- 文档页数:5
学业自我妨碍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胡 燕 张丽芳(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昌 330022)摘要:学业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归因策略。
在成就情境中,当学生面临可能失败的结果时,出于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呈现的关心可能会使用这种策略。
本文主要介绍了学业自我妨碍的预测因素,包括外在归因定向、成绩目标、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及不确定的个人控制等,并结合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学业自我妨碍;预测因素;成就目标;内隐自尊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687(2007)01-0107-03收稿日期:2006-10-10作者简介:胡燕(1981-),女,江西人,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注意到在学校和课堂这种典型的能力评价情境中,学生为回避可能出现的消极情感会有意识地采取降低或放弃努力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学业自我妨碍(acade m i c se lf -hand icapp i ng )。
那么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肯努力学习呢?根据Cov i ng ton (1984,1992)的成就动机自我价值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恐惧失败,因为失败经常被解释为低能力的表现,而低能力则意味着低自我价值,从而使个体产生对自我价值感丧失的恐惧,由此促使学生个体产生自我价值感保护的必要性。
因此,在一些威胁到个体自我评价的情境里,个体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成功,为了避免可能的失败对自我价值感的损害,他们往往会采取一些自我保护的策略。
其中之一便是自我妨碍。
从情感调节的角度讲,学业自我妨碍是一种适应性策略;从学业表现方面讲,学业自我妨碍则是一种非适应策略,它导致低的成就并产生更大的自我妨碍需要,形成恶性循环。
要对学业自我妨碍行为进行干预,必须了解哪些因素会预测自我妨碍?哪些学生在何种情况下会使用什么样的自我妨碍策略?国外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也开始展开此领域的研究。
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行为及其相关心理因素的实验研究【摘要】:一般来说,个体总是想看到自己的长处,因而会尽力去表现以维持正面的自我评价,但在一些威胁到个体自我评价的情境里,个体却不能确定自己能否获得成功,因而为了避免可能的失败对自我价值感的损害,往往会采取一些自我保护的策略,其中之一就是自我妨碍策略。
所谓自我妨碍就是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计障碍的一种防卫行为。
近年来,关于自我妨碍的研究在国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国内的相关研究还较少,仅在学业领域开始进行了一些探索。
而针对中学生体育锻炼中自我妨碍行为的系统研究,目前国内尚未出现。
因此,为了解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自我妨碍的现状、验证国外对于自我妨碍的研究结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否具有普遍性、不同的锻炼情境对中学生自我妨碍的影响是否不同等问题,本研究以自我妨碍理论为指导,尝试性地编制了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量表,通过预测设计和后果实验设计,用多个变量来同时预测自我妨碍,能更精细地比较各变量对自我妨碍的作用,从而更明确地揭示中学生体育锻炼自我妨碍行为背后相关的心理机制。
整个研究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整个研究的目的和问题进行阐述,并从总体上对研究进行了构想和设计。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
分别对自我妨碍的概念、理论及测量进行详细系统地回顾、归纳和梳理,随后分别对自我妨碍及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介绍,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
第三部分主要对理论构想进行探索性和实证性研究,进行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量表的编制和检验。
此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对204名中学生进行了开放式调查,以探索我国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的心理构建。
其次,在开放式问卷结果形成的题库和国内外已有相关问卷的基础上,编制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量表,对390名学生的预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并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上提出了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包括3个维度,分别命名为寻求辩解自我妨碍、减少努力自我妨碍以及抬举他人自我妨碍。
高职生学业自我妨碍研究综述:许多学业不良的学生,他们总是声称自己学不好是因为老师不好,或者是采取各种行为,如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拖延等阻碍了自己学习变好。
如何改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呢?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自我妨碍行为。
是个体在评价情境中,为了避免表现不佳带来的负面评价,避免自己看起来不聪明,从而将失败的原因外化。
这是一种印象管理手段。
不论学生成绩好差,当学生学习成绩好差会涉及到一个人能力高低评价时,就会去使用该策略保护自己。
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但从长远看自我妨碍行为阻碍了本来可以变好的成绩。
因此提醒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创造以学习掌握目标导向的环境,鼓励学生学习以掌握知识为主,以个人成长为主,而非单纯得跟别人比较,以此显示聪明不聪明。
老师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清晰明确的反馈和改进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提高自尊心。
标签::学业;自我妨碍;成绩;评价一、研究背景在高职院校有这样的学生,他们不喜欢学习,非常担心自己挂科,对学业成绩的预期是及格就好,不觉得自己能够拿到更高的分数。
他们会找各种理由逃课,或者以玩手机,看小说,走神等方式隐性逃课。
当考试失利时,会说:“都是老师教的不好,我不喜欢!”或者“要是我高中三年不玩,好好学习,我应该不会考到这里来”,又或者“我很想考好的,可是我控制不住自己不去玩”,或者家长也会说“我的孩子挺聪明的,就是不好好学习,所以成绩不好”。
这类学生为什么学习不好?是他们不够聪明,还是说讨厌学习?为什么找很多理由逃课?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这是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争论的话题。
有学者认为,即使是天资聪颖的学生,他们也会对自己持有悲观的预期,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看起来是否聪明,因此他们会采用一些不是很好的策略让自己显得很聪明。
尤其是考试会涉及到评价,中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从小学开始就如此,考不好的时候或许还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太笨了。
我国学习困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一、概述学习困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在我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公平的追求,我国对学习困难的研究逐渐深入,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旨在梳理我国学习困难研究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我国学习困难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从引进国外理论到本土化研究的转变。
研究内容涉及学习困难的界定、诊断、干预及教育政策等方面。
近年来,研究者们更加关注学习困难生的心理特点、家庭环境、教师教育观念等因素,力求为学习困难生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教育支持。
我国学习困难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方法单研究视角局限、地区发展不平衡等。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有必要拓展研究视野,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合作,以期为我国学习困难生的教育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
展望未来,我国学习困难研究将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关注学习困难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干预策略。
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学习困难的认识和干预能力,将是提高学习困难生教育质量的关键。
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合作也将成为推动我国学习困难研究发展的重要力量。
1. 学习困难的定义和概念学习困难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复杂概念。
其广义定义是指非因智力或其他明显残疾所导致的学业成绩显著落后、学习适应不良及学业成就低下的现象。
在广义的框架下,学习困难涵盖了由环境、心理、个人素质等多重因素引发的学业困扰。
狭义上,学习困难通常被称为特定学习障碍,这是一种具有生物学起源的神经发育障碍,具体表现为在学习和学术性技能上的获得困难,如阅读障碍、数学学习障碍、书写障碍等。
这类障碍往往与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可能影响个体的听、说、读、写、推理及数学能力等多个方面。
在我国,学习困难的定义和概念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和丰富。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困难的成因、表现及干预策略,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帮助给那些面临学习困难的儿童和青少年。
自我效能、考试焦虑对自我妨碍影响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考试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手段。
因此,学生在学校中必须经历各种考试的考验,考试成绩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成绩的好坏,而且也成为了学生自尊心的重要代表。
因此,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成绩都与其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自我效能和考试焦虑成为了近年来重要的研究对象。
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对自身特定领域内能力或应对任务的信心程度。
学生对自我学业能力的评价和信心程度将对其在考试中的表现和成绩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自我效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考试焦虑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负面心理因素,是指孩子因考试而引起的精神紧张和游离状态。
当考生经历考试焦虑时,其认知和情绪状态均会发生严重的改变,不利于其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
因此研究考试焦虑的负面影响对如何缓解、预防学生考试焦虑意义重大。
二、研究意义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将对提高学生自我效能、缓解考试焦虑情绪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从理论上讲,本研究能够深入探讨自我效能和考试焦虑对学生自我妨碍的影响机制,揭示出二者的内在联系,拓展理论模型的研究范围,为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从现实上讲,该研究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技术方法创新、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高中、大学等教育场所中,利用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缓解考试焦虑情绪及减少自我妨碍行为都具有非常实际可行性和重要性。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探讨自我效能、考试焦虑与自我妨碍的相关性。
通过文献调查和研究会谈等方式剖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2)研究自我效能、考试焦虑对自我妨碍的影响机制。
通过心理实验和数据分析等方式解释二者对学生自我妨碍行为的作用机制;(3)探讨如何通过控制自我效能、缓解考试焦虑情绪等策略降低学生自我妨碍行为。
学业自我妨碍研究综述作者:魏佳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学业自我妨碍成为自我妨碍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我国学者也从不同的方面对学业自我妨碍进行研究。
本文将从自我妨碍现象、自我妨碍的动机、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对国外自我妨碍研究的进展加以综述。
关键词:自我妨碍动机影响因素1.学业自我妨碍的概念的界定1.1自我妨碍的定义最早对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进行研究的是Berglas和Jones,他们将其定义为“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研究者以各种方式来界定自我妨碍,但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自我妨碍是一种预先行为,其目的是为失败创造一个合理的借口,而不是用缺乏能力来解释失败。
1.2自我妨碍的分类与表现研究者一般将自我妨碍分为行为的或获得的(behavioral or acquired)自我妨碍和声称的或自陈的(claimed or self-reported)自我设限。
行为的或获得的自我妨碍主要表现有:故意拖延或放弃尝试的机会等。
声称的或自陈的自我设限指个体在从事任务之前,主动声称存在一些可能会影响自己发挥水平的因素,如紧张、身体不适等。
国内石伟和黄希庭(2004)引入了一个新的维度——抬举他人(other-enhancement)。
例如,在考试前,个体可以把夸大对手的优势、幻想其有充裕准备等。
2.自我妨碍的动机目前关于自我妨碍的动机主要有两种理论,每种理论都得到广大研究者的支持。
2.1印象整饰策略的动机。
该理论认为个体采取自我妨碍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持自身的公众形象。
Kolditz&Arkin(1982)的实验发现被试在公开场合的自我妨碍倾向显著高于在私下情境中的自我妨碍倾向。
2.2自我价值保护的动机。
该理论认为在成就情境中,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就是要保护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