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的意思
- 格式:docx
- 大小:16.93 KB
- 文档页数:3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出自宋代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蒙通:濛)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赏析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
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
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
《踏莎行》全词赏析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译文]酒入愁肠,一觉睡醒,日暮的阳光已经斜照在深深的庭院。
[出自]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红稀:花儿稀少。
红,指花。
芳郊:清香弥漫的郊外。
阴阴见:暗暗显露。
蒙蒙:形容柳絮飘飞,令人满眼迷蒙。
游丝:指蜘蛛等昆虫吐出的丝,因其多在空中飘荡,故称。
此处用来形容香烟飘飞。
炉香静逐游丝转:香炉中冒出的袅袅香烟旋转着向上飘升。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却:正。
翻译:小径红花渐落稀疏,而芳草却将郊野绿遍,看树色中的高高楼台,隐隐约约可见。
春风不解人意,咋不把杨花给我留住,却让它迷蒙乱飞舞,任其扑打行人的面部。
青翠的树叶丛中,藏有黄莺儿在唱歌,红色的帘幕隔外,有燕子在梁间呢喃咕咕,炉香升腾一缕缕,静静地追逐游丝而旋转。
饮过闷酒做一场愁梦,醒来时,斜阳已经照在庭院深处。
【译文】小路边的红花日见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绿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边,静静的炉香随着游丝旋转。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评点】这首词描绘的是晚春景象,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是一首伤春词。
词的上半部分写郊外的春景。
词人的画笔从近处到远处,从低处到高处,层次分明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春天的图景:近处,幽幽小路,点点红花;远处,漫漫绿草,茫茫天际;低处,亭台楼阁并立;高处,排排绿树幽森。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这样的景色暗示着春已将暮。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通过飘飞的杨花,更是点明时间和节气。
在这里,肆意飞舞的杨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饱含了词人的思想和情感,它们铺天盖地,把行人搅扰得不得安宁,让行人的心中更添忧愁。
古诗词及解释古诗词及解释大全1、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白话文意思:小路旁的花儿日渐稀少,郊野却是绿意盎然,高高的楼台在苍翠茂密的树丛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好似那蒙蒙细雨乱扑人面。
黄莺躲藏在翠绿的树叶里,红色的帘子将飞燕阻隔在外,炉香静静燃烧,香烟像游动的青丝般缓缓上升。
醉酒后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幽深的庭院。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白话文意思: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3、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白话文意思: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4、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白话文意思: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明知此次分别之后再无相见的机会,还是勉强约定将来相会的日期。
像这样一别,一待梨花落尽,月亮又会悬系在西天。
5、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李白《日出入行》白话文意思: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
6、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杨万里《寒食上冢》白话文意思:宿野草一夜间又随风生长出来,刚过一年的小路就消失了。
7、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高启《寻胡隐君》白话文意思:因为一路上春光明媚、风景优美,我不知不觉就来到您的家了。
8、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译文】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
【出典】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注:1、《蝶恋花》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注释:无定据:没有一定。
宋代毛开《渔家傲·次丹阳忆故人》词:“可忍归期无定据,天涯已听边鸿度。
”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
因表面有彩绘,故称。
发声哀厉高亢,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
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
牧马:指古代作战用的战马.谁可语:有谁来和我一起谈谈。
从前幽怨:过去各民族、各部族间的战事。
铁马金戈: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
代指战事.兵事。
青冢:长遍荒草的坟墓。
这里指指王昭君墓,相传冢上草色常青,故名。
杜甫《咏怀古迹》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往情深深几许:化用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句意。
几许:多少。
3、译文1: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谁可同语?只有萧瑟的西凤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
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铁马金戈南征北战,最终只剩日落黄昏青草掩藏着坟墓。
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
译文2:古往今来,山和演变都无定准。
军号声中,战马频繁走动。
满眼荒凉无人可说,秋风中,丹枫树都枯黄了。
过往的隐痛无处可诉。
当年的战场,黄昏下只见路边青冢。
一往情深有多深?就像夕阳下的深山和深秋的雨。
译文3:古往今来,山河之上不会存在永久的界限。
角声中,战马频繁的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去去。
而这其间触目的荒凉,谁能说的清?唯有西风肆意吹着那苍老的丹枫。
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那些幽怨之情应是无法计数的。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的意思“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出自宋朝诗人晏殊的作品《清平乐·金风细细》,其古诗全文如下: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注释】⑤却照:正照。
⑥归:归去,指秋天燕子飞回南方。
⑦银屏:屏风上以云母石等物镶嵌,洁白如银,故称银屏,又称云屏。
【翻译】微微的秋风正在细细吹拂,梧桐树叶正在轻飘飘坠下。
初尝香醇绿酒让人陶醉,在小窗之前一枕酣眠浓睡。
紫薇和朱槿在秋寒里凋残,只有夕阳映照着楼阁栏杆。
双燕到了将要南归的季节,镶银箔的屏风昨夜已微寒。
【赏析】如果说上阕是从昨晚的醉眠写起,那么下阕则是写次日薄暮酒醒时的感觉。
词人一醉就睡了整整一个昼夜,睡极浓矣。
浓睡中无愁无忧,酒醒后情绪如何,他没有言明,只是通过他眼巾所见的景象,折射出心情之悠闲,神态之慵怠;不过在结句中仍然透露出一丝丝哀愁。
过片中的紫薇,植物名,夏季开花;朱槿,夏秋间吐艳。
上阕说金风吹得梧桐叶坠,分明是秋季了,所以词人从小窗望出去,此刻这两种花都已凋残。
值得注意的是,前阕的梧桐叶坠,为耳中所闻;后阕的两种花残,乃眼中所见。
词人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体察,来表现此际的情怀。
“斜阳却照阑干”,紧承前句,描写静景。
晏殊在《踏莎行》词中云:“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情境皆相似。
两处都用了“却”字。
却者,正也。
此处是说抬头望去,一抹斜阳正照着阑干,颇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神韵,然而词人所见者不是南山,而是残花、斜阳,其中似寓有无可奈何的心境。
日暮了,斜阳正照着阑干,也正是“双燕欲归时节”。
此意平平说来,似不相干语,没要紧语。
可是词不比诗,它往往用这样的语言,来调和气氛,缓冲节奏,烘托情感。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云:“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感。
”“燕子欲归”,乃系景语,它对下旬“银屏昨夜微寒”,正好起了一个铺垫和烘托作用。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文学现场观察95解读付秀莹《陌上》王冰冰付秀莹写小说,却总有着诗词的情韵,尤其是她那些精致的中短篇,犹如一个声情并茂、工整精妙的诗词世界。
她文字的含蓄、节制、内敛,其中流淌出的诗意与情韵,古意盎然,与同样学院派出身的作家格非有几分相似—都是用唐诗宋词打了底子的。
而她对于世态人情的精细描摹,对风花雪月的沉沦耽溺,又明显在师法或曰致敬《红楼梦》。
她的故事,往往都是以华北平原上一个小村落—芳村—作为背景与舞台,以此铺陈人世百态,刻绘儿女情长。
可以说“芳村”是付秀莹的纸上原乡,是她的文学乌托邦或桃花源,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泉源。
《陌上》是她目前唯一的长篇,全书由二十五章组成,每章自成格局,然合而观之,又相互呼应,架构俨然。
此番付秀莹立志为“芳村”作传,要在这“比邮票还小”的一方天地,开启或建构属于自己这个时代的乡土写实加爱欲传奇。
这个位于华北大平原上的小小村落,可能会因为一个女子灵秀而深情的书写,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乡土写作这一文脉中留下一席之地。
一、青衣—花旦闺中风暖,陌上草薰,《陌上》注定是写给乡村女人的一首温婉忧伤的长诗,在这个并不封闭的小空间中,是姓紫嫣红开遍的风景。
占据画面中心的,是那群土生土长的芳村女子,翠台、素台、喜针、香罗、臭菊、爱梨、春米、小鸾、小别扭媳妇、瓶子媳妇……付秀莹使出浑身解数,写尽她们的水灵与鲜活、生动与明媚,也不避她们的自私与阴暗、欲望与挫折。
这些大姑娘小媳妇老妗子们,按性情容貌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如翠台那样的清秀素净、温良端庄的良家女子,宛如“清水里开的莲花”,好看得规矩、老实,“像是单瓣的花朵,清纯可爱,叫人怜惜”,另一种是如香罗那样的“没有章法”的好看,她们有着繁复的花瓣,层层叠叠,有着神秘莫测、引人入胜的魅惑。
或者按张爱玲的说法,这两类女子,一类是青衣,一类是花旦。
在一段宛如风俗画般的“禊子”之后,《陌上》前三章开门见山便是翠台和香罗之间的渊源与纠葛,这犹如“金96百家评论|2018年第4期|总第35期盘玉碗”般的妯娌,曾经好的蜜里调油的闺蜜,却在不惑之年越发有了芥蒂与隔膜。
《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桂枝香·登临送目》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词作。
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
“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
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
“蓬”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作品原文桂枝香·金陵怀古⑴登临送目⑵,正故国晚秋⑶,天气初肃⑷。
千里澄江似练⑸,翠峰如簇⑹。
归帆去棹残阳里⑺,背西风,酒旗斜矗⑻。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⑼,画图难足⑽。
念往昔,繁华竞逐⑾,叹门外楼头⑿,悲恨相续⒀。
千古凭高对此⒁,谩嗟荣辱⒂。
六朝旧事随流水⒃,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⒄,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⒅。
作品注释⑴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此作。
金陵:今江苏南京。
⑵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送目:远目,望远。
⑶故国:即故都,旧时的都城。
金陵为六朝故都,故称故国。
⑷初肃:天气刚开始萧肃。
肃,萎缩,肃杀,形容草木枯落,天气寒而高爽。
⑸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
语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澄江,清澈的长江。
练,白色的绢。
⑹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
簇,丛聚。
⑺归帆去棹(zhào):往来的船只。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⑻斜矗:斜插。
矗,直立。
⑼“彩舟”两句:意谓结彩的画船行于薄雾迷离之中,犹在云内;华灯映水,繁星交辉,白鹭翩飞。
这两句转写秦淮河,“彩舟”系代人玩乐的河上之船,与江上“征帆去棹”的大船不同。
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注释|翻译|赏析|讲解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赏析】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为作者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
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移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
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
“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
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
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
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
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
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
“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
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
“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
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
“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
此处用典。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点评】1067年王安石的变法因保守派的反对受挫,皇帝老儿将他外放为南京市长。
据《古今词话》记载:王安石与朋友们在深秋游赏金陵山水,面对浩浩汤汤的长江,用《桂枝香》的词牌名填了30多首词,唯有他的词被称为绝唱。
《安公子-弱柳丝千缕》袁去华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安公子·弱柳丝千缕》是南宋词人袁去华的词作。
这是一首游子思乡怀人之作。
上阕写初春景象,色彩明艳,宛如彩画,构思新颖。
“料静掩”两句虚拟对方情境实是已恋对方之深。
下阕开头两句设问,既指自己,又设想对方,是双向交融。
“独立东风”句一气贯下,表现了思念的真诚。
结尾两句以夕阳照花坞作结,以美景衬离愁,更增惆怅。
作品原文:安公子弱柳丝千缕。
嫩黄匀遍鸦啼处。
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
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
曾画楼、见个人人否。
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庾信愁如许。
为谁都著眉端聚。
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
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
闲傍枕、百啭黄鹂语。
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作品注释:1、安公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凋名。
此凋有不同诸格体,俱为双调。
在此只列一体。
前片八句,后片七句,共八十字。
前片第一、四、五、八句和后片第二、四、七句押韵,均用仄声韵。
2、弱柳:柳条柔弱,故称弱柳。
3、鸦啼处:此指柳树丛中。
4、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5、人人:犹言人儿,对亲爱者的称呼,情人的昵称。
宋时口语。
周邦彦《迎春乐》词:“人人花艳明春柳,忆筵上偷携遥。
”6、哀弦危柱:指乐声凄绝。
苏轼《水龙吟》词:“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
”柱,筝瑟之类弦乐器上的弦柱。
危,高,指弦音高厉。
此处“危”“哀”是弦柱的修饰语。
7、庾信愁如许:庾信,南北朝时诗人。
本仕梁,曾出使西魏梁亡,被留长安,北周代魏,又不予放还。
愁如许,庾信有《愁赋》,今不传,只留断句若干,如“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
8、念永昼春闲:贺铸《薄幸》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
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
”此用其意。
春闲,春日闲寂无聊,觉得天长难以打发。
永,长。
永昼,即昼永,日长之意。
9、百啭:鸣声婉转多样。
10、厌厌:即恹恹,精神不振貌。
11、花坞:花房。
坞,原指四面高中央低的山地,引申为四面挡风的建筑物。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24 《桂枝香·金陵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原文翻译注释赏析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cù)。
归帆去棹(zhào)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chù)。
彩舟云淡,星河鹭(lù)起,画图难足。
(归帆一作:征帆) 登山临水,举目望远,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
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
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
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
澄江:清澈的长江。
练:白色的绢。
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
簇,丛聚。
去棹:往来的船只。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星河鹭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
长江中有白鹭洲(长江与秦淮河相汇之处的小洲)。
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
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màn)嗟(jiē)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
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
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
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花》遗曲。
繁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
竞逐:竞相仿效追逐。
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凭高:登高。
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谩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
这是作者的感叹。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的意思“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出自宋朝代诗人晏殊的古诗作品《踏莎行·小径红稀》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⑴踏莎(uō)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
双调小令,《张子野词》入“中吕宫”。
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
四言双起,例用对偶⑵红稀:花儿稀少、凋谢。
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
红:指花⑶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阴阴见:暗暗显露。
阴阴:隐隐约约【翻译】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赏析】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
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
“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
“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
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
“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
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
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贺铸《薄幸》词“人间昼永无聊赖。
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也正是此意。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