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素教学中的实践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摘要]学科融合的提法讲了很多年,广大教师也进行了诸多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对于数学学科,它满是数字、公式、图形,似乎很难融入有趣的人文学科元素,其实只要遵循规律,同样可以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
[关键词]学科;数学;融合;壁垒;规律[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9)08-0066-01学科融合就是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学科与学科之间联系起来。
关于数学学科如何突破学科藩篱,成功引进其他学科元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笔者收集整理了一些成功案例,在认真分析后收获了一些心得,现与诸位同行分享。
一、数学课堂上融入语文元素的案例【案例1】开场,教师板书“缩句”,然后出示题目:英俊的小伙子穿上了一件笔挺的西装。
学生看了忍俊不禁:“数学老师在玩‘跨界’吗?”教师神秘一笑:“难道数学里就不能有缩句吗?”学生熟练完成缩句:“小伙子穿西装。
”接着,教师再出一题:“12与6的和,除以78与69的差,结果是多少?”学生依葫芦画瓢,完成缩句:“和除以差。
”如此,这道文字题的计算目标一目了然。
【案例2】开场,教师板书“换位置”。
教师说:“汉字很神奇,有时将两个偏旁调换位置,就能得到一个新字。
如‘部’字,左右调换后变成‘陪’字,‘吞’字上下调换后变成‘吴’字。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一脸疑惑,以为数学老师被语文老师附体了。
此时,教师话锋一转:“其实数学里也可以换位置,如‘57’上下调换后变成‘75’,这在数学中叫——倒数。
”【案例3】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教师出示毛泽东的古体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学生表示不解,词里并没有数学问题呀?教师慢条斯理地说:“这首词中,‘春’字占了总字数的几分之几?”打破学科壁垒的案例屡见不鲜,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语文元素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浅谈PBL教学法在化工类的元素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围绕PBL教学法在化工类的元素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引言部分介绍了PBL教学法和元素化学教学的重要性。
在具体分析了PBL教学法在元素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包括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实践能力以及评估实际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PBL教学法对化工类的元素化学教学的积极影响,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PBL教学法在化工类的元素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PBL教学法, 元素化学教学, 化工类, 应用案例, 学生参与度, 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 效果评估, 积极影响, 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PBL教学法的介绍PBL教学法,即问题驱动式学习法,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在PBL教学中,教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PBL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强调学生在团队中的互动和合作。
通过与同学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PBL教学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化工类的元素化学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提出与化工领域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PBL教学法在化工类的元素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2 元素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元素化学教学是化工类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
通过学习元素化学,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元素的性质、结构和化学反应规律,建立起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理解。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掌握元素化学知识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设计和控制化工反应,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思政元素融入心血管系统整合课程pbl教学实践探讨心血管系统整合课程是医学院中一门专门研究人体心血管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课程,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心血管系统整合课程的PBL教学实践。
一、PBL教学模式介绍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思政元素融入PBL教学实践的必要性1.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加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让学生了解医学的社会意义和责任,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思政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将其融入PBL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如何融入思政元素融入思政元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问题的设计。
在PBL教学的问题设计中,可以融入一些与思政相关的话题,如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医学伦理道德等,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
2.讨论环节中的引导。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社会背景和影响,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3.师生互动中的引导。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和深层次意义,培养其批判思维能力。
4.资源的引入。
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思政相关的案例或文献,通过让学生了解真实社会问题的处理方式和结果,培养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四、实施效果与评估方法实施思政元素融入PBL教学后,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评估:1.学生作业评估。
通过学生在课程中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讨论表现评估。
通过学生在课程中的讨论表现,如参与度、思考深度等方面,评估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等数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一、引言高等数学作为大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关键课程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工作者们逐渐意识到,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方面,思政教育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的热点。
将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数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期为高等数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高等数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现状分析1. 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和动力,这使得他们没有充分地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忽视了人文思想的培养和教育的终极目的。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课程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关怀。
1. 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教育理念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懂得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政意识。
2. 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学习微积分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微积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使用微积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伦理思考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伦理思考,让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和数学伦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的定义、重要性、具体实施方法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思政元素的定义课程思政元素是指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元素在实践教学中的融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专业素养。
4.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元素设计时,需要深入研究课程内容,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课程思政元素的具体实施方法1. 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内容,提炼出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元素,将其融入实践教学环节。
2. 设计实践项目。
根据思政教育资源,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
3. 开展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融入校园文化。
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5.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认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四、面临的挑战1. 思政教育资源挖掘不足。
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导致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不足。
2. 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
第1篇一、引言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德育元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
这些品质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学生可以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
这将为学生适应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4. 促进教育公平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全面、均衡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
三、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的方法和策略1. 教材内容融入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将德育元素融入教材内容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 教学方法融入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德育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
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效果。
3. 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校园文化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如开展主题班会、举办德育活动、建设德育基地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4. 家庭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德育工作。
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
5. 社会实践融入社会实践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道德品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元素应用与实践经验分享一、引言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分享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元素以及一些实践经验。
二、背景介绍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通常注重语言表达的理解和背诵,而忽视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们开始尝试引入多元素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多元素的应用1.图文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富有视觉效果的图文材料,让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关联来理解材料的内容。
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节或主题。
2.音频材料通过让学生听音频材料,可以提高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力理解来理解整个故事情节,同时也可以通过向学生发问来检验他们的听力理解水平。
3.配套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阅读相关的配套活动。
例如,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深入理解课文的含义。
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或竞赛活动,如阅读速度比拼、角色扮演等,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实践经验分享在实践中,我发现以下几点对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非常有效:1.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个性化辅导。
有些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辅助材料,如图片、动画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设计适合学生的阅读任务。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分析课文中的形式和结构,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含义。
3.鼓励学生多样化的阅读体验。
除了必要的课内阅读材料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如故事书、报纸、杂志等。
通过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广泛的知识面。
五、结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语文元素的实践与反思数学教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强调逻辑推理和计算能力的培养。
然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数学教学中融入语文元素已成为教育研究者和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语文元素的实践与反思。
一、背景数学与语文是学生在学校阶段两个重要的学科,分别代表着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数学与语文往往被划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
这种划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无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融入实践为了有效地融入语文元素,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实践方法:1. 集中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
比如,提供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2. 解读数学理论数学理论通常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难度,学生常常难以理解和掌握。
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数学理论的相关文本,包括数学教材、讲义、数学教育文献等,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探究数学历史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知识,这些历史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启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数学相关的历史故事、数学家的传记等,并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 数学文献写作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数学知识撰写数学论文、数学实验报告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数学与语文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写作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践反思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反思这种融合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反思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效果评估教师需要评估融入语文元素的教学效果,主要包括学生成绩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
通过分析评估结果,可以对教学进行调整,提高实践效果。
2. 资源整合实施融合教学需要整合数学和语文两个学科的教育资源,包括教材、学习资料、课外阅读等。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语文元素的实践与反思数学作为一门抽象严谨的学科,常常给学生一种枯燥乏味的印象。
而语文作为一门注重表达与思维的学科,往往给人以思考与感悟的启迪。
然而,数学与语文并非孤立的两个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交融。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语文元素,既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将探讨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语文元素的实践与反思。
一、题目设计中的语文元素融入在数学题目的设计中,合理融入语文元素,不仅可以增加题目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题目为例,我们可以通过选取涉及日常生活的场景来增加题目的语文性。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小明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然后用30分钟的时间洗漱、穿衣、吃早餐。
请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准时到学校?”这样的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和计算能力,还通过描述小明的起床和洗漱过程,融入了一定的语文元素,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解答。
二、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元素融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融入一些有关语文的内容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读数学故事、相关数学名言警句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的分数教学中,教师可以读一篇有关“阿凡提的分数学习经历”的小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思考,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口头表达和文字描述。
例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完成相关的解答和解释。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够培养其用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三、作业布置中的语文元素融入在作业布置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写作任务,以培养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表达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的短文。
浅谈元素教学中的实践教学
作者:李敏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年第08期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在元素化学教学过程中,適当组织学生参观工厂是元素化学教学的一种较好形式。
实践表明,教学参观的教学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元素化学实践教学现场参观
一、工厂的选择
首先,要按照大纲要求选择要参观的工厂和产品,以密切联系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其次,应尽可能选择生产过程是开放型的,摸得着,看得见,以便增加感性知识。
流程也不宜太复杂。
为此,我们可以选择镀锌、镀铜、氧化铜、铬酸钾等的制取和提纯;盐的生产。
二、参观前的准备
教师要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定出计划,有针对性的布置思考题,学生要结合这些思考题复习或自学有关书本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例如,参观镀锌工艺前,我们布置下列思考题:
1.钢铁件为什么要镀锌?
2.钢铁件镀锌时,阴阳极板各是什么?电镀液的成分如何?各起什么作用?电镀时阴阳两极各发生什么反应?
3.应用电解定律,根据电解时的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怎样算出析出物质的量?具体计算在镀锌时,以2安培的电流强度电镀一小时,镀件上能镀上多少金属锌?
4.已知2H++2e——H2,E0=0伏,Zn2++2e=Zn,E0=-0.76伏,氢的标准电极电位比锌的标准电极电位正,应是氢离子易于放电,但事实上镀锌的效果很好,为什么?
5.怎样获得一个良好的镀层?(结合镀前处理,电镀条件控制,镀后处理。
)
三、现场参观
为使学生心中有数,我们先介绍生产原理和工艺流程,要求同学记笔记。
例如我们参观黄磷的生产,我们请技术人员讲述黄磷的生产原理和工艺流程,这样同学们知道了黄磷的生产原料是磷灰石、硅石和焦炭,原料经破碎、配比,在电阻电弧炉中产生黄磷。
副产物一氧化碳用氢氧化钠吸收,生成甲酸钠。
这就为现场参观提供了知识基础,并使同学们明确了现场参观的重点,避免在现场主次不分,影响参观效果。
参观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7~8人为一组)
请工厂技术人员带队,边讲边看,要求同学们边看边记。
参观过程中要注意工艺流程,每一步的目的,这一目的是如何实现的?一般了解设备概况和操作条件。
例如,参观电镀工艺时,引导同学重点看镀槽,观察镀件所放的位置,电极反应发生时现象,镀液的变化,工艺条件的控制……
四、参观后总结
将所学书本知识与具体产品的生产原理和工艺流程结合起来,以加深和提高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并可以结合与生产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五、收获体会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在元素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工厂是元素化学教学的一种较好形式。
它的主要好处:
1.有助于加深理解牢固掌握书本所学知识内容。
教学参观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感性知识,使知识具体化,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深刻理解,牢固记忆。
例如,在沉淀溶解平衡的学习中,我们曾让学生做过这样的计算:“欲使0.01mol/LFe3+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值是多少?”利用溶度积原理曾计算出使0.01mol/LFe3+离子开始沉淀的PH值是
2.68,使Fe3+离子沉淀完全的PH值是
3.68。
但相当多数的同学对计算的目的性却不太理解。
在参观工厂时,氟化钠、氧化铜等一些化学试剂的纯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除去杂质Fe3+离子。
在氧化铜生产中就是将溶液PH值调到PH=3~4,保温除铁。
实际工艺与计算值接近。
又例如,Ca2+、
Mg2+离子也是调PH值使之生成难溶氢氧化物除掉的。
而可溶的杂质离子K+、Cl-离子可以用水洗涤去除。
同学们亲眼见到的工艺操作实际,使他们对沉淀反应原理加深了理解,看到了这一原理实实在在的应用了。
又例如,同学们看到生产黄磷的电弧炉现场到处是水立即联想到黄磷的易燃性;看到五氧化二磷生产出来以后立即封存,就联想到五氧化二磷的吸湿性等。
这样,书本知识在他们的脑海里就“站”住了。
2.训练同学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有自身的系统性,而实际生产却是综合的、复杂的。
例如,生产磷酸时,由于磷与砷在同一族中,所以磷中常含有少量砷,因此,当用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时,也常伴有三氧化二砷产生,三氧化二砷溶于热水产生亚砷酸。
所以在生产磷酸工艺中要注意除掉杂质砷。
这一工艺过程训练同学综合考虑磷,砷化合物的性质。
又例如,电镀工艺参观,训练同学综合运用电化学知识(如析出电位、过电位、法拉第定律等);络合反应和络合平衡移动知识;酸碱性质知识等。
3.开阔眼界,启发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亲自到生产实践中走一走,看一看,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态度认真,积极思考,开阔了眼界,形成了化学生产的具体观念,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例如,氧化铜生产需下述几步过程:
经过上述反应,即可制出氧化铜。
参观了工艺过程,同学们把化学方程式“看活”了,知道每一步工艺操作就是完成一个化学反应,应当掌握好。
生产实践是知识的宝库。
在课堂学习中学习过用调PH值的方法除杂质铁,参观时又了解到用共沉淀的方法去除(如生成偏锡酸沉淀时将附带着产生的氢氧化铁共同沉淀下来以除杂质铁的方法),这样就丰富了有关沉淀反应的知识。
除此之外,同学们还看到水合肼等的使用。
许多同学对元素化学学习的目的更明确了,增加了学习兴趣,认识到知识的威力和自己的不足。
工厂参观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对学生也是一次思想教育过程,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于元素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从而更加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