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质--地层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902.00 KB
- 文档页数:5
新疆地质Xinjiang Geology第一章地层Stratum(a)Stratigraphy地质年代及统一地层表地层划分的依据及命名现代地层单元的划分依据是:岩石组合、生物组合和地球化学之特征而进行划分的。
命名原则是以地层首先确立地的地名命名之。
新疆地层发育齐全,从上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以古生界最为发育,广布于天山、昆仑山和东西准噶尔地区,而且沉积类型多样,岩性、岩相复杂,厚度变化甚大。
上太古界:仅见于阿尔金山北坡,范围甚小,为一套深变质岩系,以出现较多的麻粒岩为特征。
元古界:出露于塔里木盆地周边和天山、昆仑山区。
下元古界下部以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为代表,上部以兴地塔格群为代表,二者为不整合接触,它们均是以低角闪岩相为主的变质岩系,混合岩发育。
上部锆石U—Pb年龄1800—2100Ma。
中上元古界全区以变质很浅的单相变质和富含叠层石及微古植物为其共同的特点,但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的岩相建造差异明显。
塔里木盆地北缘及天山区,长城、蓟县、青白口系三者为连续性沉积,总的属相对稳定的陆缘海的沉积环境,塔里木盆地南缘和昆仑山区,长城、蓟县系则为活动型优地槽沉积,岩性复杂,岩相变化甚大,火山岩发育,为火山—复理石建造,青白口系为稳定型富含硅镁质的碳酸盐岩建造,不整合或超覆不整合下伏地层之上。
震旦系:主要发育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天山地区,以碎屑岩为主,夹有三套冰碛岩和火山岩,不整合或超覆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上与寒武系为平行不整合。
地层发育完整,层序清楚,为我国研究震旦系的理想地区。
下古生界:寒武系至下奥陶统全疆多数地区为以含磷硅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化石丰富,属稳定型地台盖层。
自中奥陶世开始出现地槽型沉积,火山岩发育,志留系则为以火山碎屑岩为主的复理石沉积。
上古生界:是本区分布最广,岩性、岩相最复杂,厚度变化最大的地层。
大致以博罗科努一阿其克库都克大断裂为界,其南、北在沉积建造、厚度和古生物组合上,都有很大差异。
新疆区域地质构造一、新疆大地构造分区按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地质构造研究工作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结合新疆地质构造实际情况,将新疆大陆大地构造划分为天山兴蒙造山系(Ⅰ)、塔吉克-塔里木陆块区(Ⅱ)、秦祁昆造山系(Ⅲ)、西藏-三江造山系(Ⅳ)四4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进一步又可划分为10个二级构造单元,23个三级构造单元,37个四级构造单元。
具体划分见表1-1。
表1-1 新疆大陆大地构造分区简表二、大地构造单元特征(一)天山-兴蒙造山系(Ⅰ)天山-兴蒙造山系包括阿尔泰弧盆系、查尔斯克-乔夏哈拉缝合带、准噶尔弧盆系、天山弧盆系等四个二级构造单元。
1、阿尔泰弧盆系(Ⅰ-1)阿尔泰弧盆系包括阿尔泰古生代陆缘弧和阿尔泰南缘晚古生代弧盆系。
①阿尔泰古生代陆缘弧(Ⅰ-1-1)由诺尔特晚古生代上叠裂陷盆地和哈龙古生代岩浆弧组成。
由于蒙古湖区震旦-寒武纪洋盆的封闭而拼贴于西伯利亚板块的西南缘。
发育震旦纪-中奥陶世的巨厚陆源碎屑岩建造沉积,志留纪为残留海盆,接受了复理石建造沉积。
由于斋桑洋盆向北俯冲,志留纪时发生大规模的花岗岩化,片麻-花岗岩穹隆。
晚古生代的俯冲与碰撞,生成花岗伟晶岩。
该区经受加里东期、华力西期两次来自南北方向的俯冲,导致侵入岩的大量发育和复杂的构造变形及变质作用。
形成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岩系,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形成一系列向南逆冲的叠瓦式构造推覆体。
由于斋桑洋盆向北俯冲,在阿尔泰古生代陆缘弧之上形成诺尔特上迭裂陷盆地,发育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堆积,并伴随有S型石英斑岩-钾长花岗岩类次深成侵入体。
②阿尔泰南缘晚古生代弧盆系(Ⅰ-1-2)斋桑洋盆向北俯冲,在阿尔泰陆缘弧的前沿,形成了阿舍勒、冲乎尔、克兰、麦兹4个弧后裂陷盆地、卡尔巴-哈巴河晚古生代弧前盆地和额尔齐斯晚古生代构造杂岩带三个四级构造单元。
弧后裂陷盆地沉积了早-中泥盆世拉张阶段的双峰式火山岩建造,晚泥盆世转入汇聚,于晚石炭世早期隆起为陆,出现"S"型花岗岩类。
关键字:新疆天山地区基础地质地层新疆天山地层发育齐全,从太古宇至第四系都有出露,其中古生界分布最广,构成天山的主体。
晚石炭世之前,整个天山经历了大陆形成、裂解、板块活动等阶段,沉积类型基本为海相沉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陆内裂谷阶段,沉积类型比较复杂,有边缘海盆及残余海槽环境形成的海相沉积,也有部分陆相沉积;中生代之后,天山主要为板内陆相沉积,仅在天山西南部见有部分海相及泻湖相沉积。
1.太古宇新疆天山已知的太古宇,主要分布于东天山星星峡地区、库鲁克塔格的辛格尔及其以南地区,库鲁克塔格的太古宇称为托格拉克布拉克杂岩,以钠长片麻岩、变质碎屑岩、花岗质岩和混合岩类组成。
研究表明,它实际上为太古宙表壳岩系的残留体,时代可能属晚太古宙。
2.元古宇元古宇构成天山陆壳基底的主体,在整个天山地区都有分布。
⑴古元古界出露于博尔塔拉河南岸、那拉提山、南木扎尔特河以及库鲁克塔格等地,分别称为温泉群、那拉提群、木札尔特群和兴地塔格群,主要为一套由绿片岩相-角闪岩相斜长角闪岩、片岩和千枚岩、混合岩、片麻岩组成的变质地层。
⑵中元古界长城系:主要为一套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碳酸盐岩、夹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和少量硅质岩组成,分布于特克斯河以南、阿克苏西南地区、星星峡-小布鲁斯台、库鲁克塔格等地,分别称为特克斯群、阿克苏群、星星峡群、杨吉布拉克群,其中阿克苏群为一套蓝闪绿片岩相变质岩,是世界上保存较好的前寒武纪蓝片岩。
蓟县系:分布于西天山博罗科努山和科克苏河东岸、东天山卡瓦布拉克-星星峡、库鲁克塔格等地区,分别称为库松木切克群、科克苏群、卡瓦布拉克群和爱尔基干群,由一套岩性相对单一的浅变质碳酸盐岩-碎屑岩组成。
⑶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出露在西天山博罗科努山和特克斯河以南、东天山尾亚以南、北山、库鲁克塔格等地,分别称为开尔塔斯群、库什太群、天湖群、白玉山群、帕尔岗塔格群,为一套浅变质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
震旦系:主要出露于西天山和西南天山科古琴山-果子沟、特克斯、阿克苏-乌什,库鲁克塔格等地,主要为滨海-浅海相及陆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冰碛岩及火山岩,构成前寒武纪基底的第一套盖层,主要以角度不整合覆于长城系、青白口系之上。
新疆区域地质构造一、新疆大地构造分区按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地质构造研究工作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结合新疆地质构造实际情况,将新疆大陆大地构造划分为天山兴蒙造山系(Ⅰ)、塔吉克-塔里木陆块区(Ⅱ)、秦祁昆造山系(Ⅲ)、西藏-三江造山系(Ⅳ)四4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进一步又可划分为10个二级构造单元,23个三级构造单元,37个四级构造单元。
具体划分见表1-1。
表1-1 新疆大陆大地构造分区简表二、大地构造单元特征(一)天山-兴蒙造山系(Ⅰ)天山-兴蒙造山系包括阿尔泰弧盆系、查尔斯克-乔夏哈拉缝合带、准噶尔弧盆系、天山弧盆系等四个二级构造单元。
1、阿尔泰弧盆系(Ⅰ-1)阿尔泰弧盆系包括阿尔泰古生代陆缘弧和阿尔泰南缘晚古生代弧盆系。
①阿尔泰古生代陆缘弧(Ⅰ-1-1)由诺尔特晚古生代上叠裂陷盆地和哈龙古生代岩浆弧组成。
由于蒙古湖区震旦-寒武纪洋盆的封闭而拼贴于西伯利亚板块的西南缘。
发育震旦纪-中奥陶世的巨厚陆源碎屑岩建造沉积,志留纪为残留海盆,接受了复理石建造沉积。
由于斋桑洋盆向北俯冲,志留纪时发生大规模的花岗岩化,片麻-花岗岩穹隆。
晚古生代的俯冲与碰撞,生成花岗伟晶岩。
该区经受加里东期、华力西期两次来自南北方向的俯冲,导致侵入岩的大量发育和复杂的构造变形及变质作用。
形成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岩系,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形成一系列向南逆冲的叠瓦式构造推覆体。
由于斋桑洋盆向北俯冲,在阿尔泰古生代陆缘弧之上形成诺尔特上迭裂陷盆地,发育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堆积,并伴随有S型石英斑岩-钾长花岗岩类次深成侵入体。
②阿尔泰南缘晚古生代弧盆系(Ⅰ-1-2)斋桑洋盆向北俯冲,在阿尔泰陆缘弧的前沿,形成了阿舍勒、冲乎尔、克兰、麦兹4个弧后裂陷盆地、卡尔巴-哈巴河晚古生代弧前盆地和额尔齐斯晚古生代构造杂岩带三个四级构造单元。
弧后裂陷盆地沉积了早-中泥盆世拉张阶段的双峰式火山岩建造,晚泥盆世转入汇聚,于晚石炭世早期隆起为陆,出现"S"型花岗岩类。
地质境内地层出露及岩石分布较全。
第一节地层古生代寒武纪以前地层未有发现,从古生代奥陶纪到新生代各时期地层大都有较广泛出露。
中生界以前岩层为中深变质岩系及浅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区;新生界为较软弱或松散岩系,主要分布在前山和平原地区。
一、古生界Pz(一)奥陶系0 主要分布在车排子、甘家湖以北,准噶尔西界山带南部地区,多是板岩、千枚岩、中~基性火山岩并含薄层灰岩,为中、下奥陶系,含四射珊瑚化石。
(二)志留系S沿天山带的奎屯河~古尔图河分水岭地带,即婆罗科努山北坡,有较大面积出露。
在准噶尔西界山带和奥陶系分布相似。
主要为石英砂岩、硅质岩、凝灰岩、石英片岩、混合岩等,上、中、下志留系均有,含较丰富的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化石。
(三)泥盆系D沿婆罗科努山和依连哈比尔尕山及准噶尔西界山带的托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泥盆系地层分布面积较广。
北天山地区主要为中、上泥盆系,未发现下泥盆系。
准噶尔西界山带上、中、下泥盆系均有分布。
主要为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变质凝灰岩、角页岩、碳酸盐岩等,含放射珊瑚化石,总厚5000米以上。
(四)石炭系 C 石炭系为农七师所处天山和准噶尔西界山带分布最广、层次较全的地层之一。
沿奎屯河、古尔图河上游地带主要为海相火山喷发岩,如凝灰岩、凝灰角砾岩、砂岩、碳质页岩、碳酸盐岩、硅质岩等。
在古尔图河上游、莫特沟以及准噶尔西界山带,石炭系中有储量丰富的石灰石矿,为生产水泥的优良原料。
'(五)二迭系P 主要为火山岩系和陆原碎屑岩系,分布于奎屯河、安集海河和喀什河上游地带及准噶尔西界山带。
根据石油勘探资料,在准噶尔盆地的农七师境内乌尔禾、车排子地区团场地下深处有二迭系地层,为含油地层组成部分。
二、中生界Mz(一)三迭系T 在奎屯河团结大渠龙口附近东西向分布直到四棵树河,有中、上三迭系出露,主要为红色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厚数百米。
克拉玛依白碱滩附近有分布,也为中、上三迭系,为灰绿色砂岩、砾岩及杂色泥岩。
区域工程地质一、额尔齐斯河流域1986~1989年第二水文大队潘一心等完成额尔齐斯河流域区域稳定工程地质调查。
该河流域位于准噶尔盆地北部边缘地带,包括额尔齐斯河水系和乌仑古河水系流域。
额尔齐斯河出境外汇入哈萨克斯坦齐桑泊又流出汇入北冰洋。
布尔津水文站测得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6.2亿立方米/年,集水面积2.4246万平方千米,国内长度490千米。
乌仑古河最终流入布仑托海,二台水文站测得年均径流量31.6亿立方米,集水面积1.8375万平方千米,长度382千米。
流域雪线高度3000—3200米。
最大冻土深度2.28米。
(一)地质构造流域位于阿尔泰加里东褶皱东西准噶尔断褶带、齐桑断褶带。
分布着发育的断裂体系,分有四组断裂带,各断裂带具体特征见表3—37。
总体上大部属活动断裂,尤其海子口一二台断裂,至今仍在活动中,各时期活动情况见表3—38。
(二)区域稳定性分区1.稳定区地震基本烈度小于7度。
包括7种亚类:I1萨吾尔山亚区,I2哈巴河亚区,I3伊莱克山亚区,I4龙亚区,I5杜热亚区,I6扎河坝亚区,I7查干郭勒亚区。
Ⅱ次稳定区地震震级小于等于5.5级,最高不超过6级,裂度7—8度,个别为8度。
进一步划分为5个亚区:Ⅱ1禾木河亚区,Ⅱ2哈巴河亚区,Ⅱ3库尔图亚区,Ⅱ4布尔根一昆依特亚区,Ⅱ5玉什库勒亚区。
Ⅲ不稳定区地震震级大于6级小于或等于7.75级,地震基本裂度8度一9度。
分四个亚区:Ⅲ1喀拉给牙亚区,Ⅲ2阔帕亚区,Ⅲ3可可托海亚区,Ⅲ4二台亚区。
(三)岩土体类型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松散岩类4种工程地质建造类型。
1.岩浆岩工程地质建造(1)坚硬的块状花岗岩岩组,加里东期的岩体,细一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抗压强度R为500千克力/平方厘米一1 800千克力/平方厘米,燕山期的岩体为块状结构和镶嵌结构,部分中等风化,抗压强度R为1 800千克力/平方厘米~2 000千克力/平方厘米。
(2)坚硬的斑状具有面理的花岗岩岩组,非均质镶嵌结构一碎裂结构,中等—弱风化抗压强度R为2536千克力/平方厘米,单位吸水率W为0.085升/分·平方米。
新疆地貌的基本特征我国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与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构成了新摄地貌的基本轮廓(通俗说的:三山夹两盆)。
新疆地质构造与气候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
主要可划分为熔岩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和湖成地貌等类型,具有山系走向与深大断裂方向一致,山地与盆地高差悬殊,山地层状地貌明显,山间盆地多,沙漠面积大,各山地气候地貌垂直分带各异,地貌类型组合呈环状结构等特点。
总之,这里除海洋地貌而外,所有陆地上的地貌类型基本齐备。
新疆地貌由三大山系与两大盆地构成了它的基本轮廓.阿尔泰山分布于最北部,昆仑山与阿尔金山分布于最南部,天山横亘于中部将其分为南、北疆两个部分,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为准噶尔盆地.昆仑山一一阿尔金山与天山之间为塔里木盆地。
熔岩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石海(冰缘)地貌雅丹(流水)地貌干燥地貌湖成地貌黄土地貌1.1熔岩地貌分布于昆仑山阿什库里和库木库里盆地及周围山地,主要有火山锥、熔岩丘、熔岩台地与丘陵、火山丘陵等,最新火山活动于1951年.1.2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昆仑一一阿尔金山的高山和极高山,有古代和现代的冰蚀和冰渍地貌类型。
1.3冰缘地貌:分布于各大山系现代冰川外围地区,平均气温在0℃以下,以寒冻风化为主,有多边形土,融冻泥流阶地,石河,石海,岩屑坡,热融滑坍等。
1.4流水地貌:主要分布于中山带及沿河地区,有河漫滩,阶地,古河道,河谷平原、冲积平原,冲积扇、冲一一洪积扇、洪积平原、三角洲平原、侵蚀剥蚀台地、侵蚀剥蚀丘陵.侵蚀剥蚀山地等。
1.5黄土地貌:由风成、冰水及次生黄土等堆积物组成.常见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覆盖丘陵,黄土覆盖山地等。
1.6干燥地貌:分布于前山低山带,有干燥洪积平原、干燥剥蚀平原、干燥剥蚀劣地、干燥作用丘陵,干燥作用山地、干燥半干燥作用山地等.1.7风成地貌:主要分布于沙漠的外围与沙漠地区,有风蚀平原、风城(雅尔丹)、沙地,沙丘等。
地质境内地层出露及岩石分布较全。
第一节地层古生代寒武纪以前地层未有发现,从古生代奥陶纪到新生代各时期地层大都有较广泛出露。
中生界以前岩层为中深变质岩系及浅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区;新生界为较软弱或松散岩系,主要分布在前山和平原地区。
一、古生界Pz(一)奥陶系0 主要分布在车排子、甘家湖以北,准噶尔西界山带南部地区,多是板岩、千枚岩、中~基性火山岩并含薄层灰岩,为中、下奥陶系,含四射珊瑚化石。
(二)志留系S沿天山带的奎屯河~古尔图河分水岭地带,即婆罗科努山北坡,有较大面积出露。
在准噶尔西界山带和奥陶系分布相似。
主要为石英砂岩、硅质岩、凝灰岩、石英片岩、混合岩等,上、中、下志留系均有,含较丰富的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化石。
(三)泥盆系D沿婆罗科努山和依连哈比尔尕山及准噶尔西界山带的托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泥盆系地层分布面积较广。
北天山地区主要为中、上泥盆系,未发现下泥盆系。
准噶尔西界山带上、中、下泥盆系均有分布。
主要为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变质凝灰岩、角页岩、碳酸盐岩等,含放射珊瑚化石,总厚5000米以上。
(四)石炭系 C 石炭系为农七师所处天山和准噶尔西界山带分布最广、层次较全的地层之一。
沿奎屯河、古尔图河上游地带主要为海相火山喷发岩,如凝灰岩、凝灰角砾岩、砂岩、碳质页岩、碳酸盐岩、硅质岩等。
在古尔图河上游、莫特沟以及准噶尔西界山带,石炭系中有储量丰富的石灰石矿,为生产水泥的优良原料。
'(五)二迭系P 主要为火山岩系和陆原碎屑岩系,分布于奎屯河、安集海河和喀什河上游地带及准噶尔西界山带。
根据石油勘探资料,在准噶尔盆地的农七师境内乌尔禾、车排子地区团场地下深处有二迭系地层,为含油地层组成部分。
二、中生界Mz(一)三迭系T 在奎屯河团结大渠龙口附近东西向分布直到四棵树河,有中、上三迭系出露,主要为红色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厚数百米。
克拉玛依白碱滩附近有分布,也为中、上三迭系,为灰绿色砂岩、砾岩及杂色泥岩。
(二)侏罗系J 三迭纪末期,天山经印支运动发生隆起,受剥蚀后的碎屑物分别在凹地大量堆积成厚达1~4千米的侏罗纪地层。
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南侧的独山子至四棵树河以南、安集海河中游巴音沟地段的天山北麓边缘地带及盆地西北侧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托里县。
多属气候温和的湖相、河相沉积。
下部含煤系地层分布较广,由煤碎屑岩、灰色或褐色交错状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夹菱铁矿透镜体厚0.5~1米,属J2,J1;四棵树河上游通露天处的煤层自燃,泥页多呈红褐色,含煤地层与古生代岩层成不整合接触。
中部为齐桂统,属J2,J1,由玫瑰色砂质泥岩及灰色砾岩与透镜状砂岩组成,四棵树河至独山子的山边地带,大约120~200米,整合沉积于含煤层之上。
上部为喀拉扎统,属J1层,以红色砾岩为主,底部夹不规则的红色砾状砂岩和绿色砾石。
下~中统为连续性沉积,且多以区域性超覆不整合于各不同老地层之上,与J1之间为平行不整合关系。
化石丰富,植物以蕨类为主,动物较少,唯瓣鳃类。
早~中侏罗世(J1~J2)为主要成煤期,且J1的沉积具有北早、南晚特点。
(三)白垩系K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西南缘发育较完整。
乌尔禾附近魔鬼城地区主要为白垩纪砂页岩和泥板岩平整地层。
D、C、N地层也都有出露。
盆地西南缘红山煤矿~四棵树河一带下部有K2层,属吐谷鲁统,厚约1300米:最底层为灰绿色砂质泥岩夹灰沙岩,厚约200~350米,与J1呈角度不整合,其上是厚约380~630米的绿色细砂岩条带,再上是厚约100~140米的灰绿色硬泥岩夹沙岩,最上层是厚410~510米的棕红色砂泥岩夹灰绿色细沙岩(称为东沟统),或红色沙质泥岩及灰色砾岩夹石膏层。
一三七团乌尔禾地区下白垩系吐谷鲁群中有质量优良的天然沥青矿。
三、新生界K2分布于盆地,多为陆相。
(一)第三系R 在准噶尔盆地地块急剧下陷期堆积而成的R沉积层,厚达4~5千米,多不整合于K2之上,是以湖沼相、河流相为主的沙砾岩、泥岩层;有的地区夹少量灰岩,底部多含石膏。
下部为砖红色,上为棕色砂砾岩,沉积厚度百余~数千米。
天山前山构造带即安集海~独山子背斜南翼,地面出露主要为上第三系棕色地层(Ng2),由结构致密的泥岩、粉砂岩、砂岩互层组成。
(二)第四系Q 广布于天山、准噶尔西部界山山间沟谷、山前地带、河流两岸及准噶尔盆地的各种冰川洪积、冲积、风积等堆积物。
第四纪早期主要由冰水堆积物组成,岩性为漂砾、卵砾石及亚砂土等;中期以后即以冲积洪积物为主,其岩性为卵砾石、砂砾石、砂及粘土等。
自治区地质局和兵团勘测设计院等在一二五团勘探揭露深度内第四系地层有:(1)下更新统——西域组为套冰水~湖相沉积。
在八连钻孔(井深300米)揭露,该层顶面埋深为207米,岩柱主要为青灰色的粘土、亚粘土、亚砂土、中细砂灰砾石互层,总厚度超过100米(2)中更新统——乌苏群(Q2[gl--')。
为一套冰水~湖相沉积,顶面埋深170~190米,岩性主要为灰色粘土、亚粘土灰薄层粉细砂,厚为20~30米。
(3)上更新统——新疆群(Q。
)。
为一套湖相沉积,顶面深度lO~20米,岩性主要为青灰、黄灰和深灰色的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粉细砂互层,南部、东部砂层增厚为160毫米。
(4)全新统(Q。
)。
包括:全新统冲积层(Q。
a'),广泛分布于测区,地层沉积特点主要为水流所携带的细粒物质,其岩性为亚粘土、亚砂土,局部为细粉砂、砂砾石组成,厚为10~20米;全新统风积层(Qf。
t),分布干测区西缘外围,为风积细砂粒组成的沙丘,呈灰黄色、土黄色,松散;全新统湖积~沼泽层(Q),主要分布在老柳沟一带和水库下游各水流迂回弯曲断续的低洼处,有机质含量较高,颜色多呈深灰、黑灰色,岩性有含土量不同的泥炭、淤泥质粉质粘土及亚粘土,老柳沟两侧为土黄色、土灰色的亚砂土、粉砂。
第二节岩石各类岩石在辖区内皆有分布。
发育特点是类全种不全。
一、岩浆岩(一)喷出岩即火山岩,在奎屯河、四棵树河和古尔图河发源地带和上游区的天山褶皱带的高、中山区,有未变质的碎屑岩和陆相火山岩、古生代海相地层火山喷发岩。
在泥盆系中有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碎屑岩间夹枕状熔岩、放射虫硅质岩;石炭系层以海陆交互相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主,部分夹射虫硅质岩和枕状熔岩。
为主要含铁矿层位。
在依连哈比尔尕山~准噶尔南缘主要为滨海~浅海相火山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夹少量碳酸盐岩。
(二)侵入岩华力西期侵入岩,在天山区最为密集。
岩性复杂,岩类齐全,包括超基性、基性、酸性、中性、碱性。
以酸性为主,基性~超基性岩次之,碱性岩较少。
早、中、晚三个亚期的岩类有明显差异。
早期侵入岩主要为片麻状花岗岩、眼球状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多呈岩基露出,与围岩界线清楚,多具角化岩、硅化、矽卡岩化和混合岩化,主要为岩浆混杂成因类型。
中期绝大部分为超基性岩和酸性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等)、呈岩基、岩枝产出。
岩石类型似早期,并有大理岩化作用。
富含方解石、白云石、绿柱石、水晶等矿产的伟晶岩脉。
晚期出露较少,为不规则岩株、岩枝,且以红色钾质花岗岩类为主,次为碱性白岗岩。
一三七团牧业营临中哈边境地区有一条东西向富水程度中等的侵入岩,内含水岩带约13万亩,东延至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共约28万亩。
二、沉积岩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各团场、天山北麓和萨吾尔山南麓,包括洪积、冲积、风积和河相、沼相、湖相等碎屑岩(砾岩、角砾岩、砂岩和粉砂岩)、粘土岩(页岩、泥岩)和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石灰岩、泥灰岩)等。
天山褶皱带中、低山区主要由中新生代内陆湖泊沉积岩组成,山前拗陷区和准噶尔盆地带分别由第三纪渐新统、中新统和上新统的下绿色岩系,褐色岩系,上绿色、苍棕色岩系和砾岩系等及第四纪更新世以后的洪积、冲积、风成堆积物所复盖,陆相沉积层厚数十米~1万余米。
其中,第四纪沉积物厚300~500米。
三、变质岩 '在天山区,属加里东变质期和华力西变质期以变形为主的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类型和单相变质的绿片岩相。
在北天山北翼为巨大的海西复背斜构造,由晚、中、古生代变质岩、石灰岩等组成。
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边缘凹陷区,为堆积很厚的J层砾岩、砂岩和页岩。
在萨吾尔山东段主要出露为奥陶纪的厚层千枚状绿色片岩、硅质粉砂岩、片状细岩和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火山堆积岩。
第三节构造农七师辖区跨准噶尔和天山两个褶皱糸。
一、准噶尔褶皱系北以额尔齐斯深裂为界与阿勒泰褶皱系毗邻,南以艾比湖~吐哈盆地~星星峡深断裂为界邻天山褶皱带。
其特点:(1)是前寒武纪地块,加里东期为优地槽(大洋盆地),于志留纪末,洋底闭合隆起,形成准噶尔盆地的初始陆壳,海水并未退出,致使华力西地槽得以发展,呈现出优、冒地槽相间出现。
地槽封闭展示由北向南迁的总趋势,于晚华力西期全部封闭与天山褶皱系并接,后经印支、燕山运动出现断块式升降,形成准噶尔中央拗陷,构成从乌尔禾区到巴音沟、红山等煤矿聚油、聚煤盆地层构造;(2)主体构造线以准噶尔中央拗陷分成东、西、南三部分,师辖区西部为北西向,南部为近东西向;(3)基性~超基性岩广泛发展;(4)变质作用微弱,且表现为单一埋深变质构造;(5)准噶尔地台的基线从西北向东南缓降,倾角2。
~4。
,车排子至三角庄、达子庙等局部地微隆起。
二、天山褶皱系南依塔里木地台,成近东西向展布。
其特点:(1)是在陆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再生地槽褶皱系,其中:残留有少量前寒武纪的微型陆块;(2)地槽始于中晚奥陶世,封闭于二迭系,经加里东构造旋回,形成婆罗科努、哈里克套加里东褶皱带,在此基础上,经华力西期长达2.25亿年的多旋回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构成天山褶皱系主体(有7~8个构造带),即山脊和高山区是华力西褶皱带,而两翼的低山区为加里东褶皱带;(3)地槽的发展、演化不平衡,同一构造层在不同地区的岩相建造等差异明显;(4)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以北西西向为主.北东和近东西向次之。
师辖区所跨天山区及奎屯河流域有以下新构造标志:(一)婆罗科努山和依连哈比尔尕山主体是古生代褶皱带,在中生代时山前又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碎屑岩,这些碎屑岩经海西期褶皱成山运动形成现代开阔的向斜和紧密的背斜,北天山与西天山交叉段北麓褶皱自南而北有三列背斜构造和两个隐伏隆起,轴向大致平行于天山,呈东西走向.背斜多不对称,北翼陡南翼缓。
(二)直立褶曲背斜。
由第三纪背斜发展而成,其轴向多平行于天山走向。
(三)保存较好而切割深的剥蚀面。
如四棵树河上游山体。
.(四)婆罗科努山准高平原。
如在一二四团山区牧场一带,形成三种形式的准高平原。
(五)峡谷深长多支.高山区坡陡,石流多。
(六)逆断层。
如四棵树河南岸煤矿附近。
(七)断裂地震中心区裂陷岩层一端翘起的猪脊岭和另一端相应突出的平顶方山,如四棵树河上游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