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卫生学
- 格式:docx
- 大小:38.31 KB
- 文档页数:10
学前卫生学一、名词解释1、哑嗓子,小儿的声带还不够坚韧,如果经常哭喊或扯着嗓子唱歌等,不注意保护,则声带充血肿胀、变厚,就成了哑嗓子,发音时失去圆润、清亮的音质. 2、龋齿:龋齿是因牙齿经常受到口腔内酸的侵袭,牙釉质受到腐蚀而变软变色,逐渐发展为实质缺损而形成龋洞。
3、牵拉肘:小儿的关节囊比较松弛,关节周围的韧带不够结实,容易发生脱臼(俗称吊环).当肘部处于伸直位置时,若被猛力牵拉手臂,就可能造成牵拉肘,这是一种常见的肘关节半脱臼。
它常常是因为大人带着小儿上楼梯、过马路,或帮小儿穿脱衣袖时,用力牵拉、提拎小儿的手臂所造成的。
4、青枝骨折:由于小儿骨头最外层的骨膜较厚,可以发生折而不断的现象。
就像鲜嫩的柳枝,被折后,外皮还连着。
这种骨折被称为青枝骨折,疼痛不如骨头完全断裂时明显,伤肢还可以做些动作,因此这类骨折容易被忽略,而未能送去医院治疗,骨折未经复位长上以后,肢体就会出现畸形,甚至影响正常功能。
所以,小儿肢体受伤后,即便痛得不十分厉害,也要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发生了骨折。
5、基础代谢: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和20℃左右的环境中,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称为基础代谢,一般相对来说,男性基础代谢比女性高,儿童比成年人高。
6、营养素: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能维持生命和健康并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儿童与成人的区别是,除了需要营养素以维持生命和一切生理活动以及修补组织损耗外,还需要保证其生长发育之需。
7、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中的蛋白质来提供的氨基酸。
对儿童来说有九种: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
对成人来说,组氨酸不是必需氨基酸,只前八种为必需氨基酸。
8、基础免疫:选择几种对小儿威胁较大的传染病的疫苗,在短期内,有计划地对小儿进行预防接种,使小儿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并为今后的免疫打下基础,称基础免疫。
9、缺铁性贫血:又名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系因体内缺乏铁,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所致,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三岁以下发病率较高.10、先天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也叫先天免疫,它是生来就具有的免疫功能,是人类在种系进化中,长期与病原微生物斗争而发展、完善的一种生理功能。
1.简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发育成熟度。
(2)心理因素:气质、情绪、需要、自我概念。
2.皮肤是如何调节体温的?皮肤通过汗毛和汗腺来调节体温,使机体保持恒温。
当机体遇到冷刺激时,皮下血管收缩,皮肤上的立毛肌收缩,机体散热减少;当机体遇到热刺激时,血管舒张,汗腺分泌,人体大量出汗,将体内热量散发。
3.简述骨折的正确处理方法。
(1)固定骨折断端的上下两个关节,立即送医院处理。
(2)如果是开放性骨折,先进行止血,然后固定关节,不可将断端骨骼复位。
4.简述提高易感者抵抗力的做法。
(1)预防接种。
(2)体育锻炼。
(3)营养与睡眠。
5.简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交往能力。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社会交往能力则是学前儿童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6.简述幼儿园奖励法实施要点。
(1)及时奖励。
(2)讲明奖励原因。
(3)选择恰当的奖励物。
(4)避免奖励不正确的行为。
7.简述儿童患遗尿症的常见原因。
(1)与某些疾病有关。
(2)遗传因素。
(3)发育不成熟。
(4)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5)缺乏夜间排尿训练或训练不当。
(6)情绪紧张、过度疲劳等其他因素。
8.简述爬行对婴儿动作发展的作用.爬行可促进婴儿身体协调性和自主控制能力的发展。
爬行扩大了婴儿的活动范围和视野,爬行与婴儿情绪、认知及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关。
9.简述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制度。
门岗管理制度、幼儿接送制度、设备安全检查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环境和物品消毒制度、药物管理制度和意外事故应急预案。
10.简述健康生态模式图给我们的启示。
(1)学前儿童健康受多因素影响,在分析影响因素时,一定要全面综合地考虑。
(2)各种影响因素是呈动态变化的。
在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时,应实施积极干预,增加生活中的有利因素,减少不利因素。
(3)学前儿童健康状态呈动态变化。
1.晨检: 一看:一般情况下,观察幼儿精神状态、面色等,传染病的早期表现,咽部、皮肤有无皮疹等。
二摸:幼儿有无发热现象,可疑者测量体温三问:询问家长儿童回家后的状况,包括幼儿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有无发烧等四查:有无携带不安全的物品,发现问题迅速处理。
晨检记录:晨检后,保健医需将健康观察中发现的异常情况登记下来,并与当班教师一起关注当日幼儿情况,如有异常情况,保健医进行临床诊断决定入园或去医院诊治。
2.幼儿骨骼中有机物多,无机盐少,外层骨膜较厚,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折而不断”的现象,称为“青枝骨折”。
3.学前儿童骨骼发育的特点:(1)幼儿的骨骼富于弹性,容易变形。
青枝骨折:由于小儿骨头最外层的骨膜较厚,可以发生“折而不断”的现象,就像鲜嫩的柳枝,被折后,外皮还连着。
小儿的这种骨折称为“青枝骨折”。
(2)幼儿骨膜较厚,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有益于骨的生长和愈合。
(3)幼儿5岁前骨髓全是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4)幼儿的骨骼处在骨化过程中。
(5)幼儿的关节窝较浅,关节的伸展及活动范围大于成人,但牢固性差,容易发生脱臼。
4.运动系统由骨、关节、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学前运动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骨组织的不断骨化;骨富于弹性,易变性;关节、韧带较松弛;肌肉力量差,易疲劳。
(书上)5.新生儿的体重平均为三千克,身高为50厘米,体重公式(2到10岁):体重(千克)=年龄×2+8;身高=(年龄×5)+75 影响儿童体格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营养,锻炼,疾病,生活习惯等6.正常的呼吸次数,根据年龄不同,呼吸的次数也不同。
一般年龄越小,呼吸越快。
新生儿每分钟44—40次;6个月—1岁每分钟35—30次;1—3岁每分钟30—25次;4—7岁每分钟25—20次;8—14岁每分钟20—16次,接近成人呼吸次数。
若运动和情绪激动可使呼吸暂时加快,休息或睡眠时呼吸恢复正常。
7.新生儿每分钟心跳次数为140次左右,正常新生儿每分钟呼吸约40次8.新生儿的护理1)注意保暖,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差,应注意体温的过高和过低2)保护皮肤,新生儿的皮肤细薄柔软,很容易受伤感染,洗澡水的温度在37到38度最好;3)保护脐带;4)防止感染,有亲友来探望,切忌亲吻新生儿;5)母乳喂养,吃初乳,有利消化,有利增强抵抗力,增进母子感情(初乳是指出生4天以内分泌的乳汁)6)注意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现象,如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2到3天出现黄疸,皮肤,巩膜发黄,大小便正常,一般持续7到10天黄疸即可消退。
江苏师范大学学前卫生学答案一、什么是学前卫生学?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儿童健康和幼儿教育的交叉学科,主要关注儿童在幼儿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发展,并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干预措施。
学前卫生学的目标是帮助儿童在幼儿期获得良好的健康状况和全面的发展。
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1. 儿童的生理发展:研究儿童在幼儿期的生理特点和发育过程,了解儿童的生长、营养、运动等方面的特点。
2. 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儿童在幼儿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探讨儿童的认知能力、情绪管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3. 幼儿保健:关注儿童的健康问题,如疾病预防、免疫接种、营养健康等,提供儿童健康教育和专业的干预措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4. 家庭与社会环境:研究儿童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探讨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二、学前卫生学的重要性学前卫生学对儿童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学前卫生学的重要性:1.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在幼儿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对其整个人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学前卫生学研究儿童期的健康和发展,有助于及早发现和干预儿童的问题,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健康儿童是学习和成长的基础。
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学习能力和成长发展。
学前卫生学通过提供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促进其学习和发展。
3.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卫生学是与幼儿教育紧密相关的学科,它为幼儿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
4.社会发展的需要。
健康的儿童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减少疾病和残疾的发生,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学前卫生学的研究方法学前卫生学的研究主要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行为、生活方式和表现等来研究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学前卫生学》课程类型:理论课学时:68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五专)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学前卫生学》主要以脑科学、现代医学、生物学、营养学等学科为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的一门学科。
课程主要围绕学前儿童保健工作重点,从理论到实践展开了论述和讨论,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学前儿童,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该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学前卫生学》与学前教育专业后续开设的课程,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以及各科教学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前卫生学》中的学前儿童生理特点为上述学科在生理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的设计主要是根据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结构的要求及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制定的。
根据这些标准,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懂得对学前儿童进行营养管理、懂得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与预防及托幼园所的卫生与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将《学前卫生学》课程的内容定为下面五大模块: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学前儿童的营养管理、学前儿童健康评价、学前儿童疾病的护理与预防、集体儿童的卫生与保健等五方面。
接着再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每一模块下面选择了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以项目为载体,每一个具体的项目都提出相应掌握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
最后根据拟定的这些内容、项目,再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在查找中发现《学前卫生学》(2004年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较符合我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学前卫生方面的要求,与既定的五大模块内容较为接近,因此选择《学前卫生学》为本课程的教材,同时还参考了其他相关的资料,对教材进行调整、重组与补充,形成了《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
学前卫生学一、名词解释1、哑嗓子,小儿的声带还不够坚韧,如果经常哭喊或扯着嗓子唱歌等,不注意保护,则声带充血肿胀、变厚,就成了哑嗓子,发音时失去圆润、清亮的音质。
2、龋齿:龋齿是因牙齿经常受到口腔内酸的侵袭,牙釉质受到腐蚀而变软变色,逐渐发展为实质缺损而形成龋洞。
3、牵拉肘:小儿的关节囊比较松弛,关节周围的韧带不够结实,容易发生脱臼(俗称吊环)。
当肘部处于伸直位置时,若被猛力牵拉手臂,就可能造成牵拉肘,这是一种常见的肘关节半脱臼。
它常常是因为大人带着小儿上楼梯、过马路,或帮小儿穿脱衣袖时,用力牵拉、提拎小儿的手臂所造成的。
4、青枝骨折:由于小儿骨头最外层的骨膜较厚,可以发生折而不断的现象。
就像鲜嫩的柳枝,被折后,外皮还连着。
这种骨折被称为青枝骨折,疼痛不如骨头完全断裂时明显,伤肢还可以做些动作,因此这类骨折容易被忽略,而未能送去医院治疗,骨折未经复位长上以后,肢体就会出现畸形,甚至影响正常功能。
所以,小儿肢体受伤后,即便痛得不十分厉害,也要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发生了骨折。
5、基础代谢: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和20℃左右的环境中,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称为基础代谢,一般相对来说,男性基础代谢比女性高,儿童比成年人高。
6、营养素: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能维持生命和健康并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儿童与成人的区别是,除了需要营养素以维持生命和一切生理活动以及修补组织损耗外,还需要保证其生长发育之需。
7、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中的蛋白质来提供的氨基酸。
对儿童来说有九种: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
对成人来说,组氨酸不是必需氨基酸,只前八种为必需氨基酸。
8、基础免疫:选择几种对小儿威胁较大的传染病的疫苗,在短期内,有计划地对小儿进行预防接种,使小儿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并为今后的免疫打下基础,称基础免疫。
9、缺铁性贫血:又名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系因体内缺乏铁,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所致,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三岁以下发病率较高。
10、先天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也叫先天免疫,它是生来就具有的免疫功能,是人类在种系进化中,长期与病原微生物斗争而发展、完善的一种生理功能。
这种免疫能力不是针对某一种病原微生物的,而是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防御作用。
1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多在冬末春初流行。
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当人群对变异的病毒尚无免疫力时,常酿成世界性大流行。
本病传播力强,经飞沫直接传播,飞沫污染手、用具等也可造成间接传染。
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12、肥胖症:因过量的脂肪存储使体重超过正常20%以上的营养过剩性疾病称为肥胖症。
超过标准体重20%-30%者为轻度肥胖症;超过30%-50%者为中度肥胖症:超过50%以上者为高度肥胖症。
13、手-足-口病:主要由库克萨基病毒引起。
在病儿的水疱液、咽分泌物及粪便中均可带有病毒。
主要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1-2岁婴幼儿为多。
多在夏季流行。
14、加强免疫;进行基础免疫后,机体获得相当强的免疫力。
经过一定时间,免疫力逐渐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重复接种一次,就很容易使免疫力再度提高,以巩固免疫效果。
这种复种叫加强免疫。
15、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通过蚊虫传播,多发生于儿童,流行于夏秋季。
二、填空1、幼儿的腕骨在10岁左右才全部钙化。
2、幼儿最先萌出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又称为六龄齿。
3、人体最大的一对唾液腺是腮腺。
4、幼儿眼球的前后距离短,物体往往成像于视网膜后面,这种现象是生理性远视。
5、幼儿用嘴呼吸,由于肺部扩张不全,常会导致漏斗胸。
6、幼儿身高较同龄儿童低30%,被称作侏儒症7、幼儿即便把画书放在离眼睛很近的地方看也不觉得眼睛累,主要是因为幼儿眼睛的晶状体具有较好的弹性。
8、幼儿耳咽管比较短,官腔宽,位置平直,鼻咽部的细菌经耳咽管可进入中耳。
9、幼儿流鼻血时,若将鼻血咽下,大便颜色往往是黑色柏油样10、幼儿腹痛放射到右肩部位,可能患的疾病是。
11、幼儿枕部淋巴结肿大,其病毒感染的部位可能是头皮和后颈部。
12、幼儿脚底肌肉比较松弛,长距离远足或长时间站立,可能会造成脚弓塌陷而形成扁平足。
13、幼儿大便颜色为白陶土样,可能患的疾病是黄疸型肝炎14、幼儿体重超过同龄段标准的30%-50%者被称为中度肥胖症。
15、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指标中,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现状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的摄入量指标是平均需要量。
16、能促成血胆固醇增高,导致动脉硬化的脂肪酸是饱和脂肪酸。
17、蛋白质分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18、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指标中,主要作为个体营养素摄入量目标的指标是适宜摄入量。
19、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参照指标中,用来表示平均每天摄入营养素最高限量的指标是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20、食物中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糖类被总称为膳食纤维。
21、在被动免疫中,通过自然生活途径获得的免疫是自然被动免疫。
22、幼儿粪便表面有鲜血,并且血与粪便不混在一起,每当排便时幼儿哭闹,其原因可能是肛裂。
23、食物中的血红素铁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
24、预防传染病的“三早”指的是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5、3-6岁学前儿童的体格健康检查每年检查一次。
26、女性超过35周岁才生育,在医学上被称为高龄初产妇。
27、人在情绪紧张、发怒时,常有“气饱了”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
28、幼儿颈部淋巴结发生肿大,其病毒感染的区域可能是在鼻咽部、口腔部以及颈面部。
29、幼儿时期最严重的碘缺乏症是克汀病。
30、为了减少测量体温中的误差,刚吃完饭不适于测量体温,应当在饭后30分钟以后测量体温。
三、辨析题1、幼儿应该在大班再开始刷牙。
错小儿到了3岁左右就该学着刷牙了。
2、对幼儿而言,食物中添加赖氨酸越多越好。
错赖氨酸不是万能的滋补品,不能随意加在任何食物中。
盲目地给孩子吃大量的赖氨酸,会造成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相对缺乏,形成新的不平衡。
何况赖氨酸摄入过多还会引起中毒。
3、大灾之后有大疫。
对4、风疹具有永久免疫性。
错麻疹5、蛋白质是能量的主要来源。
错蛋白质可提供能量,但不宜用蛋白质作为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而应把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
6、乳牙迟早要换,乳牙是不是健康不要紧。
错这句话小看了乳牙的作用,乳牙不仅能咀嚼食物,帮助消化;还与小儿的音容笑貌有关,所以说,乳牙在口腔内存留的时间虽然不如恒牙长,但乳牙的功用并不小。
7、鱼肝油是补品,对幼儿多多益善。
错鱼肝油食用过多可致中毒8、正常幼儿腋下测得的体温是36到37摄氏度。
错36-37.5摄氏度9、有钱难买六月泻。
错腹泻严重可致脱水10、幼儿能量消耗的用途和成人的完全一样。
错幼儿还有生长发育的需要11、小孩子长个子是在夜间。
对生长激素的分泌昼夜间不均匀,入睡后生长激素才大量分泌。
12、夜盲症是一种永久性疾病。
错夜盲症是由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只要补充维生素A,病情能得到缓解。
13、胃肠炎疾病引起的呕吐和“喷射性呕吐”不同。
对胃肠炎引起的呕吐有恶心的感觉,而喷射性呕吐没有14、幼儿所需的维生素D只能由食物提供。
错也可以由皮肤合成,阳光和紫外线的照射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
四、简答1、简述幼儿骨骼发育的特点及其保护要点。
①骨骼在生长。
小儿的骨头在发育,不仅需要较多的钙,而且还需要维生素D,以便使吸收的钙沉积到骨头里去。
所以要给幼儿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②腕骨要到10岁左右才全部钙化,所以小孩的手腕劲儿不大,不要让小儿提拎太重的东西,买玩具也要挑一挑,要适合小儿的手劲;③小儿的髋骨与成人不同,它还不是一块严丝合缝的骨头,所以在小儿蹦蹦跳跳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安全;④小儿的骨头易被弯曲,容易发生变形,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护,避免骨折;⑤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应从小培养小儿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预防脊柱变形。
2、合理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有哪些?①合理配膳;②膳食巧搭配——粗细粮搭配、米面搭配、荤素搭配、谷类与豆类搭配、蔬菜五色搭配、干稀搭配;③细心烹调3、试述肥胖症的病因及其危害。
病因:①多食;②少动;③遗传,双亲肥胖,子女易成肥胖体型;④心理因素,受到精神创伤或心理异常,可有异常的食欲,导致肥胖症;⑤内分泌疾病危害:①行动笨拙、体型不美观,还会影响健康;②儿童期肥胖易致扁平足,易感疲乏,还会造成高血脂症,成为动脉硬化的发病基础;③肥胖继续发展,延续到成人,更易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患;④还会带来种种心理问题,如被人取笑而产生孤独感、自卑感。
4、如何护理患有细菌性痢疾的幼儿?①要坚持治疗;②病出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食多渣、油腻或有刺激性的食物。
病情好转后逐步改为软饭,并加强营养;③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洗屁股,为防止臀红,肛门及臀部皮肤可涂鞣酸软膏;④注意消毒隔离。
5、制定幼儿园一日生活日程的依据有哪些?婴幼儿的一日生活制度,应根据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教育上的要求和卫生保健原则来制定。
①考虑年龄的特点;②结合季节做适当调整:③适当考虑家长接送的需要。
6、试述幼儿皮肤的特点及其保护要点。
①皮肤的保护功能差,小儿皮肤薄嫩,易受损伤,若不注意皮肤清洁,就很容易生疮长痓,所以要常洗澡、洗头,勤剪指甲,要选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强、不易掉色的衣料做内衣,不要用化妆品去遮盖小儿天然健美的肌肤;②皮肤调节体温的功能差,小儿皮肤的散热和保温功能都不及成人。
锻炼可以增强机体对冷、热的适应能力,所以要充分利用资源,加强锻炼;③皮肤的作用强,凡是盛过有毒物品的容器都要妥善处理,决不能让小儿碰到,在皮肤上涂抹药物也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剂量,不得过量。
7、家长在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方面的责任有哪些?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必须从家庭做起。
①“家庭食物圈”应以科学为指导,营养均衡,少盐,少甜食,使幼儿形成杂食的习惯,而且口轻,不馋糖;②安排好正餐之外的点心。
断母乳以后,幼儿每天仍要吃五顿,三次正餐,两次点心。
吃点心是为了补充正餐,但不能影响正餐。
点心应以低脂肪、低热量为宜,不吃甜食和油煎炸的食物,着重补充维生素C;③创造和谐的餐桌氛围。
幼儿只要健康没病,又有适度的活动量,吃饭多少本不必强。
少些人为的干预,多些生理的调节,回归自然,孩子吃饭香甜就成了很自然的事。
,8、试述龋齿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成因:①口腔中细菌的破坏作用,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在口腔的残留食物上繁殖产酸,酸使牙釉质脱钙,形成龋洞;②牙面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尤其是糖果糕点等甜食残渣,是造成龋齿的重要原因之一;③牙齿结构上的缺陷,牙釉质发育不良,牙齿排列不齐等,也是造成龋齿的原因之一。
预防措施:①注意口腔卫生,从小培养饭后漱口和早晚刷牙的习惯,及时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②多晒太阳,注意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