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周练2013.3.4 Word版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9
河南省洛阳第一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B卷,无答案)新人教版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凝脂回眸缓歌慢舞九重城阕B.绰约迤逦含情凝睇流水孱湲C.鹧鸪绸谬袅袅秋风临邛道士D.仙袂玉扃芳馨庑门逍遥容与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杨玉环的花容月貌非常张扬地一闪,顷刻之间,皇宫里所有的宫娥嫔妃都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
B.楼下那一棵海棠花已经完全凋谢,成全了她那婉转绝美的败落,春风桃李的美艳,竟是如此短暂!C.蓝色是凡高晚期作品的主要色调,这种颜色上的转变正是他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的真实表现,与他早期以黄色为基调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这对夫妻因战乱而相互分离,本指望着比翼连枝、白首偕老,谁料想竟是殊途阻隔,老境凄凉。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B.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C.元嘉三大诗人之首的鲍照生于乱世,身份地位极其卑微,但他才高八斗,志可凌云,功名之心尤其强烈,森严的门第观念与其远大的理想抱负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D.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他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4.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排序与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纪录②是他们的心理素质、情感幻想和思维方式的折射③是人们在面对经济、生活、边疆战争、羁旅游宦、纯真友谊、缠绵情爱、优美风光时种种精神状态的结晶④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⑤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A.④②⑤③①B.④⑤③①②C.⑤①④②③D.⑤④③②①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2010—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请把单项选择题1—6题,13—15题的答案,按照试卷题号顺序,涂写在答题卡相对应题号下。
2.请把多项选择题11题①小题或12题①小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3.所有主观试题全部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4.请在选考题三(文学文本)、四(实用类文本)中任选一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
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
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
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象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
为着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扳",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
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
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
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则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②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
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起同情共鸣.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若此,磋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周练试题(4)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在轰动一时的影片《盗梦空间》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梦境世界可由人随意操控。
而英国《每日邮报》发表的一篇报道指出,现实情况正逐渐向这一步迈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清醒梦”的体验,人类对梦的控制能力正在飞速增强,“清醒梦”也被称为清晰梦,即所说的“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意指人在睡眠时,大脑中掌管语言和运动的部分处于半清醒状态,甚至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这种意识清醒时所做的梦,并非常见的“白日梦”。
“白日梦”属于冥想或幻想,不进入睡眠状态中;但在“清醒梦”里,梦主自己能控制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说,将表层意识中一直念念不忘的愿望在梦中实现,因此多数有过这种体验的调查对象,会因在梦中实现愿望而具有莫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一项早年间的统计显示,能多次且自然经历“清醒梦”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须经由训练,如清醒再入睡法、周期调校技巧等,才能被引导进入“清醒梦”。
不过最近研究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中做过“清醒梦”的人数增加了10%至40%。
到现在,做出一个“清醒梦”已不是什么稀罕之事,约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体验过它的奇妙构建了大热银幕影片《盗梦空间》的概念就是“清醒梦”。
主角在自己或他人的梦境中穿越游走,制定匪夷所思的场所,捏造梦的发展情节,甚至“一梦套一梦”以达到影响梦中人潜意识的目的。
人的梦乡中竟可有巴黎市区翻转折叠、海边高楼接踵坍塌。
据《福布斯》杂志报道,目前通过名为“大脑起搏器”的设备植入脑细胞,向大脑具体部位发送电脉冲信号,就能将非常原始的信号注入大脑,该方式中,“大脑起搏器”能以脉冲影响特定的神经元,医学上用于减轻类似帕金森氏症的症状,但至少在现阶段,靠它植入较高指令思想还纯属虚构。
人们不能轻易进入他人梦乡,但控制自身梦境的过程却与影片描述相似,可以引导梦中的行为,或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赏梦境的幕布缓缓开启。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周练试卷年级:高一科目:语文命题人:李振东时间:2012.3.10一、文言文训练(30分)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shuài)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pù)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jì)牧以谗诛,邯(hán)郸(dān)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tǎng)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周练试题(9.27,无答案)一、(15分)(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创.伤(chuāng)骸.骨(hé)慰藉.(jiè)漫溯.(shuò)B.夜缒.而出(zhuì) 戮.没(lù) 遏.制(è)潜.(qián)能C.厚遗.(wèi) 淬.火(cù)翌.(yì)年目眩.(xuàn)D 巷.道(xiàng) 拜谒.(yè)偏袒.(tǎn) 菲.(fěi)薄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长篙枯槁雾霭濡溇B.苍桑笙箫干燥暇想C.榆阴泥淖斑斓炫目D.慷慨碳灰瓦菲扭怩3.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⑴、一个社会中的少数先驱往往从改造社会环境、________文化意识、提高民族素质三方面同时入手,来全面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⑵、那高高低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化成一片浓浓的乡愁,______在我的周围。
⑶、中学生吸烟既_________《中学生行为规范》,又有害于身体。
A、创新弥漫违反B、创立弥留违反C、创新弥留违犯D、创立弥漫违犯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本报派往美国采访该事件的记者共两位,到美国三小时后,一人发回来一份长篇通讯稿。
B、有关人士强调:最近接连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大家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C、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与会代表将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作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D、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大范围的气温偏低,主要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多、光照不足所引起的。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东汉的司马迁,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
考试时间:2015-11-01 下午3:30-5:40 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为阅读题,共70分;第Ⅱ卷为表达题,共80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长为13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今天,虽然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却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秦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
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
中国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
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2013年洛阳高三一练语文主观题答案及评卷说明一、古诗文及语用题评卷说明7题:文言文翻译•(1)钱宁阴党宸濠,欲交欢宏,馈彩币及他珍玩。
拒却之。
•译:钱宁暗地与朱宸濠勾结,想与费宏交好,赠送彩帛以及其它珍玩给他。
费宏拒绝接受。
(采分点:“党”、“交欢”、“拒却”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党:勾结、结党、串通……(翻译成名词“党羽”“奸党”不得分)•交欢:交好、结交、笼络、拉拢、搞好关系、结交讨好•拒却:拒绝接受、推辞掉、拒绝并退还•评判句意分时,要重点关注“阴”字和补充“拒却之”前的主语(费宏)。
•(2)自是眷遇益厚。
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
•译:从此眷顾日深恩遇愈厚。
费宏与李时一起被皇帝召见进了无逸殿,皇帝和他们游览了殿堂,谈笑自然,过了一会儿才出去。
(采分点“偕”、“周览”、“移时”各1分,句子大意2分)•偕:一起、一同、共同……•周览:游览、遍观、遍游、四处观赏、四处游览•移时:过了一会、过了些时候、过了很久……•评判句意分时,“眷遇”作为另一处关键词,“召入”要翻译出被动的意味,“与”前后注意补出省略成分。
8题:诗歌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其中“冻”字的使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第一问要注意规范作答,首先,概括景物所呈现的整体特征。
然后,从意象入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要有概括、有描摹,总分结合,其中概括景象特征1分,描述具体景物2分。
•第二问属于鉴赏诗歌语言的炼字题,句中的“冻”字是客观景物特征和诗人主观感受交互作用的体现,“冻”字让人既可以想见云的阴沉滞重,又能体会诗人心情的黯然忧伤。
学生作答只要能体现景物和心情两个方面,进行恰当合理的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描写了一派凄寒苍茫的深秋江景,日色晦暗、阴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
天空有日,却说云“冻”,以景写情,造语新奇,既写出了云的阴沉、滞重,也写出了诗人离家远行时心情的抑郁黯淡。
•评分细则:共6分,分析景象3分,赏析“冻”字3分•运用的手法答“夸张”“移情于物”“一语双关”“景中含情”等均可。
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学科周练(4)考试时间:2015-11-01 下午3:30-5:40 试卷满分:150分命题人:魏雪霞审核人:韩晶第Ⅰ卷为阅读题,共70分;第Ⅱ卷为表达题,共80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长为13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今天,虽然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却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秦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
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
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
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
中国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
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语文周练试卷命题人:秦生付巧丽第Ⅰ卷(36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毗.连(pí)揆.情度理(kuí)挑.剔(tì)匡时济.俗(jì)B.追溯.(shuò)惊魂甫.定(fǔ)数.落(shǔ)多财善贾(gǔ)C.翰.藻(hàn)鳞次栉.比(jié)邂逅.(hòu)面面相觑.(qù)D.蹊.跷(qī)精雕细镂.(lòu)铜臭.(xiù)胼.手胝足(piá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嗔笑僭越衣衫褴褛优柔寡断B.膨胀竞技默守成规稗官野史C.喝彩睿智神色黯然英雄气慨D.辨别缅怀妍媸必露嬉皮笑脸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什么假洋鬼子,只要放在城里的十几岁的小乌龟子的手里,也就立刻是“小鬼见阎王”。
这一节,听的人都______了。
②阿Q说,“咳,好看。
杀革命党。
唉,好看好看,……”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
这一节,听的人都_______了。
③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且听的人又都_____而且________了。
④他想在自己的破屋里忽然寻到一注钱,慌张的四顾,但屋内是空虚而且_______。
A.凛然赧然悚然欣然了然 B.赧然凛然了然欣然悚然C.赧然凛然悚然欣然了然 D.悚然赧然欣然了然凛然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做塑料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盗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又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C.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周练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财富和精神的几点思考张文江现在的社会财富至上,即使是青年,也有相当一部分放弃了精神追求,这样的人固然走不远。
然而,对于有精神追求的人,也必须有一个告诫:千万不要看轻财富的作用。
到底什么是财富,什么是精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理解透彻。
而在透彻理解两者之前,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可能会遭到反噬:或者轻易成为牺牲品,或者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
古罗马普罗提诺(205-270),被誉为唯一可以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齐名的哲学家。
当时的达官贵人,在临死前把孩子和财产托付给他,把他看成圣洁如神的监护人。
普罗提诺常常说:“只要他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必须安全保管。
”我们普通人不大可能达到普罗提诺的程度,所以对经济状况还是要注意的。
反过来说,真正对哲学有所心得,财富的重要性就减轻了。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苏格拉底有一回走过市场,说:“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有这么多呀!”财富有其两面性,它既可能使人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使人不知不觉移了性情。
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超过一定数量之后,确实可能含有毒素。
此时不提高精神境界以化解之,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财富和精神的争执,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其胜负很难说。
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的人,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财富。
如果有够大数量的诱惑,很可能抗拒不了。
自以为倾向财富为主的人,也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精神。
总有一天,他会认识到,再多的财富也有解决不了的精神问题。
财富和精神究竟如何,要干过一仗才知道,有时候是财富胜,有时候是精神胜。
当然,我相信精神高度丰富的人,即使全世界的财富堆积在面前,他也会弃之如敝屣,丝毫不动心。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一种是追求荣誉的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
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周练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财富和精神的几点思考张文江现在的社会财富至上,即使是青年,也有相当一部分放弃了精神追求,这样的人固然走不远。
然而,对于有精神追求的人,也必须有一个告诫:千万不要看轻财富的作用。
到底什么是财富,什么是精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理解透彻。
而在透彻理解两者之前,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可能会遭到反噬:或者轻易成为牺牲品,或者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
古罗马普罗提诺(205-270),被誉为唯一可以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齐名的哲学家。
当时的达官贵人,在临死前把孩子和财产托付给他,把他看成圣洁如神的监护人。
普罗提诺常常说:‚只要他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必须安全保管。
‛我们普通人不大可能达到普罗提诺的程度,所以对经济状况还是要注意的。
反过来说,真正对哲学有所心得,财富的重要性就减轻了。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苏格拉底有一回走过市场,说:‚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有这么多呀!‛财富有其两面性,它既可能使人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使人不知不觉移了性情。
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超过一定数量之后,确实可能含有毒素。
此时不提高精神境界以化解之,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财富和精神的争执,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其胜负很难说。
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的人,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财富。
如果有够大数量的诱惑,很可能抗拒不了。
自以为倾向财富为主的人,也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精神。
总有一天,他会认识到,再多的财富也有解决不了的精神问题。
财富和精神究竟如何,要干过一仗才知道,有时候是财富胜,有时候是精神胜。
当然,我相信精神高度丰富的人,即使全世界的财富堆积在面前,他也会弃之如敝屣,丝毫不动心。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一种是追求荣誉的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
三种人的分类,在我看来,恰好对应于美国《独立宣言》所昭示的人的三种权利: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
如果归类的话,第一种是经济人,第二种是政治人,第三种是宗教人或哲学人。
三种追求可以有其统一,只是所处的阶段不同。
一般的社会和个人,追求到了第一种,然后追求第二种;追求到了第二种,然后追求第三种。
当然也可以呈现分裂,绝大部分人终身只能追求其中的一种。
对于有品质、有纯度的人来说,只有追求第三种,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当然他也需要回头关注第一、第二种。
然而即使是追求第一种的普通人,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他也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只是方式可能还需要调整,并不妨碍其本源清净。
如果以稀缺性和珍贵性来定义,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这就涉及宗教和哲学。
宗教姑且不论,对于哲学我更愿意用它的古义‚爱智慧‛。
尽管在西文是同一个词,在中文却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我看来,两者的境界天差地远。
对于古希腊和中国文化而言,精神王冠上有其熠熠生辉的钻石,那就是爱智慧和明心见性。
(2011年8月《文汇报》)1.下列关于“财富”与“精神”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人们哪怕没有物质追求,也必须要有精神追求。
唯有如此,人们才会走得更远,人生价值才会更大。
B.只要人们对哲学有所心得,那么财富对他们来说重要性就减轻了。
C.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而不提高精神境界,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D.财富和精神有时相互影响,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的人,和自以为倾向财富为主的人,也很可能在遇到真正的财富和精神时,对它们的认识发生转变。
2.下列各项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罗马的大哲学家普罗提诺认为:只要人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就必须安全保管。
B.财富具有两面性,有人可能因它而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有人因它不知不觉移了性情。
C.第欧根尼·拉尔修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一种是追求荣誉的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
D.作者认为追求利益的人是经济人,追求荣誉的人是政治人,追求真理的人是宗教人或哲学人,但并不意味这三种人就只有一种追求。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的人轻易成为牺牲品,有的人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透彻理解财富和精神的内涵,而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
B.苏格拉底对哲学真正有所心得,精神也高度丰富,因此他对财富弃之如敝屣,丝毫不动心。
C.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于精神和财富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只追求利益的人,也并不都是精神境界不高的人。
D.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虽然东西文化各有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认同了精神境界的价值和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庭芝生时,有芝产屋栋,乡人聚观,以为生男祥也,遂以名之。
少颖异,日能诵数千言,而智识恒出长老之上。
王昱守随,庭芝年十八,告其诸父曰:‚王公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
‛诸父勉强从之,未浃旬①,昱果为部曲挟之以叛,随民死者甚众。
淳祜初,举进士,中第。
辟荆帅孟珙幕中,主管机宜文字。
珙卒,遗表举贾似道自代,而荐庭芝于似道,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
似道镇京湖,起为制臵司参议,移镇两淮,与似道议栅清河五河口,增淮南烽百二十。
开庆元年,似道宣抚京湖,留庭芝权.扬州。
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
州赖盐为利,而亭户②多亡去,公私萧然。
庭芝悉贷民负逋③,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
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
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
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
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④,与士行习射礼⑤。
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
扬民德之如父母。
德佑二年,宋亡。
三月,大元将阿术使者持诏来招降,庭芝开壁纳使者,斩之,焚诏陴⑥上。
七月,阿术请舎庭芝焚诏之罪,使之降,有诏从之。
庭芝亦不纳。
是月,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
庭芝以朱焕守扬,与姜才将兵七千人东入海,至泰州,阿术将兵追围之。
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裨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
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
被执至扬州,朱焕请曰:‚扬自用兵以来,积骸满野,皆庭芝与才所为,不杀之何俟.?‛于是斩之。
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注:①浃旬:十天。
②亭户:盐户。
③贷民负逋:宽免百姓的拖欠的赋税。
④俎豆:古代礼器。
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
⑤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分四种,此处指乡射。
⑥陴:城上女墙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留庭芝权.扬州权:代理 B.兼浚.他运河浚:疏通C.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放:免除,解除 D.不杀之何俟.俟:通“矣”,语气词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庭芝善于安民的一组是①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②扶其柩葬之兴国③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④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⑤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⑥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庭芝聪颖过人。
他出生时,他家的房梁上长出了灵芝,乡人认为这是大吉之兆,于是就起名庭芝。
他少年时就非常聪明,每天能背诵数千字的内容,智慧和见识也常常超过长辈。
B.李庭芝知恩守丧。
他在孟珙帐下听用,孟珙去世前遗表推举贾似道接替自己,又把李庭芝推荐给贾似道。
李庭芝为报答孟珙的知遇之恩,弃官回家,为孟珙守丧三年。
C.李庭芝拒不降元。
南宋灭亡后,大元将领阿术派使者劝降李庭芝,结果使者被杀,诏书也被焚毁。
后再次劝降,又被李庭芝拒绝。
D.李庭芝拒元至死。
朱焕利用李庭芝将士和妻子、孩子诱迫把守泰州城的副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投降,并最终请求将李庭芝处死在泰州。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
(5分)译文:。
(2)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
扬民德之如父母。
(5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少年游苏轼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姮娥,即嫦娥。
8、上阕“雪”与“杨花”互喻,构思巧妙,试分析这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
(6分)9、结合诗句分析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不宜异同。
(《出师表》)(2),靡有朝矣。
(《氓》)(3)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4)吾师道也,?(《师说》)(5),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6),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鉴赏家汪曾祺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
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
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
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
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
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
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
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
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
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
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
‛‚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
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
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
‛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
儿子依了他。
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
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