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
- 格式:doc
- 大小:43.51 KB
- 文档页数:6
《邓稼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名人的崇高人格和奉献精神,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人物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奉献。
3、中招考点结合历届某某中招语文试卷选择题和散文类的阅读理解题来看,针对本课考察的知识点有:(1)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释义,作者简介。
(2)概括文章的内容,赏析重点句子。
(3)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七年级是中学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阅读理解难度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升,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能介绍作家作品,并会正确书写、解释重点字词。
2、能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思路,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设计两个活动:(1)通过查找资料,能说出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完成自学检测一。
(2)开展字词大闯关的活动,让学生准确掌握字词。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听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思路,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并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完成自学检测二。
四、教学过程五、限时训练1.补全下列成语。
锋 ()毕露妇 ()皆知两() 清风马革( ) 尸死而后( )( )出不穷2.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邓稼先》一、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句;积累文中的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上分散与主题集中的特点,抽取出传记文本传主材料选择和行文结构展开的“结构化”知识:交代时运背景——讲述关系人物——叙写关键事件——简介价值影响,从而真正地揭秘传记文学的“个性”。
3.文化传承与理解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核心,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感知邓稼先的人格魅力与伟大贡献,品味作者杨振宁与邓稼先之间50年的深厚情谊。
感受伟人信仰与其精神境界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建议及教学设计范例(一)教学建议这篇文章热情讴歌了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表现了他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从阅读上讲,本文属于传记文学,篇幅较长,但内容不难,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时应注重速读与精读的合理指导,设计主问题抓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白人物传记必须以人物性格特征为着眼点。
从写作上讲,这篇人物传记从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的角度来构思,这是有别于传统传记用典型事例细节事件来书写的文章,它是从广度上架构的写法,教学时利用群文方式引导学生抽取出这类传记文本写作时传主材料选择和行文结构展开的“结构化”知识:交代时运背景——讲述关系人物——叙写关键事件——简介价值影响。
在教学中我们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澄清出关于“传记”文本这样的“结构化知识”,那“传记”文本就会展现出生鲜活泼的“个性”。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精读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句;积累文中的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
(2)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抓住人物的特征来统领全文。
(3)合作探究出“传记”文本材料的密码。
(4)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感知邓稼先的人格魅力与伟大贡献,品味作者杨振宁与邓稼先之间50年的深厚情谊,感受伟人信仰与其精神境界的密切联系。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之创意教学设计01教材分析《邓稼先》一文位于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邓稼先作为科学界的脊梁,为祖国的核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中不乏精彩的四字词语,也不乏优美的抒情句,描写句,不过本文最突出的亮点还是那精彩的对比——一百多年前的黑暗悲惨对比今天的骄傲崛起;美国的奥本海默对比中国的邓稼先;马革裹尸的战场对比车水马龙的街市......02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们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候,邓稼先身上那种平实、谦逊、质朴的品质正是学生们需要去学习的。
春节期间,很多同学们观看了电影《满江红》,爱国的情绪也是我们这节课很好的铺垫。
03教学目标1. 勾画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对课文中的小标题进行优化整合。
2. 绘制时间轴,品析邓稼先人物形象。
3. 学习对比写作手法,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胸怀,激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04重点、难点结合时间轴,运用对比手法了解邓稼先一生的突出贡献,感受其拳拳的爱国之心。
05教学准备1.《邓稼先》课件;2.岳飞的《满江红》06教学过程一、朗诵满江红,导入新课2023年的新年,我想很多同学都被电影《满江红》所征服了吧?岳飞的《满江红》究竟好在何处呢?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遍——当那一声声豪言壮语响彻耳畔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是岳飞的满腔热情,爱国之志。
这样的情感非岳飞独有,放眼中华五千年,古有屈原,岳飞,文天祥;今有秋瑾,陈毅,邓稼先。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邓稼先》来感受那份赤子之情。
二、初读课文,词语积累1.快速地默读课文,感受六部分内容,并勾画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揣摩其含义:可歌可泣鲜为人知至死不懈鞠躬尽瘁当之无愧家喻户晓锋芒毕露妇孺皆知2. 结合文中插画,请用一段话来说说你对邓稼先的“初印象”,并尽可能使用上面列举出的四字词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邓稼先的伟大事迹,学习其高尚品质和人生价值观。
2.培养学生敬业爱国、乐观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
3.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抒情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邓稼先》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科学家相关的内容,如《发明伟人》、《天才少年》等,来引入本节内容。
2. 阅读课文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本单元课文《邓稼先》。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课文,边读边理解。
让学生感受邓稼先的伟大事迹,理解其高尚品质和人生价值观。
3. 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邓稼先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心得和体会。
同时,教师也要在讨论中适时地指导和引导,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课文解释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课文,《邓稼先》。
教师要对一些生词和课文中的难句进行解释。
同时让学生记下来,以便复习和课后巩固。
5. 课文背诵教师要求学生背诵全文,以便加深对邓稼先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课时1. 讲解生词教师分别讲解文中的生词,并让学生听、说、读、写,以便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2. 朗读课文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注意情感的表达,尤其是要理解和表达邓稼先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感情。
3. 音乐欣赏利用本单元的鸟兽画作品,配以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美妙的音乐时,感受美术作品所表现的生动和富于情感的生命力。
4. 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自完成课本上的小组活动,例如角色扮演、课文改编等。
第三课时1. 感悟写作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写一篇题为《我的人生梦想》的小作文,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意义,并对邓稼先的伟大事迹和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2. 课堂分享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全班同学,以便学生更好地交流和互相理解。
3. 评课教师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程进行评价,检查和总结本节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1 邓稼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鲜.为人知( ) 鞠躬尽瘁.( ) 筹.划( )妇孺.皆知( ) 锋芒毕露.( ) 殷.红( )2.在方格中正确填写汉字。
yùn育仰mùshǔ名zhì友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1)比喻人的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 )(2)指小心谨慎,不辞辛劳,竭尽全力,直到死为止。
( )(3)每家每户都知道。
(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 )(5)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 )二、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的形式奇特,采用小标题,分为六部分。
请你总结概括每部分的具体内容,可以用以下方法:A.用文段的中心句;B.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C.完全用自己的话概括。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局部探究1.默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或自己课外搜集的材料,思考邓稼先“奇”在何处。
2.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百年来的历史?3.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4.第四部分最后说:“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四、推荐阅读欣赏《中国男儿》原始版本,然后写下你的阅读感触。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黄帝之胄神明种。
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骄子吾纵横。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
我有宝刀,慷慨从戎,击楫中流,泱泱大风,决胜疆场,气贯长虹,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3篇(精选文档)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1教学目标: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导入二、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的理想党员。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农民的朴实气质”。
*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邓稼先》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频频朗诵课文,品尝语言,联合语境赏析出色句段2.感觉邓稼先作为“奇丈夫”的“奇”之处。
3.探访“两弹功臣”的踪迹,感觉他为科学“鞠躬尽瘁,死尔后已”的精神【教课方法】朗诵、合作研究【教课时间】一课时【教课过程】一、歌曲导入歌曲《中国男儿》展现歌词着眼于“古今多少奇丈夫”的“奇丈夫”三个字,引入到所学课文《邓稼先》。
二、背景介绍1、对于“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先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以后演变成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他们是老乡亲如手足的好朋友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 载2、对于邓稼先邓稼先( 1924— 1986),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式核武器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绩奖章。
3、对于杨振宁杨振宁( 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物理学家,他与李政道教授在1957 年一同获取诺贝尔物理奖, 1980 年又 Rumford 奖,既而于 1986 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1993 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 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4、写作背景1993 年 7 月 29 日,是邓稼先去世七周年。
有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取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
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时期又是同学。
他自己说是“50 年的友情,亲如兄弟”。
此文宝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久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论,既高且深,又和蔼可读。
读杨振宁教授的回想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三、字词识记读一读,写一写宰割可歌可泣不为人知筹备当之无愧轩露头角徘徊捐躯疆场尽人皆知鞠躬尽瘁敬慕人人皆知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邓稼先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研制出了原子弹?2.“奇”在哪处?从文中 __________可以看出邓稼先的“奇”,“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精选6篇)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大全篇一【课标与教材分析】新课标指出:“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邓稼先》这篇课文比较长,以小标题为标志,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
这篇课文以平实的语言、连缀结构的小标题、变化的句式,表现了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激励。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三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在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侧面表现邓稼先的杰出贡献,是对前两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内容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文章自始至终以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为主旋律,将其事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历史与民族的大背景上展示其形象,使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记叙邓稼先身负重任领导其他科学家努力工作时,作者将邓稼先忠厚朴实、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与悠久的中国文化和民族传统联系起来,尤其是将其性格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性格进行对比描写,这就将人物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内涵更丰富,更有高度。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的:初中学生已具有初步阅读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邓稼先》教学设计阜新市第一中学王缇一.教材分析本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
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学情分析《邓稼先》这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小标题连缀的结构,变化的句式,描绘了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人极大的震撼与启示。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这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章作者杨振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写的是他的有50年情谊的好友,也是大科学家,因此文中充满深情。
既写邓稼先,也写他自己。
当代的绝大部分中学生对尖端科技充满好奇和神往,对于研制这一方面的科学家怀着崇敬之情,因而要铺设创造一种庄重的氛围,激昂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本文时体会到邓稼先的伟大,感悟到他的一腔爱国之情和对事业的孜孜追求之心,从而受到这种精神的熏陶。
文章是由六个部分组成,以小标题的形式连缀的,七年级的学生接触这种形式的文章不多,因而概括这六个部分的大意,有助于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还能帮助学生学习这种文章的结构形式,有助于他们写作知识的积累。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②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③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②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弄清本文作者的大手笔表现在哪里,概括邓稼先的性格特点,把握本文的主题。
五.教学重点(一)、激情导入1、导语(播放背景音乐《歌唱祖国》)同学们: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毛泽东同志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史,告诉我们国防实力的强弱决定国家的地位,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使帝国主义绝不敢胡作非为。
今天的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无数优秀的科学家为了祖国奉献了他们的一切,才赢得我们今天的幸福。
我们在安享生活的同时,能忘了为之贡献青春的人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两弹元勋”邓稼先。
2、播放视频《两弹元勋邓稼先》(二)、简介作者,了解文章体裁及相关知识1、走近作者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
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
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
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2、杨振宁与邓稼先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两人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
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
3、文学常识: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
(即真实性和文学性)4、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积累成语: 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妇孺皆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家喻户晓截然不同锋芒毕露知人之明层出不穷马革裹尸2、快速浏览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六部分的内容。
教师提示方法:①文中的小标题②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③文章的开头和结尾④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引导学生分析几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文章六个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教师示例:“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弘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明确。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品析人物1、齐读吟颂,感受激情杨振宁先生说,如果拍《邓稼先传》,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作为背景音乐,这首歌的歌词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
齐声吟颂《中国男儿》。
2、说说“奇丈夫”邓稼先默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课外搜集的材料,用一段话或一句话说说邓稼先“奇”在何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人物形象。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奇丈夫”邓稼先。
贡献奇----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气质、品格奇----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无私心(与奥本海默对比)精神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先士卒、甘于奉献3、奇文共赏有人说邓稼先是一位奇丈夫,《邓稼先》这篇文章是一篇奇文,两者珠联璧合,相得映彰。
再读课文,做好圈点评注,说说这篇文章的“奇”。
①文章的形式奇特。
全文采用小标题的样式,简洁凝练,提纲挈领,使全文思路清晰、意蕴丰富。
各大段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部分是引子,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介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也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②文章在介绍邓稼先是,用大量的文字写中国的近代史,这种写法奇特。
讨论: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五)、拓展延伸1、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2、课文第五部分中引用了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用300字左右的文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与联想,描绘邓稼先工作的环境。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明确。
(六)、小结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人物传记。
课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稼先。
邓稼先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我们深思,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信守我们心中的诺言,让自己更出色,让人生更富有,让生命更有价值。
(七)、作业1、积累字词、抄写动人的句子。
2、上网搜索“邓稼先”有关的网页,信息,仿照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写一段话礼赞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
【2019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黄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
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两弹”元勋──邓稼先:板书设计邓稼先杨振宁贡献之大鲜为人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奇丈夫忠厚朴实才德兼备艰苦奋斗舍我其谁生死关头奋不顾身六.教学反思这一课的学习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和“研读评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的环节比较成功,很好地切入到了课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生的主动性、协作精神均有所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渗透在其中。
但是比较重要的“合作探究”环节教师指导不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这一学习要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你最喜欢的句子有哪些”这样的环节,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内容、修辞、思想等去赏析,揣摩进而理解课文。
结合本节课的“得”与“失”,在今后语文教学中,我认为自己还应做如下努力:第一,优化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
要富有创意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
第二,要使课堂教学中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鲜局面。
活跃的学习氛围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要成为“催化剂”,努力营造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第三,教学应以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中心设计教法,教师尽量少将精讲。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