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鉴赏之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从声乐教学角度浅析作品的演唱与审美——以歌剧《运河谣》唱段《来生来世把你爱》为例陈俊衣【摘要】声乐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体性特点更利于人类情感的表达.演唱者在演绎作品的过程中,一字一腔都传递着内心的情感.对于声乐教师来讲,这一切美的因素都直接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歌剧《运河谣》唱段《来生来世把你爱》在国内各大声乐比赛中被广泛传唱.因此,研究这部作品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以及提高歌者对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22【总页数】1页(P37)【关键词】歌剧;《运河谣》;《来生来世把你爱》【作者】陈俊衣【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818【正文语种】中文民族歌剧《运河谣》由印青作曲,董妮、黄维诺编剧,廖向红导演。
是国家大剧院推出的首部原创民族歌剧。
在创作理念上继承民族歌剧传统的同时,也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方法。
特别是女主人公的咏叹调——《来生来世把你爱》,这一唱段深受声乐演唱者及人民群众的喜爱。
《来生来世把你爱》是一首咏叹调,描写的是水红莲深处险恶之时,为了救心爱之人秦啸生,毅然的引燃了船上的油灯,最后自己化为运河上的烈焰。
此咏叹调是女主角水红莲演唱的一首高难度富有强烈戏剧性和表现力的唱段,同时也为整部歌剧的高潮部分奠定了基础。
表现了一位敢为爱情而牺牲的刚烈女子的形象。
这首咏叹调对演唱者的吐字、咬字、情感表达以及剧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和形象塑造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歌唱者的演唱也是很大的考验。
(一)曲式结构分析从曲式结构上来看,《来生来世把你爱》运用了我国传统民族曲式与西洋曲式相结合的手法。
全曲四个乐段组成,按照中国民族歌剧独特的划分方式,像是民族曲式中的多段体结构。
第一段描写的是主人公水红莲在烈火中引吭高歌,表现了一个柔弱女子在面临生死时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
第二部分表现出水红莲对秦啸生的痴心一片与恋恋不舍。
020《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蝴蝶飞》是以全国脱贫攻坚为题材的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中的选段,这首作品以扶贫书记“黄文秀”为创作题材展现了优秀的楷模精神。
通过文献的检索,发现了一些针对作品演唱技巧以及作品分析的论文,但是针对艺术原理的几乎没有,因此对作品《蝴蝶飞》中的艺术原理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演唱者来演绎此作品。
[关 键 词] 《蝴蝶飞》;艺术原理;歌曲分析从艺术原理角度分析声乐作品《蝴蝶飞》的艺术特征鲍婧怡一、引言作品《蝴蝶飞》是由宋小明作词、刘琦作曲的一首运用新时代艺术表现形式来传达中国感人故事的艺术歌曲。
作品是歌剧《扶贫路上》中女主人公黄文秀的重点唱段。
作品一经发布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同时,笔者作为一名广西的学生更应该对当地的优秀作品进行有效且良好的传播。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了解该歌曲的创作背景,并能简单地认识作品《蝴蝶飞》的艺术魅力。
二、《蝴蝶飞》概述兴辞是艺术品所携带的情感思想与语言形式,在特定的“艺术体制”和“文化语境”下,这种情感与形式会被识别出来。
《蝴蝶飞》是一首经典民歌,呈现了广西百色地区音乐的独特韵味。
对于《蝴蝶飞》的创作,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新道路上,艺术作品创作与这类积极向上的题材进行结合已成为现代艺术作品创作的主流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过各种政策的实施,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以黄文秀为主的一大批干部以扶贫为任务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相关工作。
这首作品将人民群众作为创作基石,深刻地表达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作品《蝴蝶飞》以当地的传说为灵感,蝴蝶作为情感的寄托,运用比喻、对仗的手法诠释了年仅三十岁的年轻壮族姑娘黄文秀带领广西百色乐业县群众脱贫致富却在洪水中失去生命的故事。
三、《蝴蝶飞》歌曲分析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艺术兴辞与艺术体制的统一,好的艺术普遍被大众接受,音乐创作中创作的手法及特点也应该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
音乐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旋律的创作。
音乐作品鉴赏与分析对声乐学习的作用探究音乐作品鉴赏与分析在声乐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和分析,声乐学习者可以增加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高对作品的演绎能力。
其次,音乐作品鉴赏和分析可以帮助声乐学习者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和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
最后,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声乐学习者可以拓展音乐素养,让学习更加全面和深入。
第一、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音乐作品是用音乐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学习鉴赏和分析音乐作品可以帮助声乐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搞清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从而更好的演唱作品。
声乐学习者在学习时,不应只关注歌曲的曲谱和歌词,而是要更深入的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和表现的情感。
比如,学习者在学唱抒情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时,应该从音乐结构、节奏、音调、旋律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在了解完整首歌曲的基础上更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核心,因为唱歌的最终作用是将情感表达出来,通过音乐来传达歌曲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二、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音乐作品不仅是音乐语言的表达,也和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探究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也非常有利于声乐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和演绎作品。
例如著名歌曲《天路》中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学习者可以了解到友爱、和谐、进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这些价值观的理解的尽可能深入,可以更好的表达歌曲所代表的情感。
在学习流行歌曲时,也可以了解到歌曲背后的文化和流行文化与时代的变化等文化现象。
第三、拓展音乐素养总之,音乐作品鉴赏与分析在声乐学习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学习和掌握鉴赏和分析技能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并更好地演绎作品,同时也可以增加对音乐的素养和拓展音乐思维。
如何赏析声乐作品方法一:通过直觉感知声乐作品的赏析首先需要运用直觉的感知,这是初步的、恍惚的、直接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理智的赏识,这是通过对歌曲的歌名、创作背景、旋律、歌词等进行全面地了解和分析而进行的,从中,我们可以辨别歌曲的创作成功与否,也可以清楚地感慨感染到作品通过悦耳的旋律、柔美精练的歌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当然,要完美地赏识一部音乐作品,还要有比较丰硕的糊口经验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及想象力。
这样,才能达到客观全面地评价声乐作品、准确体验声乐作品艺术魅力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歌名一般来说,声乐作品的标题题目是根据歌曲的主要表现内容来命名的,歌名是对歌曲内容的集中体现和精辟概括。
因而,通过歌名,我们可以了解到作品的大体内容。
当我们看到《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歌名时,便能很快地得知这些歌曲是歌唱祖国的,一看就令人振奋,并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看到《赶牲畜》《推船号子》《打酸枣》等歌名,一幅幅生动的劳动场面便呈现在眼前;而《沂蒙山好风光》《无锡景》《人人都说山西好》,则会激起我们对大天然锦绣景观的想象。
同样,也有一些一看便可知是初级趣味或反映不健康情趣的歌曲,对此我们一定要用高尚的审美观进行准确地引导,保持理智的鉴赏眼光,果断抵制不健康歌曲。
方法三:品味歌词认为歌词是表现歌曲思惟内涵的文字表现和文学体式,大多是语言精练、含义隽永、节奏光鲜、富有美感的诗词,它高度精练地概括了歌曲的表现内容。
歌词能够大大加强我们对歌曲的理解力,有助于我们正确掌握歌曲的思惟内涵。
如艺术歌曲《斑竹泪》:“山重重水茫茫,山高水又长;古舜帝去南方,巡狩赏风光……欢情薄,美梦破,苍穹星辰落,帝驾崩、二妃惊、苍梧散魂魄……”这些布满诗情画意的歌词,先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又向我们交代了一桩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舜帝南巡,后驾崩于苍梧而与蛾皇、女英生离死别的悲壮爱情故事。
歌词最后以“千年事,万人说,悲歌天地和”结束,将全曲的情绪升华到了极致。
musical skill 音乐技术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美学问题探讨任婧文(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摘要】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便天生具有欣赏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声乐表演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多种形式的声乐表演,人们不仅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技术,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1]运用声乐表演人类可以将自身与广袤的大自然相结合,飞鸟走兽,苍穹大海,花草树木都可以通过精湛的演绎技巧和深厚的情感表演出来,真真实实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声乐表演脱离低级的欣赏方式,上升到审美高度的时候,就需要深度挖掘其声乐表演潜在的内含表达。
本文通过对声乐美学感念的阐述,着重探讨了声乐美学问题,以期能为声乐表演做出理论贡献。
[2]【关键词】声乐表演;内心情感;艺术造诣;美学【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追求高尚的艺术感,声乐表演逐渐脱离简单的语言传达的方式,越来越趋于富有艺术性的词曲结合的形式。
声乐艺术之所以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就在于它兼顾情感和艺术的表达,将艺术的标志性——音乐,深入融入声乐表演中,通过演奏、演唱等方式将缠绵内含丰富的语言通过悠扬的音乐传到人们的耳朵里,真正表达音乐的本质。
一、声乐美学的概述(一)声乐美学的意义。
声乐表演在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彰显,是五千年的文化瑰宝,体现出人类社会的差异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但是,声乐表演一开始绝不是现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形式和技巧,最早时候,连乐器还没有出现。
但是人类天生具有世界上最美妙的发声器官,这是当今所有乐器都无法企及的,原因在于每一种乐器即使再完美也只能发出一种音色,而人类的嗓音不仅可以发出自身的音色,还可以根据其他发生物质的特性去模仿其他物质具有的独一无二的音色。
所谓钢不如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但是,虽然人类具有完美的发声器官,为了弥补单一的声乐表演形式,在经过社会的不断发展之后,人类逐渐具有了高尚的审美情趣,从简单的模仿到加入情感的创作,这个时候,声乐表演就正式成为了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声乐鉴赏报告范文导言声乐艺术是一门古老而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人的声音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感体验。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参加了多场声乐演出,其中包括了声乐家的独唱、合唱团的合唱以及歌剧表演。
以下是我对其中两场演出的鉴赏报告。
一、独唱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是由一位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举办的独唱音乐会。
在这场音乐会中,她演唱了一系列经典的声乐作品,涵盖了从巴洛克时期到浪漫时期的作品。
首先,她演唱了巴赫的《圣母颂歌》。
这是一首充满宗教氛围的声乐作品,要求歌唱家展现出较高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歌唱家用她富有穿透力的声音质地表达了作品中的宗教虔诚和神性。
她的浑厚的音色和精准的技巧使得整个演唱更加感人和令人难以忘怀。
接下来,她演唱了莫扎特的《后宫诱逼》。
这是一首以快速流畅的音乐节奏和多样的音域技巧为特点的作品。
歌唱家巧妙地运用了她的音乐技巧,将作品中的喜剧气氛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高音部分,她展现了出色的音域控制和高度技巧。
最后,她演唱了威尔第的《凡尔赛人在塞维利亚》中的一段唱段。
这是一首富有戏剧性和情感冲突的歌剧作品,要求歌唱家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心境和情感。
歌唱家通过她丰富的表演技巧以及声音的层次性,成功地将这段唱段中的情感对立和角色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这场独唱音乐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歌唱家通过她出色的声乐技巧和情感演绎,使得整个演出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
她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出色的表演技巧让观众们深受触动,不禁为她的才华和艺术品味所折服。
二、歌剧表演这场歌剧表演是由一家著名歌剧院上演的,他们演绎的是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
《图兰朵》是一部以爱情与自我牺牲为主题的歌剧作品,要求歌唱家在情感表达和声音技巧方面达到高度。
在这次演出中,我特别注意了主角图兰朵的表演。
这位女高音演唱家通过她的声音和表演能力,将图兰朵这个角色的情感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尤其是在图兰朵的葬礼唱段中,她通过她声音的起伏和动情的表演,将图兰朵的悲痛和坚强表达得淋漓尽致。
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解析【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声乐艺术中富有审美内涵的重要性,探讨声乐艺术中所体现出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声乐艺术;审美内涵;重要性作为整个艺术体系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内容,声乐艺术不仅可以缓解人们疲乏的心情,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所以,充分了解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科学评价声乐艺术,成为展示个人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声乐艺术中富有审美内涵的重要性(一)可以体现出声乐艺术的价值。
审美内涵可以体现出声乐艺术的价值,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
声乐艺术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需求,而且涉及很多的内容,但是不管在声乐创作方面还是在声乐教学方面,都需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
审美内涵在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会决定着声乐表演的成功与否[1]。
另外,审美内涵是声乐艺术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较高的审美技巧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促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声乐艺术。
因此,在声乐作品中,有效融入审美内涵,可以提高声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增强声乐作品的整体效果。
(二)可以传达出声乐艺术的情感。
作为声乐艺术的具体体现,审美内涵是声乐艺术传达情感的关键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审美内涵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声乐艺术的内在情感,让表演者与听众的思想、情感达到共鸣。
而且,在声乐艺术的表演中,通过旋律、词曲等,充分发挥审美内涵的积极作用,可以增强声乐作品的审美价值,提高声乐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二、声乐艺术中所体现出的审美内涵(一)声乐艺术中的音乐之美。
声乐是通过音乐的手段和表现方式,给人声注入艺术生命,是音乐具有审美价值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声艺术化的歌唱。
所以,由节奏、旋律、节拍、力度、速度、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所构成的流动音响是声乐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而且声乐艺术的基本形态也完全借鉴了音乐的表演形式,从而形成独唱、合唱和重唱等类型[2]。
因此,只有当人声与音乐相融合时,才能被称为“歌唱”。
而作为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声音具有感染力,能够深刻地传达出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进而引发他人的情感共鸣[3]。
第一讲声乐欣赏知识,声乐体裁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修养方面主要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
音乐的美育功能不但是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它对人的智力开发,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
我们每个健康的人都有一个天赋的乐器——“嗓子”,人们依凭声带与横膈膜的振动,以及与气息的“回肠荡气”,可以自唱自娱,既是歌者又是鉴赏者。
所以,声乐活动是音乐艺术中最为普遍的活动。
声乐中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
声乐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
声乐作品是指由人声演唱的歌曲,声乐作品的体裁有多种,其中艺术歌曲在声乐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大学生中进行艺术歌曲欣赏,这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体现。
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必须有高标准的审美教育。
艺术歌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对提高音乐修养及陶冶情操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欣赏知识教材第42页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
美的标准是由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审美趣味所决定的。
欣赏音乐有三个阶段:⒈官能的欣赏⒉感情的欣赏⒊理智的欣赏。
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即好听),是比较肤浅的欣赏。
要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除了官能的欣赏以外,还必须进入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
要从官能、感情和理智三方面全面地欣赏一个作品,就要具备以下几方面地知识:1.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一首音乐作品,总是表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2.民族特征:一切音乐作品都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因此都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有些作品概括地体现了民族音乐语言的特点。
3.作者的创作个性:作曲家由于生活时代、环境、素养、经历和艺术趣味的不同,表现为各不相同的创作个性。
4.标题:标题是指说明作品内容的一段文字。
器乐作品有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之分。
声乐艺术鉴赏之研究
作者:任淑媛
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15期
【摘要】美国当代音乐哲学家、艺术理论家苏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1895~1985)在其代表作《情感与形式》一书中对音乐鉴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
对于艺术鉴赏问题,本文就其独特的见解和充满着音乐哲学意味的观念延伸到对声乐艺术的鉴赏、实践和理解上。
【关键词】声乐艺术;苏珊·朗格;音乐鉴赏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朗格对音乐鉴赏问题的看法
音乐哲学家朗格反对将音乐作品创作视为作曲家个人情感的发泄,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也反对在音乐表演中的自我表现。
音乐鉴赏的要义在于能去体验在作为情感符号的乐音运动形式中所展现出来的丰富的时间幻象。
在朗格的音乐哲学中,某些音乐作品被演奏家演奏后与原作产生很大的差异和距离,使整个作品的面貌似是而非,朗格非常不赞同这种现象。
她认为,对于音乐中被表现的“情感”,演奏者必须有一个符合作者原意的正确理解。
这种“情感”不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实际的情感,而是音乐家所认识的情感,是有关情感的概念和本质。
朗格认为,个人情感的征兆性自我表现表现根本不是音乐艺术的任务。
二、朗格音乐鉴赏问题的局限性
朗格对美学鉴赏问题的看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有自相矛盾之处。
朗格理论的缺陷在于朗格并没有把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哲学,缺乏社会历史内涵。
朗格的音乐哲学主张把音乐的这种创造性局限于作曲家的、音乐本体的历史的诠释和再现,却忽略了声乐表演者所处的时代精神和美学观念,特别是忽略了表演者作为实践主体的创造性。
作曲家音乐创作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主观的,音乐不仅仅是其本身,而是用音乐符号对自我内心精神的一种反映,是作曲家生活、文化、精神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而声乐演绎者在表现作品、诠释作品的过程就是解读作曲家思想的过程,朗格对于“自我表现”的批评太过于绝对化,这个观点主观割裂了声乐演唱者与作品以及作曲家的联系,并且与朗格的音乐哲学的核心——“音乐是一种情感符号,是表达人类主观内在体验的情感的最直接、最适宜的符号系统”相背离。
对于苏珊·朗格认为的声乐演绎者必须表现符合作者原意的正确理解的“情感”。
三、声乐艺术中的音乐鉴赏
诚然,声乐艺术需要代入感,演唱一首歌曲时“代入”作曲家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将音乐符号转化为人声音响,用声音表现人类情感,将人类情感转化为可诉诸人的听觉感官形式而供人
进行审美欣赏。
例如,演绎红楼梦中的《葬花吟》一曲时,演唱者必须把自己当作林黛玉,塑造的音乐形象也必须与黛玉保持一致,从神态上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从一颦一笑表现林黛玉自身多愁善感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收葬……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些唱段充分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以及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
从花朵的凋谢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感叹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及对生命的迷茫。
可以说,演唱的过程就是再现作曲家所描绘的歌曲主题以及所扮演角色的人物性格,所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
艺术最独特的地方是它的独创性,有独到的处理的二度创作更是难能可贵。
不论是根正苗红的传统京剧艺术家,或是中国声乐民族唱法的“大家”,都令觀众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和对视觉听觉享受的满足感。
故而,人们并不会因为这两种演绎方式、风格的差别而轻重有别,相反,人们认为这两个版、两种演绎方式同样可贵,从不同的侧重面从京剧艺术的润腔和表演等方面吸取养分,融入民族声乐演唱的技术中。
四、结论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历史分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或奔放或内敛、或粗犷或细腻,这些并不是作曲家故意做出来的,而是许多的社会原因决定的。
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总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产儿,作曲家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并不是孤立于社会环境、历史条件而存在的。
所以,按照朗格的理论,想要完全复辟作曲家当时的写作情感并不现实。
每个演唱者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社会成长经历、社会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都是不同的,对于声乐艺术的技术层面和理解层面的音乐素养也是不一致的,这就势必造成对同一首歌的不同理解与演绎。
同时,有的歌曲创作的年代与作者当时所处环境已并不可考,我们不能再现作曲家当时的心境和作品真正表达的情感,所以,朗格的看法未免过于偏激。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任淑媛(1992—),女,汉族,甘肃临夏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