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2011届高三二模文综合试题(历史)(有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4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二)(历史部分)12.“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
县级的相对稳定性表现在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
”下面关于县的说法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创了县制B.秦朝时县的最高长官由皇帝任命C.县长(令)的主要任务是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D.宋时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13.太和九年(485年),北魏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此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是A.土地兼并现象不严重B.政府分田措施贯彻得力C.政府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D.农民大力支持分田政策14.2010年3月1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提到了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右图,局部)。
下面有关此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画应该属于文人画B.该画的特点是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C.该画是工笔重彩画的杰作D.该画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15.清朝前期汉口“户口二十余万,五方杂处,百艺俱全”,“地当孔道,云贵、川陕、粤西、湖南处处相通,本省湖河,帆樯相属,粮食之行,不舍昼夜”,商业往来,以“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各省会馆亦多”。
由材料可知汉口是①华中水陆交通中心②地区性的商业中心③全国经济中心④重要的外贸港口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6.江南制造总局采用机器生产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
因此,它的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
江南制造总局的大权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
根据材料指出江南制造总局的性质是A.带有封建性质的资本主义企业B.官僚资本主义企业C.带有近代性质的封建企业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7.费正清说,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近乎发狂的程度。
广东省2011届高三全真高考模拟试卷(二)文科综合本试卷共10页,41小题,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
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右图为甲、乙、丙、丁四地某日太阳日出、正午、日落方位和日出日落的北京时间示意图。
完成1~2题。
1.乙地位于丁地的A.正南方B.正西方C.东南方D.西北方2.有关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每天四地的日出、日落方位不变B.在甲地不会有企鹅活动C.丙地全年降水稀少D.丁地可能位于俄罗斯境内下图为“某县1963年设县开始到1975年时的城市简图”,读图回答3~4题。
3.将县设置在该地区的原因是()A.该地为水陆交通枢纽的地区BC.有丰富的石油资源D.有丰富的水能资源4.该地的水运码头十分优良,几十年来没有淤积现象,其原因可能是()A.该河段位于三峡峡谷地区,水流湍急B.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向右偏,冲积北岸所致C.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向左偏,冲积北岸所致D读奥地利位置图和奥地利1981-2001年人口变化图,回答5~7题:5.该国的地势特点A.东北高,西南低B.西北高,东南低C.西南高,西北低D.西南高,东北低6.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国A.西部人口密度大,东部人口密度小B.北部人口增长快,南部人口增长慢C.中部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密度小D.西部人口增长速度快,中部人口增长慢7.依据图中人口变化特点,可以推测1981-2001年该国A.西部城市化程度高B.东北部经济发展速度快C.中部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D.东北部人口最先进入人口老龄化读“我国北方某地区城镇分布图”(右下图),回答8~9题。
图1广东省潮州华侨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试题文科综合 试卷说明:1、全卷分为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满分为300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卷.......上。
Ⅰ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错选该小题不得分。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图1为某大洋上天气系统,它的西移对我国天气影响很大,读图回答1~2题。
1.该天气系统可能为A .北美高压B .阿留申低压C .夏威夷高压D .亚速尔高压2.当EF 线位于上海—南京一带时A .江淮地区正值梅雨季节B .东北、华北进入雨季C .华北春旱严重D .昆明准静止锋影响贵阳3.图2四幅图中分别表示世界洋流模式图、三圈环流模式图、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和地球公转 运动示意图,正确的是A .①B .②C .③ D.④图2温度距平是指该年平均气温与多年平均气温的差距。
读下图,回答4~5题。
4.下列各时段中,全球平均气温均高于多年平均值的是A .1880~1900年B .1900~1940年C .1940~1980年D .1980~2000年5.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A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 .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C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增加D .高纬地区因降水变少而更加干旱6.下图为中央气象台2010年1月16日发布的全国雨雪量预报局部图。
导致图中雨雪分界线在A 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A .大气环流B .温室效应C .地形D .城市化如图5所示,线a 、b 、c 为等压线,箭头表示A 地风向,线d 、e 为等温线,线f 为等高线,完成7~9题。
7.有关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A .河流的流向大致是东南流向西北B .湖泊水是该河流重要补给来源d e图5C.该地最有可能是南半球某地D.该湖泊为咸水湖8.A地未来几日天气状况可能是A.晴朗、气温高、气压低B.晴朗、气温低、气压高C.阴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D.阴雨、气温升高、气压降低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c值的大小关系是a < b < c B.d、e等温线值的大小关系是d > eC.该地可能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D.若e的值是0℃,则图中河流出现凌汛现象下图为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卷类型: A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即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
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总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
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2011年广东省各地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1点击下载更多高中历史免费试卷(请按Crtl键+左键点击)选择题(共27小题,共0分)1.(2011年3月江门市一模14题)农业社会的都城往往是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功能的新趋势是()A.政治中心的地位消失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C.文化中心的地位显著D.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2.(2011年4月佛山二模14题)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材料表明()A.中国人饮茶风俗形成于唐朝B.唐朝茶叶市场多设在边境C.少数民族到唐朝内地购买茶叶不受限制D.茶叶成为唐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3.(2011年3月广州市一模12题)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A.发展长途贸易 B.运送军粮 C.发展小农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4.(2011年1月茂名市一模13题)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④丝织业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③5.(2011年1月清远市一模14题)“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A.隋朝长安城B.唐朝长安城C.北宋汴京D.明朝苏州6.(2011年1月广州市高三调研13题)隋唐时期,不利于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分裂B.草市兴起C.海禁政策D.市坊分区7.(2011年1月佛山市质检3题)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8.(2011年3月深圳松岗中学高三测试14题)看左图,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青铜时代的土地制度B.它的直接获益者相当于雅典国度中的贵族、平民C.所有权类似于北魏的均田制D.存在的已知证据最早的是青铜器上的小篆9.(2011年1月湛江市高三模拟2题)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
2011年广东省各地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0分)1.(2011年4月肇庆市二模15题)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
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
其中1914-1918年应是A.0.55个B.2.5个C.3个D. 4.6个2.(2011年1月湛江市高三模拟6题)右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是()A.① B.②C.③ D.④3.(2011年3月广州市一模16题)1903年2月,蒋百里在《民族主义论》中写到:“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
”“制造派”是指()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4.(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5题)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5.(2011年1月汕尾市高三调研6题)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至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
据此可推断()A.该现象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B.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C.该现象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材料反映的现象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6.(2011年1月江门市高三调研5题)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0分)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C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
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
A、D与当时的史实不符,而B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
解析2:本题以董仲舒言论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和理解问题能力。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西周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
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故选C。
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儒学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题解答关键在于理解题意,题干明确强调: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由此可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历史影响在于形成了儒家思想天下“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
C正确。
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5题)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本试卷共10页,41小题,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地理)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解析】结合背斜,向斜,断层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答案】B2.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淤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刷。
其主要原因是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D.上游来沙量减少【解析】从材料来看,由原来的淤积变成冲栓,说明水量在增大,或者流速在加大,故答案ABC就错,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河流的含沙量将少,故答案D对【答案】D3.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
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解析】从题干来看,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城市面积增长速度,故答案为D,人均建设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说明我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答案】D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点图”(图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5.山西、内蒙古人均GDP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量高。
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贫乏 B. 交通设施落后C. 煤炭消耗量大D. 第三产业发达【解析】第4题,与全国平均来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故答案就是B,第5题,结合中国地理的知识,山西,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故答案为C【答案】B C6.暖风过境期间的天气一般表现为A. 锋前气压急剧升高,常出现雷暴天气B. 锋后空气湿度增加,常形成大范围降水C. 锋前水汽凝结,常形成雨、雾天气D. 锋后气温降低,常出现晴朗天气【解析】暖锋的降水主要位于锋前,降雨的强度比较小,多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降低,气温升高,故答案为C,【答案】C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2011年高考文综试题(全国卷2)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选择题)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解析:D“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比如“四书五经”;“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比如《史记》;“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孙子兵法》属于此类;“集”是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故乐府民歌属于此类。
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溅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茅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解析:D 材料明显反映佃户与官府之间的关系,故C错误;材料中“好米换银自用”“称货完官”说明农业出现商品化和“田赋征银”,主要原因就是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一条鞭法”税制改革,A、B是国家税制改革的影响。
14.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品论:“呜呼!可不谓人杰”这表明作者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效仿美国发展资本主义解析:B 材料通过赞扬华盛顿来反对君主制度,并未明确提出共和制,也没有提出要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故A和D错误,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以君主制为代表的封建制度,与材料思想相左。
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乃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既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解析:B“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是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政变标志着变法失败。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题眼:“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考点:仁政学说解析:材料意思: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即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
答案:C.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题眼:“隋唐以前……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解析:隋唐以前,国家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注重父祖官爵、门第,到了隋唐,随着科举制度产生后,科举制度打破门第对国家官吏更替的决定权,该现象逐步消失。
答案:D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题眼:“儒者、道士、僧人一起品茗畅谈。
”考点:儒道佛“三教合一”解析:陶渊明、陆修静、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答案:A1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题眼:“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
潮州市2011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一、单项选择题12.“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1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14.教科书描述某一古都:“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一百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
城内围隔成一百多个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
如果有机会拜访这座城市,你会因为众多的佛寺而感到震惊。
宴会上常可看到外国女子组成的乐队,坐在骆驼背负的平台上表演,演奏着类似吉他的琵琶。
”这最可能是哪一座都城?A.东汉的洛阳 B.唐朝的长安 C.北宋的汴京 D.清朝的北京15.李贽以“童心”或“真心”为标准,反对一切传统观念束缚、外在的教条,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子在内。
下列是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A.与陆王心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B.实际上是一种突出个性解放的思想C.与儒学相对立的新式思想流派 D.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体现16.法国学者费奈隆(1651—1715)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评价时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①全体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②民主制的需求促进了雅典雄辩术的发展③公民在演说诱导下做出的判断未必正确④雅典的民主政治促进了智者学派的兴起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7.1789年7月14日巴黎巴士底狱遭市民攻陷,这个消息在十三天之内已经传抵西班牙的马德里,但在距离法国首都只有133公里的皮隆尼(P6ronne),却是在第二十八天才获悉这件事情。
当时导致消息传播速度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A.巴黎与其他地区的革命分子意见不合,有意封锁消息B.城市间的海上交通比城乡间的陆上交通更为便利快速C.巴黎革命分子为迅速获得西班牙支持,积极向外求助D.法国各地区发生的许多暴动和革命行动影响交通传播18.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三个阶段。
毛泽东在第一阶段的杰出理论贡献在于A.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B.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D.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读右图,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分别是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自然灾害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八字方针”的提出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20.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
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晚清模式(百日维新)——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巾场导向性21.米洛万·德吉拉斯在《与斯大林谈话录》一书中有关于二战后欧洲形势的记载:“这场战争与以往有所不同。
无论是哪一方占领了一块领土,都会在该地区推行自己的社会制度。
”以下各项中,能为这一观点提供最佳佐证的是A.北约、华约成立 B.两个德国分立 C.抗美援朝 D.古巴导弹危机22.据报道,2010年4月25日,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中国在世行投票权由原来的2。
77%提高到4.42%,一举超越德国、英国和法国,仅次于美国、日本,成为世行第三大股东国。
世行的这一改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世行投票权实现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B.只要中国不同意,任何重要决议都不可能通过C.一国认缴股金份额多少视经济和财政实力决定D.世行投票权大小要看国家的国际地位高低23.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19世纪初。
代表古典主义音乐终结和浪漫主义音乐开端的伟大音乐家是A.海顿 B.德彪西 C.莫扎特 D.贝多芬二、非选择题38.(28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人类不断解放”的过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2)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许多做法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甚至摧残了人性。
请举例加以说明。
(6分)(3)近代西方,人类为解放自身做了哪些努力?(9分)(4)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了人类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各阶层做了哪些努力?(8分)(5)从历史角度来看,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条件是什么?(1分)39.(24分)近代以来,列强把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中国挣脱不平等条约束缚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材料一】1919 年4 月,中国代表团向巴黎和会提交了《中国希望条件说贴》,正式提出了中国希望废除的外人在华特权,内分七大方面:一.废弃势力范围;二.撤退外国军队、巡警;三.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四.撤消领事裁判权;五.归还租借地;六.归还外国租界;七.关税自由权。
【材料二】1927 年1月初,武汉民众举行庆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的活动。
英国水兵与民众发生冲突,造成民众死伤。
激愤的人群大批拥入租界,英工部局不得不向国民政府外交部请求派军队进入租界保护,这促使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汉口特别区仍然保留英国人的部分参与权);1928 年,南京国民政就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到1930年,中国的关税自主终于实现,而领事裁判权方面最终因“九·一八事变”而不了了之; 1943年1 月中国分别与美国和英国签订条约,规定废除美英在华特权,包括:在华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以及废除《辛丑和约》等。
是为战时废约。
【材料三】 1945 年 2 月的雅尔塔会议上,为了争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美英在未征得中国同意的情况下,便在外蒙古独立、大连商港国际化、租借旅顺及东北铁路等问题上,对苏联作了有损中国主权的许诺;1946 年 11 月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则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所处的地位,有人把它称为新形式的不平等条约。
【材料四】中共执政后,它一反民国历届政府的软弱,决意彻底扫除不平等条约的残余。
1950 年 2 月,通过《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废除了苏联在东北的特权,至此,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引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请回答:(1)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努力结果如何?由此对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2)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战时废约得以实现的原因,(6分)你是如何评价民国历届政府的废约行动的?(2分)(3)《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的背景和后果怎样?(4分)(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过程的特点。
(8分)潮州市2011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二、非选择题38.(26分)参考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2分)社会大变革。
(2分)(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等:(6分)(3)经济上: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人的双手获得了极大解放;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法制得到弘扬;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使人的精神得到极大解放。
(9分)(4)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兴民权,进行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进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8分)(5)生产力的发展。
(1分)39.(26分)参考答案:(1)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以失败告终,中国的正义要求横遭拒绝,中国没能要回山东胶州湾(或答和会把山东胶州湾委任给日本统治)(2分)由此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分)(2)原因:①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国际地位提高;②美英等国需要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倾力合作(牵制住百万日军),以战胜凶恶的法西斯;③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④中国各阶层人民的长期斗争⑤国际上正义力量的支持。
(总分6分,第①、②、③点每点2分,第④、⑤点每点1分)评价:①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和利益上,应预肯定;②历届民国政府的废约行动都比较软弱,没能彻底根除不平等条约。
(总分2分,①、②每点2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给分)(3)背景:蒋介石为了得到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不惜出卖国家主权。
(2分)后果: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中国民族工业大受打击(2分)。
(4)特点:①中国的废约是几代人和数届政府不断努力的结果。
②群众性的反帝运动与历届政府的废约外交相互配合,人民群众的斗争为废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③废约的过程是渐进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④中国的废约从废除某一国家或某一方面的特权开始,利用一切机会,一步步地艰难前进,逐渐收回丧失的国家主权。
(答出1点3分,2点6分,3点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