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67.0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模拟试题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哪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固化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D. 限制了文化的发展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贸易往来B. 宣扬国威C. 寻找宝物D. 军事征服4.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哪些后果?A. 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B. 促进了与西方国家的交流C. 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D. 增强了中国的国力5.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其主要意义是什么?A. 推翻了清朝统治B.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C. 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D. 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始6.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A. 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B.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完成C. 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D. 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强国7.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火药C. 指南针D. 望远镜8.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A. 商朝的建立B. 周朝的建立C. 秦朝的建立D. 汉朝的建立9.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最早开始于哪个朝代?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10.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唐朝的诗人?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答案:1-5 B,B,B,C,C;6-10 C,D,B,A,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是_________。
2. 唐朝的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当时__________的中心。
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庞大,其中最大的船只被称为__________。
4.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__________上的差距逐渐拉大。
2024届天津市新高考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试题(2022年真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
这可用于说明()A.良渚文化的传承B.红山文化的传承C.龙山文化的传承D.巴蜀文化的传承2.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3.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
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
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
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5.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
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6.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
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7.如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
2024届江苏卷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下图中的A.AB.BC.CD.D2.杨和平在《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中写道: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下面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光荣革命”是革命的倒退B.《权利法案》吸纳革命原则C.妥协方式有助于社会发展D.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分权制衡3.1970年,欧共体正式建立了欧洲政治合作机制,旨在通过成员国首脑、外长定期会议协调欧共体成员国的外交政策立场,使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这反映出欧共体A.各国外交政策趋同B.国际地位提高C.实现了政治一体化D.独立倾向增强4.五四运动前夕,鲁迅曾描述道:“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抑制人道主义,……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鲁迅《随感录》)这段文字揭示出()A.西方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之主流B.二十世纪初中国境内文化冲撞较激烈C.开展新文化运动以清除各种陈腐文化D.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代绊脚石5.1980年以来,中国茶叶消费端从需要使用“茶票”来控制消费,到各种营销广告刺激消费;自由的市场环境中,就需要营业人员首先在形象气质上能给消费者带来好感,同时还需要具备更多的引导技能。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 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C. 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D. 古代农业完全依赖自然,没有水利设施答案:D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推行分封制D. 废除货币制度答案:A3.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 削弱了士族势力D. 以上都是答案:D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包括:A. 宣扬国威B. 促进海外贸易C. 寻找建文帝D. 传播佛教文化答案:A5.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A.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C. 建立了中华民国D. 完成了土地改革答案:C6.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提倡民主和科学B. 反对封建礼教C. 强调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D. 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答案:C7.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包括:A. 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B.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C.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 以上都是答案:D8. 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是一场政治运动B. 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C. 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D.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C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包括:A. 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B.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C. 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D. 以上都是答案:A10. 下列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是中国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B. 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C. 完全由中国主导,其他国家无参与权D. 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______王朝。
济宁市2024年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2024.0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1为学者绘制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区示意图。
其分区基本上依据于( )图1A .地域文化特色B .主要生产形态C .血缘关系亲疏D .社会文明程度 2.汉代留下的大量文字遗存及文物资料(表1为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家”一词频繁出现。
这反映出( )表1A .社会发展改变思想观念B .国家一统利于文物保存C .民本主张影响治国策略D .历史记载迎合儒学伦理 3.表2为唐代小说中的两则故事。
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表2A .政府对商业贸易的严格控制B .官员日常引领社会风俗变迁C .文学创作超越社会生活实际D .城市中商业活动的不断发展4.《明律集解》载,明代,“州县各里皆设申明亭,里民有不孝、不弟、犯奸、犯盗,一应为恶之人,姓名事迹俱书于版榜以示惩戒,而发其羞恶之心,能改过自新则去之。
其户婚、田土等小事,许里老于此劝争解纷”。
这反映出明代基层治理注重()A.发挥士绅阶层的引导作用B.以致良知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C.明晰法律的社会教化功能D.行政治理与家族管理密切结合5.1876年,郭嵩焘奉派为第一任驻英公使。
他看到在英国的日本留学生多讲求法律经济,学兵者绝少,感叹到:“盖兵在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
”其观点反映了()A.顽固派的基本立场B.对器物变革的反思C.洋务派的核心观点D.对西方模式的盲从6.1900年6月,上海《新闻报》连续发表社说:“读(农历)五月初十日上谕”,知其“有不肯痛剿之意,于是群情惊讶,而沪上商人为之震动”,“上海为商务总枢”,“京师、上海皆互为关切”,应以“急为痛剿”为上策。
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______ 提出了“十四点”和平计划。
A.威尔逊B.罗斯福C.特朗普D.奥巴马2.1921年7月至1922年1月,英美日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表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经济会议是______ 会议。
A.华盛顿B.维也纳C.巴黎D.洛桑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下列关于相互轰炸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1940年7月德国空军轰炸了英国的港口和机场,英国空军对柏林进行了报复性轰炸。
B.1941年6月德国发动猛烈轰炸,试图摧毁苏联的重要城市列宁格勒,但未能如愿。
C.1942年4月日本大举对达尔文、布里斯班等地进行轰炸并大胆试图在澳大利亚登陆。
D.1945年2月美军空军对东京进行了大规模轰炸,实施的是恶性破坏性轰炸。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中苏两国曾在1969年恶性冲突,发生中苏边界战争。
B.1969年印巴爆发冲突后,中印两国全面破裂。
C.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航天器成功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艾德林登月并返回。
D.1969年3月14日,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依靠欧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的“欧洲独立方案”。
5.抗日战争时期,联合舰队取得的有关我军主力舰艇的最重要战果是______。
A.击沉了“长江号”B.击伤了“太原号”C.击伤了“山东号”D.击沉了“平海号”6.在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曾呼吁的法律主张是______。
A.“驱逐鞑虏,恢复中华”B.“宁可草野跑生,不愿官府生熟”C.“废除科举,推行选举”D.“改天换地易主席,恢复中华立统席”7.中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抗击美国这类先进国家的原因是______。
A.伟大领袖的指引下B.领袖和指挥部的英明决策C.广大人民的英勇斗争D.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手段8.湖南出现的早期资本主义农民起义______。
A.白莲教起义B.太平天国前期起义C.张献忠大西南起义D.崇祯年间李闯起义9.洛阳起义爆发时间是______。
历史模拟试题高考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位政治家领导了明朝的建立?A. 刘邦B. 项羽C. 朱元璋D. 李自成答案:C2.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A. 唐朝B. 明朝C. 清朝D. 汉朝答案:C3. 中国最早使用火药的文明是?A. 希腊B. 罗马D. 埃及答案:C4. 下列哪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帝?A. 武则天B. 康熙C. 乾隆D. 雍正答案:A5. 唯一成功发动过文明进程的是?A. 青铜器时代B. 商朝C. 战国时代D. 明末清初答案:B6.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是秦始皇的政治对手?A. 李斯C. 蒙恬D. 蒙毅答案:B7. 最早以皇帝名称为年号的朝代?A. 汉朝B. 灵武帝C. 玄武门之变D. 一世一元答案:A8. 秦汉时代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A. 孟尝君B. 田文C. 儒鲁D. 曾扬答案:D9. 自东周时期以来的隋唐文化运动,最长时间,最有排挤力的关系为?A. 自南北朝以来融文人哲学于中国B. 曹操三分天下,三国时代,赵云三场大战高顺C. 唐宋之际荆轲刺秦王,元末蓝文明避难雁门关D. 春秋战国时代以来中国文化历程答案:D10. 下列哪位军事家开创了“君主部落联盟”?A. 秦嬴政B. 孙武C. 不武D. 张仪答案:B11. 下面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A. 文物不能过度修复B. 文物可以自己私自保护C. 文物不需要每年全部检查D. 文物保护全靠地方政府答案:A12.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A. 艺术、名著、音乐、戏曲B. 青铜器、青瓷、金属镜、网行C.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车D. 秦陶、楚器、汉织、宋画答案:C13. 唐朝盛期对外对涵的时代是?A. 秦汉盛世B. 唐宋明清C. 隋朝新春D. 日月童子同宿答案:B14. 唐玄宗时期文字丝路辉煌时期是?A. 唐贞观文化B. 唐科举制度全盛时期C. 商业繁荣风彩D. 韦讽草书睽违答案:A15. 明清文学具代表性的作品是?A. 《木兰辞》B. 《青莲上下》C. 《朱砂泪》D. 《三十六计》答案:A16. 中国古代文学屈身的名著作品是?A. 《资料楼》B. 《凤求凰》C. 《儒林外史》D. 《一笑误船》答案:C17. 新还旧翻唐宋词句的作品是?A. 《吕让坛王集》B. 《古牧野文》C. 《错杂歌辞》D. 《散情诗录》答案:C18. 打开地狱历史大门的文化之旅是?A. 唐玄宗派沈仕鉴俘虏突厥第一步B. 西域佛教传入软连接演变为新兴佛教文化C. 秦汉以来中国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蹯扞捔链件的影响D. 像武则天清明国广发一般的历史文明血腥活动答案:B19. 自然现象和农耕文明文化的交融是?A. 鄂伦春族的文化传扬妙法弟子们多为外家产业B. 中国壮族的售火柴的女孩贫穷农民家的子弟C. 商业文化面对不同地域艺术氛围的文化交流D. 《征服者的背影》源于同一地域居住商文化的文互作用答案:C20. 中国文化与国际文明互惠互融的先进文化是?A. 全球各地孔子义学儒学专家学者文化旅人的文化交流B. 孔子君子文化日新月异的友好风气基本原则共主文化C. 文化大革命高潮中毛泽东思想文化年代企业回头反对右派文化D. 新文化组织创造力集自民间文学文化国家特殊文化之一二三郎君答案:A二、问答题1. 请简述明朝的建立过程和朱元璋的统治特点。
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焚书坑儒C. 统一度量衡D. 所有以上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文化繁荣B. 增强了社会流动性C. 强化了皇权D. 所有以上3. 以下哪项不是明朝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A. 海禁政策B. 郑和下西洋C. 丝绸之路贸易D. 朝贡体系4. 清朝末期,哪次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中法战争D. 甲午战争5. 五四运动的主要意义是什么?A. 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B. 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 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D. 所有以上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6.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
7. 宋朝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______的兴起。
8.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______。
9. 清朝乾隆年间,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中,中国主要出口的商品是______。
10.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汉武帝时期对外扩张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12. 简述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3.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5.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五、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10分)16.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材料: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运动。
它不仅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而且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更新。
答案:一、选择题1. D2. D3. C4. A5. D二、填空题6. 李渊7. 纸币8. 锦衣卫9. 瓷器、茶叶 10. 中华民国三、简答题11. 汉武帝时期对外扩张的主要措施包括:开辟丝绸之路、设置西域都护府、征服匈奴等。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2分)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基础B. 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体是地主土地所有制C. 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D. 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2. 明朝时期,科举考试中最为重要的科目是:A. 诗赋B. 经义C. 策论D. 算术3. 以下关于戊戌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 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全面改革B.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C. 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D. 戊戌变法得到了广泛的民众支持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A. 东北地区B. 华北地区C. 华东地区D. 西南地区5. 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文化大革命”是一次政治运动B.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经济遭受重创C.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的D. “文化大革命”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支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0分)6. 请简述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0分)7.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原因。
(10分)8. 请结合历史事实,分析“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背景及其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响。
(10分)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0分)9.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材料中提到的“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10分)材料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主义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材料二:五四运动期间,广大青年学生走上街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10.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材料中提到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
(10分)材料一: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礼教和旧道德。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期间,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提倡文学革命,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历史高考模拟试题中国现代历史高考模拟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依据是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2.下列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表述不准确的是A.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C.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D.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3.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4.下列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表述,正确的有①“过渡时期”是指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③实质是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④主体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体现的基本特征是A.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B.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C.发展生产力和培养人才D.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兼顾6.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7、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民主政治建设上也有过一些失误,1957年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极大挫折,它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使中共中央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估计B、逐步导致了政治上阶级斗争的扩大化C、使大量人才受到压抑,给国家的建设事业造成巨大损失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共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8、“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24.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
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
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
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
由此可知中山国文化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B.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国,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好。
25.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
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
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
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
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
这从本质上说明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26.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
“四书”地位的提升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27.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
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28.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
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
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
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D.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29右图为1907年《时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有关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漫画《舆论》。
画中左上角的葫芦里分别装的是“专制”、“立宪”,落款为依样”。
画中老人口呼“立宪”,胸藏“专制”三该漫画意在说明A.清政府无视群众建立民主政治的心愿B.内忧外患迫使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清政府已经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D.通过预备立宪欺骗国人已不言而明30.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积极寻求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首先争取到的是苏联的援助。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争取到美国允诺“租借法”运用于中国。
这体现了国民政府A.努力抗战的基本态度B.依赖欧美列强的抗战路线C.得到了国际大国的持续援助D.借助抗日战争改善自身国际形象31.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二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
这些措施的贯彻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32.修昔底德认为:“他(伯利克里)能够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时又能够控制他们。
是他领导他们,而不是他们领导他。
当他看见他们过于自信时,他会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危险;当他们没有真正的理由而丧失勇气时,他会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这反映出修昔底德A.认为伯利克里过于专制B.注意把民主和自由平等联系起来C.认识到精英政治的优点D.反对雅典实行民主政治33.表1为英国议会两院关系演变时间表,表中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A.平民院控制了立法权和行政权B.贵族院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变化C.权力转移以和平渐进方式进行D.英国贵族的政治特权丧失殆尽34.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
赫鲁晓夫这一认识A.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B.正确指出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D.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35.根据表2,可以推断出发展中国家A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B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 D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钞地位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中材料一唐代开元年间的开元杂报,是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以报道朝廷政事为主。
宋代的官报发布制度日益完备,邸报的名称开始出现。
邸报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僚、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
小报始于北宋,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报纸,发行者通常是各地驻在首都的进奏官、使臣、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主人。
元、明、清三代政府对官报发布工作控制日益严厉,明代末年还公开禁止在官报上透露有关边防的消息。
当时的官报仍以抄写为主,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
材料二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具有鲜明的外生性。
无论其主观目的如何,西方传教士及商人将现代形态的报刊引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人经过痛苦的蛰伏之后,中国人开始自己兴办报刊,中国民族报刊业得以发展。
近代民族报业资本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其创办人大多是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知识分子,因此,他们极为重视报刊的政治宣传鼓动作用以及思想启蒙作用。
而这种政论性的目的又促进了国人创办报刊的积极性,如维新派的思想启蒙产生了巨大影响,带动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出现。
-----------------摘编自焦绪华《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特征探微》材料三20世纪以来,报纸集团的发展仍在继续。
1924年4个大公司垄断广播业市场。
40年代以后,广播基本上实行公司化经营。
卫星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对传统的国家观念和国家制度产生了更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它一方面以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为经济生活超越国家界限提供了新的扩张手段,加速了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思想意识的传播和相互融合,这必然使具有地缘特色的政治文化和一国国民的认同机制以及行为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摘编自陈治国《现代西方媒体价值取向批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刊的特点。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报刊业产生及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11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以来西方媒体发展产生的影响。
(6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有历史学家指出,人类历史上很多政局动荡同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内部的社会机制到了应该调整的时候了,譬如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口压力太大而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第二,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冲突。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选取中外近代史上的两则事件进行论证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50年当时我国的政务院公布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具体明确了个人所得征税的主要税目,包括当时的薪给报酬所得以及存款利息所得的所得税。
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低工资收入状态,加之“文革”期间又取消了稿酬收入的发放,所以薪给报酬所得税在这段时期内没有开征,而存款利息所得税也在1959年开始停止征收。
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分别在1980年9月、1986年的1月及1986年9月,先后制定和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相应条例。
在这一阶段的个人所得税是针对不同人群的一种税收政策,其征管方式也有差异,因此必然会造成税收征管的不公平。
从994年到现在,这一阶段的修订,已经将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以及“城乡个体工商业户的所得税”三者合并,成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此次修订结束了个人所得税税制长期不统一的局面,我国个人所得税制从此步入统一、规范且符合国际惯例的轨道,同时确立了个人所得税以分类制为基本原则-------------摘编自魏贵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及其运行效应的实证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意义。
(7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胡瑗与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胡瑗在湖州州学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典,有比较高的学术道德修养,可充任较高级的统治人才。
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以选学一个主科,还要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培养各职能机构和部门的专业技术或管理人才。
, 干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胡瑷、朱熹的教育主张。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评析胡瑷、朱熹的教育发展理念。
(6分)二模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4—27 B、D、C、D 28—31 A、D、A、B 32—35 C、C、B、A41.(25分)(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是国家管理的强有力工具;统治者有独享特权;有官方报纸和民间报纸之分(或民间报刊逐渐得到发展);对报纸管理严格;科学技术在报纸中运用比较晚(得到运用)。
(每点2分,任意四点8分)(2)原因:西方文明的冲击;西方传教士办报的带动;近代民族资本的发展。
(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特点: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受时局影响较大。
(每点2分,任意三点5分)(3)加速了信息在全球的传播;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国家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化。
(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42.(12分)阅卷说明:1.回答需要写明观点,没有观点扣2分,只有观点没有论述不得分;2.论述可任意选取中国或世界近代历史上的两则历史事件或运动(中国史可选取鸦片战争到新中国诞生之间;世界史可选取从1500到十月革命之间,列举十月革命并对原因分析正确可得分)。
2.学生所作论述需要包含两则事件的两种原因,只论述一则历史事件的一种原因,最多得3分;4.论述需要紧密围绕两种原因,原因不当,与观点联系不紧密不得分。
示例:观点:历史上的很多政局动荡同时由内部机制和文明冲突两种原因引起。
论述:事件一:太平天国运动正是由内部机制问题和文明冲突两种原因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