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河流专题教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542.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随着盛夏的来临,20__——20__学年度渐行渐远,回首来时路,没有惊喜,多的只是一份坦然,踏踏实实又一年。
一年来,按照学校部署和上级安排,我主要承担了七年级的地理课和兼职学校信息稿的书写以及学校博客反思的审核推荐,每月二七区多彩期刊中心校荐稿筛选上传,二七区教师进修网反思审核编辑,校教研组长和区地理兼职教研员。
一切都需要按部就班,一切都需要行走于惯常之间,也为了保证突出重点,我很自然地这样分割自己的时间,每天到校后重点备课、整理课件、导学案,批阅学生的作业、试卷,梳理待发信息稿件,以不耽误上课为基本点。
晚上回家进行策划信息稿方案,以及完成博客审核等,按要求进行教研策划和材料的搜集编撰。
虽然看起来忙了一点儿,但是有挑战就有拓展的空间,有参与就有学习提升的历练,慢慢多了一些从容,也就多了一些淡然。
不经意间,一年来,每周的课都能按时上完,每周平均三篇的信息稿也能及时上传,间周一次的教科研活动也有效上演,博客审核等工作也及时打点儿,另外也见缝插针参与了学习力课题等报告的完善。
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只要自己积极去干,不抱怨,忙中偷闲也会感受到快乐多一点。
比如博客中收获博友的关注和祝愿,让自己的成长看得见,再比如专注于教学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实践,不断追求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课堂导入重在学习目标的唤醒和切入点,注重课堂中学生的体验和学以致用观,分别代表学校进行了课程纲要分享课和复习课,还进行了区观摩课教研,课堂达标中也频现亮点。
特别是在市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乡中受到与会教师的认同评点。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地理《河流》教案2. 授课年级:八年级3. 学科:地理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河流的形成和发育过程;(2)掌握河流的主要特征;(3)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河流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河流的异同点;(3)利用实地考察,观察河流的生态环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河流资源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河流的形成和发育过程;(2)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
2. 难点:(1)河流的主要特征;(2)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河流的形成、发育过程及主要特征;2. 比较法:分析不同河流的异同点;3. 读图分析法:观察河流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4. 实地考察法:观察河流的生态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河流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河流;(2)提问:你们对河流有什么了解?河流有哪些特点?2. 讲解河流的形成和发育过程(1)介绍河流的形成原因;(2)讲解河流的发育过程;(3)强调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3. 分析河流的主要特征(1)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2)介绍河流的地理特征;(3)引导学生思考河流的利用与保护。
4. 比较不同河流的异同点(1)展示我国主要河流示意图;(2)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河流的起源、流经地区、流域面积等方面;(3)总结不同河流的特点。
5. 实地考察河流生态环境(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附近的河流;(2)观察河流的生态环境;(3)引导学生关注河流环境保护。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河流的特点及保护意义;(3)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幅我国主要河流分布示意图;2. 收集有关我国河流的资料,了解其水文特征及生态环境状况;3. 思考如何保护河流生态环境,提出自己的建议。
高中地理河流成因分析教案正文: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河流作为自然界重要的地理现象之一,其形成过程和成因分析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河流的成因,并设计一份高中地理河流成因分析的教案范本,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自然现象。
一、河流的形成条件首先,我们来了解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河流的形成与地形、气候、地质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河流的源头位于山区或高原,这些地区的降水量较多,地表水容易汇集。
同时,地形的倾斜度为水流提供了向下流动的动力。
此外,地质结构的稳定性也会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域范围。
二、河流的成因类型河流的成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降水成因:这是最常见的河流成因类型,主要依赖于降雨、融雪等降水活动。
2. 冰川成因:在高山地区,冰川融化形成的水流也是河流的重要来源。
3. 地下水成因:地下水通过泉眼涌出地面,汇入河流。
4. 人为因素:人类的水库放水、灌溉回归水等活动也会影响河流的形成。
三、河流成因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突出以下几个重点:1. 河流成因的多样性:让学生理解河流并非只有一种成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地形与河流的关系:分析地形对河流流向、流速及流域面积的影响。
3. 气候变化对河流的影响:讨论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降水量,进而影响河流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河流成因的知识,教案中应包含以下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1. 案例分析:选择具体的河流案例,分析其成因和特点。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河流的成因和特征。
3.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进行河流实地考察,直观感受河流的形成环境。
4. 实验模拟:通过沙盘模型或计算机软件模拟河流的形成过程。
五、总结与反思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河流成因的关键点,并进行反思。
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河流形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开发利用河流资源时保护河流生态。
地理《河流》教案范文地理课堂教案:河流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的定义和特点;2.理解河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掌握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4.理解河流的作用和问题。
教学重点:1.河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3.河流的作用和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河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掌握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2.展示图片和地图,辅助教学;3.组织小组活动,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教学录像资料、图片资料、地理地图。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资料,并引导学生讨论:1.在地球的表面上有哪些自然地理要素?2.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地理要素?Step 2:概念解释(5分钟)教师给出河流的定义:“河流是地球表面上由降水形成并向低洼处流动的水流,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
”然后教师让学生讨论一下河流的特点。
Step 3:河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河流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并记录重点。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并总结河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Step 4: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30分钟)教师展示一幅世界河流分布地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1.大多数河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2.为什么河流集中分布在这些地区?3.在地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哪些长江?让学生用彩色笔标注出世界一些著名的河流,并合作讨论、回答提问。
Step 5:河流的作用和问题(25分钟)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条著名的河流,并展示该河流的景点和作用。
然后让学生分享各组的展示,并组织讨论:1.河流的作用有哪些?2.河流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概括主要观点和学习要点。
Step 7:课后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1.请写一篇关于我国的长江的短文,介绍长江的特点、分布和作用。
2.请收集和整理一些关于河流的新闻报道,并写出你的观点。
高三地理河流专题复习一、知识体系二、相关概念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2.河流水系特征描述:(水系特征是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
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与地形最密切)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③支流数量及其形态(如;密西西比河是放射状水系)④河网形态、密度⑤落差或峡谷分布⑥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
3.水位变化:补给、气候――水位(1)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随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2)以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径流量大)(3)有冬季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形成春汛和夏汛——;东北地区的河流(4)墨累—达令:上游流经亚热带湿润气候——;夏汛;下游流经地中海式气候——冬汛。
4.流速:从地形坡度(落差)分析山区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坡度小,河流的流速小5.含沙量:从植被覆盖情况分析土质气候流速经济活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尤其是上游山区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例如:珠江,东北地区的河流。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少,夏季暴雨集中,冲刷严重,含沙量大。
6冰期:从纬度位置、气候分析例:东北――纬度高,中纬度,寒温带,秦淮以北――位于暖温带,冰期短,秦淮以南――流经亚热带,冬季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无冰期7.入海口盐度:入海口水量的季节变化与雨季结合例:长江:冬季――盐度高夏季――盐度低8.水系形态(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2)水系与自然灾害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三、河流与地貌1、侵蚀作用――沟谷、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2、堆积(沉积)作用:山口的冲积扇,下游河口的冲积三角洲,大江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3、地偏力的作用形成:侵蚀岸――陡峻,堆积岸――坡缓四、河流补给类型河流补给指河流的水源,一般分为5类:1.雨水补给。
《河流》专题教学设计高三地理复习课程分析:河流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形成区域特征、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甚至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认识了解世界主要河流,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是高三地理复习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关于河流的教学比较分散,主要在各分区地理中有所涉及,因此本节课旨在以诱导学生对问题探讨方式,将世界主要河流特征及相关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进行归纳,形成规律性认识,并使旧知识得到巩固学情分析:高三地理选修班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地理学习,完成了初中地理及高中地理上册的学习,已经对世界各主要河流有了一定认识,但这些知识在他们大脑中还处在相对独立状态,不能随时提取综合运用,因此对地理问题和现象的分析缺乏准确性、深刻性,考虑问题也不全面。
学习目标:1、认识世界主要河流,使学生旧知识得到巩固。
2、通过分析世界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成因,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准确性。
3、如何开发、利用、治理、保护河流,提升学生地理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及可持续发展思想。
设计理念:本节课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案例诱导学生分析思考,然后自己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考虑到河流涉及的内容繁多,因此拟定的学习方法是:提出问题,研究探讨,找出规律。
课时安排是一节课。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成因(2)综合开发利用、治理保护河流2、难点: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成因教学媒体设计:1、运用图像,传递信息。
2、运用实例,活化教材。
3、课堂训练,巩固提高。
教学过程:一、认识河流1、用幻灯片显示四条河流(亚马孙河、黄河中游一部分、尼罗河、塔里木河)2、提出问题:(1)指出这四条河流名称。
(学生回答)(2)世界主要河流你能知道多少?请回忆其分布位置(经纬度或海陆位置)及形状。
(让学生思考)(3)你是怎样判别河流的?(学生回答,老师小结:除了识记河流形状外、还可以通过经纬度、河流流经的重要地形区、流入的海湾、甚至气候自然带来判别)(4)请你画出你所熟悉的河流及其附近的地理事物(学生在自己笔记本上做)(5)讨论判别泰晤士河的可行方法?(点评: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认识世界主要河流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河流识记及增强学生判别河流方法,为进一步了解打好基础)二、河流特征教师表述:河流的特征通常指其“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1、水系特征(1)用幻灯片显示:淮河、海河、海南岛的河流、四川盆地河流形状分布(2)让学生描述这些河流、地形区的河流其水系分布特征(学生回答)(3)这些水系特征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回答)(4)河流的流向反应了什么?怎样判断河流的流向?(学生讨论后回答)(5)用幻灯片显示:海南岛、长江三角洲、阿拉伯半岛、我国西南地区水系;提出问题“分析这三个地区河网疏密不同的原因”(点评: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增进了对各主要地形区河流的认识了解)2、水文特征(1)提问:河流的水文特征通常从哪些方面分析?(2)形成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课堂练习:①读下列各河流流量过程线图,判读它们分别在我国什么地区?(学生思考练习,老师小结)②让学生设计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③分析比较珠江、黄河、松花江、塔里木河其显著的水文特征?(点评:通过这些问题提出及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加强了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在提问学生时,尽管没有一个学生能将这些问题完整作答,但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激发。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河流的概念、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掌握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和流域特征;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河流景观、地图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地理环境变化,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河流的类型、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和流域特征。
难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分析。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河流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地图分析法:运用地图分析河流的走向、流域面积、地形等特征。
3. 观察法:观察河流景观,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河流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提问:什么是河流?河流的类型有哪些?二、新课讲授1. 河流的概念- 河流是地表径流汇集成的水流,具有流向、流速、流量等特征。
- 河流类型: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
2. 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位:受降水、气温、冰雪融水等因素影响。
- 流量:受流域面积、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影响。
- 含沙量:受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河流流速等因素影响。
3. 河流的水系特征- 流向: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
- 河道弯曲状况:受地形、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
4. 河流的流域特征- 流域面积: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
- 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向、流速、流量等特征。
- 植被覆盖:影响流域内水分的蒸发、土壤侵蚀等。
三、案例分析1. 以长江为例,分析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以黄河为例,分析河流的治理与开发。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河流的类型、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和流域特征。
2. 强调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选择一条河流,分析其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和流域特征。
2. 调查所在地区河流的治理与开发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高考地理总复习河流专题【学习目标】1.学会构建高中地理“河流”相关的知识体系。
2.能够结合材料分析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
3.能够准确判断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相关补给特征。
4.学会从整体性角度分析河流与其它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5.能够运用材料,分析河流的开发利用方式及综合治理措施。
【要点梳理】1.知识梳理2.重、难点剖析(1)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征的思维流程①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判断与描述②两河水系水文特征的比较(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读方法①依据河流流经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判断(3)河流与其它要素的相互关系①河流与地形地势影响河流的流速、含沙量、水能等水文特征,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向、流域范围等水系特点。
河流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峡谷、瀑布、冲积扇、三角洲……②河流与气候气候影响河流的径流量、水位变化、冰期,不同的气候会对应不同的植被带,植被带会影响河流的水文状况。
河流可以调节温差,增加空气湿度。
③植被与河流植被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量、保持水土、减少泥沙含量等。
河流影响植被类型与长势。
④土壤与河流土壤的土质影响河流的含沙量。
河流堆积作用形成深厚肥沃的土壤。
⑤河流与人口分布河流沿岸和三角洲地区,水源充足、水运条件好、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适合产业发展,往往成为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⑥河流与聚落(城市) 河流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考虑的是水源、水运、军事防卫。
⑦河流与农业河流两岸和冲积平原地区一般地势低平、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水运便利,适宜农业发展。
⑧河流与工业水源、水运、水污染等因素会影响到工业的选址。
⑨河流与交通考虑到成本,交通线路一般都会沿河谷地区布局。
【典例讲解】一、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征 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中a 点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
请回答三项。
(2)据表中数据推测,该省境内河流结冰期约为 个月(3)比较图中松花江干流东西两侧水系特征的明显差异。
例2:右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甲乙为两条河流。
河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2.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投影彩画《郑州附近黄河景观图》。
《黄河壶口瀑布图》,引导学生判断这是我国哪一条河流的景观图。
(学生:黄河)之后教师讲述: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地理概况。
二、黄河的地理概况(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复合投影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提问)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黄河的发源地,“海”指的是黄河注入的海洋。
那么黄河发源于我国什么地形区的什么山脉的什么山峰?又注入什么海洋?(学生观察地图后答: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主峰雅拉达泽峰;太平洋边缘海渤海〈我国最大内海〉)黄河的源头叫什么?(学生:约古宗列渠)黄河干流形如一个巨大的什么汉字?(学生:“几”字)黄河自西向东依次流经我国哪些省区?(学生: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九省区)(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编顺口溜或对联并结合流经省区轮廓图依次记忆)。
河流专题教学案涟源市第一中学石振欢一、河流与地形的关系(1)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①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②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③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流水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④河流流域的画法一般是沿山脊和鞍部。
(2)地貌对河流的影响①地势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水能的多少等②地貌影响水系特点和流域范围:形成山地型河流、平原型河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水能丰富。
但易造成水土流失。
流经平原区,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水量丰富,易造成洪涝灾害。
(3)河流对地貌的影响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三.河流水系特征:水系是流域内具有同一归宿的水体所构成的水网系统。
表述角度一般可从河流的长度、流向、水系形状、河网密度等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
四.河流水文特征:河流水文特征是发生在河流中的水文特性和变化规律。
主要包括径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水温、流速等方面。
①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②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当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③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④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秋末+初春),纬度高,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⑤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利有带来肥袄的土壤,入海口营养盐类丰富,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与河口三角洲;弊有影响水质,淤塞河道、抬高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不利于航运(修建水库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是泥沙淤积在库区,下游的含沙量减少。
库区水位抬高、淹没耕地、诱发地质灾害、土壤盐碱化,下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减少、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
⑥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较高,特别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地区通航价值大,当然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⑦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⑧人类活动,一般河流两岸人口密集,引水、筑坝、改变地面状况、污染、航运等都会影响河流水文和生态。
五.河流入海口与海水(1)河流入海口海水盐度较低,部分河流入海口的盐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2)河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渔场):陆地淡水的注入给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3)河流入海口海水污染情况:咸潮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气候) 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赤潮①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④带来危害:a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 危害人体健康,c 影响海洋旅游业。
六.地形对水文的影响:影响河流流向: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
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
影响水系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落差、坡度决定河流流速、支流发育情况。
河流上游段,多为地势陡峭的山区,坡陡落差大,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冲刷强,往往河道狭窄,多峡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中游落差与流速减少,冲刷与淤积都不严重,河床多为粗砂;下游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道展宽,多曲流,以淤积为主,河床多细砂或淤泥,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灌溉。
影响河流性质:山地型河流,一般河流短促,富水能,航运、灌溉等水利效益低;平原型河流,一般流速缓慢,水量稳定,航运灌溉价值高;植被条件好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植被条件差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大。
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七.气候对水文的影响1.影响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外流河多以雨水补给为主;干旱地区的内流河和高纬地区的河流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2.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从气温来看,内流河径流的季节变化特点决定于气温的变化,气温的高低与外流河冰期长短有关,一月均温大于0℃的亚热带、热带河流无冰期,一月均温在0℃以下的河流有冰期,冬季越长,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从降水影响来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降雨季节变化大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也大;降水量的多少影响河流水量的大小。
多雨型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
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汛期,有时易出现洪涝灾害。
干旱型气候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气温最高的夏季,流量最大,出现汛期。
气温较低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以下,河流出现结冰期。
冬季寒冷而漫长的地区,河流冰期较长。
气温较高地区:冬季气温高于0℃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
八、人类活动与河流1.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2.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
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3.城市区位:水源、水运、军事防卫河运起点或终点;干支流交汇处;过河点;河流入海口。
4.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世界农业发达地区多分布在河流两岸和冲积平原地区,其提供的有利条件有:(1)灌溉用水: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
湿润地区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
(2)河流携带泥沙在中下游地区形成平坦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冲积扇等。
地势低平,土壤深厚肥沃。
(3)便利的水运5.河流与工业工业沿河分布的主要区位优势是:(1)河流的运输价值(2)提供丰富的水资源(3)影响具体工业部门的选址:★对水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工厂:水污染工厂(印染厂) 、水厂的布局等。
★提供能源(水能):我国动力指向型工业的布局(有色冶金工业)。
(4)平坦的地形6.河流与旅游业河流是一种水景,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景观,如:尼罗河风光、桂林山水、三峡、多瑙河风光、三江并流地区等。
一般欣赏要求:(1)坐船或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体会“人在画中游”的佳景。
(2)在较高的亭台楼阁上俯瞰: 黄鹤楼——长江7.河流与人口分布河流沿岸和三角洲地区往往成为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长江沿岸、尼罗河沿岸和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原因分析:工农业发达,城市集中;地形平坦;交通运输便利;历史发展悠久等。
8.修水库修建水库的综合效益: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旅游、养殖、供水和调水、调节气候等。
修建水库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是泥沙淤积在库区,下游的含沙量减少。
库区水位抬高、淹没耕地、诱发地质灾害、土壤盐碱化,下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减少、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
对库区本身的影响:(1)诱发地质灾害——岩崩、滑坡、泥石流;(2)地下水位上升,河流水位上升淹没沿岸平原,不利于农业生产;(3)移民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对库区上游的影响:(1)泥沙淤积、危及港口及航运;(2)洪水时回水,扩大洪水的影响河段;(3)水流减慢,河流自净作用减弱,增加环境污染程度;雾日增多,酸雨加重对库区下游的影响:(1)洄游性鱼类的影响;(2)泥沙减少,海岸沉积减慢;(3)流量减少,海水上溯,土壤盐渍化;顶托污水9.跨流域调水带来的影响——以中国的南水北调为例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缓解北方用水紧张的态势,促进经济的发展,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改善大气环境的贡献。
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利——调洪调蓄;弊——海水倒灌、地下水质变坏对华北平原的影响:利——缓解用水的紧张态势;弊——内涝、土壤盐碱化10.河运的区位条件分析自然条件:气候、河流(河道宽深、流速平缓、通航里程长、河海联运;汛期长(水深)、流量平稳、含沙量少(少淤)、无冰期(通航时间长))、地形(地势平坦)运输价值: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运输的需求量大)、多种运输方式联运、水运优势说明:①人为原因大致相同:中上游过度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蓄洪能力下降。
②相同的工程性措施:中上游修建水库,中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开挖分洪蓄洪区等。
③相同的非工程性措施:中上游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实行防洪保险等。
④针对性措施:治黄根本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具体措施是造林种草、打坝淤地、修梯田等。
九、流域开发模式(1)以水资源为主的开发模式•五水:水电、水利、水运、水产、水土保持(2)环境整治开发模式上游:修水库,发展林业、使调洪调蓄与开发水资源相结合中游:设置滞洪区和建设分洪工程下游:修筑和加固堤坝,疏浚河道(3)流域综合开发模式以流域中生态环境效益为目标,充分合理开发流域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同时兼顾河流的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