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政府经济学课件-山东大学,陈东)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18第十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
本章主要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影响以及分析各国应如何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竞争中谋求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影响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最早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的是西方学者。
1968 年,罗马俱乐部邀请100多名学者共同讨论了未来人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并于1972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开始了人类研究全球性经济问题的进程。
但在当时对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化”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并不是十分明确,有时甚至是混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还在进一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全球化不单是指经济生活的国际化,而且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既表现为孤立的地域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同时也表现为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国相互影响合作互动的日益加强,使其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和趋势。
如果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全球化的概念,那么全球化所描述的全球范围的深刻变化并不是新现象,从西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开始到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的形成,再到今天四大要素的自由流动,都是全球性变化的特征。
从本质上看,全球化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时间与空间上在全球维度的扩展。
可见,“全球化”一词除了包含着经济的内容以外,还涉及了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等各个方面。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全球化”并不是人类某一发展阶段上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和趋势,它是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物质与信息的充分沟通,以达成更多共识和共同行为的过程。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过程中,经济因素起了最为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推动力。
第三章市场与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发达的完善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只有对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具有明确和深刻的认识,才能深入理解市场经济的性质。
本章讨论市场的含义及其基本构成要素,说明市场机制的含义,市场机制的层次及其关系,市场机制的特征,市场机制的功能,比较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这两种典型的资源配置方式,说明市场体系的构成、基本特征以及主要市场的运行特点与基本功能。
第一节供求与市场一、供给与需求形成市场交易必有对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分别由商品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产生。
在市场上,商品的生产者提供商品,是商品的供给主体;商品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商品的需求主体。
双方通过商品买卖发生联系,形成商品的市场交易。
商品的生产者和商品的消费者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是形成市场交易的不可或缺的主体要素,通过他们的活动,形成市场交易,形成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
(一)供给所谓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商品的数量。
商品供给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因素有:第一,商品的价格。
市场的供给量与商品的价格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受利益机制的制约,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企业生产的商品也就越多,其供给量就越大;反之,商品价格越低,其供给量就越少。
商品的价格与其供给呈正相关关系。
此外,其他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对商品的供给有一定的影响。
如其他相近商品价格提高,就可能引起生产者转产其他价高利大的相近商品,从而缩减原有商品的生产和供给。
第二,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要素的价格是构成商品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产要素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商品生产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到生产经营该商品利益的大小及该商品供给量的多少。
在商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商品生产成本上升,生产者所获利润会减少,生产者会削减生产,该商品的供给会减少;相反,如果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商品生产成本下降,生产者所获利润则会增加,生产者则会增加生产,该商品的供给就会增加。
课堂讨论
问题1:
北京网吧失火出了事情以后,全国几乎所有的网吧都停业整顿。
结合该案例,谈谈政府管制的原因、效果和影响?
问题2 :
案例:2002年1月8日,河北省阜城县芦皇殿村农民曹连升因种植双孢菇赔了本钱,到县委大院里将一把木板刀刺入自己的腹部,差一点送了性命。
阜城县是一个较贫困的农业县,1999年,县委、县政府以空前的声势推动农民种植双孢菇。
曹连升和3个兄弟积极响应,建起了32个大棚,成为阜城县种植双孢菇面积最大的农户。
县政府为推动双孢菇产业发展,将曹氏兄弟树为全县农民的样板。
种植双孢菇一般应从8月开始,但曹氏兄弟1999年10月初才建好大棚匆忙上阵,加上种植技术不成熟,一场意想不到的大风又破坏了一些大棚,头一年他们的双孢菇每平方米产量只有3公斤,远远低于10公斤的正常产量。
第二年曹氏兄弟又满怀希望继续种植,虽然产量上去了,双孢菇价格却急剧回落,由上年的每公斤4元多降至1元多,他们赔得更惨了。
因双孢菇大面积种植两年后没有产生效益,农民种菇积极性受挫,当年几乎所有的种菇户放弃了双孢菇,许多人拆棚改作耕地或撂荒。
颇具戏剧性的是,恰恰是阜城县农民不再种双孢菇以后,双孢菇价格扶摇直上,从每公斤1.2元飙升至近5元。
有关专家认为,如果政府当初准备好化解市场风险的对策,在当双孢菇价格跌入低谷时带领农民抵抗市场风浪,这个县的双孢菇产业是会“雨过天晴”的。
结合该案例,谈谈政府应如何扶持农业这一弱质产业?
问题3
案例:“白色恐怖”依旧,绿色餐具赔钱
自1995年国家宣战“白色污染”,以纸质用品取代发泡塑料餐具以来,先后有100多家企业投入人力和资金转向环保餐具的研究与开发。
但几年来,发泡餐具仍然大行其道,而在白色的“汪洋大海”中,环保餐具的第一批淘金者们不是仆然倒地就是只剩下苦苦挣扎的份。
在生产成本上,环保餐具竞争劣势相当明显。
一吨塑料和一吨纸浆板材的价格分别是1·2万元和1·3万元,但制成产品后,价格却相差5倍左右。
其原因在于材料的利用率上。
一个发泡餐具重量是20克到25克,同样大小的纸浆模板餐具重量是100~125克,后者的成本一下就提高了几倍。
在生产工艺上,二者的差距也很大,前者有10多年历史,生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从原料到成品经过两三道工序后,便可成型打包;而后者则要经过打浆、成型、消毒和包装等6道程序,成本自然居高不下。
4月26日,国家经贸委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称,有关部门正在制订落实全面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餐具的方案,最快将在4月底5月初出台。
但该负责人强调,表面上看,6号令的进一步严格执行对新型环保餐具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新型环保餐具由于自身技术支持没跟上,成本高,现在的市场占有率并不是很好。
所以新型环保餐具的生产厂家不能过分依赖政府政策。
因为如果这
些新型企业不能从质量、价格等各方面符合消费者的要求,国家也很难有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结合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谈谈应如何根治白色污染?
问题4:
案例:有关高等教育的争论
(1)茅于轼《反对教育乱收费的另类思考》:教育乱收费的原因之一在于“政府没钱”,大学学费应尽量由学生自己出而不侵占义务教育经费,义务教育之外的高质量教育(哪怕是初中以下)皆可收费以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穷困地区(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办法),认为穷人亦应享受质量教育的想法乃似是而非之见,不能鼓吹不分贫富大家都要上好学校。
蓝蛇:教育乱收费之主要根源乃在于教育投入不足而使学校遭“逼良为娼”故禁而不止。
问题是,“政府没钱”乎?非也,弥天谎是也!据保守估计,每年仅公款购车吃喝即在5000亿元以上,此足够十个义务教育,实施全民福利和免费大学亦绰绰有余!在人均GDP近1000美元、手机用户逾3亿、电脑用户近亿、祸国殃民且残害大自然母亲的“轿车文明”和“旅游经济”疯狂泛滥、政府大兴土木甚嚣尘上的今天,居然睁眼说瞎话“政府没钱”,莫非全国人民皆又聋又瞎?可见,“政府没钱论”实荒谬绝伦……。
教育作为非经济行为,基本上毫无利润可言,离开政府投入,它只能沦为“贵族特权”。
茅于轼“高质量教育收费”足以毁灭义务教育而倒退至私塾时代!!!
(2)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北京大学课题组对高校毕业生起薪点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高校毕业生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占40.9%,1001-2000元的占45.5%,2001-3000元的占9.5%,3000元以上的占4.1%,平均月收入为1550.7元。
四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低于1000元,这恐怕是令人始料未及的。
今年是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初次就业率只有50%。
我们心里应该有这个数。
这么一算,中国的高等教育将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局面,它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让许多家庭为孩子的教育而倾家荡产之后,好不容易才毕业的孩子可能连养活自己都面临困难,更不用说还债和救家庭于水火。
南冷:一直有人认为是教育产业化导致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成了中国百姓的敲骨吸髓的压榨机。
我认为不是。
今日中国高等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是因为产业化,恰恰是因为市场化产业化不够,才导致了今天的“高额垄断利润”!谁敢说今天的高等教育收费是竞争的价格?教育市场化产业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高等教育办学自由收费自由招什么学生开什么专业授什么文凭全自由,是优质低价还是优质优价,全由市场竞争决定。
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这一切全是由行政决定的,都在行政审批的范围内。
公办高等教育横行天下,私立高等教育只能充当职业培训机构,办学中还受到种种限制。
《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允许民办教育合理赢利的条款终于出台,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却阻在教育行政部门当中一直难产。
当局的理由是受非典影响,专家已明确指出并非如此。
依我看则是为了维护高等教育的垄断局面而已,能拖一日是一日。
问题:高等教育应否产业化?或如何产业化?
问题5:
案例:中美市长央视大比富:美国市长自愧不如
中央电视台最近一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节目,其中主要出场人员为中美两
位市长,中国是威海的崔市长,美国是来得蒙得的艾文市长,主题围绕中美两位市长通过电视相互对话,交谈各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展开,目的是让世人了解中国,让中国人了解世界。
前半段节目无大问题,后半段节目中暴露出几个问题,令人深感惊愕和感叹。
主要问题出在中美两位市长互相邀请对方访问自己城市的环节上。
双方经几次互相邀请,在美国艾文市长表现出了“吝啬”之后,中国崔市长表现出了“慷慨”。
一个“慷慨”,一个“吝啬”,显现出中美两国官员的“真情”。
令吉安深感惊愕和感叹的问题,就出在这“慷慨”和“吝啬”之绝然不同之上。
先讲明“慷慨”与“吝啬”的内容。
美国艾文市长在高兴地接受了中国崔市长的邀请之后,“吝啬”地表示她没有访华的费用,并解释她虽然身为一市之长,但她的办公费用来自于市民的纳税钱,每一笔开支必须要对她的市民负责,访华的费用将是一笔额外开支,不在她的办公费用之列,故,她需先向有关企业募捐,获得企业的赞助之后,才能安排访华的行程,云云,十分自然、恳切。
中国崔市长在高兴地接受了美国艾文市长的访美邀请之后,没有表示任何对旅行费用的顾虑。
相反,在听到上述艾文市长“吝啬”的言词之后,立刻“慷慨”地表示他将支付艾文市长访华的一切费用,在节目主持人的“辅助”之下,还一一列明包括来回机票、住宿、吃喝等全部费用,另外,还主动表示要向艾文市长赠送衣服礼品,云云,也是十分自然、恳切。
中国崔市长的“慷慨”,令“吝啬”的美国艾文市长眉笑眼开,表示当晚就要打包上路。
先比较两城市,美国艾文市长所在的来得蒙得市,是世界最富有的微软公司总部、任天堂公司在美总部,等大公司所在地,税收财源不可谓不厚,艾文市长为访华向任何一家公司募捐有关经费,是不难获得足够的赞助的。
而威海是一个从四个小村庄发展起来不久的小城市,其经济实力与来得蒙得市的相比,差距显而易见,比较结果,来得蒙得市比较富,威海市比较穷。
再比较两市长,以中美两个市长的个人收入相比,相信艾文市长的肯定要比崔市长的高,比较结果,艾文市长比较富,崔市长比较穷。
可是,为什么美国富市的富市长如此“吝啬”,而中国穷市的穷市长却如此“慷慨”?这,能不让人,深感惊愕吗?!
问题:该案例对你有何启示?你能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