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网络通识核心课程开课清单.doc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4
附件2: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模板《××××》课程标准适用专业修读学期第×学期制订时间课程代码课程学时课程学分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类别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合作开发企业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选修课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一、课程定位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确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及相互作用;依据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需要,阐述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预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可以用整体性的文字描述,也可以附以结构图或表格的方式加以直观展现。
例如:【本课程是××××专业的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专业综合实践课。
通过……方式,采取……方法,培养学生……能力、……能力、……能力。
】(仅供参考)二、课程设计思路在描述中应体现最新的高职课程开发的理念和课程开发的基础,以及开发这门课程的意义,特别是本课程的创新点要突出表述。
例如:【本课程根据……需要,在广泛调研和……的基础上,采用……课程开发模式(如: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或工作过程系统化),遵循……的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本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让学生通过……和……,在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培养学生……。
本课程的创新点在于……。
】(仅供参考)这里的语言和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不要重复,尽可能采用概括性的语言。
三、课程学习目标课程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的能力、经验及知识。
主要围绕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采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述“能运用…,完成…”,且这些能力是可测量和展示的。
要体现能力导向、学生主体、项目载体、素质训练、理实一体化等,需列举出显性的目标。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选课手册(2010-2011-2)教务处2009年12月目录目录 (2)说明 (6)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6)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分类 (6)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学分 (7)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选课 (8)课程介绍 (10)人文学科 (11)环境变化与中华文明 (11)科学技术史 (12)交响音乐鉴赏 (13)中西乐理及其应用 (14)美国的文化与历史 (15)天文学史 (16)中外文化 (17)大学语文 (18)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欣赏 (19)中国文化史八讲 (20)文学与人生 (21)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 (22)唐诗宋词人文解读 (23)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 (24)跨文化交流 (25)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 (26)英美名诗赏析 (27)古希腊文明演绎 (28)建筑赏析 (29)生命伦理学 (30)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31)汉字文化 (32)《论语》、《孟子》选讲 (33)马克思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34)莎士比亚戏剧赏析 (35)世界华文文学专题 (36)西方美术史 (37)英语公众演讲 (38)老庄原典选读 (39)英语写作 (40)创新与创业 (41)20世纪英美短篇小说选读 (42)创造力与创意思维 (43)社会科学 (44)法律与道德 (45)大学生健康心理学 (46)公共政策与公民生活 (4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48)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展望 (49)城市文明的历史与未来 (50)经济与法律 (51)美国宪法与美国社会 (52)现代日本政治 (53)性与健康 (54)政府与市场 (55)诺贝尔医学奖 (56)信用与法律 (57)刑法与生活 (58)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59)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 (59)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I (60)人与环境 (61)低碳能源 (62)脑与机器人 (63)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 (64)形象思维与工程语言 (65)大学化学 (66)在实验中探究化学 (67)生命科学发展史 (68)生命科学导论 (69)生命科学实验探索 (70)工程技术探究 (71)海洋世界探秘 (72)从物理实验看世界 (73)能源与环境 (74)探索微观物质世界 (75)信息素养与实践 (76)宇宙与人类 (77)材料与文明 (78)自然界中的混沌与分岔 (79)数学或逻辑学 (80)统计原理 (80)逻辑与思维训练 (81)2010-2011-2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上课安排表 (I)说明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是指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着力于教育对象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
山东大学基于网络的国际交互通识教育系列课程建设探讨摘要: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高校教学带来了时代的特色,与此同时,通识教育在新时代高校人才的培养中也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
山东大学2008年启动的基于网络的国际交互通识教育系列课程应时而生,深受学生的欢迎,为该类型课程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种跨境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本文从谊系列课程的体系框架、课程单元设计、教育创新意义,以及进一步完善的设想等方面,探讨了谈系列课程模式的教育价值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网络;国际交互;通识教育;跨境课堂;时代特色;创新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教学借助于智能化工具,实现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教育信息化、多媒体化、虚拟化、网络化的趋势日益凸显。
因现代信息技术方便快捷,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局限,逐渐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教材多元,以及教学环境的虚拟。
应用在英语教学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体验语言的真实应用,并为将来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应用提供难能可贵的经验。
基于网络的国际交互课程是这样的教学背景之下诞生的宠儿,充分体现出现代教学的时代特色。
与此同时,通识教育日益成为是国内外高教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重大而现实的意义,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成为研究和讨论的焦点。
山东大学作为一所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以文史见长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一向具有重视通识教育的传统。
自1995年率先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1999年成为全国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特别是2000年山东大学合校以来,学校以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为己任,致力于“培养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融合“知识学习”和“人格培育”两个体系,大力推进“三跨四经历”(即让学生跨学科、跨校园、跨国界交流,拥有本校学习、第二校园学习、海外学习、社会实践四种经历)等教育创新,努力探索“综合”、“开放”、“研究”三种环境下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国外高校进行交流合作,共同探讨跨境教育模式。
HTFox:添加时光轴记录:山大选修课解读(转自人人):鉴于好多13级的对选课还是不了解,就来说一说吧。
通识课大学一共要修5门,如果多修应该还要多交钱。
每门一般都是2学分,一共有几个模块,在国学修养、创新创业两个课程模块各修读2学分;在其他五个课程模块中跨类选修6学分,跨类就是说不能选重复的,一个模块最多上一门课。
其中,获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类学位的学生,应在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至少修满4个学分;获自然科学类和工程技术类学位的学生,应在人文学科或艺术审美或社会科学类至少修满4个学分。
总共必须修满10个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分。
通识课是要算在绩点内的,所以选的时候最好打听一下老师给分怎么样,如果给分很低,就最好不要选了,想上的话可以去蹭课。
原则就是选水课,蹭好课。
一般大一下课程比较少,所以大家都会趁这个时候选很多通识,这样以后就轻松一些,推荐选2-3门。
任选课大学一共要修4门,不算在成绩内,最后只要不挂科就行,任选课就可以随便选自己想上的课了。
最好和认识的人一块儿选,这样万一点名啊、留作业啊有个照应。
任选据说每学期只能选一节,多选无效,这个我也不大清楚。
1、预选:预选时间为5天(2013年12月27日14:00起至2013年12月31日17:00止)。
预选时,每位同学均应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选定课程,全校通选课、通识核心课程在预选阶段每人只能各选择1门,请勿多选。
全校通选课的课序号均在“900”以上,通识核心课的课序号范围在“600-699”之间,请同学们务必注意,不要错选。
预选的时候虽然说只能选一门,不过其实选几门无所谓的,通识和任选尽量都多选几门,以防抽签抽不上,选上了试听之后不想上了可以再退课。
选的时候只要课程不冲突就没有任何限制了。
英语还没选,但是英语的时间和上学期一样,所以把英语的时间空出来就行。
预选的时候大家就要把想上的课都选好了,预选结束就要抽签了。
2、正选:正选时间为5天(2014年1月3日17:00起至2014年1月8日17:00止)。
附件2:山东大学(威海)课程号编码规则一、课程号编码定义课程号为10位:第1-3第4-5第6-8第9第10位为外语教学类别码③其中①课程类别码:10—通识必修课11—通识核心课—国学修养类12-通识核心课—创新创业类13—通识核心课—艺体审美类14-通识核心课—人文学科类15-通识核心课—社会科学类16-通识核心课—自然科学类17—通识核心课—工程技术类18—通识选修课20—学科基础课31-专业基础课32-专业必修课33-专业选修课②课程教学类型码:1—理论课(可含少学时试验、上机)2—实验课(0.5学分以上)3—上机课(0.5学分以上)4—实习课5—见习课6—课程设计7—其他环节③外语教学类别码:0—普通课程1—双语教学课2—英语教学课二、说明1、独立开设的实验课在课程名后加“实验”,独立开设的上机课在课程名后加“上机”,独立开设的课程设计课在课程名后加“课程设计”……,独立开设的课程教学环节一般应独立计算学分,独立考核,考核方式可以自定。
2、多学期开设的同课程名课程,在不同学期开设的课程名后加(1)、(2)、(3)。
3、不同学分课程在课程名上无区别,如确需区分,可在课程名后加I,II,III,V等罗马数字。
4、学时与学分的换算(1)理论课:1学分=16学时(2)实验、上机、体育、部分综合素质课:1学分=32学时(3)见习、实习、课程设计:1学分=1周或32学时(4)理论课中含讲课、实验、上机三个环节时总学时的计算方法:先按“2实验、上机学时=1讲课学时”折算成讲课学时,从标准讲课学时扣除,用所得实际讲课学时加实验、上机学时即为总学时。
如:2学分课程中有6学时实验、4学时上机,则实际讲课学时=32 - 6/2 - 4/2 =27总学时=27 + 6 + 4 =37。
教务处2016年16号校属各教学单位:为进一步丰富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共享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加大推进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学校决定于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继续面向我校普通本科学生开设“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
为保证选课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课程简介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是尔雅通识教育重点打造的国内一流通识课程。
课程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各学科领域名师亲自授业解惑,精加工成“百家讲坛”形式的讲课视频,学生通过在线选课、学习、考核,获得通识课程学分。
本学期我校将引入其中23门课程(见附件1),这23门课程涉及成长基础、通用能力、创业创新和综合素养等几类课程(课程简介详见附件2)。
二、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选课注意事项2015-2016学年第二期引入和开设的尔雅通识课程面向在校本科学生开放,选修本课程的学生需按照尔雅通识网络课程规定的学习及考核办法进行学习并参与考核,考核合格者将获得相应学分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公共(通识)选修课程学分。
具体规定如下:(一)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的选课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操作,选课方法及选课时间与现有全校性选修课相同。
学生须在选课结束后登陆系统查看选课结果。
(二)选中课程的学生名单将被导入尔雅通识在线平台,列为该课程的班级成员进行网络在线学习。
(三)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通过学生在线自学的模式进行,学校不提供免费机时,要求自备有电脑或自备有其它能够进行网络视频观看设备的学生选修。
三、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学习及考核办法(一)学生在线登陆学习方式及学习时间:登录教务处主页/,点击导航栏“尔雅通识课”进入尔雅网络课堂(或直接输入/),用户名是学生学号;初始密码是123456。
学生登录后请及时修改密码并填写个人资料,设置常用电子邮箱(找回密码时用),方便及时通知学生相关学习和考核事宜。
(二)学生在学校选课统一截止时间后3-4个工作日即可登录尔雅网络课堂,根据课程的要求及时进行学习和参加考核。
附件:网络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目录及简介一目录A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主讲人主讲人单位主讲人职称学分课时316100315 明史十讲樊树志复旦大学教授、博导 1 14 316100301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王晓秋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1 17316100302 中华民族精神杜志章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2 30 李太平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黄长义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栗志刚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316100303 国学智慧曹胜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2 30B自然、科学与科技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主讲人主讲人单位主讲人职称学分课时316100304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赵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2 31 316100305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副校长2 27316000306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雷毅清华大学副教授23 杨舰教授、副所长9冯立升教授、博导 2戴吾三教授 5蒋劲松副教授 2鲍鸥副教授8刘兵教授 6 316100307 化学与人类刘旦初复旦大学教授 1 25 316000308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钟江复旦大学教授 1 20C社会与文化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主讲人主讲人单位主讲人职称学分课时316100309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高旭东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导 1 22D自我与人生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主讲人主讲人单位主讲人职称学分课时316100310 西方哲学智慧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2 28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316100311李砚祖清华大学教授 1 14写作2 30 316100312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艾跃进南开大学教授2 27 316100313 创新创业领导力陆向谦清华大学教授E.经济与管理思维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主讲人主讲人单位主讲人职称学分课时316100314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石磊复旦大学教授 2 36二课程介绍一、明史十讲开课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课程编号A103中文名称明史十讲课程学分 1授课对象全体在校生所属领域A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教师姓名樊树志职称教授视频课时14课时学时课程简介:《明史十讲》主要涉及了明朝的历史分期及其成就以及扭曲和贬抑明史的几种观点,是樊树志教授从自己的读史心得中提炼出来,力图对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不再纠缠于历史的线索和细枝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