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简版)
- 格式:ppt
- 大小:459.00 KB
- 文档页数:29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二、主要教学内容三、教学设计四、思考与练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同盟会、三民主义等历史基础知识,把握辛亥革命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当时进行革命的必要性,深刻体会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以及失败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和了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使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
3)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教学难点:1)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使学生正确评价三民主义。
3)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教学热点:1)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国情,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选择。
2)使大家正确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及其教训,深入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的历史经验。
二、主要教学内容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3、辛亥革命的失败三、教学设计(一)导入环节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一公布,立即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人民的反对,出现了广泛的保路运动。
四省保路风潮兴起时,湖北武昌的文学社和共进会便积极准备相机发动武装起义。
(二)重点讲述环节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列强在中国开银行,垄断中国的金融、财政;自1859年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即由英国人担任,直到1927年。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即名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
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捷径。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只有“兴民全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3.要不要社会革命。
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正义性:对于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
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进步性: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控制,多方扩展其在华势力。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了。
⏹2.社会矛盾激化⏹本来就十分沉重的税赋加上巨额的对外赔款,使广大劳动人民不堪重负,民不聊生。
⏹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
⏹3.清末“新政”为了缓和国内人民的反抗情绪,1901年初,慈禧太后刚到西安,就发布“变法”命令,假惺惺地表示要力图振作,推行“新政”,加强“改革”。
⏹军事:编练新军,扩充军备经济:1、保护外商标和外国人在中国筑路、开矿方面的投资。
不论外国人或中国人都可以集资开矿。
2、宣布自由发展实业为合法,奖励资本家兴办企业。
教育:1、废八股,废科举,令各省设立学堂。
2、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1)编练新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广西按察使奉命用西法编练“定武军”﹐共4700人﹐驻天津附近马厂﹐袁世凯此基础上,增募2000余人,聘德国教官,在小站成立新建陆军督练处,设立步队、马队、炮队。
“小站练兵”为编练新军之始。
“新政”后改行常备军制﹐并成立总理练兵处﹐以奕劻为总办﹐袁世凯为会办﹐铁良为襄办﹐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拟在全国以新军取代旧军(八旗﹑绿营)。
⏹到清亡为止﹐共练成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四个标和两协禁卫军。
清朝政府编练新军的目的在于巩固垂死的封建统治﹐但对中国军制是一重大革新。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重点和难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论战;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上网原因和教训;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努力,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与前面所讲的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相比,1911年在我国发生的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揭开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论述)(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表现)(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
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
乘日、俄相斗之机,(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
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了。
2、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10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
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被迫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与此同时,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清政府的统治腐朽3、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4、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名义上是借外债修建,实际上将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
清政府对这些爱国运动的镇压,使运动的许多参与者认识到,救国要首先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些反抗斗争也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生和迅速发展。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在香港成立总部,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革命目标。
2、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1)创办刊物和革命读物伴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通过一些革命书刊,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震撼着中国的思想界。
在宣传革命思想的读物中,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对于启发人民的民主觉悟,组织和壮大革命队伍,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作用最为显著。
(2)与保皇派论战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中,最能扩大舆论阵地,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是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代表的保皇立宪派的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展开的: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
保皇派认为革命会导致瓜分内乱,用国家主义反对革命派的民族主义,革命派认为清政府的卖国方针才会导致瓜分险境,避免瓜分必须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保皇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民智不逮”没有做“共和国民”的资格,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