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原理》行政救济论
- 格式:ppt
- 大小:835.00 KB
- 文档页数:210
谈完善我国的行政救济制度一、行政救济概述我们认为,解释行政救济的含义或概念,应包含下面几点1.行政救济应以行政主体作为或不作为。
这里的行政主体包括之职权行政主体,正如有些概念提到的“行政机关”,也包括授权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当作为而不为之,或不当作为而为之或者作为但不合或者作为并且合法。
总之,行政作为或不作为已经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带来影响。
这些都可以启动行政救济程序。
2.以行政主体进行为辅。
对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信访等救济程序,应有行政相对人,主动启动程序,对行政进行补偿。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应该因自己的行为而给行政相对人带来的不利影响,应一并处理,否则这个行政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至少说是不完善不健全的。
3.行政救济应是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
主要包括信访制度、行政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赔偿制度、行政补偿制度等;申请、受理、处理、执行各个环节都应有章可循,便于操作。
如不符合这一点,某活动即使有救济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作用,也只能是一种活动,尚不能称其是行政救济体系中的一项制度,如行政相对人在权益受损后的揭发、检举和控告行为。
4.行政救济不应是事前救济。
救济应是一种补救机制,应有一个需补救的前行为,这个行为是作为或不作为的行政行为。
当前,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总的来说包括六种,即监察救济、立法救济、复议救济、诉讼救济、行政赔偿和补偿救济以及信访救济。
监察救济的特征体现在内部性上,只针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可以向监察机关申诉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人事处分等内部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监察机关申诉。
立法救济则是立法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监督,但与公民并无直接的关系。
复议救济是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机制和自我纠错机制,是主要的救济途径之一。
诉讼救济是我国最主要的救济手段。
信访救济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制度,虽然带有人治的色彩,但是在发挥救济作用方面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们认为,所谓行政救济,应是指因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给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带来不利,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此不利后果进行一系列补救制度的总称。
新中国行政法学的历史与现状概要�~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新中国行政法学的兴起与发展,始终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有关行政法学的真正研究应该说始于八十年代初期。
11983年出版的《行政法概要》是建国以来第一本全国性的行政法学统编教材。
该书的出版可以视为中国行政法学的研究逐渐步入正轨。
其后1989年第二本较为系统的全国性统编行政法学教材出版。
2该书的体系、结构与内容较之第一本统编教材有所变化和更新。
这期间,有关行政法的著述和论文的数量不断增加。
有关行政法的专门论著和教材、论文相继出版和发表。
行政法学作为中国法学的一门年轻学科正在崛起与蓬勃发展。
现在中国形成了以大学教师与研究人员为主体,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有志之士共同组成的行政法研究队伍,而且这支队伍还在不断扩展、壮大。
以下,笔者仅就新中国行政法学的历史与现状作一简要介绍与述评。
一、新中国行政法学的产生背景分析笔者认为,新中国行政法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与背景。
以下主要从经济、政治及思想渊源等方面试图对新中国行政法学产生的背景作一扼要分析。
1、经济背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建国后三十多年来形成的经济体制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传统意义上的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关系日益凸显。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这里首先是指国有企业或者国营企业)的关系。
强调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的分离(所谓政企分开或政企分离)。
八十年代以前,政府主要是以行政命令与行政计划为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政府是企业的管理者和直接经营者,企业则是政府的“附属品”。
改革要求政府对企业经济的管理应当是间接的宏观经济调控。
这样就要求彻底改变政府过去的“管理者或统制者”角色。
企业作为经济利益的主体开始强调自己独立的利益,强调不断增强企业内部活力,企业也更加关注保障自身的利益与职工的权益。
行政法学体系是指研究行政法的学科体系,它涉及到行政法的原理、制度、规则等方面的研究。
以下是行政法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1.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行政法学体系首先涉及到对行政法的基本概
念、原理和特点的研究。
包括行政法的定义、行政法与其他法学学科的
关系等内容。
2.行政组织法:行政组织法是行政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政府
机构的组织、职权、职责等内容的研究。
包括行政机关的分类、职权分
配、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方面。
3.行政行为法:行政行为法是行政法学体系的核心领域之一,研究涉及到
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的关系,包括行政权的行使、行政决策程序、
行政契约等方面。
4.行政法律责任:行政法学体系还涉及到行政法律责任的研究,即行政机
关依法行使职权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
行政救济制度等。
5.法治政府理论:法治政府理论是行政法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政
府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和规范性,以及权力制约和法律保障等问题。
6.行政法与社会治理:行政法学体系还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
研究行政法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功能,包括政府与市民组织、社区组
织的协作与合作等。
上述基本框架不仅仅是行政法学体系的内容,也是行政法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当然,行政法学体系的具体内容和深度还会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行政处罚与行政救济政策法规解析行政处罚与行政救济是行政法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和给予被处罚对象以救济的方式。
在我国,行政处罚与行政救济的相关政策法规十分丰富,本文将对其进行解析。
一、行政处罚政策法规解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法》是我国行政处罚的基本法律法规,定义了行政处罚的范围、程序和原则。
根据该法,行政处罚必须依法进行,不得任意逾越法定权限,同时被处罚方享有辩护权和申诉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实施条例》该条例对《行政处罚法》的实施细则进行了规定,明确行政处罚的申诉和复议程序。
同时,对行政处罚的形式、种类以及违法行为的认定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3. 其他相关行政法规此外,还有一系列有关行政处罚的专门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
这些法规在特定领域内对行政处罚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和细化。
二、行政救济政策法规解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法》是我国行政救济的基本法律法规,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不服的救济途径。
根据该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受理并作出处理。
2. 《行政复议法实施办法》该办法对《行政复议法》的实施细则进行了规定,明确了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受理范围和程序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还对行政复议结果的呈报、履行和执行做出了规定。
3. 其他相关行政法规在行政救济领域,还有其他一些专门法规可以提供帮助,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裁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赔偿法》等。
这些法规在行政救济的具体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行政处罚与行政救济政策法规的关系行政处罚与行政救济是行政法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进行的一种强制性措施,主要是为了惩罚违法者和维护社会秩序。
而行政救济则是对行政机关的不当行为进行申诉和复议,以实现法治的原则。
行政法学经典著作
罗豪才主编的《行政法学》
胡建淼的《行政法学》
姜明安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陈新民的《中国行政法原理》
应松年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关保英的《行政法教科书之总论行政法》
叶必丰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王名扬的《法国行政法》
王名扬的《美国行政法》
盐野宏的《行政法总论》、《行政组织法》和《行政救济法》奥托·迈耶的《德国行政法》
陈振明的《公共管理学》
戴维·奥斯本的《再造政府》
拉塞尔·M·林登的《公共行政学新论:行政过程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