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护理(大学本科)
- 格式:ppt
- 大小:6.44 MB
- 文档页数:31
颅底骨折相关护理知识介绍颅底骨折是指颅底骨骼的破裂或断裂,通常由于头部受到严重的外力而引起。
颅底骨折可能导致脑组织的损伤和周围神经的损害,因此需要进行专业的护理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颅底骨折的护理知识,包括其症状、诊断、护理策略以及并发症的预防。
颅底骨折的症状颅底骨折常常伴随以下症状:•头痛:疼痛可能在头部任何部位出现,特别是在颅底骨折的位置。
•流鼻血或鼻漏:骨折导致鼻腔或鼻窦受损,从而引起鼻腔出血或鼻腔液体渗出。
•眩晕:颅底骨折可能导致平衡失调和眩晕感。
•呕吐:颅底骨折可刺激呕吐中枢,导致恶心和呕吐。
•听力和视力问题:骨折可能影响听觉神经和视觉神经,导致听力和视力问题。
•脑脊液漏:颅底骨折损伤脑膜,导致脑脊液渗出。
颅底骨折的诊断诊断颅底骨折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检查:•X射线:用于检查颅骨的破裂或断裂情况。
•CT扫描:更精确地检测颅骨的破裂和骨折的类型和程度。
•磁共振成像(MRI):用于评估骨折对脑组织和周围神经的影响。
颅底骨折的护理策略颅底骨折的护理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休息和限制活动患者需要保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对头部的进一步伤害。
2. 疼痛管理提供适当的疼痛管理,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以减轻患者的头痛和不适感。
3. 头部护理保持患者头部的干燥和清洁,避免头发纠结。
定期检查头部伤口,以确保没有感染。
4. 监测症状定期监测患者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呕吐、听力和视力问题等。
记录和报告任何异常症状。
5. 鼻腔护理对于有流鼻血或鼻漏的患者,保持鼻腔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剧烈擤鼻。
6. 脑脊液漏的管理对于脑脊液漏的患者,保持平卧位,并定期检查漏液的情况。
必要时进行手术修复。
7. 情绪支持给予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抚,帮助他们应对疼痛和不适感。
颅底骨折的并发症预防以下措施可帮助预防颅底骨折的并发症:1. 脑积液潴留的预防定期检测患者的神经状态和意识水平,以便及时发现脑积液潴留。
必要时进行脑积液引流手术。
颅骨骨折护理常规
1、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等情况,及时
发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及脑疝的早期征象。
颅后窝骨折者注意观察呼吸的变化,防止继发颅内血肿的发生,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卧床休息,患者取半坐卧位,头偏向患侧,如脑脊液外漏较多,
应取平卧位,头稍抬搞,以防颅内压过低。
3、预防患者颅内逆行感染,有脑脊液漏者禁忌堵塞、冲洗鼻腔、
耳道,严禁从鼻腔吸痰。
注意有无颅内感染迹象,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和TAT。
4、嘱患者勿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等,以免颅内
压骤然升高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
5、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脑脊液漏、感染、颅内低压综合征、颅内
出血、脑水肿等颅内继发性损伤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疝等并发症;
发现异常变化或原有症状加重,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或再次手术的准备。
6、颅骨缺损的患者应避免局部碰撞,以免损伤脑组织。
颅底骨折护理
(脑脊液漏脑膜修补术)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语言、肌张力、肌力,后颅窝骨折者应注意观察呼吸的变化,防止继发颅内血肿的发生。
2、体位与活动绝对卧床休息,颅前窝骨折给予半卧位,中、后颅窝骨折者平卧位或患侧卧位。
维持特定的体位至脑脊液漏停止后3--7天。
3、饮食管理进食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不宜进食刺激性或坚硬的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缓泻剂,以免用力排便增高颅内压力。
4、脑脊液漏护理(见神经外科术后并发症护理)。
5、神经功能缺失护理(见神经外科术后并发症护理)。
6、并发症护理
颅内感染(见神经外科术后并发症护理)。
出院指导
1、自我监测若有头痛、呕吐、发热、耳漏等应及时就诊。
2、饮食指导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不宜进食刺激性或坚硬的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活动与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合并神经功能缺损者应继续坚持康复训练。
4、定期复诊。
颅底骨折的护理措施第一篇:颅底骨折的护理措施颅底骨折的护理1.预防颅内感染,促进瘘口早日闭合(1)体位:嘱病人去半卧位,头偏向患侧维持特定体位至停止漏液后的3~5日,借重力使脑组织移至颅底硬膜裂缝处,促使局部粘连而封闭瘘口。
(2)保持局部清洁:每日清洁2次,消毒外耳道、鼻腔和口腔,注意棉球不可过湿以避免液体逆流入颅。
劝告病人勿挖耳抠鼻。
注意不可堵塞鼻腔(3)避免颅内压骤升:嘱病人勿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以免颅内压骤升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
(4)对于脑脊液瘘的患者,不可经鼻腔进行护理操作,严禁从鼻腔吸痰或放置胃管,禁止耳鼻滴药、冲洗和堵塞,禁忌做要穿。
病情观察(1)明确有无脑脊液瘘:鉴别脑脊液、血液和鼻腔分泌物。
脑脊液鉴别方法:a.将血液滴于白色的滤纸上,若血迹的外周有月晕样淡红色浸润圈则为脑脊液。
b.行红细胞计数并与周围红细胞比较。
c.根据脑脊液中含糖而鼻腔分泌物不含糖来鉴别。
(2)准确估计脑脊液外漏的量:在鼻前庭或外耳道口松松的放置干棉球随湿更换记录24小时浸湿的棉球,数估计脑脊液的量。
(3)注意有无继发性的颅脑损伤:颅骨骨折病人可合并脑组织、血管的损伤。
导致癫痫、脑出血、继发性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
脑脊液外漏则可推迟颅内压增高的症状的出现。
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救治较为困难。
因此,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的症状(4)注意颅内低压综合征:若脑脊液外漏较多可使颅内压过低引起颅内血管扩张,出现剧烈的头痛、眩晕、呕吐、厌食、反应迟钝、脉搏细数、血压偏低。
头痛在立位时加剧,卧位时缓解。
若病人出现颅压过低时,可遵医嘱补充大量的液体以缓解症状。
、健康教育1颅底骨折病人要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和擤鼻涕,勿挖耳、抠鼻或屏气排便,以免鼻窦或乳突气房内的空气被压入颅内,引起气脑或颅内感染。
2告诉门诊病人和家属若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发热、意识模糊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颅底骨折的护理措施1. 引言颅底骨折是指颅骨的基底被断裂或受损,常常导致严重的头部损伤和颅内损伤。
颅底骨折是一种严重的情况,需要经过专业的护理和临床治疗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
本文将介绍颅底骨折的护理措施,以帮助护士对患者提供适当的护理和关怀。
2. 护理原则2.1 确定患者生命体征颅底骨折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护士首先应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
2.2 记录详细病史护士需要记录患者的详细病史,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受伤的部位、事故发生的原因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恰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3 高度警惕并及时处理颅内出血颅底骨折时,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
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是否有颅内出血的迹象,例如头痛加剧、意识改变、呕吐等。
一旦发现颅内出血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4 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颅底骨折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力增加,影响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护士应该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翻身和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以预防肺部感染和其他呼吸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5 调整患者的体位颅底骨折时,患者应尽量保持平卧位,以减少颅内压力,降低额叶和颞叶水肿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体位调整时应避免过度转动头部,以免加重颅底骨折。
2.6 防止感染颅底骨折使患者面临感染的风险。
护士应该注意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发热、局部红肿等感染迹象。
定期更换患者的床单及护理用品,保持患者的个人卫生,可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
2.7 心理支持颅底骨折不仅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影响,也对其心理产生不小的压力和影响。
护士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并尊重患者的情绪和需求,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3. 护理技术3.1 创面护理颅底骨折的创面要保持干燥、清洁,避免细菌感染的发生。
护士应定期更换和清洁创面敷料,并观察创面是否有感染迹象,如红肿、渗液等。
颅底骨折病人的护理体会1. 引言1.1 颅底骨折病人的护理体会颅底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颅骨骨折类型,通常由外力作用于头部导致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病人的护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对于病人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护理颅底骨折病人时,护士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时有效地对病人进行护理管理,以提高治疗效果并最大程度地促进病人的康复。
颅底骨折病人的护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的诊断和评估,了解病人的病情及伤情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
在处理颅内压力方面,护士需要密切监测颅压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颅内环境的稳定。
定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病人得到适当的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还需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护士需要耐心倾听病人的心情抱怨,给予心理支持,帮助病人建立信心,增强治疗的康复效果。
及时有效的护理对颅底骨折病人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综合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加快康复过程。
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升,将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为颅底骨折病人的康复创造更好的条件。
2. 正文2.1 诊断和评估诊断和评估是处理颅底骨折病人护理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医护人员需要对病人进行详细的病史收集和体格检查,包括了解患者发作的原因、受伤情况、症状表现等。
在体格检查中,要特别注意头部受伤的位置、程度以及有无出血、肿胀等症状。
还需要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对瞳孔、感觉、运动功能等进行评估。
除了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颅底骨折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和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准确地确定颅底骨折的位置、类型和严重程度,为后续的治疗和护理提供重要参考。
在评估病人的情况时,还需要重点关注病人的症状变化和病情发展趋势。
通过及时、准确地评估病人的病情,可以及时调整护理计划,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护理效果,促进病人的康复。
颅底骨折的护理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人民医院 628300颅底由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3部分组成,且呈由高到低阶梯状排列。
颅底骨折多因暴力导致,患者临床以头痛、视物模糊、耳漏等为主要表现,若发现、治疗不及时,轻则导致感染、脑脊液漏等发生,重则会影响听神经、面神经等,容易诱发颅内出血、低压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对患者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本文从颅底骨折的症状、病因、围手术期护理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为颅底骨折患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颅底骨折的症状及病因颅底骨折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前颅窝骨折、中颅窝骨折、后颅窝骨折,不同骨折部位患者,其临床症状表现也不同。
下面对不同骨折部位患者的症状表现分析如下:(1)前颅窝骨折:骨折发生在前颅窝患者,在受伤后数小时会出现球结合膜下、眶周皮下有紫蓝色瘀斑(临床将其称之为“熊猫眼”),若患者出现呕吐,对其呕吐物颜色观察,多为咖啡色、黑红色,部分患者伴有脑脊液鼻漏、额叶脑挫裂伤,并出现程度不一的嗅觉障碍、视力障碍。
(2)中颅窝骨折:对于骨折部位发生于中颅窝患者,以颅内积气、脑脊液鼻漏及耳漏为主要表现,能引起颈内动脉海绵窦漏,并表现为搏动性突眼,若患者出现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则容易诱发耳出血、鼻出血发生,常见的症状表现包括周围性面瘫、听力障碍等。
(3)后颅窝骨折:患者受伤后2d左右,患者会出现皮下淤血,主要发生在枕部、乳突区部位,若患者伴有高位颈椎骨折,临床会出现呼吸困难、肢体瘫痪等症状,部分患者会伴有咽喉壁肿胀、淤血等症状。
颅底骨折多为线形骨折,为颅盖、颅底联合骨折,对其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颅盖骨折延伸导致颅底骨折;第二,头部遭受挤压导致;第三,暴力作用于颅底平面导致。
颅底骨折的护理颅底骨折临床多采取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对于无手术指征采取保守治疗患者,要多进食容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以保证营养的均衡性,加快损伤修复,若持续昏迷超过24h,可采取鼻饲法为患者提供营养,若患者存在消化道出血,需要暂时停止进食,出血完全止住后,再进食,且不可进食刺激性食物,防止造成二次出血。
颅底骨折注意事项及护理措施曾珠发布时间:2023-06-15T07:32:03.362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06期作者:曾珠[导读] 在日常生活中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身体某个部位出现骨折,似乎是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平时热爱运动或是其它活动时,偶尔会有骨折的这种问题,不过大多数是四肢躯干出现骨折,而颅底骨折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当然依然会有发生率,颅底骨折的护理都需要注意些什么?让小编带你看看吧!达州市中心医院护理部四川达州 635000在日常生活中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身体某个部位出现骨折,似乎是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平时热爱运动或是其它活动时,偶尔会有骨折的这种问题,不过大多数是四肢躯干出现骨折,而颅底骨折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当然依然会有发生率,颅底骨折的护理都需要注意些什么?让小编带你看看吧!1 什么是颅底骨折颅底骨折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颅底的骨折,主要以线形为主,可以仅限于某一颅窝,亦可横行穿过两侧颅底或纵行贯穿颅前、中、后窝[1]。
由于骨折线经常累及副鼻窦、岩骨或乳突气房,使颅腔和这些窦腔交通而形成隐性开放性骨折,故可引起颅内继发感染。
颅底骨折绝大多数都是由颅盖部骨折线延伸至颅底而致,少数可因头颅挤压伤所造成。
2 颅底骨折的分类及症状2.1 颅前窝骨折眼睑和结膜下淤血,即所说的“熊猫眼”。
可出现鼻出血、脑脊液鼻漏,嗅觉丧失。
同时也可有视力减退或丧失或形成颅内积气。
2.2 颅中窝骨折可能损伤面神经和听神经,出现周围性面瘫,听力丧失。
如骨折线经过中耳和伴有骨膜破裂时,多发生耳道出血和脑脊液耳漏。
血液或脑脊液可经过耳咽管流向鼻腔或口腔。
有时损伤颈内动脉,大量血液经过骨折缝流向鼻腔,发生致死性鼻腔大出血。
2.3 颅后窝骨折在伤后数小时或2—3日,分别在乳突部或枕下部出现皮下淤血,多远离受伤打击部位。
可损伤颅神经出现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
3 颅底骨折的治疗方法大多数颅底骨折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应重点治疗骨折引起的脑脊液漏、大量鼻出血、颅内高压和颈椎骨折等并发症。
医院神经外科颅骨骨折患者护理常规颅骨骨折指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构改变。
可分为颅盖骨折及颅底骨折。
根据骨折的形态分为线形骨折、凹陷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
颅骨骨折的重要性不在于骨折本身,而在于骨折所引起的脑膜、脑、血管和神经损伤,可合并有脑脊液漏,颅内血肿及颅内感染等。
一、一般护理1.休息:线形骨折或较小凹陷性骨折无需特殊处理,只需卧床休息,对症治疗;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的病人,应取半坐卧位或头偏向患侧,以利愈合。
2.给清淡易消化流质、半流质食物:病情稳定后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饮食。
3.保持大便通畅:指导病人定时排便,必要时给缓泻剂,避免用力排便。
4.24小时内必须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二、并发症的护理1.颅内高压:骨折或凹陷性骨折范围较大及颅骨骨折病人,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
有无颅内高压症状,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等现象,及时给脱水剂并对症治疗。
2.颅内感染:(1)对开放性颅骨折如颅底骨折伴有脑脊液外漏的病人,按脑脊液漏的护理。
(2)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3)颅内低压综合征:取端坐卧位或抬高头部时,头痛加重并伴眩晕、呕吐、厌食等一系列症状,补充大量盐水后可缓解。
三、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注意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及时解释和说明病情,缓解病人及其家属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使其以愉快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护理要点及相关注意事项等。
四、出院指导1.病人应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为宜。
2.指导病人勿挖耳、抠鼻,也勿用力排便、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
3.指导病人正确对待脑脊液漏,不可因症状轻微而疏忽大意,也不要因脑脊液漏而忧心忡忡。
4.有颅骨缺损的病人外出应加防护帽,可在伤后3~6个月行颅骨成形术。
颅底骨折护理措施引言颅底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颅脑创伤,常见于头部遭受重击或撞击的情况。
颅底骨折的患者常常需要紧急护理和监护,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康复。
本文将介绍颅底骨折的护理措施,旨在提供给医护人员参考和学习。
颅底骨折护理措施1. 紧急评估和监测对于怀疑颅底骨折的患者,紧急评估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必要的护理措施:•快速评估:迅速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神经功能、呼吸状况和体征表现,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监测监护: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
•头部CT扫描:尽早进行头部CT扫描,以明确诊断和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
2. 休息和保持头部稳定对于颅底骨折的患者,在休息和保持头部稳定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保持平卧位:患者应保持平卧位,避免头部偏转和过度活动。
•避免剧烈运动: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以免加重颅底骨折的损伤。
•患者翻身:当患者需要翻身时,应采用侧卧位,避免压迫到颅底骨折部位。
3. 疼痛控制和药物管理疼痛控制和药物管理对于颅底骨折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分级疼痛评估: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分级评估。
•给予镇痛药物: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医嘱,合理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
•药物管理:合理管理药物,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有效性,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4. 神经监测和处理颅底骨折可能导致神经功能受损,以下是对神经监测和处理的护理措施:•神经评估:定期进行患者的神经评估,包括瞳孔反应、肢体活动情况等。
•神经损伤处理:对于发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神经外科手术等。
5. 预防并处理并发症颅底骨折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是护理中的重要环节:•气道管理: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如果患者无法自主维持呼吸,则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其他气道管理措施。
•感染预防:注意预防和控制颅底骨折患者的感染发生,如使用无菌技术进行伤口处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颅底骨折的护理一颅底骨折颅底骨折大多为颅盖和颅底的联合骨折,绝大多数为线形骨折1 病因(1)颅盖骨折延伸而来。
(2)暴力作用于附近的颅底平面。
(3)头部挤压伤,暴力使颅骨普遍弯曲变形所致。
(4)个别情况下,垂直方向冲击头顶部或从高处坠落时,臀部着地2 临床表现(1)颅前窝骨折:前额部头皮挫伤肿胀、眼睑和球结膜下瘀血斑、鼻出血和脑脊液鼻漏、嗅觉丧失或视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失明。
(2)颅中窝骨折:颞部软组织挫伤和肿胀、耳出血或脑脊液耳漏、面神经或听神经损伤、眶上裂综合征、颈内动脉-海绵窦娄。
(3)颅后窝骨折:枕部或乳突区皮下瘀斑,多在伤后数小时出现。
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功能障碍或延髓损伤症状。
3 辅助检查(1)对单纯颅底骨折无合并脑损伤者,检查专案以基本检查为主。
(2)伤情较重,疑有颅内血肿、癫痫发作或脑干损伤者应行头颅CT检查,以了解颅内深部情况,头颅磁共振成像能更清楚地显示大脑脑干情况。
(3)颅底X线相诊断率不高,不要求常规拍照,且投照时体位可使伤情加重,更不宜于急性期拍摄4 诊断依据(1)有头部脊柱或臀部外伤史。
(2)常伴有不同程度不同的原发性脑损伤,如脑震荡和脑挫裂伤。
(3)临床征象( a)颅前窝骨折:眶周皮下及眼球结合膜下瘀血,表现“熊猫”眼征。
鼻腔流血并伴脑脊液鼻漏。
可合并嗅神经、视神经、脑垂体、丘脑和额叶脑挫伤症状。
(b)颅中窝骨折:外耳道流血并脑脊液耳漏,常伴有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和颞叶脑损伤症状。
少数患者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或外伤性动脉瘤。
(c)颅后窝骨折:乳突皮下瘀血、肿胀、压痛,有时咽后壁肿胀、瘀血或脑脊液漏。
可合并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和小脑、脑干损伤症状。
(4)颅底骨折属于开放性颅脑损伤,故颅内可有积气现象。
(5) X线检查:有时不能显示骨折线,诊断应以临床体征来判断。
二治疗原则这类骨折的本身多数无需特殊治疗,而要着重处理合并的脑损伤和其他并发损伤。
对颅底骨折病人如何护理1.病情观察1.颅内感染观察由于颅底骨折之后,经常会导致颅内通过人体的耳鼻腔跟外界相通,形成一种开放性的颅脑损伤。
因此在密切关注病人体温以及其他生命特征、意识、瞳孔、头痛、呕吐情况、颈项强直以及四肢活动情况等,以此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的了解病人是否存在颅内感染的情况。
1.2颅内压观察对于颅底骨折多数合并颅内血肿,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以及四肢运动的基本情况,观察病人是否存在偏瘫、失语等情况,动态评估病人的GCS结果,观察病人是不是存在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以及视乳头水肿等情况,以此来判断患者是否发生颅高压症状,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向主治医生进行汇报,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在护理人员警惕颅内高压症状以及患者体温的同时,对于是不是存在低颅压情况给予高度重视。
在人体大量脑脊液出现外漏的时候,极有可能造成低颅压,患者的体征表现主要有:意识淡薄、头昏头痛、视力模糊以及尿液量减少等临床症状。
一旦发生低颅压的时候,护理人员应该让患者采取平卧位,最大限度的减少脑脊液的外漏,同时通过静脉补液的方式缓解病人的不适症状。
1.3耳漏观察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病人是否存在耳闷、耳胀以及视力下降的情况,对骨膜的完整性进行检查,检查是否存在红肿积液的情况。
1.4鼻漏观察护理人员应该密切关注患者脑脊液流出的部位、时间、脑脊液的性质以及体位关系。
如果漏口在蝶窦部位,则表现为患者的鼻腔出现清水似的鼻涕,一天当中早晨的时候最多;再如上颌窦积液,患者头部偏向对侧的时候,脑脊液的流量最多。
1.防止颅内感染的临床护理2.1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患者家属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条件的患者家属可以选择单人间病房,同时减少甚至杜绝家人、朋友的探视,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恢复环境。
病房内做到早晚通风各一次,保证病房内的空气流通与新鲜,保证病房内每日进行两次紫外线消毒,每次消毒的时间为30分钟。
2.2帮助患者保持正确卧位,促进漏口早日闭合颅底骨折一般而言是不需要进行手术的,存在脑脊液外漏的情况要及时采取特定的体位,主要目的在于凭借重力作用使患者的脑组织移向颅底脑膜破损处,能够帮助局部粘连促进漏口闭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颅底骨折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2. 掌握颅底骨折的护理措施,包括一般护理、特殊护理和康复护理。
3. 提高护理人员在颅底骨折患者护理中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颅底骨折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2. 颅底骨折的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2)特殊护理(3)康复护理3. 颅底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颅底骨折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知(1)颅底骨折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2)颅底骨折的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
2)特殊护理:保持头高位,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避免堵塞耳道、鼻道;预防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
3)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语言、吞咽等功能训练。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颅底骨折患者的护理要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颅底骨折患者如何预防感染?2)颅底骨折患者如何进行康复训练?3)颅底骨折患者如何进行心理护理?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带领学生回顾颅底骨折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护理措施。
2.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颅底骨折护理的要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 模拟训练教师设置模拟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颅底骨折患者的护理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颅底骨折护理的论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颅底骨折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护理措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否正确、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颅底骨折患者的护理。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