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情节概括及问题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2
桃花扇情节概括及问题分析《桃花扇》分析【内容简介】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
其中复社中坚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相互爱慕,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诗扇和其“梳栊”。
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
阮大铖怀恨在心。
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田仰,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
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章节概括】试一出先声:副末登场,概括介绍本戏的内容梗概:“奸马阮中外伏长剑,巧柳苏往来牵密线;侯公子断除花月缘,张道士归结兴亡案”。
第一出听稗:侯方域出场,介绍自己的家世和才学之高,与陈贞慧和吴应箕相约去冶城道院“同看梅花”,奈何魏府徐公子已包了场,三人只得去听柳敬亭说书,感叹柳敬亭说书精彩。
第二出传歌:李贞丽携女李香君同老相好杨文骢说话,杨文骢为李贞丽妆楼题诗,给李香君赐号。
李贞丽为李香君寻的师父苏昆生教李香君牡丹亭,欲为李香君与侯方域牵线。
第三出哄丁:诸生在国子监文庙大成殿释奠,奸人阉党阮大铖“洗净含羞面,混入几筵边”,被诸生发现并嘲讽谩骂殴打了一番,阮大铖落荒而逃,正是“当年势焰掀翻天,今日奔逃亦可怜。
”第四出侦戏:阮大铖在南京裤子裆部盖了住宅,“因昨日文庙丁祭,受了复社少年一场痛辱”,自我反思,想要“结识这般轻薄”,恰巧这时公子陈定生、方密之、冒辟疆前来借阮大铖的《燕子笺》来观赏,阮大铖大喜,殷勤相借。
杨文骢也来听他燕子新词,因戏已被借,杨阮二人只好闲话,小厮前来通告阮大铖公子们的评说,先是说公子们夸奖阮大铖,后来就是谩骂阮大铖,阮大铖又气又想和解,杨文骢出计,让侯方域做和事佬,但要阮大铖给侯方域和李香君牵线搭桥,阮大铖欣然答应。
桃花扇故事梗概桃花扇,是一件扇子,也是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唐朝的杨贵妃和她的宠臣李隆基。
这段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年间,当时的长安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一个充满了浪漫和诗意的时代。
故事的开端是因为一把桃花扇。
传说有一天,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一群宠臣去游玩,途中遇到了一场春雨。
杨贵妃身上的衣裳被雨水打湿了,唐玄宗便让身边的宠臣们为杨贵妃遮风挡雨。
而李隆基却拿出了一把精美的桃花扇,轻轻地为杨贵妃遮挡着雨水。
杨贵妃感动之余,也对李隆基产生了好感。
从那天起,杨贵妃和李隆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杨贵妃对李隆基的信任和依赖也日益加深。
而李隆基也对杨贵妃倾心不已。
他为了能更好地保护杨贵妃,还特意向唐玄宗请命,得到了一个官职,成为了宫廷里的要员。
然而,这段美好的爱情并没有得到长久的幸福。
唐玄宗因为杨贵妃和李隆基之间的关系感到不安,开始对李隆基产生了猜疑。
他害怕李隆基的势力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决定将李隆基贬谪到边疆。
这一消息传到了杨贵妃的耳中,杨贵妃心急如焚,她不愿失去自己深爱的人。
在李隆基被贬谪的前夜,杨贵妃决定为他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用自己的命运来换取李隆基的自由。
她向唐玄宗请求,希望能够让李隆基免于贬谪。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请求心存犹豫,但最终还是答应了她的请求。
然而,命运却开了一个玩笑。
就在李隆基即将获得自由的时候,他却在外出途中遭遇了不测,最终不幸身亡。
杨贵妃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她的心如同被一把利刃割开一般,痛不欲生。
桃花扇的故事,就在这段悲剧中画上了句号。
杨贵妃因为深爱着李隆基,最终选择了以死来守护他。
而桃花扇,也成为了这段爱情传奇的见证者。
它承载了杨贵妃对李隆基深沉的爱意,也见证了这段不幸的爱情故事。
桃花扇故事梗概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一段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
这段故事不仅展现了杨贵妃和李隆基之间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唐玄宗时代的风貌和社会风气。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传奇的经典之作。
桃花扇故事内容
《桃花扇》是一部明代杂剧,作者是著名戏剧家汤显祖。
该剧讲述了明朝末年一段充满爱情、忠诚与悲剧的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朝末年,讲述了江南才子侯方域与名妓李香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侯方域才华横溢,但因家境贫寒,在江南妓院卖文为生。
他与李香君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互许终身。
然而,明朝末年政治动荡,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两人爱情故事注定充满了曲折。
故事中,侯方域的好友杨龙友为了帮助他摆脱贫困,向当时权臣魏忠贤求助,企图通过魏忠贤的势力为侯方域谋得一官半职。
然而,魏忠贤却借此机会企图控制侯方域,并逼迫他与李香君断绝关系。
侯方域在无奈之下,只得暂时离开李香君,前往北方任职。
在此期间,李香君遭受了种种磨难,甚至被迫嫁给一个富商。
后来,侯方域在北方任职期满,回到江南,得知李香君的遭遇,两人重逢,决定破镜重圆。
然而,命运弄人,正当他们准备共度余生时,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在时代的洪流中饱受磨难,最终不得不含泪离别,各自度过余生。
《桃花扇》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明朝末年江南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爱情悲剧。
该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瑰宝。
《桃花扇》总概括:《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爱情戏,更是一部政治历史剧。
或者说,表面是写才子佳人的爱慕之情的,实质是表现社会政治斗争的。
作品通过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悲剧,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反映南明覆灭的历史悲剧。
李香君虽为秦淮名妓,社会地位低下,却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与其丈夫复社文人侯方域形成强烈反差。
她是古代作品中罕见的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她鲜明的政治立场、凛然的气节、清醒的政治头脑,并在这些方面超过了剧中的男主角。
从题目来看:“桃花”是美丽的,她是女子的象征,象征着香君外貌的美,人格的美;“桃花”又是薄命的,她是悲剧的预言,预示着香君的悲惨命运。
“扇”则是贯穿全剧的一条线索,是这一悲剧的“血”的见证人。
“扇”又“赠”到“撕”,与爱情共始终。
这一“撕”,撕掉的岂止是扇子?不仅撕掉了爱情,连女主人公的心都撕碎了。
我想同时通过这侯、李的爱情悲剧也在暗指南明覆灭的历史悲剧。
从作品内容来反映:总:第一个事件《却奁》,粉碎了阮大铖拉拢侯方域的阴谋。
表现其重气节,轻金钱;第二个事件,以头撞地《守楼》,政治立场坚定;第三个事件《骂筵》,要做“女祢衡”。
三个事件一个比一个严重,斗争不断升级,而斗争的对象始终是权奸,香君作为作品中反权奸的代表人物。
她自觉地参加政治斗争,性格刚烈,视野开阔。
一、在李香君的形象塑造上,其性格有一个发展的历史。
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了他性格的方方面面。
在《却奁》一场前,她还只有比较清醒的政治头脑,而从《却奁》开始,她已被卷入到明王朝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并成为矛盾尖端的人物。
在她的性格中,“坚贞”是占主导地位的方面。
节操始终坚定不变。
她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统治阶级的黑暗势力保持着警惕,当她知道阮大铖出资收买侯方域的阴谋活动时,义正词严地责备了侯方域的动摇,并坚决辞却阮大铖暗中为她置办的妆奁,以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影响了侯方域。
在尖锐的斗争中,她的性格逐渐地发展,光辉的一面越来越引人注目。
《桃花扇》故事梗概
《桃花扇》是一部描绘明朝末年南京士族与秦淮歌姬的爱情故事的历史剧。
故事的主角侯方域和李香君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相遇并相爱,然而他们的爱情却不断受到权力和利益的挑战。
侯方域是一个来自河南的才子,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
在南京,他邂逅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
为了表达爱意,侯方域赠给李香君一把题诗的扇子,即桃花扇。
然而,他们的爱情并未得到社会的认可。
当时,明朝已经风雨飘摇,各种政治势力纷争不断。
侯方域因为与东林党人交往而被阮大铖等人陷害,不得不逃离南京。
在侯方域离开后,李香君因拒绝嫁给漕运督抚田仰而血溅桃花扇。
后来,侯方域回到南京寻找李香君,但李香君已经出家为尼。
在道士的点醒下,两人双双出家。
《桃花扇》的故事以一个悲剧的结局告终,反映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浅析《桃花扇》中的悲剧《桃花扇》中《先声》一出,孔尚任借老赞里之口,道出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思想内容。
悲欢离合兴旺盛衰构成了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伤感,同时也决定了《桃花扇》的悲剧性质。
一、历史悲剧《桃花扇》表明了孔尚任对南明由兴到亡的感慨。
整个南明朝堂之上君是昏君,臣是佞臣,政治黑暗腐败。
孔尚任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抒写了无限深沉的悲凉之感。
《桃花扇》是一部历史剧,通过侯李爱情故事叙写南明重大历史事件,描摹历史人物。
他们都遭逢乱世,在社会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战乱不断的背景下,作者借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写出了他们的悲欢离合,迷惘幻灭,大大增强了剧作的悲剧色彩,渲染了无限悲凉的气氛。
《桃花扇》不仅写历史人物的悲剧,更写出了历史事件的悲剧。
“四镇争位”、“高杰被赚”、“清君侧“、史可法扬州保卫战,无不让人心生悲壮、惨烈、惋惜的伤感。
孔尚任精心设计和描画,使众多历史事件围绕着南明的兴亡环环相扣,悲剧气氛浓烈,催人泪下。
二、政治悲剧《桃花扇小引》中说“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桃花扇》不只是一部历史悲剧,它也是一部政治悲剧。
侯、李缠绵悱恻的爱情被政治团团包围,处处控制。
整个南明政坛,君不君,臣不臣,“万事无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成了满朝文武的座右铭。
弘光帝一上台,关心的不是励精图治、振兴国家、收复河山,而是征歌选舞,沉湎与声色犬马之中。
马士英和阮大铖趁机窃取了国家军政大权,明末最腐败的宦官集团重新进入统治者行列,悲剧由此上演。
三、性格悲剧《桃花扇》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画、描摹使得这部历史传奇名剧拥有了其他剧作所没有的感动人心的力量。
(一)侯、李性格悲剧侯方域是明末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富有文采,风流倜傥,但优柔寡断、胆小怯懦。
这种性格注定了他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中必然会放弃个人幸福而走上“入道”的消极反抗道路。
而李香君聪明伶俐,才艺双全,性格温柔而刚烈,有主见,是中国古代女子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
桃花扇故事梗概
桃花扇,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南朝梁朝的时代,主要讲述了梁元帝和王妃的爱情故事。
王妃因为一把桃花扇,成为了梁元帝的宠妃,但最终却因为桃花扇的原因,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故事的主要情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故事的开端是梁元帝在宫中游玩时,看到了王妃手中的一把精美的桃花扇,被其美丽所吸引。
王妃得知梁元帝对桃花扇情有独钟后,便开始利用这把扇子向梁元帝传递信息,以此来引起梁元帝的注意。
这一部分主要展现了王妃的聪明和机智,也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
其次,梁元帝对王妃的关注逐渐加深,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在悄然萌芽。
梁元帝对王妃的宠爱日益加深,甚至为了她而废黜了原配皇后。
这一部分主要展现了梁元帝对王妃的深情厚爱,也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伏笔。
然后,故事的情节逐渐升高,王妃利用桃花扇传递信息的行为被梁元帝的宠妃发现,引发了宫廷的纷争。
在这一部分中,王妃的聪明和机智再次得到了展现,但也为她埋下了隐患。
最后,故事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梁元帝因为王妃和桃花扇的事情,最终对王妃失去了信任,甚至对她产生了怀疑。
最终,王妃被迫自尽,而梁元帝也因为对王妃的爱情无法释怀,最终也化为了一株桃树。
整个故事以悲剧的结局为结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桃花扇故事梗概,是一部情节曲折、情感丰富的爱情传奇。
通过对梁元帝和王妃之间的爱情故事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帝王与宠妃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命运的无常。
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传说中的经典之作。
《桃花扇》的剧情及思想内容《桃花扇》的剧情及思想内容《桃花扇》的剧情《桃花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传奇剧作。
全剧共四十四出(四十出之中有四出各加一出)。
剧本写的是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字朝宗)避乱南京,结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
定情次日,香君得知婚事费用皆出自阉党余孽阮大铖,用意是收买侯方域,于是义形于色,立即卸妆却奁,并劝侯方域严辞拒绝。
阮怀恨在心,借侯方域发书劝阻武昌总兵左良玉率师东下一事,诬陷侯方域是左的内应,怂恿马士英杀侯方域以泄私愤。
侯方域得到消息,只身逃往史可法处避难。
甲申三月,李自成入京,崇祯自缢,马士英、阮大铖等即于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王朝。
昏王奸臣不理朝政,沉溺歌舞。
阮大铖又逼香君改嫁田仰,香君以死相拒,碰毁面颊,血溅扇面。
杨文骢把扇面血痕点染成折枝桃花。
阮大铖奏请广搜旧院,大罗秦淮,香君未能幸免。
她痛骂奸臣的无耻,被送到宫内当歌伎。
侯方域重回金陵,被阮捕获。
不久,清兵攻破扬州,直逼江南,福王及马士英、阮大铖出逃,侯方域得以出狱,香君也乘机从宫内逃出。
最后,侯方域、李香君在栖霞山中相遇,道士张瑶星以国仇家恨点醒他们,二人不忍看见国破家亡,双双入道。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桃花扇》是孔尚任经过十余年的长期酝酿,在掌握大量史实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实人实事而创作的一部历史传奇。
它描写明末弘光朝廷覆亡的悲剧历史,而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离合悲欢的爱情故事贯穿全剧,最后以清朝统治者征隐逸作结。
作者企图通过爱情故事所联系的明末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来揭示南明亡国的原因,抒发所谓兴亡之感。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桃花扇》的思想意义在于:明朝灭亡以后,孔尚任第一个以戏剧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评价了南明的历史,艺术地总结了这一段历史教训。
作品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和腐败,揭露上层统治集团及其军事首领间的尖锐矛盾,刻画了马士英、阮大铖一伙迫害清议派和无辜百姓的凶残面目,鞭笞了他们在国家危急时刻的投降主义本质。
桃花扇故事梗概
明思宗崇祯末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来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落第未归,寓居荧愁湖畔,经杨龙友介绍结识李香君,两人情好日密。
订
婚之日,侯方域题诗扇为信物以赠香君。
当时隐居南京的魏忠贤余党阮大铖正为复社士子所不容,得知侯方域
手头拮据,遂以重金置办妆奁,托其结拜兄弟杨龙友送去以笼络侯方域,
意欲借以缓和与复社的关系,被李香君看破端倪,义形于色,退回妆奁,
阮大铖因此怀恨在心。
李自成攻占北京,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登基,改元弘光,
擅权乱政,排挤东林、复社士子。
时镇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兵逼南京,弘光小朝廷恐慌。
因左良玉曾得侯方域之父提拔,侯方域遂写信劝阻,却被阮大铖诬陷
为暗通叛军,侯方域为避害只身逃往扬州,投奔督师史可法,参赞军务。
阮大铖等逼迫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李香君以死相抗,血溅定情诗扇。
后
杨龙友将扇面血痕点染成桃花图,这就是贯穿全剧的桃花扇的来历。
阮大铖邀马士英在赏心亭赏雪选妓,被李香君趁机痛骂以泄恨,但仍
被选入宫中教戏。
李香君托苏昆生将桃花扇带给侯方域,侯方域回南京探望,却被阮大铖逮捕入狱。
清军渡江,弘光君臣逃亡,侯方域方得出狱,避难栖霞山,在白云庵
相遇李香君,在张道士点醒之下,二人双双出家。
桃花扇故事梗概桃花扇故事发生在南朝宋代,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权力和家族纷争的故事。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南朝宋宣武帝刘骏和他的妃子王昭君,以及刘骏的弟弟刘义庆和他的妻子赵飞燕。
刘骏是一个英俊而又有抱负的皇帝,他深爱着王昭君,但是他的弟弟刘义庆却暗恋着王昭君。
刘义庆利用权力和勾心斗角,企图夺取王昭君的心,同时也想夺取刘骏的皇位。
王昭君对刘义庆的献媚不屑一顾,坚守自己的原则,但刘义庆却不肯放弃。
在这个时候,赵飞燕成为了关键人物。
她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深知刘义庆的心思。
她利用自己的机智和美貌,试图阻止刘义庆的阴谋。
然而,刘义庆对赵飞燕的计谋早有防备,他不仅对赵飞燕进行了软禁,还企图迫使她与自己勾结。
在这个纷争不断的局面中,桃花扇成为了故事的关键。
桃花扇是刘义庆的父亲留下的遗物,传说中有着神秘的力量,可以帮助持有者实现愿望。
刘义庆利用桃花扇,试图控制王昭君和刘骏,实现自己的野心。
然而,桃花扇并非是简单的工具,它也有着自己的意志和原则。
最终,在王昭君、赵飞燕和桃花扇的努力下,刘义庆的阴谋被揭露,他被迫放弃了自己的野心。
王昭君和刘骏的爱情也得到了最终的宽慰,他们在桃花扇的祝福下,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桃花扇故事通过对爱情、权力和家族纷争的描绘,展现了南朝宋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复杂。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桃花扇的神秘力量也给故事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桃花扇故事是一部情节曲折、情感丰富的古代传奇故事,它不仅展现了南朝宋代的社会风貌,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纷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义和真爱最终会战胜一切阴谋和诡计,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桃花扇讲的是什么故事
桃花扇是一部著名的古装剧,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友情和家族纷争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名叫林黛玉的女子,她出身名门,却因为家族的纷争而被迫与心爱的人分离,最终在悲剧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的背景是清朝的贵族社会,林黛玉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她与贾宝玉有
着深厚的感情,但却因为家族的原因无法在一起。
在剧情中,林黛玉的命运受到了家族利益的左右,她被迫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人,而贾宝玉也被迫与她分离。
这种家族纷争和利益冲突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主线,也成为了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导火索。
除了家族纷争,故事中还涉及了林黛玉与其他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她与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些情感纠葛不仅给林黛玉的生活带来了痛苦,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桃花扇也描绘了林黛玉在家族纷争中的坚强和无奈。
她作为一个女性,
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面对着种种不公和压力,但她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表现出了坚强和勇敢。
她的悲剧命运也引发了对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的思考,让人们对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总的来说,桃花扇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族纷争和女性命运的故事。
故事中
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也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桃花扇的故事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成为了经典之作,深受观众喜爱。
1.桃花扇主要讲了啥
主要人物:女主角李香君男主角侯朝宗
故事朝代:明末清初
作者:清代孔尚任
故事简介:侯朝宗相中了妓院的名角李香君,投桃报李之后,准备成亲,侯朝宗没钱赎出李香君,恶霸阮大铖/阮圆海借钱给侯朝宗,阮圆海实际上是想把李香君献给上面的官员。
李香君知道实情后,退还了彩礼。
朝廷内变,侯朝宗躲了起来,官员来要人时,李香君誓死不从,头撞晕了,血溅在定情信物扇子上,后来媒人提议让妓院妈妈代替李香君成亲。
李香君躲过一劫,媒人在扇子上借着血迹画上了桃花。
李香君爱国视死如归不是一天两天了,俩人刚见面时侯朝宗就在她的书柜里发现了一本书上,所有的岳飞的名字都画上了红圈,所有的秦桧都用火烧掉了。
影片中早就暗示了理想今年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后来又第二次李香君差点儿被抢走,然后李香君就去寺庙里修行去了。
多年后,侯朝宗找到香君,李香君发现他已经投靠清朝了,就决定和他分手。
李香君怒撕扇子之后与他一刀两断,气绝身亡。
《桃花扇》剧情梗概卷一试一出先声:戏中赞礼戏外细赞《桃花扇》第一出听稗:侯方域约友赏梅偏不成柳敬亭敲板说书尽显志第二出传歌:风流杨文骢妆楼题画又赠字清客苏昆生旧院教曲避朝政第三出哄丁:复社人诚祭酒阮大铖痛遭揍第四出侦戏:阮大铖暗侦戏纵有才子情难挡千夫指杨龙友明访友只顾相交谊出谋解其围第五出访翠:侯方域亲访佳丽李香君掷果定情依例行酒各展才姻缘既定待佳期第六出眠香:李香君艳妆新梳栊侯方域题诗永定盟金樽劝不休春宵一刻短第七出却奁:杨文骢替阮大铖忙,朝送资财遭却奁李香君为侯方域想,不耻权势显豪志第八出闹榭:复社水榭会友,赏花船乐起风雅情阮贼私船夜游,见复社惧做退避行第九出抚兵:帐中无粮,纷纷饥荒兵骤引军中喧闹帅令不从,忠心左良玉无奈金陵觅粮卷二第十出修札:为保金陵,侯方域代父发手谕正缺信使,柳敬亭自荐愿传书第十一出投辕:投辕门遭疑递手谕得尊巧舌辩显才左良玉听劝第十二出辞院:阮大铖恨起,马士英前诬忠良,史可法拂袖而去侯方域意慌,李家院里辞香君,杨龙友善做指引第十三出哭主:左良玉听妙书,痛恨立功无期塘报人传帝崩,哭誓国仇早报第十四出阻奸:侯方域“三罪”“五不可”拒迎福王阮大铖深夜扣史门连遭碰壁第十五出迎驾:马士英列表排官往迎驾阮大铖人骂不羞充小官第十六出设朝:旧福王新设朝,论功叙赏马士英拜首相,弹冠相庆第十七出拒媒:杨龙友受托替香君说媒,众人同往李香君拒婚为侯生守节,诱、吓无功第十八出争位:四镇争位竟惹同室操戈侯生力劝难防暗地生波第十九出和战:高杰混战险胜三镇不从军罚反叛南下第二十出移防:鲁莽高杰南渡不成进退维谷忠义元帅为免涂炭定计移防闰二十出闲话:兵荒年,陌路结伴,各叙身世老堂官,闲话北京,尤梦旧主卷三加二十一出孤吟:戏如人生,真假难辨。
老赞礼观戏中《桃花扇》叹戏外残山水第二十一出媚座:马士英设席,亲疏齐献媚阮大铖泄愤,鼓噪害香君第二十二出守楼:马士英遣人强逼佳丽李香君守楼血溅素扇杨龙友有心巧做权宜李贞丽无奈替女嫁夫第二十三出寄扇:杨文骢点血迹为桃花愈显贞女志苏昆生受托付寄盟扇急寻侯郎踪第二十四出骂筵:昏君搜罗,妓女清客逼入道奸臣欢宴,香君斗胆痛骂贼第二十五出选优:阮大铖报私仇,丽容强画丑面新君王赏春容,香君反做女旦前损花容为相见今锁深宫几时逢?第二十六出赚将:高将军骄气难改,傲赴鸿门空舍命许定国幸从妻言,计害悍将投北朝第二十七出逢舟:烟尘飞,世人各奔命缘不散,江上喜相逢李贞丽苦诉厄运苏昆生细道原委侯方域难报妻情巧逢舟只缺香君第二十八出题画:急向旧院寻娇妻却见生人占闺房田叔泼墨桃花源侯生题诗意茫然第二十九出逮社:三山街偶遇复社兄阮大铖恰见旧仇人平白陷囹圄众兄无人救第三十出归山:张薇欲释复社人偏逢圣旨严捕获无奈空写乞情信便隐山寺避风尘卷四第三十一出草檄:苏昆生救侯生远赴宁南,冒死见元帅柳敬亭携草檄痛数马阮,当与荆轲平第三十二出拜坛:新朝臣不哭旧主老赞礼倒显真情时局动,贼臣子为保命再起叛心第三十三出会狱:柳敬亭缠缧绁,恰逢侯方域众社兄齐会狱,即成文会图第三十四出截矶:古梦庚任施逆行,城池破,昆老独守柩第三十五出誓师:扬州兵怯胆倶起离叛心史元帅泣血重激壮士志第三十六出逃难:北兵渡淮,君臣齐逃难,乱纷纷狠揍马阮贼南朝不保,庶民倶返家,急匆匆誓寻结发夫第三十七出劫宝:失水龙投身辕门偷身,尚有忠臣黄得功忠心护住反丢命,再无诚兵落魄旧王任是宝送与北朝换袍带第三十八出沉江:国破家亡史可法灰心绝望沉江亡兵荒马乱侯方域有意避难栖霞行第三十九出栖真:李香君随师暂避白云庵侯方域携友同上采真观第四十出入道:栖霞山,设道场,祭先帝,慰忠魂讲堂逢,闻严训,双入道,绝风尘续四十出馀韵:清客化樵夫柳老做渔翁赞礼提酒食共诉兴衰业新朝搜林隐各自避风尘王朝覆亡的历史。
一日,南京文士群集孔庙祭祀,阮大铖也想来趁机活动。
见树上所贴公揭即撕下,因而引起公愤,遭到一通痛打。
正值阮的盟弟、和复社文人也有交往的杨龙友走来上前解劝,阮大铖遂得借机会逃跑。
当夜,杨龙友置酒为朝宗洗尘,河面上起伏着一片笙歌女乐,朝宗不禁随口吟哦“商女不知亡国恨”的诗句。
时秦淮名妓李香君所乘画舫正好经过,香君闻声有感,低声地漫答:“不知亡国恨的岂只是商女”,引起朝宗极大的注意。
第二天,杨龙友偕侯朝宗到媚香楼去拜访香君,时香君正与姐妹们做“盒子会”,例不见客。
朝宗受香君养母李贞丽之教,将扇子抛到楼上。
香君见扇破格相见,款待殷勤。
龙友见状乃怂恿朝宗梳拢香君,并愿代为筹措妆奁花销。
阮大铖知道此事,便请杨龙友代赠侯朝宗白银300两。
朝宗不明底细,听凭龙友一手筹办,乃与香君定情。
定情之夜,朝宗题诗扇上,赠与香君作定情之物。
定情次日,香君向朝宗问及妆奁花销,闻系龙友所赠,颇感诧异。
适逢龙友来访,询问后方知阮大铖所赠,香君立时摘下珠翠,卸下罗衫,请龙友退还阮大铖。
1644年5月,崇祯吊死煤山,阮大铖勾结凤阳总督马士英拥立福王在南京继位,大权在手,对复社文人大肆搜捕。
朝宗被迫离开南京,与香君告别,去投奔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
阮大铖为泄私愤,借着马士英想笼络淮阳督抚田仰的机会,献计买李香君送给田仰作妾。
香君情属朝宗,誓死不嫁,以头触桌,昏厥于地。
龙友爱莫能助,只得劝香君养母李贞丽代替香君嫁给田仰。
杨龙友见朝宗的定情诗扇溅了斑斑血迹,随手把它点染成几枝桃花。
时香君师傅苏昆生前往扬州,香君便将溅血诗扇托他带给朝宗以代书信。
马、阮为了迎合福王的意旨,大抓秦淮歌女来排演阮大铖所编写的《燕子笺》,香君也被抓去。
这时,侯朝宗已离扬州重返南京。
他到媚香楼寻找香君,为缇骑所发现,被逮入狱。
某日,阮、马观赏香君演出《燕子笺》。
香君就《燕子笺》原腔韵,自编新词,痛骂马、阮。
马、阮大怒,欲置之死地,幸龙友在坐,婉言求情,遂被软禁。
1645年4月,清兵攻破扬州,史可法殉国,南京城里一片混乱,福王和马、阮仓皇夜遁,香君得同伴相救逃至栖霞山葆贞庵避难。
桃花扇讲的是什么故事
桃花扇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由清代文学家李渔所著。
这部小说以唐代宰
相杨国忠和杨国忠的妻子李秀英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杨国忠与李秀英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了悲欢离合,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故事的开端是宰相杨国忠在宴会上认识了美丽聪慧的李秀英,对她一见钟情。
然而,由于杨国忠的身份和地位,他与李秀英之间的感情并不被社会所认可。
尽管如此,他们的感情却是真挚而深厚的,他们之间的爱情经历了许多磨难和考验,但最终他们还是在一起了。
在整个故事中,桃花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道具。
它是李秀英为了与杨国忠相见
而特意制作的,也是他们之间爱情的象征。
桃花扇的出现,象征着两人之间的爱情,也预示着故事的发展。
除了杨国忠和李秀英之间的爱情故事之外,桃花扇还描写了唐代社会的风貌。
在这个故事中,读者可以看到唐代社会的政治腐败、官场勾心斗角、以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些元素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和情感张力。
总的来说,桃花扇是一部充满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它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
貌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也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腐败和官场勾心斗角。
桃花扇这个道具的出现,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和情感张力,也为故事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悬念和变数。
简述孔尚任《桃花扇》的叙事内容
《桃花扇》是明末清初作家孔尚任创作的一部古装传奇剧,也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之一。
全剧共分为五十五出,讲述了南明末年,才子侯方域和李香君(庐山仙子转世)之间的爱情悲剧。
故事始于南明弘光年间,南明军队战败,国运危殆。
侯方域是个风流倜傥的才子,李香君是江南有名的美女。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坠入爱河,并互许终身。
然而,好景不长,时局动荡,侯方域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南京,与李香君失散。
李香君因思念侯方域,病重不愈,后被一位恶人所害,被迫入了青楼。
侯方域得知这一消息后,痛心疾首,誓言要救出李香君。
然而,当他终于找到李香君时,李香君已经病逝。
侯方域伤心欲绝,最终发奋读书,考取了状元,并在战争中建立了赫赫战功。
但他心中始终挂念着李香君,一直无法释怀。
故事最后,侯方域携带着与李香君的订婚之物——一把桃花扇,归隐山林,以此寄托自己对李香君永
恒的思念和对爱情的忠贞。
整个剧本既展现了深刻的爱情悲剧,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桃花扇》分析【内容简介】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
其中复社中坚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相互爱慕,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诗扇和其“梳栊”。
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
阮大铖怀恨在心。
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田仰,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
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章节概括】试一出先声:副末登场,概括介绍本戏的内容梗概:“奸马阮中外伏长剑,巧柳苏往来牵密线;侯公子断除花月缘,张道士归结兴亡案”。
第一出听稗:侯方域出场,介绍自己的家世和才学之高,与陈贞慧和吴应箕相约去冶城道院“同看梅花”,奈何魏府徐公子已包了场,三人只得去听柳敬亭说书,感叹柳敬亭说书精彩。
第二出传歌:李贞丽携女李香君同老相好杨文骢说话,杨文骢为李贞丽妆楼题诗,给李香君赐号。
李贞丽为李香君寻的师父苏昆生教李香君牡丹亭,欲为李香君与侯方域牵线。
第三出哄丁:诸生在国子监文庙大成殿释奠,奸人阉党阮大铖“洗净含羞面,混入几筵边”,被诸生发现并嘲讽谩骂殴打了一番,阮大铖落荒而逃,正是“当年势焰掀翻天,今日奔逃亦可怜。
”第四出侦戏:阮大铖在南京裤子裆部盖了住宅,“因昨日文庙丁祭,受了复社少年一场痛辱”,自我反思,想要“结识这般轻薄”,恰巧这时公子陈定生、方密之、冒辟疆前来借阮大铖的《燕子笺》来观赏,阮大铖大喜,殷勤相借。
杨文骢也来听他燕子新词,因戏已被借,杨阮二人只好闲话,小厮前来通告阮大铖公子们的评说,先是说公子们夸奖阮大铖,后来就是谩骂阮大铖,阮大铖又气又想和解,杨文骢出计,让侯方域做和事佬,但要阮大铖给侯方域和李香君牵线搭桥,阮大铖欣然答应。
第五出访翠:侯方域欲为李香君梳拢,去城东踏青,偶遇柳敬亭,二人结伴而行至李贞丽家,得知今日是盒子盛会,便同行到卞家的暖翠楼处。
侯方域与李香君相互中意,李贞丽便携李香君与侯方域等人聚会行酒令,约定梳拢之事,“择定十五日,请下清客,邀下姊妹,奏乐迎亲罢”。
第六出眠香:侯方域和李香君成亲,杨文骢仗义送来梳拢之物,众人贺喜,喜宴上侯方域将“宫扇一柄,题赠香君,永为订盟之物”,并题诗一首。
席散入洞房。
第七出却奁:杨文骢来与侯方域道喜,告诉侯方域昨日妆奁酒席皆出阮大铖之手,并告诉侯方域阮大铖想要结交才子,免除被复社诸生大肆殴辱,只有侯方域能帮他,侯方域动了恻隐之心,却被李香君抢白一顿,李香君气性刚烈,拔钗脱衣,侯方域羞愧不已。
最后将阮大铖资助之物尽数退还,自己赔偿。
第八出闹榭:陈贞慧与吴应箕端阳节在丁继之水榭赏节,未免打扰,在水榭外挂起写有“复社会文,闲人免进”的字样的灯笼,正巧看到载着侯方域,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人的画舫,便邀至水榭,赏龙舟,做诗赋。
三更夜间,已无其他灯船,阮大铖“只恐遇着轻薄小厮”,故夜半乘船,看到丁继之水榭上是复社文会,吓得“快歇笙歌,快灭灯火”,悄然离去,却被柳敬亭认了出来,复社少年痛骂一番,便相互散了。
第九出抚兵:将军左良玉“幸遇军门候恂,拔于走卒”,但却因“奸人忌功,才用即休”,“一腔热血,报主无期”,战守湖南湖北,但是军中饥兵讨饷,左良玉只得“择期移镇,暂慰军心”。
第十出修札:侯方域来听柳敬亭说书,恰此时杨文骢赶来,告知侯方域左良玉“要抢南京”,请求侯方域给侯父修书一封,望其父能“发一手谕”,退却左良玉。
侯方域即刻修书,柳敬亭自荐送信。
第十一出投辕:柳敬亭携书投至帅府辕门,以口才说服了门卒放他进去,又直谏旁嘲左良玉退兵。
左良玉表示自己不会叛变。
第十二出辞院:杨文骢将左良玉之事报与朝廷,并聚集官员议论探讨此事。
阮大铖借侯方域私信给左良玉一事,污蔑侯方域暗中勾结左良玉,杨文骢为侯方域辩解,史可法认为不可能,马士英却认为可能。
杨文骢只得赶去通知侯方域,让侯方域跟随史可法到淮躲避一阵,李香君让侯方域不要因为燕尔新婚而不舍,侯方域只得别了李香君,二人分离。
第十三出哭主:左良玉被封官加爵,军饷问题也得到解决,兴奋之下,左良玉设宴款待巡按御史黄澍和九江督抚袁继咸。
等待之余听柳敬亭说书。
这时流贼北犯,“层层围住神京”,崇祯帝缢死煤山的消息传来,众人大惊,大哭皇帝,伤心之余,左良玉与两位客人结为兄弟,决心死守边防,为国尽忠。
第十四出阻奸:马士英修书一封与史可法商议迎立新君福王,史可法欲从之时,侯方域当即劝阻,列出福王的三大罪和五不可立,史可法觉得很有道理,便让侯方域照此意回信。
阮大铖欲“潜往江浦,寻着福王,连夜回来,与马士英倡议迎立。
”但怕史可法“临时掣肘”,于是深夜拜访史可法,但史可法心念与阮大铖的旧恨,不与相见。
阮大铖气愤之余,想到“如今皇帝玉玺且无下落”,方才解恨。
第十五出迎驾:马士英在与阮大铖商讨迎驾之事,马士英“又托阮大铖约会四镇武臣,及勋戚内侍”,没想到其他官员一致同意。
阮大铖将自己混入官员之列,奈何是废员,只得充作赍表官,起程前往江浦迎立福王。
第十六出设朝:福王被众人拥立为新皇,但是自己“暂以藩王监国”,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福王任命马士英为新朝丞相,史可法被调往江北督师,“其馀部员大小官员,现任者各家三级;缺员者,将迎驾人员,论功选补”。
阮大铖未获官职,便借马士英升官之时混入内阁,以求赚个一官半职。
第十七出拒媒:杨文骢升任礼部尚书后,其同乡田仰希望杨文骢为自己介绍一个美妓,杨文骢便试图把李香君介绍给他。
但由于当初李香君与侯方域的婚姻就是自己作媒的,所以此次牵线碍于脸面,只好请卞玉京、丁继之等人前往。
但李香君一心为侯方域守住名节,虽重金相聘,又有郑妥娘撒泼逼迫,也誓死不从。
卞丁等人见此表态只好作罢。
第十八出争位:史可法约四位将领前来商讨战事,结果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三人却因高杰坐在他们之上而大发怒火。
高杰与他们三人矛盾激化,黄得功三人因高杰所在的扬州繁华,要来夺取。
四人帅府门前喊打喊杀,史可法写告示相劝,四人欲离开帅府而战。
史可法让高杰归属自己的部队以期避免矛盾,但黄得功等三位将领已作出决定要杀死高杰,高杰也作出了与其他三人斗争的准备,“明早黄金坝上,点齐人马,排下阵势”,准备迎战。
第十九出和战:高杰等四位将领领兵黄金坝上对战,黄刘二镇败走,史可法让侯朝宗传达命令让高刘(刘泽清)而已到辕门听史可法处置,史可法命令高杰“着与三镇服礼”,向其他三人赔礼道歉。
高杰不服,于是带着自己的人马渡江准备另起事业。
其他三人误以为高杰是去调动援兵,于是也纷纷回营调动自己手下的部队。
侯朝宗见此状况只好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史可法,“元帅搔头,参谋搓手”。
第二十出移防:高杰逃往苏杭一带,但苏杭巡抚“操舟架炮,堵住江口”,高杰试图返回原路,但黄得功等三人又领兵追了上来,高杰“南下不得,北上又不能”,只好前往史可法处寻求帮助。
史可法让高杰领兵坐镇开、洛,“既解目前之围,又立将来之功”,高杰只好依计而从。
史可法考虑到高杰“勇夺谋少,倘有疏虞,罪坐老夫”,于是请侯方域随高杰一道出征,既可帮助高杰,又可还乡。
闰二十出闲话:书客蔡益所,江湖画师蓝瑛以及一个曾经在锦衣卫当差的张薇在江边村店相遇。
张薇哭主,三人聊起北京种种惨景,约定在明年七月十五日在南京水陆道场一同祭奠明朝英灵。
加第二十一出孤吟:老礼赞前往太平园看《桃花扇》演出,并夸赞《桃花扇》“演的快意,演的伤心”,引出马士英的登场。
第二十一出媚座:马士英请杨文骢、阮大铖、越其杰、田仰四人前来赴宴,“但看他趋奉之多,越显俺尊荣之至”,越田二人因事耽搁不能前来,于是马阮杨三人一起饮酒赏梅。
席间杨文骢希望听歌妓弹唱,“半放红梅,只少韦娘一曲催”,马文英便差人去请杨文骢提到的李香君。
杨文骢一方面将李香君拒绝田仰以三百金娶亲一事告诉了马士英,马士英大怒。
另一方面,李香君拒绝了马士英的邀请。
于是马士英差人替田仰迎娶李香君。
阮大铖借机劝杨文骢一同前去将李香君拉下楼,以泄旧恨。
第二十二出守楼:杨文骢随同差役一起来到媚香楼迎娶李香君,李香君不肯,头撞地,鲜血染印侯方域当初给她的定情之扇。
因为宰相无法得罪,杨文骢让李贞丽假扮李香君。
“贞丽从良,香君守节,雪了阮兄之恨,全了马舅之威。
将李代桃,一举四得。
”第二十三出寄扇:李香君孤独一人守空楼,与定情物扇子为伴,“抑郁病损,困睡妆台”。
苏昆生与杨文骢一同前来看望李香君,发现扇子上的血污。
杨文骢把扇子上的血渍补画成一副桃花图。
李香君醒来后向两人倾诉对侯郎的相思之苦,苏昆生恰要还乡,李香君于是决定把桃花扇作家书寄给侯方域。
第二十四出骂筵:新皇帝要礼部选宫人教唱《燕子笺》,阮大铖便从旧院选拔了一些歌妓,但有些人与杨文骢有交情,阮大铖只好在赏心亭重新选拔,同时借此机会请杨文骢与马士英饮酒赏雪。
卞玉京为躲避“朝廷搜拿歌妓”,只得换上道妆,丁继之因不愿入宫教曲而半道出家,李香君等人被召去参加选拔。
宴会中李香君大骂阮大铖和马士英,惹怒马阮二人,但阮马二人仍以为她是李贞丽。
阮大铖让她选入内庭做苦活。
杨文骢让前来投寓的蓝瑛住在媚香楼。
第二十五出选优:皇帝命阮大铖为《燕子笺》选拔角色,李香君一开始被选为丑角,郑妥娘为正旦,但皇帝认为“那年小歌姬,美丽非常,派作丑脚,太屈了她”,因她不会《燕子笺》,于是让她唱了曲《牡丹亭》,“看此歌妓,声容俱佳”,于是命她为正旦。
李香君不会唱《燕子笺》,但皇帝的命令难以违抗,只好在宫内练习此曲,希望“天恩怜见,放奴出宫,再会侯郎一面”。
第二十六出赚将:高杰在检阅部下许定国的部队时“昨日校场点卯,一个个老弱不堪”,认为许定国“欺君糜饷”,侯方域主和,劝高杰“收拾人心,招纳英才”。
许定国被高杰吓破胆,其夫人侯氏设下一计,请高杰来自己的守城之中饮酒,假意献上牌印,借机杀掉高杰。
侯方域得知这一邀请后劝高杰不要前去,但高杰不听,侯方域于是辞官,两人不欢而散。
高杰来到许定国的守城后饮酒而醉,许定国部下便趁此机会杀了高杰及其随从,听从侯氏之计,将高杰的人头献给清朝。
高杰的部队也被许定国剿灭。
第二十七出逢舟:为李香君骑驴送扇的苏昆生在途中遇到流兵,被夺驴,推下黄河,高举包袱,才让扇子免于水浸。
李贞丽恰巧乘船在黄河之上,于是将苏昆生救起。
侯方域辞官后因所乘之船遇到大风大浪而被迫停泊在李苏二人的船旁。
三人因此巧遇,互相诉说各自经历。
苏昆生将桃花扇交给侯方域,侯方域从李贞丽处得知李香君仍在为自己守节。
李贞丽嫁给田仰之后不断受到其正妻的压迫,田仰最终将她嫁给一个漕标船的老兵。
叙过之后,苏昆生与侯方域一同前往媚香楼寻找李香君。
第二十八出画题:侯方域来到媚香楼没有寻见李香君,而遇到了住在此楼的蓝瑛,蓝瑛将李香君入宫的消息告诉了侯方域,侯方域非常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