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大学戏曲鉴赏上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51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戏剧线索的多重性 (6)二、全知叙事代言人老赞礼 (7)三、角色用墨的处理 (11)总结 (11)注释 (12)参考文献 (12)浅谈《桃花扇》的艺术特色【摘要】:正《桃花扇》是一部长达四十余出的优秀历史剧。
它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几乎概括了崇祯灭亡前夕的1643年至弘光覆亡的1645年期间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反映了明末清初那个动荡的社会风貌,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使它在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成为有着强烈战斗性的现实主义作品。
最近几年,《桃花扇》相关的研究论文及专著,主要从思想内容方面对其进行研究,较少专门谈到艺术特色。
本文选取戏剧线索的多重性、全知叙事代言人的安排、角色用墨的分配处理三个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批评性鉴赏。
【关键词】:李香君侯方域桃花扇艺术成就孔尚任杨龙友历史剧史可法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思想性《桃花扇》采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参考了许多文献资料,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达到高度统一。
作者《桃花扇小引》云:“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
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然亦非乌有子虚之比。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就具体表现为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真实感人。
如李香君爱憎分明,忠贞坚强,头脑清醒,敢于斗争,成为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女性形象。
剧作描写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这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
在《桃花扇》中,侯朝宗政治上进步,有爱国热情,又有沉迷声色,儿女情长,软弱动摇的一面,显得血肉丰满。
柳敬亭豪爽侠义、机智果敢、幽默诙谐,表现了民间艺人的本色。
杨龙友正义善良,委曲求全只重友谊才情,政治上比较糊涂。
这些人物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概括了改朝换代的动乱时期现实社会的各种角色。
《桃花扇》具有卓绝精巧的艺术构思,“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媚座》总批),以桃花扇这一特定道具贯穿始终,以男女主角爱情的悲欢离合来反映一代兴亡的历史事件,把爱情与历史形势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
古代戏曲赏析桃花扇桃花扇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它是清代戏曲家李时中所创作,是一部集喜剧与豪华场面于一体的戏曲作品。
桃花扇以其生动有趣的情节、精彩的唱腔以及华丽的舞台布景而出名,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桃花扇的故事发生在唐朝,讲述了一个叫韦茂的穷书生意外得到了一把魔力无穷的桃花扇,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
整个剧情围绕着桃花扇展开,通过一系列糟糕的事件、搞笑的笔墨刻画和精彩的唱段,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欢乐的戏剧世界。
在剧中,桃花扇象征着主人公的梦想、希望和机遇。
韦茂本是个贫穷的书生,但得到桃花扇后,他能够借助其魔力迅速改变自己的命运。
桃花扇不仅影响了韦茂的生活,也影响了其他人的命运。
通过桃花扇,韦茂与美丽的人妖桃花精相遇并相爱,最终打败了恶势力,收获了真正的幸福。
桃花扇的音乐是其魅力的一大亮点。
剧中融合了多种戏曲唱腔,包括评剧、京剧以及越剧等,充分展现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和表演风格。
在桃花扇中,不仅有欢快的快板唱腔,还有温情的抒情唱段,使整个剧目的音乐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层次感。
除了音乐,桃花扇的舞台表演也非常精彩。
剧中的舞台布景丰富多样,有山水园林,也有宫殿和街市。
舞蹈和动作表演的设计巧妙,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发展的情节变化。
此外,桃花扇还采用了一些特技和道具,如隐形牵线、宝塔旋转等,增加了整个演出的视觉效果和观赏性。
对于观众来说,观赏桃花扇不仅是一种娱乐享受,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受。
桃花扇中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舞蹈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广阔魅力。
桃花扇的影响也不仅限于舞台上。
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桃花扇不断在国内外进行演出和推广,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它不仅在中国戏曲界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总的来说,古代戏曲《桃花扇》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精彩的唱腔和华丽的舞台布景,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座瑰宝。
招子庸演唱桃花扇赏析
招子庸出生在一个戏曲世家,祖父、外祖父都从事京剧表演艺术。
童年时期,受到祖父、外祖父及其他前辈的熏陶和指导,为日后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此,我觉得,作为一名演员应该多向他们学习,吸取更多优秀的表演技巧来充实自己。
他曾说:“每次看到《梅兰芳舞台艺术》这本书中介绍梅兰芳先生那些卓越成就,无不令人折服。
”也正如这句话所言,没有谁能随便成功。
正是梅先生背后的努力与付出才换来今天的辉煌。
因而,我想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知道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刻苦练习专业知识,不断积累经验,掌握丰富扎实的表演技巧以及专业知识,争做一位德艺双馨的好演员。
招子庸演唱桃花扇是十分的精彩的,让人耳目一新。
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又把李香君与侯方域的凄美绝恋展现给观众,悲欢离合之间蕴含着作者对社会对国家的忧虑。
他的表演简洁大气,行腔酣畅圆润、吐字清晰干净、韵味醇厚悠长。
既保留传统京剧老生的特点,又融入京剧小生的风格。
台上演唱是沉稳严谨、光明磊落;台下却幽默活泼、热心谦逊。
不仅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还体现出自身宽广博大的胸襟,完全将个人与角色相融合。
而且,我发现他除了担任过北京京剧院二团副团长、二团团长等职务之外,还在许多影视剧中出演重要角色。
真可谓是全面发展呀!另外,他所创立的招派,声音宏亮,唱念刚健挺拔,扮相端庄俊雅,极具个性,在继承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
在行当上,主攻老生兼演武生,开拓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境界。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桃花扇》是清朝戏剧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的传奇剧,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的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1:深沉的家国情怀《桃花扇》是描述南明王朝兴亡的一部历史悲剧。
身为孔门子孙的孔尚任,目睹明清易代之血雨腥风、生灵涂炭。
他虽被清廷笼络,却志不得伸,深为明王朝的覆灭而惋惜、痛心。
他以艺术的曲笔探寻悲剧的成因,以醒后人。
剧中一曲“哀江南”倾诉着作家深沉痛切的家国情怀:“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2:虚实相生、史戏浑一的创作理念《桃花扇》是一部严谨的历史正剧,写的就是刚刚发生不久的国家社稷情状,亦可视为彼时的现代剧。
作家遵循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剧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皆本诸史实,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回肠荡气的历史画卷,给今人以真实的历史认知和启迪。
然而,戏剧艺术不是史料的堆积,要集中、提炼、编织生动的故事情节、戏剧场面,要描画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就必须发挥作家的想象力,进行剪裁、加工和虚构,准确地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
《桃花扇》中的某些关节,如史可法的“沉江”、侯朝宗与李香君一同“出家”及李香君的“骂筵”等,显然是作家根据戏剧情景与人物性格的需要而加以想象的。
《桃花扇》的典范意义在于做到了虚实相生,史与戏浑然一体,真实可信,引人入胜。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3:人物性格的多重叙说《桃花扇》围绕李香君与侯朝宗的爱情主线状写了众多人物,有名有姓的就有二三十个,呈现一幅驳杂的社会断面。
这些人物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稍加点染,但各有不同的面貌神态,各自“面目精神,跳跃纸上,勃勃欲生”。
其手法,一是同类人物的对比,如同为妓女的李香君与李贞丽,同为文人的侯朝宗、陈定生、吴次尾,同为将帅的史可法、左良玉……各有不同的音容笑貌、待人处世。
孔尚任《桃花扇》賞析1699年,继洪升《长生殿》传奇之后,经过作者孔尚任十年苦心经营、三次易稿的《桃花扇》传奇脱稿了。
当时在南中国各省起兵抗清的前后三藩早已平定,清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了。
在清政府利诱、威迫兼施的文化政策之下,被称为“一代正宗”的《望溪文集阮亭诗》,都因才力单薄,为有识者所不满。
“南洪北孔”就成为照耀文坛的双星。
《桃花扇》传奇是孔尚任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戏。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了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杀,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中国黄河以北各省陷入大混乱的状态。
这年五月,凤阳总督马士英内结操江提督刘孔昭、南京守备徐弘基,外结靖南伯黄得功、总兵官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王朝。
当时南明王朝统辖的中国南部各省都还完好,南京据长江下游形势之地,是明代二百多年的陪都所在,对南方各省还有一定程度的号召力量。
清人入关之初,兵力不过十多万,占地不过关外辽东一带和河北、山东的部分州县。
在这样双方形势对比之下,当时南明王朝若在政治上采取一些较开明的措施,团结内部,一致对敌,即使暂时不能出师北伐,收复失地,也还有可能像东晋、南宋初期那样,坚守江淮,徐图恢复。
可是南明王朝建立之后不久,清兵即渡河南下,列镇望风迎降,扬州失守,南京跟着陷落。
这曾经一度为南中国人民所属望的南明政权,仅仅支撑了一年,就土崩瓦解,不可收拾。
后来南方的人民虽先后拥立鲁王、唐王、桂王等抵抗清兵,但比之南明王朝建立初期,形势已大相悬殊,终于为清兵所各个击破。
为什么南明王朝会这样快地覆灭呢?明末清初的不少文人、学者曾经企图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加以说明,而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要求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揭示出南明王朝没落的必然性的。
在《桃花扇》传奇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复社文人陈定生、吴次尾等对魏阉余孽阮大铖的斗争。
这实际是明代从万历、天启以来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派系斗争的继续。
《桃花扇》鉴赏与研究首先,我们来看《桃花扇》的情节安排。
剧中将王显亲的寻父历程与王显亲与桃花姑娘的爱情故事结合起来,构成了一连串的情节变化和发展。
故事以王显亲和桃花姑娘的相遇为引子,随后展开了他们的爱情,同时揭示出王显亲是王贞和贾父生下的孩子。
王显亲寻找自己父亲的历程中,通过各种巧妙的安排逐渐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他父亲的真正身份。
而桃花姑娘则因为爱情的阻碍,最终选择了自杀。
全剧情节紧凑,结构完整,以爱情和亲情为主线,通过追寻真相和克服困难来展示了人性和命运的无常。
其次,我们来看《桃花扇》的艺术特点。
剧中以写实主义手法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情节,笔调间带有浓厚的辞章之盛,戏曲形式与朴素的文字风格相结合,使戏剧的真实感和吸引力得以提升。
此外,剧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精细,王显亲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对爱情的执着、桃花姑娘深情痴狂的形象、以及王贞、贾父等人对待爱情和责任的处理等都鲜明而又丰满。
在表演形式上,《桃花扇》融入了弹词、曲调、舞蹈等元素,使剧目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
最后,我们来看《桃花扇》的社会价值。
作为一部明代的戏曲作品,《桃花扇》不仅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爱情和家庭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剧中描述的王显亲寻找自己父亲和桃花姑娘与王显亲的爱情故事,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本质、命运安排和道德伦理的思考。
通过这种思考,观众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并思考如何在现实中处理人际关系和道德问题。
综上所述,《桃花扇》作为一部明代的戏曲作品,以其丰富的情节设计、精细的人物塑造以及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而备受赞誉。
通过对《桃花扇》的鉴赏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同时也能够在欣赏剧目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
桃花扇诗鉴赏教案:古诗中优美的文化符号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扇》诗歌。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古诗中的文化符号。
学生能够运用桃花扇诗歌中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和解读《桃花扇》诗歌。
学生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和指导,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古诗中优美的文化符号,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学生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桃花扇》诗歌。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古诗中的文化符号。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学生能够运用桃花扇诗歌中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熟悉《桃花扇》诗歌的背景、意义和艺术特点。
教师准备相关的文化符号解读资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桃花扇》诗歌,了解其基本内容和主题。
学生搜集相关的文化符号资料,进行初步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桃花扇的图片或相关文物,引导学生对桃花扇产生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桃花扇》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教学内容与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桃花扇》诗歌,分析其中的文化符号。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化符号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进行示范写作,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桃花扇诗歌中的文化元素进行创作。
3.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强调古诗中文化符号的重要性。
学生完成作业:创作一首以桃花扇为题材的古诗,运用课堂所学的文化元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等方面。
教师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分析和解读《桃花扇》诗歌时的积极参与情况。
2. 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桃花扇》诗歌的理解和运用文化元素进行创作的作业质量。
《桃花扇》教案《桃花扇》教案一、课堂导入《桃花扇》是在洪昇的《长生殿》脱稿11年之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诞生的。
继《长生殿》之后,孔尚任的《桃花扇》的问世再一次轰动文坛。
一时间,京城内外文士们纷纷传看传抄。
洪昇创作的《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成为康熙剧坛上最成功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他们的这两部作品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壁,因为洪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因此世人称他们为“南洪北孔”。
二、孔尚任的际遇和《桃花扇》的创作历程“圣裔”出生《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又自称云亭山人,曲阜(今山东)人。
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
孔尚任的一生坎坷,他的升沉荣辱也是比较戏剧性的。
孔尚任早年在师门山读书,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
出山“异数”孔尚任青年的时候想要努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此他还卖田納粟捐了监生的科名,但是都没有达到目的。
直到1684年,37岁的孔尚任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
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在返程的时候经过曲阜祭祀孔子,孔尚任被推举在祭奠后讲经。
在讲经的时候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许,并让他引驾观赏孔庙、孔林。
孔尚任就是在这时候被吏部破格任用的。
孔尚任就由一个乡村的秀才变成了国子监博士。
孔尚任为自己这种不寻常的际遇写了《出山异数记》。
其实康熙看中的是他是一位有才学的圣裔,破例提拔他是含有尊孔崇辱的意思。
滞留扬州孔尚任在国子监做了半年的学官后,寿命随同工部侍郎去淮扬治理下河,疏浚黄河海口。
康熙皇帝可能是有意给他个升转正途的机会,但事情却走向了另外的方面。
当时的河道总督靳辅不同意疏浚下河海口,和下河衙门官员发生了争执,闹到了朝廷中形成两派官僚互相对立攻击,三年下来靳辅一方胜利,撤销了下河衙门。
在淮扬三年,孔尚任虽然在仕途上不得意,但结交了许多文士,有时还举行二三十人的诗酒之会,孔尚任也就成为了主持风雅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