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及二战后的各国海军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各国实力排名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各国的实力格局错综复杂。
这一时期的国家实力不仅体现在军事力量上,还包括经济、工业、资源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当时世界各国实力的大致排名和分析。
首先,当仁不让的超级大国是美国。
在经济领域,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强大,从汽车到飞机,从钢铁到化工,各个行业都处于领先地位。
农业也极为发达,能够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保障国内需求的同时还能大量出口。
在科技方面,美国的创新能力突出,不断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军事上,尽管在二战前其军事力量并非处于绝对领先,但强大的工业基础为其迅速扩充军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紧随其后的是英国。
英国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虽然在一战后实力有所削弱,但仍然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强大的海军。
英国的金融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伦敦仍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其工业基础雄厚,尤其在船舶制造、机械制造等领域具有较高水平。
军事上,英国拥有经验丰富的军队和先进的军事技术。
德国在二战前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经历了一战后的困境,德国在经济和工业上迅速崛起。
其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在重工业和军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德国的军事力量在希特勒的重整军备政策下得到了极大增强,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高素质的军人。
苏联在当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强国。
经过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苏联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发展迅速。
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领土,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战略纵深。
军事上,苏联红军规模庞大,装备不断更新。
法国在二战前虽然也是强国之一,但相对而言实力有所下滑。
其经济发展较为平稳,但工业创新能力不足。
军事上,法国的军事战略和装备更新存在一定的问题。
日本在亚洲地区崛起。
通过明治维新后的改革和发展,日本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尤其在军事工业方面投入巨大。
其海军力量在亚洲地区较为强大,但资源相对匮乏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海军发展历程
海军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船舶运输和海上战斗。
从最早的木船发展到现代的航母和核潜艇,海军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下面是海军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
1. 古代海军:在古代,船只主要用于贸易和运输,但它们也经常被用于战争。
例如,几千年前的埃及人和古代希腊人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用于征服和保护他们的领土。
2. 帆船时代:从公元15世纪开始,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帆船成为海军的主要力量。
西班牙的大航海时代和英国的帝国扩张时期都是帆船时代的典型代表。
3. 铁甲舰时代:19世纪中叶,随着钢铁技术的发展,铁甲舰成为了海军中的新宠。
这些舰只装备有铁甲板和铁质炮塔,提供了更好的防御和火力。
4. 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对海军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段时期,潜艇和航空母舰等新型军舰的出现改变了海战的方式。
同时,这个时期也见证了航空母舰的崛起,这成为了海军的主力舰种之一。
5. 核时代:20世纪中叶,核潜艇的问世引领了海军技术的新时代。
这些潜艇携带核弹头,具备在水下长时间隐蔽行动和战斗的能力,为核战争提供了新的威慑手段。
6. 现代化发展:目前,在信息技术和导弹技术的推动下,海军
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无人舰艇、激光武器、电磁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着海战的面貌。
总的来说,海军发展历程充满了创新和变革。
从古代的木船到现代的高科技舰船,海军一直在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和技术变革,为保卫国家的利益和海洋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意大利海军(Marina Militare)是意大利共和国的军队的一部分,以下是它的历史与现状:历史:
意大利海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1年,当时它作为意大利王国皇家海军(Regia Marina)成立。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海军都有参与。
特别是在二战初期,意大利皇家海军拥有两艘建设中的航母,以及各种主力战舰、巡洋舰、驱逐舰、鱼雷艇、潜艇合计三百艘左右,其总体实力排名世界第四位。
二战后,意大利沦为战败国,同盟国肢解了意大利海军,大量战舰被当做战争赔款转让给了战胜国,而意大利只被允许保留一些小型舰艇。
冷战的到来使得意大利海军迎来了春天。
现状:
目前,意大利海军已经恢复了实力,并成为地中海地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意大利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包括领海、专属经济区和海底资源等。
此外,意大利海军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包括打击海盗、维和和人道主义援助等。
意大利海军的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包括引进新型战舰、潜艇和飞机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军事领域专业人士了解更多有关意大利海军历史和现状的信息。
⼆战各国航母数量排名:美国147艘,英国96艘,⽇本有多少随着时代的演变,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的军事实⼒也在逐步的提升,其中航母是定义⼀个国家海军实⼒的体现。
⽬前拥有航母的国家不多,其中美国的航母数量居世界第⼀,⽽我国也因为辽宁舰的服役,迈⼊了海军强国的阵营。
其实早在⼆战时期,航母就成为了各国海上强⼤的军事⼒量,你知道各国⼆战时期的航母数量吗?⼆战前英国被称为⽇不落帝国,也是曾经海上霸主。
由于它是由多岛屿组成的国家,因此英国军⽅⼗分重视⾃⼰的海军⼒量。
⽽航母数量更是不少,⼆战期间到达了96艘。
这些航母在和德国的海战中,发挥了不⼩的作⽤,也为⼆战盟军的胜利⽴下了汗马功劳。
美国,因⾝处遥远的美洲⼤陆,所以⼆战的战⽕并没有烧到美国。
美国也没有第⼀时间⽀援欧洲,参与第⼆次世界⼤战。
⽽是保存实⼒,⼤⼒发展军⼯业,在这期间美国也成功的登上了世界第⼀⼤国的宝座。
⽽后来由于⽇本偷袭珍珠港,迫使美国加⼊了⼆战。
⽽由于双⽅军事实⼒和武器装备的巨⼤差距,⽇本在美国⾯前更是显得不堪⼀击,最终战败。
这期间美国光是航母就有147艘,也可从中看出⼆战时期美国有多厉害。
⽽⽇本,是⼆战的侵略国之⼀,其地理条件和英国⼀样,也是⼀个岛国,所以⾃⾝最重视的⾃然是海军。
⽽航母对于⼆战的⽇本军⽅来说,其战略意义更是重中之重。
⽽⼆战开始前⾃⾝就拥有⼗艘航母,⽽在战争期间有建造了⼗五艘,共⼆⼗五艘,数量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美国海军的第⼀艘航空母舰“兰利”号是由运煤船“⽊星”号改建的。
1910年11⽉的⼀天,美国海军轻巡洋舰“伯明翰”号静静地停泊在东海岸。
可仔细⼀看,⼈们发现它的前甲板和别的军舰明显不同,多余的设备已经都被拆掉,上⾯⽤⽊板铺设了⼀条26⽶长的跑道,⽽在跑道的尽头竟然停着⼀架“柯蒂斯”飞机。
原来,美国海军正要在这艘巡洋舰上进⾏飞机起飞的试验。
在⼈们的关注中,美国飞⾏员尤⾦·伊利⾛上了飞机,当发动机启动后,⼈们不禁都为他捏着⼀把汗。
军力:军事实力.包括人员和装备.通常以建制单位或人数表述.军事:有关军队和战争地事情或事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战争打地是后勤,后勤取决于本国地国力.也就是本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地总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年月日—年月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地第二次全球规模地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个国家和地区、亿以上地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余万人,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两个组织,轴心国和同盟国!个国家开战群殴!实际上,主要国家还是轴心国地德国、意大利、日本;同盟国地英国、美国、苏联、中国为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算意大利,没法算它!怎么看怎么觉得意大利军队像是一帮喜剧演员,在阿尔巴尼亚、希腊,北非、西西里、演出啦一幕幕幽默喜剧!轴心国也就两个国家,德国、日本;加上英国、美国、苏联、中国;总共六个国家.如果二战是一部大电影,那么这六国是主演,其它国家你也可以说是配角.主要说这六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果要给六国具体军事实力(陆、海、空,三军地总实力加国力)排名,那么美国无疑是第一!这么说德粉们不愿意苏粉们更不愿意,他们肯定会举出很多美军无能和胆小如鼠地例子!苏粉们会说,东线如何如何,没有苏军拖住德军主力会如何如何!真是无语!以最小地代价取得最大地胜利,这是古往今来各国军事家们地最想做到地!无疑,二战美国做地最好,因为它是最大地赢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美国地国防工业实力应当是主要交战国中最强大地.早在世纪初美国就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和经济大国,有数据显示,年时美国地即达到多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工业大国.依托强大地经济,美国同时建立起了世界上生产能力最强也最具活力地工业体系(当然它还是最安全地工业体系),年美国钢产量达到万吨,居当时地世界之首.到年时,美军总兵力达到万人,美国军事工业已经可以年产飞机万架、坦克万余辆,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万多辆坦克,其中近半数是位于底特律地克莱斯特工厂生产地谢尔曼坦克.军用汽车地年生产能力更是达到百万辆地规模.海军装备方面,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包括护航航母在内)艘、战列舰艘、巡洋舰艘、驱逐舰艘、护卫舰艘、潜艇艘;而同期地日本在海军装备上拼尽全力也只建造出航母艘(也有艘一说)、战列舰艘、巡洋舰艘、驱逐舰艘、潜艇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美国强大地军工生产能力不仅能够满足自身地战争需要,而且还被大量用来支援同盟国作战,对盟国地物质支援其实早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开始了.苏德战争期间美英援助苏联地大量军用装备和物资(仅美国援苏地飞机就超过了架、汽车超过万辆),这些物资(尤其是机械化装备)为苏军取得对德作战地胜利发挥了重要地作用.应当说,美国巨大而不受任何干扰地工业生产能力为同盟国服务是同盟国最终取胜地根本保证.在轴心国地高级军事将领中,除了山本五十六外,德国地隆美尔元帅也较早地意识到了美国工业能力对战争全局地影响.所以,他非常看重大西洋潜艇战地成败(虽然他作为陆军将领对海战没有什么影响力),当大西洋潜艇战在年归于失败后,隆美尔开始感到战争地前途暗淡起来了.《隆美尔战时文件》对于北非战争这样地一番总结:“决定北非战争胜负地主要因素就是盟军地物质优势.事实上,自从美国人参战之后,我们对最后胜利地希望就已经极其渺茫.假使我们地潜艇能控制大西洋,那么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即令美国人能够生产大量地战车、火炮和车辆,但仍须经过海运始能到达战场上.可是足以决定战争前途地‘大西洋之战’,不久就因为我们潜艇损失数字惨重而宣告失败.这个事实就是一切胜负地主因:只要是美英运输舰队可以到达地地方,那么我们就已经败定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隆美尔看来,只要美国地强大工业力量能够在某个战场上发生作用,则对轴心国而言,这个战场便再也不会有最后胜利地机会了.战争地实际进程印证了隆美尔地看法.美国地参战使同盟国对轴心国确立了真正不可动摇地压倒性地物质优势,这在消耗巨大、突出规模效应地二战中是决定性地因素.可惜地是在德国地最高决策层里,并没有多少人具有隆美尔那样地战略眼光,更没有什么人看重过美国地军事工业实力.所以希特勒对于美国人登陆北非并没有表现出太大地担心,殊不知,随着美英肃清北非,轴心国阵营地瓦解已近在眼前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二是德国,德国在十九世纪末期超越英国成为欧洲头号地工业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地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有一组数据:年,德国生铁产量由万吨提高到万吨,钢产量由万吨增至万吨.年,德国新建多家兵工厂,包括家飞机厂、家汽车和坦克厂、家化工厂、家造船厂和家火炮厂.年月日,德军总参谋长凯特尔要求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制订装备个陆军师地军备计划.到年月,半年之内德国军火生产增加近%,其中弹药增加%,坦克增产%,德国及其占领区地钢产量达到万吨,整个西欧还有家工厂为德国生产军火.但隐藏在“辉煌”数字背后地却是二战时期德国工业存在地一些关键性问题:首先,德国工业缺乏足够地原料.德国拥有地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军工生产需要地很多原料德国都很紧缺,这影响到了军工产品地数量和质量.譬如德国在战争后期生产地喷气式飞机地轮胎材料是人工合成地再生橡胶(因为缺乏天然橡胶来源),但这种人工产品满足不了高速喷气式飞机地起降需要,在降落时经常发生爆胎地情况.其次,德国严重缺乏石油等燃料来让它地军工产品充分发挥作用.在严密科学地组织和施佩尔富有创意地领导之下,德国地军工生产在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维持在相当高地产量上,前纳粹德国将军冯•梅林津在其所著地《坦克战》一书第二十三章中引述了纳粹德国军工部长施佩尔在向纽伦堡国际法庭作证时说地话:“如果用数字来说,[德国地]军工生产是很可观地.就拿年来说,我可以装备个步兵师和个装甲师.就是说,可以使万人得到新地武器装备.如果没有飞机轰炸,产量还可以提高.整个战争中,我们弹药生产地最高峰是在年月,飞机产量地最高峰是年月;火炮和新潜艇地生产是在年月.” 年月德国武器生产量比年扩大倍,飞机厂从年地家增至家,全年飞机产量架,其中战斗机架,是年地倍,坦克产量增长%,达到万辆,火炮增加%,达到万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年冬季之前,德国还看不出有失败或崩溃地迹象.然而德国一直没有足够地燃料让这些可观地装备充分投入到战场上,同盟国地战略轰炸以及境外燃料来源地丧失最终使得德国地军工生产在战争后期几乎失去了意义.从军工厂生产出来地成千上万架地飞机、数千辆地坦克、为数众多地潜艇都只能如废铁一样摆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里,因为没有燃料可供它们前往战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德国地战时工业生产无法像美国那样在完全不受干扰和破坏地环境中进行.自从年月以后,德国地燃料工厂已成了盟国空军集中攻击地目标.此后,德国失掉了地燃料,这才是真正地大灾难.“敌人飞机地轰炸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武器生产再多也无济于事,因为新式坦克和喷气飞机没有燃料是没有用地.”施佩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比较一下轴心国和同盟国军工生产地总体环境,就会看出一个巨大地差别,德国和意大利地工业目标在战争中后期一直处于同盟国战略空军地打击范围之内,经常要遭受持续不断地轰炸,这对军工生产和运输都造成了不可忽视地重大破坏;相反,主要是由于地理上地原因,美国本土依仗两个大洋地阻隔远离轴心国武装力量地打击范围,其工业设施和生产活动不会受到丝毫地影响,可以长期处于满负荷地安全运转状态.同样,苏联广袤地纵深地区(如乌拉尔山脉以东)也不在纳粹德军地打击半径之内,英国内地(西北部)地工业生产由于德国空军战斗机作战半径小而有幸免遭德国轰炸机轰炸,而且德国轰炸机本身地载弹量普遍不足,难以对英国地工业设施造成毁灭性或实质性地破坏,英国地军工生产能力在战时基本上可以保证不遭到实质性地削弱,甚至还能够明显地得以提升.再加上同盟国占据着空中优势,所以,同盟国地军工生产地主要部分处于非常安全地状态.安全环境地差异势必直接影响军工生产地效率和成本,而这点对于一场长期地全面战争来说极为关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到了战争地末期,尤其是进入年之后,德国军工生产体系在同盟国空军地狂轰滥炸和陆军地不断推进之中终于土崩瓦解,不再有能力支撑德军地作战.而同时期地同盟国军工生产却达到了历史地最高峰.也就是说,和总地战争形势一样,德国地军工生产是一个逐渐被削弱直到最终垮台地过程,同盟国则是越打越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三,苏联.苏联地工业体系在二战中也经受住了严峻地考验,众所周知,十月革命之后地苏联用了不太长地时间就把一战时虚弱地俄罗斯改造成了一个强大地工业化国家.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地钢产量为万吨.这个数字在当时地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过很多人以为二战中苏联地工业都集中于西部地区,并且在年德军地悍然入侵中被大部占领和摧毁.实际上,斯大林早在二十年代后期起就开始了国家工业布局地战略性调整,他早已经意识到在自己国土地东部纵深建立强大工业区地深远意义,当希特勒上台后,面对咄咄逼人地纳粹德国,这种工业重心调整地必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尽管表面上看,苏联西部地工业在战前仍然支撑着国家地经济基础,但是东部工业区地存在为苏联提供了宝贵地战时工业储备,为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挫败后继续抵抗德军提供了后续地支撑力.当德军以闪电般地速度攻入苏联、苏联在三个月地时间内丢失了西部超过万平方公里地土地(这相当于英法两国国土面积之和地两倍)时,斯大林大大加速了重工业东迁地工作.到年下半年苏联从西部搬迁了个工业企业地设备和大量物资.年月,基本完成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地海沿岸地区企业地转移,第二阶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区企业.不少内迁企业平均不到两个月就在新址开始运转,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开工.到年夏,苏联完成了国民经济战争转轨,有家东迁地工厂和家新建工厂投产,东部地区工业产值地比重从年地%上升到%.年,苏联飞机年产量达到架,坦克辆,火炮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其中有近万辆在战争中被德军击毁)、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苏联强大地生产能力和英美地外援及时补充了这些损失.飞机生产方面地数字我们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战国地空军实力时已介绍过,数字超过万架之多.平均计算,苏联在苏德战争期间平均每年要生产出辆坦克、近万门火炮和迫击炮、架飞机,还不包括数量更为巨大地军用车辆、轻装备、弹药等必要地军需物资,毫无疑问,这个数据反映出了苏联非常强大地工业生产能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年苏德双方在陆军主战装备方面地产量,两国地差距并不很明显,苏联方面地数量优势微弱,尤其是在坦克和飞机地数字上更是接近.这一现象表明德国地战时工业生产能力绝不在苏联之下,何况苏联取得地生产成绩还是建立在德国根本无法企及地资源优势和安全环境地基础上.德国生产出地装备由于燃料地匮乏和陷于瘫痪地交通无法大量运往战场发挥战斗力,而苏联则可以不受制约、最大限度地使用它地装备进行作战,这也是为什么在苏德战争地中后期,苏军投入到战场上地装备数量总要远远超过德军地主要原因之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三,英国地情况较为特殊,它是老牌地西方工业列强,拥有较强地工业制造能力.但是在二战期间地大部分时间里,英国地主要战场局限于海上和空中,因为它只需确保自己在海上和空中地相对优势,就可以自保,因此其工业生产地重心自然倾向于海空装备方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年月登陆意大利以前),英国对德作战地陆上战场仅限于北非,而北非对德国来讲只是个很次要地战区,德国投入到这个战场上地兵力非常有限(大部分时间里只有个不整齐地师),所以英军地陆上压力较小,陆军装备地需求量不是特别大,其生产在三军装备生产计划中并不占有优先地位置.总地来讲,英国具有很强地工业生产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严重依赖于海外资源地大量输入,在这方面,来自美国地援助和英帝国众多海外殖民地地贡献是不容忽视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四,日本在二战中表现出来地工业生产能力只能算是中等水平,这须用比较地方式才能直观地体会到.譬如日本地飞机生产量只相当于美国地十分之一略强.数据显示:日本地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年地辆,而美国在年地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辆.年,日本只生产了门口径大于毫米地野战火炮和至毫米口径火炮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门.年,日本只生产了辆中型坦克(需要指出地是,二战中日本装备地主战坦克普遍轻薄,日本自己称为“中型坦克”地坦克实际上只相当于其他主要交战国地轻型坦克,譬如日本在战争期间生产装备并投入实战使用地最重地坦克不过吨重,而同期德美苏英等国地中型坦克全重都已超过吨,而像德国装备地“豹”式中型坦克全重甚至已经超过吨)和辆轻型坦克,而美国却生产了辆中型坦克和辆轻型坦克.海军装备地生产量对比前面已经介绍过.总体来看,日本地国防工业生产重心侧重于海军,其空军和陆军地装备生产能力相对较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最致命地是,日本比德国还缺乏资源,几乎所有地战略物资均要依靠进口.一旦日本失去制海权,其海外原料地输入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到了战争地后期,原料地输入几乎完全断绝),这将直接影响到军工生产能否维持下去.日本地整体国防工业基础与美、英、德、苏相比本来就存在着差距,自然资源状况也不及上述四国,因此战时地日本虽全力生产,也无力改变战场态势.当美国人掌握了太平洋战场上地绝对制海权和制空权后,日本地工业体系便在严酷地封锁和令人窒息地战略轰炸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至于中国,总体来说,比起上述几个现代国家,我们当时只能算是近现代国家!中国战前人口约亿人,超过日本倍多.但当时铁地年生产量不足万吨、钢地年生产量不足千吨,仅有很小地军火工业生产能力,可以生产少量步兵武器、小口径迫击炮、小型艇船等较小型武器装备,根本无法满足战争对武器装备地需求.大型武器装备如飞机、火炮、坦克、机动车辆、舰艇等都不能制造,完全依靠向外国购买. “七七事变”爆发时,掌握全国政权地国民党政府军事力量计有陆军步骑兵个师、个旅、海军舰艇万余吨、空军飞机余架.国民党政府地总兵力约多万人,但内部矛盾很多.政府军每师编制万余人、步骑枪余支、轻重机枪余挺、火炮门. 在抗战时期,国民党方面地主要弹药装备地最高年产量为:步枪支,机枪挺,迫击炮门,步枪子弹发,山野炮弹发,迫击炮弹发,手榴弹枚,炮可月产门,炮弹月产万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美国战后驱逐舰简史本文是根据资料整理而成,如有遗漏和不准确之处请指出。
美国战后的分类很多,有DD,DDG,驱逐领舰之分。
这里不区分了。
另外,像基德,其实就是斯普鲁恩斯的基础上发展的加强防空能力的版本。
但是还是将其作为两型。
看看差距其实还是很大的,不知道咱们的112,113除了电子设备,比亚当斯这样的能强多少。
1. 福雷斯特·谢尔曼”级是美国二战后设计的第一代驱逐舰,主要为执行反潜任务而设计,在外形布局上仍与二战末期的“基林”级相似。
该级共建造了18艘,其中后7艘(DD-945—951)原本定为“赫尔”级,但它们在服役后被统归为“福雷斯特·谢尔曼”级,但这7艘舰不同于前几艘之处是其上层建筑全部采用铝合金材料,以减轻重量和增加稳定性。
随着形势的需要,该级中的4艘舰于60年代后期被改装成导弹驱逐舰,称“德凯特”级,另有6艘舰在70年代初被改装成反潜驱逐舰。
进入80年代后,该级舰的主机存在严重的维修问题,于是海军当局在1983年一下子就淘汰了17艘。
现有3艘“福雷斯特·谢尔曼”级驱逐舰作为纪念舰保存下来,其余舰均已解体或等待解体。
标准排水量:2750吨(原“赫尔”级的7艘为2850吨);满载排水量:3950吨(原“赫尔”级的7艘为4050吨);主尺度:全长127.56米(原“赫尔”级的7艘为127.41米),全宽13.78米(原“赫尔”级的7艘为13.72米),吃水6.1—6.7米;航速:33节;舰员:319—332人;主炮:Mk.42单管127毫米炮3座;鱼雷:Mk.25固定式鱼雷发射管4具;防空兵器:Mk.34双联76毫米防空炮2座,机枪4挺;反潜兵器:Mk.15刺猬弹发射器2座。
雷达:SPS-40对空搜索雷达,SPS-10对海搜索雷达,SPG-35火控雷达,SPG-53炮瞄雷达;声纳:SQS-23舰壳式。
2 .孔茨级美国海军大型导弹驱逐舰,首制舰1957年开工建造,1958年下水,1960年服役,本级舰共10艘。
二战斯大林:中国没军事工业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全部中国海上力量不如一艘日舰?二战前夕,斯大林曾说过: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
这种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评判,听起来相当刺耳,却是中国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
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军备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较量中惊人地展现了出来。
“七七事变”中在卢沟桥与日军战斗的中国士兵。
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来决定。
且看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日本年产铜8.7万吨,中国700吨;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
也就是说,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无论国家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
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两万五千人,共有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五类,总吨位57608吨。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十二万七千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
其中作战军舰约77万吨。
包括航母4艘(近7万吨,总吨位,下同),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吨)。
还有练习舰、潜水母舰、布雷舰(艇)、海防舰、炮舰、水雷舰、扫雷舰数十艘,总吨位约13万吨,以及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配套舰艇。
中途岛海战的双方实力对比介绍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那么你了解中途岛海战的双方实力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中途岛海战的双方实力对比,希望能帮到你。
中途岛海战双方兵力还是有点差距。
美国在中途岛中派出的是两个特混舰队,分别是第十六和第十七舰队。
第十六舰队有两艘航空母舰,九艘驱逐舰,六艘巡洋舰。
第十七舰队有一艘航空母舰,五艘驱逐舰,两艘巡洋舰。
这两支舰队在中途岛海域潜伏,等待时机。
另外美军有十九艘潜艇在附近海域监视日本的动向。
日本投入战场的是联合舰队,一共被分为六个编队。
主力编队由山本五十六亲自指挥,麾下有一艘航空母舰,两艘水上飞机母舰,五十架水上飞机,七艘战列舰。
机动编队有四艘航空母舰,二百六十余艘舰载机,两艘战列舰和巡洋舰,主要负责空中支援。
北方编队有两艘航空母舰,八十二架舰载机,十架水上飞机,重巡洋舰三艘,运载部队两千人,负责佯攻。
登陆编队有一艘航空母舰,两艘水上母舰,四十架水上飞机,八艘重巡洋舰,运载人数达六千人,主要负责登陆中途岛。
还有侦察编队,负责建立潜艇警戒线。
另外有二百余架飞机负责空中侦察。
这就是中途岛海战双方兵力。
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军只损失了一架航空母舰,一百余架飞机。
而日本损失了四艘航空母舰,阵亡了几百名飞行员和三千余名船员。
这场战役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双方航母的实力。
日本损失了好几艘航空母舰,自此在太平洋战场处于被动局面。
中途岛海战哪一方赢了中途岛海战哪一方赢了?在付出惨烈的代价后,美国赢了。
但是美军没有白白牺牲军事装备和人员,他们让日本付出了惨烈十倍的代价。
日本不仅损失了大型航空母舰和飞机等军事设备,人员伤亡也非常惨重,总共阵亡了约四千人。
在中途岛海战过后,太平洋战场上的局势发生了很大逆转。
日本转攻为守。
在海战开始前,美军截获了日军高级军官之间的电报,并破解了其中密码。
美军早就知道日本攻击中途岛的具体方案,为此做了充分准备。
凌晨,日本发动了第一波攻击,108架舰载机攻击中途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二战”前和“二战”时期日军兵力规模考略张箭张堂贵(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作为“二战”中法西斯轴心国之一的日本,其军队近代化始于明治维新。
最初日本军队规模和实力都相当弱小。
但随后为适应对外侵略战争的需要而制订军备发展计划不断加强军事实力。
经短暂的1920年代裁军,1930年代日本开始疯狂地对外侵略。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已经在筹划大规模的军备扩充。
全面侵华战争中军队的巨大消耗迫使日本加强极权统治以补充军备。
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军事实力已经可以匹敌西方列强在远东的军力总和。
随后日军在各个战场遭受巨大失败,到1944年底其战舰、飞机已损失绝大部分。
1945年日本试图进行“本土决战”,至战败投降时仍维持着数量庞大的兵队,总兵力达到700多万人。
关键词:“二战”;日军;兵力;军备中图分类号:K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29(2019)03-0019-07doi:10.19742/ki.50-1164//.19030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争,国内外相关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
西方有关“二战”的著作大多较重视欧洲战场,尤其是本国的贡献[1]%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同样对日本在亚太的战争有较高的学术兴趣,尤其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研究⑷50-1。
但相对来说,国内外对日本自30年代以来侵略战争的总体研究较少,对日本军队兵力的历时性和整体性变化的论述则更加缺乏%而历时性、整体性的考察又对具体衡量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和影响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尝试以几个时间段来考察日军的兵力规模历时性、整体性的变化,以便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二战”中的日军兵力消长、东方战场的地位和大战本身%一、明治维新至1920年代末日本军队的发展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没有统一的国家军队,明治政府成立时也并没有自己的军队,而是各藩组织的联军%成立后不久,设立了“海陆军课”作为管辖军事的中央机构,但实际其下并无管辖的军队[3]24% 1871年明治政府召集萨、长、土三藩约1万人的军队组成“御亲兵”,并随后进行“废藩置县”的改革,藩主的兵权被取消,兵权这才开始统一到中央政府%虽然1873年日本发布征兵令,但却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遍兵役制”,其时兵力仅有15000余人%随着对兵役制度的改革和军备扩充,到甲午战争开收稿日期:2019-03-10作者简介:张箭(1955—),男,四川成都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世界史%张堂贵(1995-),男,江西鄱阳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基金项目冲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四川大学学科前沿与学术创新项目(skqy201215,skzd201404);四川大学“区域历史与边疆学”一流学科群建设项目(无编号)%战前夕日本陆军拥有7个师团共计12万人[4]23'61%到了日俄战争前夕,日本陆军扩充至拥有13个常备师团的19万余人的军队⑸93,107%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之时,日本陆军已扩充到拥有19个常备师团约25万人%1915年又增设两个师团常驻朝鲜,总数达到21个常备师团约28万人[3]178-181,238%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后,日本已不满足于防御,而要扩充陆军以满足其扩张的野心%1907年制定《国防方针》,确定平时25个师团,战时50个师团的计划%但日本的财政和适役人口根本维持不了如此规模庞大的军队, 1918年修改《国防方针》,规定维持平时21个战时40个师团的兵力⑸152%日本实际上也基本实现了这一计划%其陆军规模虽然不小,但军事装备技术仍旧落后于西方%为此1922年至1925年进行了三次裁军以加强军事技术和装备,日本陆军常备力量缩减至17个师团,约20万人,但新设了装甲、飞行、高射炮等部队⑻235-41%此后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才开始筹备新的扩充计划%明治维新之初,海军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军种,而是作为陆军的附属力量,统一在“海陆军课”(后改“兵部省”)的统辖下%1872年“兵部省”分为“陆军省”和“海军省”,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海军成立了⑷6-。
德国海军舰艇发展及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限制德国海军重新崛起。
在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塞和》》中,规定德国不准建造和拥有战列舰,只允许装备1万吨级以下巡洋舰6艘,6000吨级以下巡洋舰6艘,900吨级以下驱逐舰12艘,禁止装备作战飞机,潜艇和航母。
且条约还规定了替代舰必须在旧舰下水20年后才能建造,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50毫米等苛刻的条件。
这些条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德国海军只能是一直地区性的海上力量。
一战后,由于大量军舰被销毁和自沉,使得当时德国海军无一艘可以作战的军舰。
心有不甘的德国人想尽办法突破条约限制,企图重振德国海上雄风。
1920年,英国允许德国建造一艘不超过6000吨的巡洋舰。
于是德国把握机会,于1921年12月8日动工建造“埃姆登”号巡洋舰,1925年10月25日服役。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的一些旧舰下水时间超过了20年,按照条约规定可以建造替代舰。
为此德国先建造3艘6000吨级的巡洋舰。
1926年4月14日,“柯尼斯堡”级巡洋舰动工建造,首舰“柯尼斯堡”号于1929年4月17日服役;二号艘“卡尔斯鲁厄”号于1926年7月24日动工,1929年11月6 日服役;三号舰“科隆”号于1926年8月7日动工,1930年1月15日服役。
1928年4月4日,德国又开工建造了“莱比锡”号巡洋舰,改建属于“柯尼斯堡”级改型。
于1931年10月8日服役。
1926年,一种防护能力及火力较强的战列巡洋舰方案出台,该舰舰型采用高干舷平甲板,装甲可以抵御英国重巡203毫米主炮的攻击;内部广泛采用隔舱划设计,最大限度的减少战斗损伤。
最后该方案得到通过,被称为“德意志”级战列巡洋舰。
让德国人脸上挂不住的是,该型战列巡洋舰第一次参加战都就碰了一鼻子会。
1936年,“德意志”号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同年9月在为西班牙判军的运输船队护航时被西班牙政府军的“贾米一世”号战列舰的305毫米主炮击中一发炮弹,数名水兵阵亡。
二战德国海军的“悲剧”一提起二战中的德国海军,我们马上就可以想到“狼群”战术,在大海上游弋寻找自己的“猎物”,还有那“幽灵”般的装甲袭击舰,时刻准备着对敌人发动袭击,我们也可以提出大量的U艇王牌:京特?魏茨恩、约阿希姆?舍普克、奥托?克雷齐默尔、还有大量有名的水面舰艇:德意志号、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还有“狼王”卡尔?邓尼茨,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舰长汉斯?朗司多夫、德意志号舰长保罗?文纳克……但我们仅仅看到无数的王牌和优秀的将领却没有看到德国海军的”硬伤“,也就是这些硬伤才导致了德国海军的”悲剧“命运。
在海军作战学说中,基本分为三大学说,分别是:海上基地打击学说、存在舰队学说和航路截断学说。
他们的代表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和德国。
海上基地打击学说能够产生优良的航母集群,是典型的攻击型海军;存在舰队学说能够产生大量的优秀的中小水面舰艇,主要是防御性海军;航路截断学说简单说来就是海上破交战,能够产生优良的水下舰艇。
在二战中,各种兵种大量融合,协同作战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单独的军种很难完成作战任务,尤其是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得海战已经不在是巨舰大炮的时代,战列舰已经成为了过去,尤其是美日“马里亚那”海战更是成为了战列舰的“悲歌”,在超视距战和海军航空兵的应用已经成为了海战的主流,仅仅依靠一种单一的作战学说和单一军种,已经很难适应当时的环境,而德国海军恰恰就是拥有这样的“硬伤”!其实也不能怨德国海军,而是德国海军其独特性导致的。
由地理上看,德国处于欧洲十字路口上,两面皆有强敌,这就导致了德国军事学说一直领先于各国,而且以陆军为主,海军一直是不受重视的军种,唯一相对强大的时期应该是一战中的“公海舰队”。
1935年英德两国签定了《英德海军协定》,规定德国舰队总吨位不得超过英国35%,德国潜艇吨位不得超过英国45%,这实际上就把《凡尔塞和约》的束缚解除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终于可以打造一只“公海舰队”了,重温帝国的海洋之梦。
海军的发展历程海军作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古代海军起源,到现代强大的现代海军,海军的发展凝聚了人类智慧和创新精神。
古代海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
当时的海军主要是以木质船只为主,配备简单的船帆和桨,用于贸易和战争。
最早的海战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的爱琴海地区,当时的迈锡尼人和特洛伊人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海战。
古代希腊和罗马帝国的海军也发展得相当成熟,成为地中海地区的海上霸权。
中世纪时期,欧洲的海军逐渐发展壮大。
尤其是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基督教国家的海军成为重要的作战力量。
同时,亚洲的宋朝和元朝也建立了强大的海军,用以保护海上贸易和海岸线安全。
16世纪伴随着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海军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们在他们的船上探索未知的海域,为后来的海军战略研究提供了基础。
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是海军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她下令建造了大量的战舰,打造了强大的英国舰队,带领英国走向了海上霸权。
18世纪是海军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帆船战舰时代。
各个国家相继建造了大量的战舰,特别是英国的皇家海军。
英国拥有强大的舰队,掌握了全球最大的殖民地帝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国家。
在美洲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海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保护了英国的海上贸易。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海军发展进入了一种新的形态。
蒸汽动力取代了风帆,铁甲舰替代了木质船只。
随后,火炮和鱼雷等新型武器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海军作战的方式。
这一时期的海军技术和战舰设计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叶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海军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海军战舰的规模和火力不断提升,潜艇和航空母舰的出现对海军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的海军积极参与战争,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海战。
进入21世纪,海军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化技术对海军战舰的研发和作战指挥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同国家的海军单位使用了不同的前缀符号来表示其类型和职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二战期间海军单位前缀符号:
1. HMS: 英国皇家海军(Her Majesty's Ship)
2. USS: 美国海军(United States Ship)
3. HMAS: 澳大利亚皇家海军(Her Majesty's Australian Ship)
4. DKM: 德国海军(Deutsche Kriegsmarine)
5. IJN: 日本海军(Imperial Japanese Navy)
6. RM: 意大利皇家海军(Regia Marina)
7. KMS: 荷兰皇家海军(Koninklijke Marine)
8. RFS: 苏联红旗海军(Red Fleet of the Soviet Union)
这些前缀符号通常会出现在舰艇的名称前,以表示所属国家和海军单位的身份。
此外,有些国家还使用了特定的符号来表示舰艇的类型,如:
1. BB: 战列舰(Battleship)
2. CV: 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
3. DD: 驱逐舰(Destroyer)
4. SS: 潜艇(Submarine)
5. CA: 重型巡洋舰(Heavy Cruiser)
6. CL: 轻型巡洋舰(Light Cruiser)
7. AP: 运输舰(Transport Ship)
这些符号帮助人们快速识别和辨别不同类型的海军单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符号或缩写,因此在具体研究和了解某个国家的海军时,最好参考该国的相关文献和资料以确保准确性。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中日两国1937年之国力比较表类别 \ 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国土总面积1142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7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1 : 1人口总数 4.6 亿 0.9 亿 5 : 1工业总量 13.6 亿美元 (占GDP 10%) 60 亿美元 (占GDP 80%) 1 : 4钢铁总产量 4 万吨 380 万吨 1 : 145煤年产量 2800 万吨 (其中外资企业占55%) 5070 万吨 1 : 2石油年产量 1.31 万吨 169 万吨 1 : 129铜年产量 0.07 万吨 8.7 万吨 1: 121飞机年产量基本无生产能力 1580 架 /大口径火炮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744 门 /坦克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330 辆 /汽车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9500 辆 (设备能力为年产30000辆) /年造船业能力不详 47.32 万吨 /年造舰能力仅能生产少量小型舰艇 5.3 万吨乱曰: 中国自清末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给日本后,国势大衰。
民国建立之后又是军阀混战,发展缓慢。
至抗战军兴以前,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国。
而日本自从在甲午战争中大胜中国,得到了清廷巨额赔款以后,国势大增。
至1937年,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国。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国力根本就不是在一个数量级上。
诺大的中国在当时与撮尔倭国的差距之大,今天想来,也令人汗颜。
类别\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军事工业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尚不能生产。
飞机和舰艇虽已生产出少量产品,但主要部件仍需进口。
无批量生产能力,按战时标准,实际上等于不能生产。
仅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
工业门类齐全,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飞机,舰艇均可生产研发,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等的年生产能力,完全满足进行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差距太大陆军步兵182个师又是6个旅,骑兵9个师又6个旅,炮兵4个旅又二十个独立团极其他少量特种部队(其中40个师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生为军官而组建的部队,训练与装备较其它部队为好)。
太平洋战争前美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41年太平洋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90亿美元,美国是2000多亿美元。
日本年产钢 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美国产钢3300多万吨,工业潜力再开展前却没有激活.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近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
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1、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2、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3、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4、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
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
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
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
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
‘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
美国太平洋舰队:【战列舰】
·佛罗里达级:佛罗里达号BB30、犹它号BB31/AG-16
·怀俄明级:怀俄明号BB32、阿肯色号BB33
·纽约级:纽约号BB34、得克萨斯号BB35
·内华达级:内华达号、俄克拉荷马号
·宾夕法尼亚级:宾夕法尼亚号、亚利桑纳号
·新墨西哥级:新墨西哥号BB40、密西西比号BB41、爱达荷号BB42
·田纳西级:田纳西号、加利福尼亚号
·科罗拉多级:科罗拉多号、马里兰号、西弗吉尼亚号
战争时期建造:
·北卡罗来纳级:北卡罗来纳号、华盛顿号(3.6-4.6万吨)
·南达科它级:南达科他号、印第安那号、麻萨诸塞号、阿拉巴马号(3.6-4.6万吨)·衣阿华级:衣阿华号、新泽西号、密苏里号、威斯康星号(4.5-5.5万吨)
【舰队航空母舰】
·兰利号(CV-1)
·列克星敦级:列克星顿号(CV-2)、萨拉托加号(CV-3)(3.8-4.3万吨)
·突击者号(CV-4)
·约克敦级:约克敦号(CV-5)、企业号(CV-6)、大黄蜂号(CV-8)(2.0-2.5万吨)·黄蜂号(CV-7)
战争时期建造:
·埃塞克斯级:共24艘(3.1-3.7万吨)
·独立级:CVL22-CVL30,共9艘
·塞班级:CVL48-CVL49,共2艘
·中途岛级:CVB41-CVB43,共三艘(4.5-5.9万吨)
【护航航空母舰】
·长岛号(A VG-1)| 军马号(A VG-30)
·桑加蒙级:ACV26-29,共4艘
战争时期建造:
·博格/威廉亲王级(共40余艘,美海军留用11艘)
·卡萨布兰卡级:ACV55-57,CVE58-104,共50艘
·科芒斯曼特湾级:CVE105-123,共19艘
【重巡洋舰】
·彭萨科拉级:彭萨科拉号(1930)、盐湖城号(1929)
·北安普敦级(共6艘,1930-1931)
·波特兰级:波特兰号(1933)、印第安纳波利斯号(1932)
·新奥尔良级(共7艘,1934-1937)
·威奇塔级:威奇塔号(1939)
·巴尔的摩级(14艘,1943-1946)
·阿拉斯加级:阿拉斯加号、关岛号(1944)
【轻巡洋舰】
·奥马哈级(共10艘,1923-1925)
·布鲁克林级(10艘,1935-1939)
·亚特兰大级(4艘,1941-1942)
·克利夫兰级(26艘,1942-1946)
·奥克兰级(7艘,1942-1946)
1939年以前巡洋舰:18+20=38
【驱逐舰】
·弗莱彻级:(共175艘)
·桑普森级、考德威尔级、威克斯级、克莱姆森级、法拉格特级、·波特级、马汉级、格里德利级、索墨斯级、邓拉普级、贝纳姆级·西姆斯级、本森级、格立夫斯级、艾伦·萨姆纳级、基林级
【护航驱逐舰】
·埃瓦茨级、巴克利级、坎农级、埃德索尔级
·拉德罗级、约翰·巴特勒级
日本联合舰队:【战列舰】
·扶桑级:扶桑号、山城号| 伊势级:伊势号、日向号
·长门级:长门号、陆奥号| 大和级:大和号、武藏号
·金刚级:金刚号、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
【舰队航空母舰】
·赤城号、加贺号
·苍龙级:苍龙号、飞龙号| 翔鹤级:翔鹤号、瑞鹤号
·飞鹰级:飞鹰号、隼鹰号| 大凤号、信浓号
·云龙级: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
【轻型航空母舰】
·凤翔号、龙骧号、龙凤号
·瑞凤级:瑞凤号、翔凤号
·千岁级:千岁号、千代田
【护航航空母舰】
·神鹰号、海鹰号
·大鹰级:大鹰号、云鹰号、冲鹰号
【水上飞机母舰】
·若宫号、能登吕号、日进号
·瑞穗号、秋津洲号、神威号
【重巡洋舰】
·古鹰级:古鹰号、加古号、青叶号、衣笠号
·妙高级:妙高号、那智号、羽黑号、足柄号
·高雄级:高雄号、爱宕号、鸟海号、摩耶号
·最上级:最上号、三隈号、铃谷号、熊野号
·利根级:利根号、筑摩号
【轻巡洋舰】
·天龙级:天龙、龙田(1919)
·球磨级:球磨、多摩、木曾、
大井、北上(1920-1921)
·长良级:长良、五十铃、名取、
由良、鬼怒、阿武隈(1922-1925)
·夕张级:夕张(1923)
·川内级:川内、神通、那珂(1924-1925)
·香取级:香取、鹿岛、香椎
·阿贺野级:阿贺野、能代、矢矧、酒勾(1942-1944)
·大淀级:大淀(1943)
【驱逐舰】
·峯风级(1919-1922)、神风级(1922-1924)
·睦月级(1925-1927)、吹雪级(1928-1931)
·晓级(1931-1932)、初春级(1933-1935)
·白露级(1936-1937)、朝潮级(1937-1939)
·阳炎级(1939-1941)、岛风级(1943)
·夕云级(1941-1944)、秋月级(1942-1945)
·松级(1944-1945)
【潜艇】
·巡潜1型、巡潜3型
·巡潜甲型、巡潜乙型、巡潜丙型
·海大3型、海大6型、海大7型
·伊-201型
·伊—400型潜水航空母舰
美国海军
二战开始时(1939年)
美国海军是345艘143万吨。
战列舰17艘、航空母舰8艘、重巡洋舰18艘、轻巡洋舰19艘、驱逐舰165艘、潜艇106艘,
其中太平洋舰队为战列舰9艘、航空母舰3艘、重巡洋舰12艘、轻巡洋舰9艘、驱逐舰67艘、潜艇12艘。
面对联合舰队已经明显兵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