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景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酒驾肇事案件的类型化及其司法认定作者:俞小海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0年第05期近年来,以“孙伟铭案”、“张明宝案”、“黎景全案”和“王卫斌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酒驾肇事引发恶性交通案件在我国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这些酒驾肇事案件的刑法定性问题也成为民众和学界关注的焦点。
以“孙伟铭案”为例,成都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孙伟铭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9年7月22日以(2009)成刑初字第158号刑事判决,认定被告人孙伟铭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宣判后,孙伟铭提出上诉。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09年9月8日作出(2009)川刑终字第690号刑事判决,认定被告人孙伟铭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在对孙伟铭案件讨论和处理过程中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是交通肇事罪,第二种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由此也引发了对酒驾肇事定性为交通肇事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争议。
如有人认为,“对这类案件的准确定性,应当着重考察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具有过于自信的过失,还是间接故意,从而公正地认定为是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抑或是交通肇事罪。
因此,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实质区别就成为核心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认识和意志因素出发,对这两种罪过进行考察。
”[2]按照这一思路,根据行为人主观罪过的不同,对于酒驾肇事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定性。
一、酒驾肇事案件刑法定性的困境及反思应当承认,目前学界有关酒驾肇事行为讨论的观点分歧均是在考虑了酒驾肇事人主观罪过的基础上产生的。
学界几乎没有争议地认为解决酒驾肇事行为的定罪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两种主观心态。
而关于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由于驾车者通常对于违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持否定的态度,醉酒驾车者对于肇事发生的危害后果也往往是持过失的主观罪过。
李启铭醉酒驾驶致人死伤案之我见作者:阮齐林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1年第04期本文案例启示:醉酒驾驶致人死伤,只要对致人死伤结果不具有故意,应认定为交通肇事罪,达到故意程度的,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基本案情]某晚,李启铭饮酒后驾车在河北大学生活区道路上从后面将同向结伴并行的两名大学生撞倒。
之后,李继续驾驶将乘车人送到生活区校舍附近后原路返回,被门卫拦下带至警卫室。
经查证,李启铭是醉酒驾驶,且车速超过该校区时速5公里的限速。
被撞二人一人死亡一人轻伤。
李启铭负事故全责。
我认为李启明醉酒驾驶致人死伤案,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理由如下:一、醉酒驾驶致人死伤。
只要对致人死伤结果不具有故意的,应认定为交通肇事罪从法律规定看,醉酒驾驶致人死伤是交通违法和交通肇事常规类型。
《刑法》第133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就包括“醉酒驾驶”的情形,但构成交通肇事罪以造成死伤结果为要件。
可见,醉酒驾驶致人死伤是《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的常规涵盖范围。
在司法上,醉酒驾驶或醉酒驾驶致人死伤的,按交通违章行为或交通肇事罪处罚是常规,已成为司法惯例。
“据公安机关统计1998年,全国共发生5075起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案件,造成2363人死亡;2008年,发生7518起,死亡3060人;2009年1月至8月,共发生3206起,造成1302人死亡,其中,酒后驾车肇事2162起,造成893人死亡;醉酒驾车肇事1044起,造成409人死亡”。
这些官方发布的、成千上万的醉酒驾驶致人死伤案,基本都是以交通违章或交通肇事罪定性处罚的。
这里的“基本都是”概率极高,只是没有能够达到“无一例外”的程度而已。
按照生活经验,人们驾驶汽车是为了享受交通便利或者兜风乐趣,没有特别的原因,对发生交通事故都持排斥态度,没有人乐意发生交通事故。
循此人之常情,即使是醉酒驾驶致人死伤,没有特别的事由,一般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酒后驾车撞伤人怎么处罚酒驾已经成为中国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
那么你知道在我国酒后驾车撞伤人是怎么处罚的吗?接下来就跟着店铺一起去看看酒后驾车撞伤人的处罚标准吧!酒后驾车撞伤人的处罚标准酒后驾车本身就是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
如果酒后驾车,直接撞死人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酒后驾车,直接撞死人,并有逃逸行为的,处3-7年有期徒刑。
如果酒后驾车,撞人至重伤后逃逸,导致当事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如果酒后驾车,撞人至重伤,医治后死亡的,处3年以下有期或者拘役。
如果有律师介入,在量刑及取证方面,能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酒驾撞车是否会判刑酒驾不一定都构成犯罪,只有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时才会构成犯罪,酒驾撞车构成犯罪才会被判刑。
醉驾是一种行为,“醉驾”这两个字并不是一个罪名。
有醉驾行为可能构成三种犯罪:1、危险驾驶,依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规定,只要在道路上行驶时属于醉酒,就构成此罪,无论是否发生了交通事故,都构成此罪。
此罪可判处拘役和罚金。
此罪的刑罚是很轻的。
2、交通肇事罪酒。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醉酒驾驶已经违反了交通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3、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依据最高法院的意见和司法权威的发布(最高法院公布的两起醉酒驾驶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孙伟铭案、黎景全案都是醉酒发生事故后在逃逸才构成此罪),酒后行驶发生了交通事故若没有逃逸行为,积极配合交警部门处理交通事故,没有将多数人人身财产安全置于不顾,只是普通的交通肇事,但若酒后行驶在发生了交通事故后,仍高速行驶驾车逃逸,放任危害公共安全的结果发生,其逃逸行为已经危害了不特定人的公共安全,将行人、其他机动车辆或非机动车的安全置于不顾,以涉嫌危害公共安全,应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被告人黎景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 被告人黎景全,男,汉族,1964年4月30日生于广东省佛山市,初中文化,佛山市个体运输司机。
1981年12月11日因犯抢劫罪、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
2006年9月17日因本案被刑事拘留,同月28日被逮捕。
2006年9月16日18时50分许,被告人黎景全大量饮酒后,驾驶车牌号为粤A1J374的面包车由南向北行驶至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盐步碧华村新路治安亭附近路段时,从后面将骑自行车的被害人李洁霞及其搭乘的儿子陈柏宇撞倒,致陈柏宇经伤。
撞人后,黎景全继续开车前行,撞坏治安亭前的铁闸及旁边的柱子,又掉头由北往南向穗盐路方向快速行驶,车轮被卡在路边花地上。
被害人梁锡全(系黎景全的好友)及其他村民上前救助伤者并劝阻黎景全,黎景全加大油门驾车冲出花地,碾过李洁霞后撞倒梁锡全,致李洁霞、梁锡全死亡。
黎景全驾车驶出路面外被治安队员及民警抓获。
经检验,黎景全案发时血液中检出乙醇成分,含量为369.9毫克/100毫升。
被告人黎景全在医院被约束至酒醒后,对作案具体过程无记忆,当得知自己撞死二人、撞伤一人时,十分懊悔。
虽然其收入微薄,家庭生活困难,但仍多次表示要积极赔偿被害人亲属的经济损失。
广东省佛山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黎景全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向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7年2月7日以(2007)佛刑一初字第1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认定被告人黎景全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宣判后,黎景全提出上诉。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08年9月17日以(2007)粤高法刑一终字第131号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认为,被告人黎景全酒后驾车撞倒他人后,仍继续驾驶,冲撞人群,其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黎景全醉酒驾车撞人,致二人死亡、一人轻伤,犯罪情节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惩处。
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内容摘要: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要客观分析肇事者的主观心态。
如果对危害不特定多数人及财产的主观心态为过失则构成交通肇事罪,为间接故意则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没有认识到会发生社会危害结果或者认识到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而实施其行为的,说明其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主观心态属于过失;为了实现其他某种目的,明知会发生车祸仍然实施的,说明其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应为间接故意。
关键词: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失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数量和驾驶员人数的迅猛增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生交通事故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每年平均共发生各类交通事故约50多万起,交通肇事犯罪已由过去的普通过失犯罪成为多发性、常见性犯罪。
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几起酒驾重大交通事故案,肇事者被人民法院判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罪,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正确界定肇事者的罪责,对于有效预防和遏制重大交通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犯罪主体分析刑法对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体并没有限制性规定,故这两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这两罪的犯罪主体。
(一)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人员为主,也包括非交通运输人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从事交通运输人员或者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33条规定处罚。
可见,只要行为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并且导致了交通事故发生,就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
比如在乡间公路行走的贾某,由于发泄私愤,向路过此处一辆货车的挡风玻璃投掷石块,司机为躲避袭击将一妇女撞到致死。
贾某因违反关于行人不得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其他行为的规定,导致了重大交通事故,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主体,应当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孙某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文章属性•【案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案号】(2009)川刑终字第690号•【审理法院】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程序】二审•【裁判时间】2009.09.08裁判规则要严格按照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来认定醉酒驾车肇事行为的性质。
醉酒驾车客观上表现为醉酒驾车,造成他人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危害了公共交通安全,同时符合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征。
当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是故意,则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如果是过失,则以交通肇事罪定罪。
正文孙某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09)川刑终字第690号原公诉机关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检察院。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孙某某。
2008年12月15日因涉嫌犯交通肇事罪被刑事拘留,同月26日因涉嫌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逮捕。
现羁押于成都市看守所。
辩护人施杰,四川鼎立律师事务所律师。
辩护人陈红,四川鼎立律师事务所律师。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检察院指控原审被告人孙某某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一案,于2009年7月22日作出(2009)成刑初字第158号刑事判决。
原审被告人孙某某不服,提出上诉。
本院于2009年8月4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9年9月4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指派代理检察员陈王莉、王敏眉出庭履行职务。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孙某某及其辩护人施杰、陈红到庭参加诉讼。
合议庭评议后,审判委员会进行了讨论并作出决定。
现已审理终结。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认定:被告人孙某某于2008年5月购买车牌号为川A43K66的别克牌轿车后,长期无证驾驶,并有多次交通违法记录。
2008年12月14日16时许,孙某某醉酒驾驶该车从成都市成华区万年场“四方阁”酒楼送其父母去火车北站后,又继续驾车沿成龙路前往龙泉驿区。
17时许,孙某某驾车在成龙路“蓝谷地”路口从后面撞上正常行驶的川A9T332比亚迪轿车尾部后继续向龙泉驿方向高速行驶,行至成龙路“卓锦城”路段时,越过道路中心双实线,猛烈冲撞对面正常行驶的川AUZ872长安奔奔轿车,接着又先后撞上川AK1769长安奥拓轿车、川AVD241福特轿车、川AMC337奇瑞QQ轿车。
醉驾致人伤亡行为的定性问题——以李彬交通肇事案为切入点胡娅君摘要:醉酒驾驶机动车在公共道路上行驶,造成人员伤亡的行为,在定罪时经常会陷入是否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的争论中。
基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用刑法规制此类行为时应当减少公众舆论对司法正义的影响,避免以刑制罪的结果倾向,从主客观方面把握该罪的构成要件,防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此类行为上的扩张使用。
关键词:危险方法;公共安全;醉驾;致人伤亡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4-0086-04近日在阅读《刑事审判参考》和《刑事法判解》时,笔者发现二者各自刊登了关于李彬交通肇事案的分析。
前者刊登了李彬案二审法官适用交通肇事罪的裁判理由[1],后者载有本案检察官对该案应当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理由阐述[2]。
两者不同时空的针锋对决让人疑惑对于这样的醉酒驾驶致人伤亡的行为应当如何准确定性?本文将以李彬案为切入点,在分析该案客观行为和主观罪过的基础上,讨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规制此类行为是否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问题,并进一步讨论该罪名在此类行为中的限制适用。
一、案情及问题的提出2013年9月23日晚,被告人李彬与朋友聚会饮酒后执意驾车出行,超速经过当地第七中学门口路段,撞飞刚下晚自习的学生张某。
事后李彬拨打120并自动投案。
经交警鉴定,其血液酒精含量227.1mg/100ml,负此次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
本案直接引发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
法检双方的主要争议点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是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问题之二是如何理解危险方法的同质性?醉酒驾驶致人伤亡的行为是否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方法?问题之三是由此案引申出去,若行为人撞人后继续行驶导致二次事故,造成多人伤亡的结果,又该如何定性这种行为?直接从严重后果推定行为的社会危险性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是否合理?连续冲撞行为能否简单分解为相同的冲撞行为,然后按照第一次冲撞行为的复数行为形式予以分析?以下笔者将逐一分析阐述这些问题。
案情:2008年12月14日,孙伟铭醉酒驾驶汽车造成重大交通事故,致4人死亡,1人重伤。
2009年7月23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孙伟铭死刑,9月8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孙伟铭无期徒刑。
影响力:汽车时代交通肇事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第一大杀手,严惩交通肇事,对严重交通肇事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论附和了社会上多数人的心理需要。
此案是我国首次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对交通肇事责任人进行刑事处罚,无疑具有制度性的意义。
孙伟铭案始末/图 添加日期:2009-09-15 16:19:00 来源:拍案综合【大中小】孙伟铭活了下来!听到宣判,他当庭大哭。
无期徒刑相比死刑而言,更能让其充分明白醉驾的惨重后果,其教育意义远比一枪毙了他深远、深刻。
鲜活的生命走了,活着的人还要好好地活着……9月4日,被告人孙伟铭在法庭上陈述今天上午8点30分,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孙伟铭案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第三审判法庭进行了二审宣判,维持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孙伟铭的定罪,撤消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孙伟铭的量刑部分。
被告人孙伟铭犯有用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成都电台新闻广播康沙)去年12月14日,孙伟铭无证醉驾一辆别克轿车,越过黄色双实线,先后撞向对面正常行驶的4辆轿车,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
今年7月23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孙伟铭的行为已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其死刑。
这是中国第一起因交通事故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而被判处死刑的案件。
附:孙伟铭案二审宣判书(全文)判决结果众表情:孙伟铭当庭大哭审判长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罪名成立,但其有真诚悔过表现,终审判决无期徒刑。
判决宣判后,孙伟铭当庭大哭。
孙伟铭妹妹非常不满宣判后,孙伟铭妹妹孙小媚表示对判决结果非常不满意。
她希望借媒体改变二审终审制。
孙小媚在现场说,应该修改二审终审制。
素材储备三则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0年第17期严惩醉酒驾车2009年9月8日,广东和四川两省分别对黎景全和孙伟铭醉酒驾车致死人命案作出终审判决,两省高级人民法院均判处两人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至此,两起在社会上反响强烈的“醉驾案”终于尘埃落定。
同一天,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在京就醉酒驾车犯罪的有关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今后,对醉酒驾车,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放任危害后果的扩大,造成重大伤亡,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115条第一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不难看出,广东和四川两省的“醉驾案”的定罪量刑,将成为今后此类案件审理的标杆性判例。
【点燃思维】短期内让公众戒酒是不现实的,但要人们“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还是容易做到的。
喝酒的理由千万条,而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条。
只有当驾车者自觉遵守法律、敬畏法律,并成为一种习惯后,才不至于以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换得汽车时代的到来。
【适用话题】代价法律意识尊重生命自觉自律公共安全别样的演奏会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没有鲜花,没有主持人,只有一位小提琴手和稀稀拉拉的观众。
这里是美国某机场的出租车等候区,这场音乐会只有30分钟。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正在倾情演奏的小提琴手是谁。
如果告诉你,你会吓一跳的!他是获得格莱美“交响乐团最佳独奏家”大奖的菲利普·昆特。
他怎么会在这里?这场音乐会不同以往,是昆特先生为了感谢一位名叫哈利勒的出租车司机而举办的。
他用他的音乐表达他的感谢。
他的琴,那把价值400万美元的小提琴,被他遗忘在哈利勒的出租车上。
这把琴是由著名意大利制琴师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1723年制作的,斯特拉迪瓦里被誉为历史上最著名制琴师之一,一生共制作了1000多件弦乐器,留存至今的只有600件。
当这把昂贵的、有着不同意义的琴被哈利勒送还到主人手里时,昆特情不自禁地双膝跪倒,泪流满面。
他对57岁的埃及移民、开了24年出租车的哈利勒说:“我一定会谢谢你。
(2009.9.9)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两起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被告人黎景全,男,汉族,1964年4月30日生于广东省佛山市,初中文化,佛山市个体运输司机,1981年12月11日因犯抢劫罪、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
2006年9月17日因本案被刑事拘留,同月28日被逮捕。
2006年9月16日18时50分许,被告人黎景全大量饮酒后,驾驶车牌为粤A1J374的面包车由南向北行驶至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盐步碧华村新路治安亭附近路段时,从后面将骑自行车的被害人李洁霞及其搭乘的儿子陈柏宇撞倒,致陈柏宇轻伤。
撞人后,黎景全继续开车前行,撞坏治安亭前的铁闸及旁边的柱子,又掉头由北往南向穗盐路方向快速行驶,车轮被卡在路边花地上。
被害人梁锡全(系黎景全的好友)及其他村民上前救助伤者并劝阻黎景全,黎景全加大油门驾车冲出花地,碾过李洁霞后撞倒梁锡全,致李洁霞、梁锡全死亡。
黎景全驾车驶出路面外被治安队员及民警抓获。
经检验,黎景全案发时血液中检出乙醇成分,含量为369.9毫克/100毫升。
被告人黎景全在医院被约束至酒醒后,对作案具体过程无记忆,当得知自己撞死二人、撞伤一人时,十分懊悔。
虽然其收入微薄,家庭生活困难,但仍多次表示要积极赔偿被害人亲属的经济损失。
佛山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黎景全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向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7年2月7日以(2007)佛刑一初字第1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认定被告人黎景全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宣判后,黎景全提出上诉。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08年9月17日以(2007)粤高法刑一终字第131号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认为,被告人黎景全酒后驾车冲撞人群,其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黎景全醉酒驾车撞人,致二人死亡、一人轻伤,犯罪情节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惩处。
黎景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案例分析案件来源:网上下载案件表述:被告人黎景全,男,汉族,1964年4月30日生于广东省佛山市,初中文化,佛山市个体运输司机,1981年12月11日因犯抢劫罪、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
2006年9月17日因本案被刑事拘留,同月28日被逮捕。
2006年9月16日18时50分许,被告人黎景全大量饮酒后,驾驶车牌为粤A1J374的面包车由南向北行驶至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盐步碧华村新路治安亭附近路段时,从后面将骑自行车的被害人李洁霞及其搭乘的儿子陈柏宇撞倒,致陈柏宇轻伤。
撞人后,黎景全继续开车前行,撞坏治安亭前的铁闸及旁边的柱子,又掉头由北往南向穗盐路方向快速行驶,车轮被卡在路边花地上。
被害人梁锡全(系黎景全的好友)及其他村民上前救助伤者并劝阻黎景全,黎景全加大油门驾车冲出花地,碾过李洁霞后撞倒梁锡全,致李洁霞、梁锡全死亡。
黎景全驾车驶出路面外被治安队员及民警抓获。
经检验,黎景全案发时血液中检出乙醇成分,含量为369.9毫克/100毫升。
被告人黎景全在医院被约束至酒醒后,对作案具体过程无记忆,当得知自己撞死二人、撞伤一人时,十分懊悔。
虽然其收入微薄,家庭生活困难,但仍多次表示要积极赔偿被害人亲属的经济损失。
佛山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黎景全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向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7年2月7日以(2007)佛刑一初字第1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认定被告人黎景全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宣判后,黎景全提出上诉。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08年9月17日以(2007)粤高法刑一终字第131号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认为,被告人黎景全酒后驾车冲撞人群,其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黎景全醉酒驾车撞人,致二人死亡、一人轻伤,犯罪情节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惩处。
鉴于黎景全是在严重醉酒状态下犯罪,属间接故意犯罪,与蓄意危害公共安全的直接故意犯罪有所区别;且其归案后认罪、悔罪态度较好,依法可不判处死刑。
第一审判决、第二审裁定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
审判程序合法。
但量刑不当。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的规定,裁定不核准被告人黎景全死刑,撤销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07)粤高法刑一终字第131号刑事裁定,发回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重审期间,与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同做了大量民事调解工作。
被告人黎景全的亲属倾其所有,筹集15万元赔偿被害方。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黎景全醉酒驾车撞倒李洁霞所骑自行车后,尚知道驾驶车辆掉头行驶;在车轮被路边花地卡住的情况下,知道将车辆驾驶回路面,说明其案发时具有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
但黎景全撞人后,置被撞人员于不顾,也不顾在车前对其进行劝阻和救助伤者的众多村民,仍继续驾车企图离开现场,撞向已倒地的李洁霞和救助群众梁锡全,致二人死亡,其主观上对在场人员伤亡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间接故意。
因此,其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黎景全犯罪的情节恶劣,后果严重。
但鉴于黎景全系间接故意犯罪,与蓄意危害公共安全的直接故意犯罪相比,主观恶性不是很深,人身危险性不是很大,应当有所区别;犯罪时处于严重醉酒状态,辨认和控制能力有所减弱;归案后认罪、悔罪态度较好,积极赔偿了被害方的经济损失,依法可从轻处罚。
据此,于2009年9月8日作出(2007)粤高法刑一终字第131-1号刑事判决,认定被告人黎景全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案例分析:本案主要触犯了交通肇事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一.交通肇事罪:本罪主要是指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由于违反交通运输规章制度,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为依法惩处交通肇事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将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从事交通运输人员或者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在分清事故责任的基础上,对于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条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五)严重超载驾驶的;(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第四条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一)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二)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第五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第六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第七条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第八条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和本解释的有关规定办理。
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辆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伤亡或者致使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二百三十三条等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三十万元至六十万元、六十万元至一百万元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条第(三)项的起点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第十二条审理盗窃案件,应当注意区分盗窃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四)在偷开机动车辆过程中发生交通肇事构成犯罪,又构成其他罪的,应当以交通肇事罪和其他罪实行数罪并罚。
(三)具有下列情节之一,并符合上述(一)或者(二)的规定,按照(一)或者(二)的规定从重处罚:1.犯交通肇事罪,畏罪潜逃,或有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或隐瞒事故真相,嫁祸于人的;2.酒后驾车的;3.非司机驾驶机动车辆的;4.驾驶无牌照车辆的;5.明知机动车辆关键部件失灵仍然驾驶的;6.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是一个独立的罪名,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各种不常见的危险方法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上发生的犯罪形式多种多样。
同一类型的犯罪,同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其具体的犯罪方式、方法也有多种。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犯罪分子还会变换新手法,出现新的犯罪形式。
本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险方法罗列出来。
本条在明确列举放火等四种常见的危险方法的同时,对其他不常见的危险方法作一概括性的规定,有利于运用刑法武器同各种形式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作斗争,保卫社会公共安全。
1、本罪的构成要件。
主体一般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非交通运输人员也可适用。
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侵犯的客体为交通运输的正常秩序和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水上、空中和城市的交通运输)的安全。
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违反交通运输的规章制度而引起人身伤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自行车、三轮车、人力车、畜力车、残疾人专用车等非机动车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按本罪论处。
3、本罪罪与非罪的界限,主要看行为人有无违章行为,造成了多大的危害后果,主观上有无过失,这种过失同发生的重大事故有无必然联系。
与破坏交通工具罪的区别,主要是看是否故意行为,是否故意破坏还在适用中的交通工具。
故意制造交通事故杀人的,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所谓其他危险方法,是指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之外的,但与上述危俭方法相当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方法。
这里的其他危险方法包括两层含义,(1)其他危险方法,是指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危险方法;(2)其他危险方法应理解为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的危险性相当的、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即这种危险方法一经实施就可能造成或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重大公私财产的毁损。
因此,司法实践中,对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既不能作无限制的扩大解释,也不能任意扩大其适用的范围。
也就是说,本法规定的其他危险方法是有限制的,而不是无所不包的。
只有行为人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采用的危险方法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的危险性相当,且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才能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
如某甲为报复社会,故意驾车冲撞行人,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其故意驾车撞人的危险程度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方法相当,因此,行为人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在客观上就构成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但是如果行为人所实施的危险方法的程度较小,尚不足以造成不特定多数人中毒伤亡等严重后果的,如出售霉变、生虫的糕点等,就不能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的危险方法相当或相类似,所以不能视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表现在:以私设电网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以制、输坏血危害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以开枪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认定:(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既然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在认定这种犯罪时,就必须严格掌握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定要件,不能盲目扩大解释,也不能任意缩小其范围,混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导致定罪不准,量刑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