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56 KB
- 文档页数:4
议论文教学教案教学活动设计活动名称:探索议论文写作活动目标:1. 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2. 掌握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步骤;3. 培养学生思辨和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1. 印制或准备电子版的议论文样本供学生参考;2. 准备PPT或白板,用于课堂展示;3. 提前为学生准备讨论的话题或论题;4. 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材料和笔记。
活动流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PPT或白板展示一篇议论文的开头部分,让学生猜测文章的主题并简要描述。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导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议论文?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会写议论文?2. 提供议论文样本(10分钟)- 分发或展示一篇明确主题的议论文样本,让学生自选阅读。
鼓励学生标记关键信息和观点。
3. 分析议论文结构(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论点、论据和结论。
确保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作用和特点。
- 通过PPT或白板呈现议论文结构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 讨论写作步骤(15分钟)- 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一篇议论文样本的写作步骤。
-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议论文写作的步骤有哪些?如何组织和展开论点和论据?-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记录在PPT或白板上。
5. 撰写个人议论文(15分钟)- 提供话题或论题给学生,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立场撰写个人议论文。
-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讨论的议论文结构和步骤来组织自己的写作。
-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议论文。
6. 互评和反馈(10分钟)- 让学生相互交换议论文,进行评价和反馈。
-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论点是否清晰、论据是否充分、结构是否合理等方面的问题。
7. 总结和展望(5分钟)- 综合讨论和反馈的结果,总结议论文的写作要点和技巧。
- 展望下一步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活动延伸:1. 让学生选择不同的主题或论题,继续撰写议论文,增加写作的实践机会。
2. 鼓励学生进行辩论活动,模拟真实的议论文写作和辩论的过程,进一步培养思辨和表达能力。
话题型议论文专题教案(如何使用引证)教学目标:了解引证法的常用方式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掌握引证法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训练课时安排:两教时一.导入:“引证”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它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二、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点充分联系起来。
第一个因素可称之为“引”。
第二个因素可称之为“证”。
许多同学在写议论文时,对”引”颇费心机.而对“证”则不够重视.往往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
因此,在引出理论根据之后.恰当地加以分析.实在是”引证”中的重要一环。
二.要点阐释:一、明引诗文出文采明引名言警句是引用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它的引用契机有以下三条途径:例:现代文明使得本已很累的人们更加模糊了诚信的影子,使得本已寂寞的影像隐藏于纸醉金迷的灯红酒绿中。
抽象的尘封在政治课本的某个角落里。
罗兰曾说:”人生的大海上,风高浪急,你须自恃扁舟方能到达彼岸。
”美貌、健康、才学、金钱、荣誉……生命的小舟上要装载的负荷实在太多了,不知失掉了诚信的年轻人啊,能否驾驭生命之舟?由此,便想到林肯最爱读的那首诗:“健康的红晕变茂了死亡的惨白,金色的沙龙变成了棺木与尸衣,只在一眨眼.一吐纳之间。
”噢,人类何必骄傲呢?时间是永恒的见证,当时间的翰海吞没了美貌与健康,吞没了金钱与荣誉,狡诈的文明人啊,患得患失的文明人啊,你还剩下什么?(200l江苏考生《诚信归去来》)第一种方式,因受语流中某一词或短语的启迪而联想到刚好有这个词或短语的名言警句,如本段作者因题目中有年轻人在小舟上抛弃诚信而联想到罗兰的“人生的大海上,风高浪急。
你须自恃扁舟,方能到达彼岸”,紧接着再对此事作必要的议论以揭示主题。
第二种方式,由于意旨相近而由此及彼,如作者在年轻人抛弃了诚信而为之担心是否能驾驭生命之舟时想到林肯的诗,因诗中有生与死“只在一眨眼,一吐纳之间”等句,故而联想引用;由此揭示主题:诚信不可抛,不能因为一时冲动而遗憾终生.例2:带着满脑子的问号,我碰到了文学老师。
曹丕《典论论文》作者补充讲义问题一:请见题解、作者资料。
(一)请说明何谓“三曹”?何谓“建安七子”?何谓“建安风骨”?曹丕写《典论‧论文》在当时的时代意义为何?(二)曹丕的《燕歌行》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为何?请解释“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问题二:请见《驴鸣》一文,并回答问题(一)曹丕认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乃出于“不自见之患也”,以及“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患”的文学批评态度观,是从何处观念转变而来?你认同这种观念吗?为什么?(二)文中提到三次驴鸣,哪一次你最感动?为什么?1《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文帝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处死)。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lù(过滤)菽shū(,豆类总称)以为汁。
萁qí(豆茎)在釜(古烹饪器,即今之铁锅)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丕《典论‧论文》课文补充讲义问题一:请见第一、二段课文。
(一)曹丕认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原因为何?怎样才能避免这个毛病?换言之,曹丕认为“一个好的文学批评者最基本的条件”是甚么?(二)第二段,曹丕评论“建安七子”时,有哪些重要批评方法?(曹丕不是说“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审己度人”)(三)请解释以下词语:“俦”、“属文”、“下笔不能自休”、“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问题二:请见第三、四段课文(三)曹丕认为一般人进行文学批评时常会有哪三种毛病?你觉得除了这些毛病之外,还会有其他毛病吗?(四)曹丕将当时文体分成哪四类(四科),这四类各包含哪些文体?有何特别的写作要求(也就是写得好的标准是什么)?曹丕对文体的共同看法为何?(当今流行的文体为何?你能像曹丕一样提出一个简单扼要的写作要求与标准吗?为什么你能?或为什么你不能?)(五)曹丕所说的“文气”论,属于“先天论”,还是“后天论”?你赞成吗?如果你反对,你能同样用“音乐”为例,来反驳曹丕吗?又为何曹丕要这样解释“文气论”呢?问题三:请见第五段课文(一)为什么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辉诚案:你所处的现在,文章能经国吗?文章那么容易就不朽吗?你相信张辉诚写的文章能不朽吗?不朽要有甚么条件?)(二)曹丕在此段作了一个“古人”、“今人”的比较,比较的内容为何?这个比较是否就暗含“今不如古”,这样不就是自打嘴巴,也“贵远贱近”了吗?(三)曹丕所说的“志士之大痛”,是什么呢?(四)请逐字解释“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并说明“飞驰”及“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的修辞法为何?问题四:请见补充教材曹丕《与吴质书》(一)第一段、第二段的主旨为何?请逐字解释以下词语“行则连舆,止则接席”,“觞酌(斟酒、喝酒,亦可解释为酒)流行,丝竹并奏”、“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并说明修辞格为何?(二)第三、四段的主旨为何?请见右表整哩,曹丕此文评论建安七子和《典论‧论文》所论有何差异处?(三)请解释“古今之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昔伯牙绝弦于锺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之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辉诚案,看到没有,曹丕很爱用这种修辞法啦,有甚么好处?让他这么爱用!)、“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观瞻,何时易乎”问题五:请见补充教材 曹植《与杨德祖书》(一)这篇文章和《典论‧论文》很有兄弟争锋的味道喔!请问:曹植认为建安七子中的五人虽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但也做不到“飞轩绝迹,一举千里”,意思是有点利害,但也利害不到登峰造极。
《典论·论文》讲稿今天,我们来讲《典论·论文》,《典论》是曹丕做魏太子时所作之书,在建安后期所撰,是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
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论文》是其中的一篇。
《典论》本由二十多篇文章组成,遗憾的是,这二十多篇文章到现在大多数都已经失散,《论文》一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因而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时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风格给予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类”的文体说,“以气为主”的作家论以及“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篇文章。
第一段以傅毅与班固的例子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
在后文,他分别评论了建安七子在创作上的长短,认为作品长短不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文体各有特点,二是作家才性不齐。
由于文人相轻导致文学品评总是难以持平备善,因而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他论及文学的价值,强调文学的重要。
在这里,文章,主要是指诗赋、散文等文学作品。
第二、三自然段则是以“气”为依托,比较客观而公正的对建安七子的创作进行了品评,指出“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有齐气”,陈琳的章表、书记才华出众,刘桢壮而不密,孔融气体高妙等。
第四自然段虽然很短,但是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因为他的大部分观点都集中在这一段。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是指一般人都“重古轻今,崇尚虚名”不重实际,还没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很高明。
曹丕指出了这是错误态度,是文坛陋习,对“贵远渐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指斥,认为闇于自见的人以自己所长轻他人所短是产生出错误的文学批评的原因,是他的立新之论,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品评作品。
《典论·论文》曹丕【作家、作品及背景】1.关于《典论·论文》作者曹丕的生平曹丕,字子桓,出生于东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卒于魏文帝黄初七年(226)。
曹操次子,史称魏文帝,在位七年,汉魏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著名的《典论·论文》。
2.《典论》一书,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共有五卷二十篇。
所谓"典",有"常"或"法"的意思。
所谓《典论》,主要是指讨论各种事物的法则,在当时被视为规范文人言行的法典。
《论文》见收于南梁萧统的《昭明文选》中,因而保留完好无缺至今。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
3.背景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
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
"(《法言·吾子》)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曹植:《与杨德祖书》)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
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
典論論文補充講義一、關於典論這本書1書名:李善:「典者常也,法也。
」以為典論是討論各種事物的法則。
孫馮翼以為典論就是正論。
有「端正天下之論」的意思。
2作者:曹丕為魏太子時所精心撰寫的。
3寫作動機:表層:裴松之三國志注說:「帝初在東宮,疫癘大起,時人凋傷,帝深感嘆。
與素所敬者大理王朗書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
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
疫癘數起士人凋落。
余獨何人,能全其壽。
故撰所著典論、詩、賦,蓋百餘篇。
』」深層:和曹植的太子爭奪戰中,以作品成就個人的政治野心。
4篇目:【】。
亡於宋,今僅存【】及【】。
【】為裴松之注三國志所引錄。
【】為昭明文選所錄,得以全篇保存於後世。
二、關於作者這個人(一)1曹丕,字【】,沛國譙人。
2曹操的次子,是一位文武兼備的人。
生於東漢靈帝中平四年(西元一八七),卒於魏黃初七年(西元二二六),年四十。
3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
建安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操死,嗣位為丞相、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篡東漢,自立為帝,都洛陽,國號魏,改元黃初。
在位七年崩,諡文帝。
(二)曹丕和文學1曹丕和父親曹操、弟弟曹植齊名,合稱【】。
2曹丕和建安七子過從甚密,往來唱和。
你是否可以從曹丕與吳質書中(可參考四相關文章)或從其他資料中找出他們交情好的證明?3三曹和建安七子是建安文學的代表。
(1)時間:「建安」,是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的年號(西元196年至220年)。
文上所謂的「建安文學」所包括的年代則較廣,大致還包括了三國初期的一段時間。
(2)時代背景:這一時期,經過了漢末兩次「黨錮之禍」的摧殘,又有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等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空前動亂的時代:內有宦官、外戚干政;外有軍閥把持政權。
朝綱日敗,戰禍頻仍、飢荒瘟疫相繼而來,人民流離失所。
(3)代表人物:建安文學的主要人物就是【】及【】。
(4)活動地點:他們聚集於魏都【】,故又稱【】。
( 5 )作品特色:曹氏父子皆篤好詩文,尊重文人,延攬了不少文士,這些文人都親身飽歷戰亂,因此描寫社會動亂、施展濟世抱負成了詩文主題,此時的文學也脫離了功利的實用目的而轉向個人心志的抒發。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2. 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
3.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使论证有说服力。
2. 如何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3. 如何使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议论文,提出议论文的特点和作用。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课1. 讲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 引论:提出问题、观点,引起读者的兴趣。
- 本论: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运用事实、道理论证等方法。
-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观点,使读者产生共鸣。
2. 讲解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运用具体事例来支持论点。
- 道理论证:运用哲学、伦理、科学等理论来支持论点。
- 比喻论证:运用比喻手法,使论点更生动形象。
- 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来支持论点。
3. 讲解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语言表达准确。
- 注意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使语言表达流畅。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撰写一篇简短的议论文。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2. 学生能够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有说服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优秀的议论文,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教学时间1. 导入:5分钟2. 讲授新课:20分钟3. 课堂练习:15分钟4. 总结与反思:5分钟注: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作家及创作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译文: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二、论文体及特点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唯通才能备其体。
——译文: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
这四种科目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士(常常)有所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的文章。
奏:封建时代臣子主动对皇帝进谏意见一种文体。
议:指针对国家军国大事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法的一种文体。
即议政、对策的文章书:指文书,即一般性的应用文和公文。
论: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这里主要指这一类型的文体。
铭:这里指碑铭,指用来缅怀死者功德的文体。
诔:叙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性的文体。
三、文学的价值及其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译文: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
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
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议论文论据的选择和使用教案篇一:议论文论据的选择和使用教案高中语文新课程专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的资源仓库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判断并选择论据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3、使学生认识到勤奋的可贵,培养学生不畏挫折的心理品质和不回避挫折的决心。
教学设想:尽量针对学生作文,起点放低,争取有的放矢。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典故吧。
诸葛亮以其滔滔雄辩的口才,驳倒江东诸多发难的儒生之后,有一个名叫严峻的儒生提了一个带有刁难性质的问题,严峻:孔明之论,都是强词夺理,皆非正论,不必再言。
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此时若如实以对,一来掉格,似小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一样,二来极易授人以口实。
聪明的诸葛亮是这样回答的:“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
何能经邦立事?且古耕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兖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效书生,区区于笔墨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对话打在课件上)孔明的这一段话,当时便使得严峻“低头丧气,无言以对”。
是什么让孔明的话如此有力呢?是引经据典,使得他的“无须治何经典”力有千钧。
这就是论据的魅力!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二、论据的选择1、确立了文章论点之后,紧接着就该构思成文了。
从总体上考虑文章“如何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但如果不解决内容(材料)即“写什么”的问题,任你怎样设计文章的写法也只是“无米之炊”,徒劳无功。
古时有个秀才,临考前一天晚上思来想去总是写不出文章而老是唉声叹气,其妻不解地问:”看你写文章这么难,好像比我生孩子还难似的。
”秀才愁眉苦脸地答道:“比你生孩子难多了。
你生孩子虽然也难,但你肚子总归有啊!可我现在肚子里空空如也。
”秀才肚子里“空空如也”便是没有写文章的材料。
2、议论文的材料便是论据的储备。
论据即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典论·论文》教案124典论·论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同学们明白《典论·论文》在社会上所形成的影响。
2.让同学们记住重点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作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典论·论文》-原文摘录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雿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
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典論論文」講義一、重要字詞二、國學常識(一)曹丕1.字號〆字子桓,諡文帝。
2.籍貫〆沛國譙(今安徽省亳縣)人。
曹操次子,生於東漢靈帝中平4年(西元187年),卒於魏黃初七年(西元226年),年40。
3.生平要略〆(1).自幼隨父於軍旅,善於騎射,又博通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
(2).後為五官中郎將。
建安22年立為魏王太子。
(3).建安25年,曹操死,嗣位為丞相、魏王々同年篡東漢,自立為帝,都洛陽,國號魏,改元黃初。
在位七年崩。
(4).曹丕博聞強識,好讀詩書,雅愛文學,常與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等文士宴遊唱和,對建安文學有倡導之功。
4.作品風格(1).詩〆其詩多寫男女離愁別恨,善於表達婉約悱惻的感情。
其〈燕歌行〉是中國現在最早的七言詩。
(2)文〆從曹丕現存的文章看來,其成尌有幾個方面〆A.自敘之文-其《典論〃自敘》寫得通脫、生動、活潑。
B.書本之文-其書亯親切有味,娓娓動人。
例如與吳質書〆「浮甘瓜於清泉,抌朱李於寒水。
白日既匿,繼以朗日,同乘並載,以遊後園。
」C.專論之文-其《典論〃論文》專門討論文學,見解卓越,發前人之所未發,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
5.地位〆(1).《典論〃論文》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2).〈燕歌行〉是中國現在最早的七言詩,對七言詩的形成有其貢獻。
(3).為建安時期文壇領袖之一。
當時的文壇因「三祖陳王」(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陳思王曹植)的提倡,又有建安七子的附和,進入了一個「俊才雲蒸」的時代。
7.著作〆後人輯有《魏文帝集》。
8.評論〆(1).鍾嶸《詩品》曾評論曹操父子三人的水準,並將曹植列為「上品」,極盡譽美之辭,曹丕為「中品」,曹操則為「下品」。
(2).沈德潛《古詩源》說〆「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
要其便娟婉約,能移人情。
」(3).陳壽《三國志》評曰〆「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彊識,才藝兼該々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兯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弖,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二)典論〃論文1.出處〆(1).昭明文選。
【标题】:典论论文教案【导言】:论文写作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良好的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学术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技能。
为了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典论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典论论文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典论论文的写作结构和要素;3. 学习典论论文的写作技巧;4. 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典论论文简介1.1 典论论文的定义1.2 典论论文的特点2. 典论论文的写作结构2.1 引言部分2.1.1 引出问题2.1.2 提出观点2.2 理论基础2.2.1 文献综述2.2.2 学术观点介绍2.3 典论分析2.3.1 分析典论内容2.3.2 分析典论观点2.4 结论部分2.4.1 总结典论论点2.4.2 展望进一步研究3. 典论论文的写作技巧3.1 选题与定位3.1.1 选择有研究价值的典论题目 3.1.2 确定清晰的研究定位3.2 文献综述3.2.1 深入了解相关研究成果3.2.2 总结归纳已有研究的不足 3.3 分析典论内容3.3.1 剖析典论的内涵和主要观点 3.3.2 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3.4 结构合理与逻辑严密3.4.1 保持整体文章的连贯性3.4.2 确保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3.5 语言表达准确与简练3.5.1 使用明确的词汇和术语3.5.2 避免废话和冗长的句子【三、教学过程】:1. 典论论文简介1.1 教师简述典论论文的定义和特点1.2 学生讨论并总结典论论文的主要特点2. 典论论文的写作结构2.1 教师讲解典论论文的写作结构和各个部分的作用2.2 学生归纳各个部分的写作要点3. 典论论文的写作技巧3.1 教师介绍典论论文的写作技巧,并给出案例分析3.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4. 论文写作实践4.1 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论题目,并展开独立研究 4.2 学生按照典论论文的写作结构和技巧撰写论文4.3 学生互评和修改论文,提高写作水平【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展示了解和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典论论文教案一、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批评的“文人相轻”。
2. 了解曹丕在文中“文以气为主”的论断和“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并学习其论证方法。
3. 了解“建安七子”及该作品的文学影响。
二、课时2课时三、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
四、教学难点了解文学作品的功用,作家修养和作品风格,不同文体特点、标准,指出文学批评应有正确态度。
五、教学过程⒈作者简介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
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
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
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⒉创作背景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
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
”(《法言·吾子》)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曹植:《与杨德祖书》)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
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
但在这里,已经被曹丕赋予“不朽”这一语言符号以崭新的现实涵意和历史意义。
曹丕把诗赋也列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对文学自身价值思考的历史视野之中,这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
⒊课文重点字词解释小:轻视享:把……当作骥騄:良马軆:生性俦:辈检:法度贵:以……为贵贱:以为……贱闇:昏暗、糊涂幽:拘禁慑:害怕流:放纵营:料理⒋特殊句式状语后置:⑴王粲长于辞赋⑵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合叙: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⒌通假字隽:通“俊”⒍课文分析文章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它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指出那是“不自见之患”,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
第九课典论论文文字咖啡杯(一)请将“”中字正确的读音填入字音栏中。
(二)请将“”中字正确的国字填入字形栏中。
(不(二)文意弯道:文章中,若下文陈述的概念,与上文不同时,或针对上文提出修正的看法时,会同以“转折语气的词语”串连上下文,如“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其中“然”字的用法即是如此。
试写出下列文句“ ”中字的字义,并判断是否属“转折语气”,是的请在空格打“✓”。
文意摩天轮 (1.~3.为单一选择题( A )1.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下列文句何者与曹丕论述此句时的心境相似? (A)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B)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A)出自陶侃所言,与题干同强调须留名于后世。
(B)呈现与民同乐的思想与情怀。
出自欧阳脩 醉翁亭记。
(C)以天地之博大,光阴之永恒,抒发生命短暂的喟叹。
出自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D)怀古伤逝,于是洒酒以祭江月,并未强调立言之价值说。
出自苏轼念奴娇。
( B )2. 曹丕言:“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
”句中“斯累”所指为何? (A)下笔不能自休 (B)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C)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D)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C )3. 有关曹丕 典论论文中所提及的论点,下列说明何者有误? (A)肯定文学的价值,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提出不同文体分别需具备的特色,认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C)倡议文气来自于父兄长辈的传承,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D)评论文人的态度,认为“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3.(C)认为文气与生俱来,故“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AC)4.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运用了D“交错语次”的错综修辞法,下列文句,何者亦运用同样的错综修辞技巧?(A)昔伯牙绝弦于锺期,仲尼覆醢于子路,愍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C)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D)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E)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D)5. 太史公自序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典论论文教案教案标题:典论论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典论论文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撰写典论论文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典论论文的定义和特点:a. 介绍典论论文的概念和定义;b. 分析典论论文的特点,如对文献的综述、分析和评价等。
2. 典论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要素:a. 引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b. 文献综述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c. 分析与讨论部分:对文献进行评价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d. 结论部分:总结典论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3. 典论论文的撰写技巧:a. 文献检索和筛选:介绍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和筛选,选择合适的文献进行综述;b. 文献综述的写作:指导学生如何对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注意事项和技巧;c. 分析与讨论的写作: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授分析和评价文献的方法;d. 结论的撰写:指导学生如何总结典论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提出展望和建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典论论文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理论讲解:介绍典论论文的定义、特点和基本结构。
3. 示范与实践:a. 教师示范撰写典论论文的一个部分,如文献综述或分析与讨论;b.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撰写典论论文的某个部分。
4. 学生展示和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典论论文部分,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5. 总结与反思:总结典论论文的撰写步骤和技巧,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和不足之处。
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典论论文的定义和范例;2. 文献数据库:提供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综述的资源;3. 电子设备:用于学生查找文献和实践撰写。
评估方式:1. 学生撰写的典论论文部分的评价和反馈;2. 学生对他人典论论文部分的评价和建议;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评价。
教学延伸:1. 给予学生更多的典论论文写作练习,提供不同主题和文献的选择;2. 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发表典论论文;3. 引导学生进行典论论文的修改和改进,提高写作质量和学术水平。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网络时代的背景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网络时代的利与弊。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教学重点:1. 网络时代的利与弊。
2.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的利与弊。
2. 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网络时代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又有哪些坏处?二、新课讲授1. 网络时代的利:a. 丰富信息资源,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
b. 促进人际交往,拓宽社交圈。
c. 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个性化学习。
d. 方便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 网络时代的弊:a.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b. 过度依赖网络,导致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c. 网络成瘾,影响身心健康。
d. 网络欺诈、侵权等违法行为。
三、讨论与交流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网络时代的利与弊。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总结讨论要点,强调正确看待网络时代的利与弊。
四、实践与思考1.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2. 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如:遵守网络道德,文明上网;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沉迷网络;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防范网络诈骗等。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网络时代的利与弊。
2.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网络时代的利与弊的议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思考等环节,引导学生了解网络时代的利与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的利与弊。
3. 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典论论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批评的“文人相轻”。
2. 了解曹丕在文中“文以气为主”的论断和“经
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并学
习其论证方法。
3. 了解“建安七子”及该作品的文学影响。
二、课时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
四、教学难点
了解文学作品的功用,作家修养和作品风格,不同文体特点、标准,指出文学批评应有正确态度。
五、教学过程
⒈作者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
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
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
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
并称为“三曹”。
⒉创作背景
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
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
”(《法言·吾子》)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曹植:《与杨德祖书》)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
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
但在这里,已经被曹丕赋予“不朽”这一语言符号以崭新的现实涵意和历史意义。
曹丕把诗赋也列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对文学自身价值思考的历史视野之中,这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
⒊课文重点字词解释
小:轻视享:把……当作骥騄:良马軆:生性俦:辈检:法度贵:以……为贵贱:以为……贱闇:昏暗、糊涂幽:拘禁慑:害怕流:放纵营:料理
⒋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⑴王粲长于辞赋⑵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合叙: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⒌通假字
隽:通“俊”
⒍课文分析
文章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它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指出那是“不自见之患”,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
第二,评论了“今之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
第三,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气”,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的气质和个性。
曹丕的这一观点,表明他对创作个性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第四,论述了文学事业的社会功能,将它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都不如文章能传诸无穷。
⒎曹丕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
四科共计八种,其中奏议与书论属于无韵之笔,铭诔诗赋属于有韵之文。
其本质相同,都是用语言文字来
表现一定的情感。
但其“末异”,也就是说,在其文体特征上,奏议要文雅,书论重说明,铭诔尚事实,诗赋则应该华美。
雅、理、实、美,就是“末异”,它们都是关于文体的不同风格体貌。
所以,曹丕的“文本同而末异”,说的就是文体和风格的关系,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风格特征。
⒏课文意义
曹丕这篇《论文》,标志著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他不是单纯根据个人主观爱憎来评论文章,而是有意识地去探索并企图解决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共同的问题。
尽管他对这些问题所作的答案还比较简单,但是他为发后来的作家批评家们继续探索解答这些问题的先驱功绩是应该肯定的。
后来的陆机、刘勰、锺嵘正是沿著他所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