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典论·论文》
- 格式:ppt
- 大小:623.50 KB
- 文档页数:19
曹丕《典论·论文》:四库提要:文章莫盛於两汉。
浑浑灝灝,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
其勒为一书传於今者,则断自刘勰、锺嵘。
三国志·魏书: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
中平四年冬,生于谯。
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
……初,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
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馀篇,号曰皇览。
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彫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
疫疠数起,士人彫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馀篇,集诸儒於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
曹丕重文,《典论》抄写送江东孙权和士人领袖张昭。
明帝时曾刻石立于太学之外,碑六,北魏孝文帝犹存四.曹植不以为然,《与杨德祖书》: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昔杨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
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
虽未能藏之於名山,将以传之於同好。
文人相轻:班固论扬雄曰:“凡人贵远贱近,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足动人,故轻其书.”王充《论衡》亦云:“画工好画古人,不肯图近世之士者,尊古而卑今也.贵鹄贱鸡,鹄远而鸡近也。
扬子云作《法言》,张伯松不肯观,以同时也。
使子云在伯松前,伯松必以为金匮矣。
"刘勰《文心雕龙》云:“韩非《储说》始出,相如《子虚赋》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
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非同时则贱哉!”此皆以同时见轻,固世情之所不免,然犹非彼此相忌而相轧也。
建安七子,邺中七子。
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典论·论文(原文)曹丕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yáng)德琏(liăn)、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àn)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典论·论文(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凭借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下笔千言,但是却无止修.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
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原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①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②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注:①张、蔡:张衡、蔡邕。
②扬、班:扬雄、班固。
译文: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擅长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论曹丕《典论论文》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也是曹丕政治才能和文化政策的集中体现。
这篇文章创作于三国时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总体评价、政治才能和文化政策三个方面探讨曹丕《典论论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曹丕《典论论文》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文章,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文气”、“文章”、“文人”为核心概念,通过对文学现象的评述,阐述了曹丕对文学本质和功能的认识。
该文表现出曹丕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刻的艺术洞察力,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曹丕的政治才能表现在诸多方面,其最大特点在于他具备了统筹全局的能力。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丕以独特的眼光和果敢的决策,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注重法制建设,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使得魏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
此外,曹丕还实行“九品中正制”,将人才选拔和任用纳入了科学化的轨道,这一制度影响深远,成为后世科举制度的蓝本。
在文化政策方面,曹丕提倡“建安风骨”,极力推崇有才华的文化人。
他尊重知识分子,将他们的作品视为瑰宝,这使得建安文学得以繁荣发展。
曹丕在位期间,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墨客,如曹植、王粲、阮瑀等,他们共同为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曹丕还大力发展佛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曹丕《典论论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该文体现了曹丕深邃的文学见解和卓越的政治才能,亦是他文化政策的集中体现。
在历史上,曹丕《典论论文》对后世文学批评、政治智慧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当我们谈论中国文学批评时,曹丕的《典论论文》无疑是一部重要的作品。
这部创作于三国时期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文气说”,强调了作家的个人风格和才华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在此,我们将深入探讨《典论论文》中曹丕如何以独特的见解,为中国文学批评开创了新的篇章。
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乙)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注:执笔),气倍辞前,暨(注:及)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刘勰《文心雕龙》)(丙)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陆机《文赋》)1.甲文作者运用了_______的手法,论述了文章的价值。
对个人,就是“______________”;对社会,则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根据乙文文意,“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含义是:意翻空而易奇:__________________言征实而难巧:__________________3.对乙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
B.作家登上了大山,在山上撒满了自己的情思,看到了大海,对大海充满了幻想。
C.作家一想到登山,情思里便拥有了山的风光,一来到大海,意念中又拥有了海的波涛。
D.作家登上了大山,情思里充满着山的风光,看到了大海,意念中翻腾着海的波涛。
4.丙文作者从阅读前人的作品和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创作中经常会出现“_________”和“________”的问题。
《典论·论文》曹丕【作家、作品及背景】1.关于《典论·论文》作者曹丕的生平曹丕,字子桓,出生于东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卒于魏文帝黄初七年(226)。
曹操次子,史称魏文帝,在位七年,汉魏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著名的《典论·论文》。
2.《典论》一书,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共有五卷二十篇。
所谓"典",有"常"或"法"的意思。
所谓《典论》,主要是指讨论各种事物的法则,在当时被视为规范文人言行的法典。
《论文》见收于南梁萧统的《昭明文选》中,因而保留完好无缺至今。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
3.背景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
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
"(《法言·吾子》)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曹植:《与杨德祖书》)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
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
曹丕《典论》展开全文《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它对文学的价值的重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儒家古有“三不朽”之说,其一为“立言”(见《左传》)。
但这主要指政治与伦理方面的论著,与文学并无多少关系。
曹丕所说“文章”,则包括诗、赋在内。
其实,文学——特别是偏重抒情的文学,很难说是什么“经国之大业”,但曹丕这样说,就把文学提高到与传统经典相等的地位,这对文学的兴盛,当然是有意义的。
文中涉及的几个问题一是对“建安七子”进行评论,指出各的长处与短处;二是在论述文学和评论作家时,提出了“文气”的概念,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又谓:“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
他所说的气,大体是指作家的气质。
作家的气质不同,所以作品的风格有异;三是关于文体的区别:“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说诗赋的特点是“丽”,既反映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也预示了此后文学的大趋势。
这几方面的内容,即作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文体的区分,都是以后文学批评中重要的课题。
《典论·自序》初平之元,董卓杀主鸩后,荡覆王室。
是时四海既困中平之政,兼恶卓之凶逆。
家家思乱,人人自危。
山东牧守,咸以《春秋》之义,卫人讨州吁于濮,言人人皆得讨贼,于是大兴义兵。
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
兖豫之师,战于荥阳。
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
而山东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并。
会黄巾盛于海岳,山寇暴于并冀。
乘胜转攻,席卷而南。
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
百姓死亡,暴骨如莽。
余时年五岁。
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
典论论文原文和翻译典论论文原文和翻译《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典论论文原文和翻译,供大家参考。
典论·论文[魏] 曹丕原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於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於学无所遗,於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於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於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
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於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 故能之者偏也; 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於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於後。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於上,体貌衰於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叹曹丕《典论·论文》面对浩瀚如烟的古代文学典籍,我口中似有千言万语想要涌出来,但等脑子风暴消失后,无限的话语却消融在心里,只能发出一声长长的赞叹。
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古人留给今人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
如今人们学习古代文学的时候,看到沿着历史足迹而沉淀下来的出彩的文章书籍,想必没有人不为之骄傲、为之崇拜的,我只恨自己学识太少、太窄,许多古文看不懂、不理解,白白玷污了人家的成果。
言归正传,放弃众多其他才华横溢、文采飞扬的古人及其文章书籍,我在这专讲曹丕及他的《典论·论文》。
下面是鄙人的看法及观点,若与人不同,还请包容,毕竟不同的读者,自是会有不同感受和见解。
我最早知道曹丕这个名字是从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中听说的,对曹丕也就有了一个最初的印象——残害兄弟、为君不仁。
我年纪小的时候,非要分出是非对错,谁善谁恶,也就出现了对人看法的片面以及不准确,当时曹植处于弱势,自然就觉得曹丕是坏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展,知道曹植七步成诗的真伪性有待辩证,且也日渐觉得即使是真的,曹丕这样做也无可非议,毕竟君王都讲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曹丕上有个军事才能与文学功底都不错的父亲曹操,下有一个才高八斗、出类拔萃的弟弟曹植,说实话他很容易被喜爱文学的人忽视、遗忘,但他的一篇《典论·论文》的存在,就让许多文学家绕不开他。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文学专论。
曹丕著有《典论》一书,但失传了,而《典论》中《论文》这一篇因被选入《昭明文选》才得以保存下来。
《典论·论文》这一篇文章不长,但里面内容却是蕴含的意义却是不少。
我知道《典论·论文》这篇文章是在讲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课中,课上提到《典论·论文》中的一句:“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就这么一句我就被其吸引了。
这一句的语气可谓是非常宏大、自信,让人不禁会想到写这句话人和其所生活的时代是怎么样,竟如此霸气地说出这话。
《典论论文》三辨——从《典论论文》看曹丕的文章写作观张蒙【摘要】<典论·论文>里提到的"四科八体",其中的奏、议、书、论、铭、诔这六种属于应用文体.仅从这一点来看,说它是"文学专论"就不符合原著的内容实际了.曹丕<典论·论文>并非是"文学专论",而是既包括文学创作又包括应用写作的中国古代文论.其中,"经国之大业"说、"文本同而末异"说、"文以气为主"说等三个重要观点,也同样是适用于应用写作的理论总结.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而深入地研读<典论·论文>的原著,我们便会发现,所谓<典论·论文>是"文学专论"云云,往往都带有以偏概全的毛病.【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1)003【总页数】4页(P126-129)【关键词】曹丕;《典论·论文》;应用文;应用写作【作者】张蒙【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5;I207.62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把曹丕《典论·论文》看成是“文学专论”,而且认为它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文学专论”。
这种观点似乎早已经成了定论。
然而,笔者觉得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典论·论文》里面提到的“四科八体”,其中的奏、议、书、论、铭、诔这六种属于应用文体,对此许多研究者往往视而不见,或者一概理解为纯文学体裁。
仅从这一点来看,说它是“文学专论”就不符合曹丕原著的内容实际了。
我认为,《典论·论文》所谈的理论问题,也与应用文写作有很大的关系。
下面谨将《典论·论文》中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加以辩析,以就正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