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的激发
- 格式:ppt
- 大小:531.00 KB
- 文档页数:22
第七章学习动机的激发第一篇:第七章学习动机的激发教案设计(7)课程名称教学单元教学章节教学要求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的激发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作用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初步了解动机的类型、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和归因等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重点、难点动机的特征;动机的类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归因理论。
教学方法导入:你为什么选择现在的专业?一、动机、学习动机的概念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已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二、动机的特征唤起功能/动力性:当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焦虑不安的内心紧张状态。
为克服这种状态,就会驱使个体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动力即动机,正是它使个体产生了行为。
指向功能/方向性:动机是以一定目的为出发点的,它是推动个体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努力的动力。
例如:只有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才会产生学习的力量。
英语专业的学生就经常阅读一些英语杂志、小说等,因为他知道这样有益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强化功能:动机愈强烈,行为也随之强烈。
心理学家沃尔伯格等人研究了动机水平与学习成就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的动机水平能取得高的学业成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就;当然反过来,高的学业成就也能增强动机的水平。
但要避免动机过强,保持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对行为起正强化的作用。
维持功能/持久性:个体行为的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动机。
根据日常观察发现,那些具有强烈动机的个体,通常具有认真的态度和坚强的毅力。
三、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调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积极程度和投入程度,它对学习成果的获得和学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调动,是促进他们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师生互动、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以及家庭因素等几个方面探讨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调动。
一、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关注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兴趣,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
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和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学校图书馆的丰富书籍、实验室的科学仪器、音乐室的乐器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学校还应该组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课外活动,如科学实验、口语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增加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三、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起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来生动形象地呈现知识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长在孩子学习中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一起阅读、参观博物馆、观看教育类电视节目等。
家长的鼓励和赞扬也能够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更加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室应该整洁有序,课桌椅摆放合理,墙壁上贴满了学生的作品和鼓励的标语。
教室里应该有适当的装饰品和植物,以创造一个温馨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此外,教师和家长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教育热情,以激发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以榜样激发学习动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和家长应该成为小学生的学习榜样,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积极参与教育培训来激发学生。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学习和探索,给予他们正确的学习导向。
通过榜样的力量,小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成就感,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提供有趣的学习内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通过提供有趣的学习内容来得到有效的激发。
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可以通过游戏、实践活动、故事讲解等多种方式,使学习活动更具吸引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结合图表、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四、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奖励及时的反馈和奖励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可以通过表扬、小礼品、奖状等形式来激励学生。
另外,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成果也应该及时向家长展示,以增加小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五、关注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了解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调整学习内容和方法,是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
教师和家长应该与小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困难,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在教育领域中,学生学习动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然而,学习动机不是天生的,它需要被激发和培养。
本文将探讨一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 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舒适、整洁、安静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专注于学习并降低干扰。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合适的座位、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工具,以及鼓励学生与同学间的合作,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样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
学生需要知道他们正在学习的目标以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明确地向学生传达学习目标,并与他们一起制定个人学习目标。
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是有意义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 提供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难度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过于简单的任务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无趣和浪费时间,而过于困难的任务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挫败和失去动力。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水平,提供一些具有适度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 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积极的反馈和奖励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十分重要。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表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立一些奖励机制,例如学习竞赛、游戏或者小组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5. 创造有趣和互动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应该是有趣和互动的。
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现实生活案例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创造有趣和互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见解,以及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
总结起来,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以及创造有趣和互动的学习方式等方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的激发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需要学生具备浓厚的学习动机。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出发,谈论学习动机的相关因素,以及提高高中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传统的心理学教育把学习动机界定为引起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的心理历程。
下面就先讲一讲现代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描述。
一、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描述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学习受个人兴趣、价值观、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是学生寻求学习意义并从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教学心理学中关系学习动机的研究理论很多,例如行为主义的强化论、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认知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等。
而对于学习动机的划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文比较认同的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念。
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
其中,认知内驱力来自学习活动本身,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来自于获取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则是希望获得他人关系和友谊的需要。
二、学习动机相关的因素从教学心理学角度来看,学习动机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第一,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之间具有相关性。
通常,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就比较好;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相对好一些。
这一点对于性格心理发育还不算成熟的高中生来说,就是学习成绩高,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越多,就越爱学。
第二,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策略运动得当,学生更容易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进而提高学习动机水平。
第三,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主要从教师和家长两方面来考虑。
教师的高自主支持能使学生们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们带来高的学习胜任感,获得较高水平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是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对于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举办主题班会和讲座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好的学习氛围。
家庭可以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参与到亲子阅读、讨论学习问题中,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引导他们前进的方向。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具体、可达到的学习目标,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教师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安排任务,确保学生能够完成并取得成果。
四、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奖励及时的反馈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及时批改作业、进行课堂评价、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等方式,向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反馈。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奖励、表扬等方式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努力和付出带来的收获。
五、培养合理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支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培养他们的自律和坚持性。
同时,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趣和动机。
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动机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总结起来,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需要学校、家庭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奖励、培养合理的学习习惯以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动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第七章学习动机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把握学习动机的作用;理解不同的动机理论对于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指导作用;初步学会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本章难点是学习动机理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人们总是在试图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们一般用动机(motive)这一术语对此进行描述。
所谓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
它涉及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动机(motivation)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心理倾向。
即推动个体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
如学生们往往对感兴趣、符合自身需要、对自己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学科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能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
有人认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
学习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
学习兴趣亦被为求知欲,是特殊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
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从而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体验。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组成的。
学习需要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需要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主观需求来体现。
学习需要的表现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意向和学习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