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9版《运动训练学》课程标准(任选课)

09版《运动训练学》课程标准(任选课)

09版《运动训练学》课程标准(任选课)
09版《运动训练学》课程标准(任选课)

《运动训练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4020162

总学时数:32学时

学分:2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运动训练学》课程是湘南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任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绪论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任务;理解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与内容体系;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向等。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与内容体系。

(三)课时安排:2学时

(四)主要内容:介绍运动训练学这一新兴体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对象与目的任务,理论体系与内容体系,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向等。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4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从宏观角度系统论述竞技体育的概念、本质和特点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全面阐述现代运动训练的概念和特点、运动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的概念、特点。

(三)课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掌握竞技体育的概念、特点;掌握运动训练的概念、特点;了解竞技体育的演变发展过程及运动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2)学时

1、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2、竞技体育的构成

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4、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第二节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2)学时

1、运动训练的概念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2、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了解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三)课时安排:2学时

(四)主要内容:介绍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1)学时

1、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2、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3、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1)学时

1、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2、技能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3、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4、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5、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6、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7、体能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8、体能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掌握竞技能力及其构成;运用运动员状态诊断与建立训练目标。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三)课时安排:2学时

(四)主要内容:本章主要阐述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阐明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

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1)学时

1、运动成绩的概念

2、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

第二节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0.5)学时

1、竞技能力概念

2、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0.5)学时

1、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作用

2、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6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训练规律、训练原理和训练原则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初步掌握各种训练原则的基本概念及其训练学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竞技需要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和适时恢复原则。

(三)课时安排:6学时

(四)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与运动训练科学化相关的运动训练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

1、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0.5)学时

2、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3、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0.5)学时

1、动机激励原则的概念

2、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3、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0.5)学时

1、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

2、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3、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0.5)学时

1、系统训练原则的概念

2、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3、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1)学时

1、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

2、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

3、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1)学时

1、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

2、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

3、适宜负荷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0.5)学时

1、区别对待原则的概念

2、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

3、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0.5)学时

1、直观教练原则的概念

2、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3、直观教练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1)学时

1、适时恢复原则的概念

2、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

3、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4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基本掌握运动训练控制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方式;熟练掌握运动训练基本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方式;基本掌握运动训练时常用手段的应用。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现代运动训练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式;现代运动训练具体操作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式。

(三)课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以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为代表的现代运动训练整体控制方法。其次介绍以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训练因素类方法组成的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最后介绍运动训练常用的手段。

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0.5)学时

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2、运动训练手段概述

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1)学时

1、模式训练法

2、程序训练法

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2)学时

1、分解训练法

2、完整训练法

3、重复训练法

4、间歇训练法

5、持续训练法

6、变换训练法

7、循环训练法

8、比赛训练法

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0.5)学时

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2、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3、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4、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6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体能和身体训练的概念及基本要求;了解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及基本要求;掌握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及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力量、速度、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及要求。

(三)课时安排:6学时

(四)主要内容:着重介绍体能和身体训练的概念及基本要求;力量素质的种类及含义,各素质训练的要求;速度及其分类,各种速度素质训练的要求;耐力素质的种类与不同耐力素质的训练的方法;灵敏素质的训练和柔韧素质训练的方法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0.5)学时

1、体能训练释义

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1.5)学时

1、身体形态释义

2、各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

3、身体形态的训练的方法

4、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2)学时

1、力量素质释义

2、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3、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1)学时

1、速度素质释义

2、速度训练方法与手段

3、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0.5)学时

1、耐力素质释义

2、耐力训练方法与手段

3、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0.25)学时

1、柔韧素质释义

2、柔韧训练方法与手段

3、柔韧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0.25)学时

1、灵敏素质释义

2、灵敏训练方法与手段

3、灵敏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七章运动员技术及其训练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技术的概念、特征、结构;初步掌握运动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理解并掌握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运动技术的训练方法的基本要求。

(三)课时安排:2学时

(四)主要内容:介绍运动技术的定义、特征及结构,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技术训练常用方法,以及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运动技术和运动员技术能力(0.5)学时

1、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2、运动技术原理

3、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

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0.5)学时

1、主体因素

2、客体因素

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0.5)学时

1、直观法与语言法

2、完整法与分解法

3、想象法与表象法

4、减难法与加难法

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0.5)学时

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2、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3、处理好技术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5、处理好合理的技术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6、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7、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

8、运动技术结构及技术组合的改进与提高

9、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竞技战术的定义、构成及其分类;理解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掌握战术训练方法和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掌握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和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战术训练方法与战术方案的制定。

(三)课时安排:2学时

(四)主要内容:竞技战术概念及其构成;战术训练方法;战术方案的制定;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0.5)学时

1、竞技战术概念

2、运动员战术能力

3、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0.5)学时

1、分解法与完整法

2、减难法与加难法

3、虚拟现实训练法

4、想像训练法

5、程序训练法

6、模拟训练法

7、实战法

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0.5)学时

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2、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0.5)学时

1、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2、培养战术意识

3、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4、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5、重视战术组合

6、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第九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1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掌握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理解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

(三)课时安排:1学时

(四)主要内容:介绍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

第一节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0.5)学时

1、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

2、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

3、遗传性竞技能力与获得性竞技能力的最佳组合

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0.5)学时

1、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

2、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

3、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

第十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1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掌握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熟悉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以及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三)课时安排:1学时

(四)主要内容:介绍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

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0.5)学时

1、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

2、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

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0.5)学时

1、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

2、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三、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注重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成绩考核方式

(一)考核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考核,理论考试采取开卷方式,作业以训练计划的设计为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成绩计算: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分别占结业考核总分的70%、20%和10%;考核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二)主要参考书目

[1]徐本力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马特维耶夫.竞技运动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3]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4]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5]胡亦海等.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湖北省人民出版社,2005.

[6]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执笔人:李儒新)

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格式

附件一: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课程标准写作指南 适用专业修读学期第×学期制订时间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课程学分 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类别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确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及相互作用;依据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需要,阐述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预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 如:本课程是XXX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方式,采取……方法,培养学生……能力、……能力、……能力。 建议该部分用一段整体性的文字描述,也可以附以结构图或表格的方式加以直观展现。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描述中应体现最新的高职课程开发的理念和课程开发的基础,以及开发这门课程的意义,特别是本课程的创新点要突出表述,如: “本课程根据……需要,在广泛调研和……的基础上,采用……课程开发模式(如: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或工作过程系统化),遵循……的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本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和……,在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培养学生……。本课程的创新点在于……”。 (这里的语言和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不要重复,尽可能采用概括性的语言) 三、课程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的能力、经验及知识。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围绕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采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述“能运用…,完成…”,且这些能力是可测量和可展示的。具体应从下述3个方面展开表述:

运动训练学课程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程编号:406349 学分:2分 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30学时 适应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 生理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运动员选材的任务及生物基础;训练周期的类型、改变负荷的形式;体、战术训练的意义以及影响因素;参赛准备的内容及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评估与对策。 理解训练方法的意义和操作过程及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竞技战术、战术能力的概念;心理能力与体能、技能,运动智能与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关系;各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以及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提高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及其原理;掌握技术、战术能力训练的方法;各类运动训练计划结构和组织及控制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2学时) (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1、了解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2、明确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二)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2学时) 1、了解运动训练管理的含义及其管理的层次结构; 2、明确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竞赛管理; 3、了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 (三)运动员选材(2学时) 1、明确运动员选材的任务; 2、了解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 3、掌握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方法实施。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日期:09:55:0 [字体: ] 8]来源:? 作者:zj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 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

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改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俄语直接翻译过来的。从1952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课程标准”实际上是在我国使用最早的一个概念。1912年1月,中国政府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之后曾长期沿用这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曾颁布过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至1952年刚好沿用约四十年。目前台湾的中小学仍使用课程标准一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课程标准是我们本民族长期使用过的一个固有概念,而教学计划、大纲则是舶来品。并且,教学计划在使用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歧义,让人误解为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中,国家教委已正式用“课程计划”取代了“教学计

课程标准模版

注1:此格式为参考格式,可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适当修改 注2:蓝色字体部分为填写样式或建议 ***********学院 《**************》 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注:对于岗位能力、专业知识课程只能填写一个专业,不含方向;职业素质类课程,可填大类,如全院所有专业、工科类专业等)编者:××教研室(××课程组) 课程负责人: 审核人: 编制单位:********学院****系(部) 合作单位:(注:请填写单位全称,如无,则将此项删除) 编制日期:年月日

《********》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书写要求:表格内容字体为宋体,小四) (二)课程详细信息(书写要求:标题为黑体四号;内容字体为宋体,小四)1.适用对象 高中后三年制学生/初中毕业五年一贯制学生。 2.适用专业 *******专业 3. 参考课时 *** 学分 *** 4. 课程简介 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课程的主要信息,让同行教师很直观了解到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课程的开发特色、教学特色、组织特色等信息。

②语言凝练,一般不超过200字。 5. 课程性质与定位 ①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如果是专业核心课程,请表述为“***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 ②课程定位:明确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与其它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该课程预期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6. 课程设计思路 ①课程设计依据:包括相关文件、制度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对于课程的设置要求等。 ②具体设计思路: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的设计思路 ③建议采取“主题句+详细阐述”的方式进行阐述。注意思路清晰,语言凝练。 7. 课程目标 ①应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 ②总体目标: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③具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证书目标四部分(如无证书目标,可删除)。归纳具体目标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细致区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对目标的描述建议采用“(能够)+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否则,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会非常模糊。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 切勿照搬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规格。 8.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列表。包括结构模块、课题(学习情境或实训项目或任务及子学习情境或子项目或子任务等,若非学习领域和项目化教学课程,可将2、3列合并,只保留学

体能训练公开课教案

体能训练公开课教案

综合素质练习单元教学计划(10课时) 学校:广园中学,教学对象:初三年级 6 班,执教者:林惠銮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练体能发展情意与合作表现 了解锻炼身体的知识及方法, 学习并掌握多种素质练习动作的 基本技术。 通过多种方法的练习,来提高学 生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等综合素 质,促进其身心发展。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 力和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 品质。 单元教材内容运动知识与技能体能 综合素质练习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多种跳跃(爆发力) 学时学时 内容 学时教学目标重、难点教与学组织措施体能练习内容 1 力量 素质 和耐 力素 质练 习 ◆掌握发展上肢力量和踝 关节力量及无氧耐力素 质的几种方法。 ◆通过学习,发展学生上肢 和踝关节的力量及无氧 耐力素质。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顽 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勇 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重点:掌握发展 上肢力量和踝 关节力量及无 氧耐力素质中 的反复赶超跑 方法。 难点:规范完成 各动作。 1、一名学生配合老师示范 弓箭步推手动作; 2、学生前后两人一组进行 练习; 3、师分别讲解并示范提 踵、直膝跳、原地弓箭步 跳练习,强调动作的规范 性; 4、一名学生配合老师示范 “推小车”,教师强调练习 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学生两人自由结队进行 练习; 6、师讲解反复赶超跑的方 法; 7、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1、弓箭步推手 2、“推小车” 3、垫高前脚掌提踵练习 4、直膝跳 5、原地弓箭步跳 6、反复赶超跑 2 速度 素质 和力 量素 质 ◆掌握发展速度素质和力 量素质的几种方法。 ◆通过学习,发展学生快速 运动能力和肌肉力量素 质。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顽 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勇 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重点:掌握发展 速度素质和力 量素质的几种 方法。 难点:规范完成 各动作。 1、师讲解游戏方法及注 意事项; 2、学生分组练习; 3、听口令原地摆臂练 习; 4、听信号原地高抬腿练 习; 5、原地高抬腿转加速 跑; 6、单足跳变加速跑; 7、一名学生配合老师示 范蹲伸起和抱腰角 力; 8、学生两人自由结合进行 练习。 1、反应性游戏 (1)两人拍击 (2)追逐游戏 2、动作速度 (1)听口令做快速前后 摆臂练习(20秒)x2-3 组 (2)听信号做原地高抬 腿15秒x3-4组 3、位移速度 (1)原地高抬腿转加速 跑 (2)单足跳变加速跑(10 米单足跳+30米加速跑) 4、力量素质 (1)蹲伸起 (2)抱腰角力 3 力量 素质 和耐 力素 质 ◆掌握发展下肢力量及有 氧耐力素质的练习方法。 ◆通过学习,发展学生下肢 力量和有氧耐力素质。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顽 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勇 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重点:掌握发展 下肢力量及有 氧耐力素质的 练习方法。 难点:做到动作 规范、连贯。 1、学生两人自由结对进行 练习; 2立卧撑跳练习; 3双脚跳练习; 4、垫上抬腿转腰练习; 5分组进行变速跑练习(追 组跑)。 1、力量素质 (1)立卧撑跳练习; (2)双脚跳练习; (3)垫上抬腿转腰练习 二、耐力素质 变速跑(追逐跑)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日期: 来源:作者:zj[字体:大中小] 09:55:08]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 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改 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校版)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Hunan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学制三年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撰写教师李双双 专业负责人王小玲 系主任刘河元 教务处 二○一七年十月

课程基本信息表

1、课程定位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人的事业。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大学语文》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深化语文能力、继承传统文化、建立精神家园、修养行为、重塑人格、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使学生最终成长为高素质、有文化的现代职业人。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以听、说、读、写为基本载体,融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应

体能训练教案课程

基本力量练习 第一课时 1、俯卧撑 (一)理论提示 俯卧撑是提高上肢伸肌和躯干肌肉力量,锻炼上肢的推撑力量和胸大肌力量。 (二)讲解示范 动作:左(右)脚向前一大步,两手手指向前在左(右)脚两侧着地(两手距离 约与肩同宽),左(右)脚后撤伸直,两脚并齐成俯撑,做两臂屈伸动作。屈臂时两肘内合,伸臂时两臂挺直,身体保持平直。请看示范。 (三)动作练习 (1)手倒立控时间练习;(2)俯撑爬行练习;(3)脚垫高的俯卧撑练习;(4)俯卧撑推起空中击掌练习。请看示范。 2、引体向上 (一)理论提示 引体向上是锻炼悬垂拉引力量,提高上臂的肱二头肌和前臂的屈指肌群肌力量。 (二)讲解示范 动作:两脚跟提起,两膝分开成半蹲,两臂自然后摆起跳,双手正握抓杠成直臂悬垂;两手用力屈臂拉杠使身体向上,下颌过杠后还原成悬垂;再拉杠做第二次、第三次引体;完成后,跳下落地,恢复成立正姿势。 (三)动作练习 辅助练习方法:(1)助力引体向上;(2)负重引体向上;(3)站立位提拉杠铃、哑铃或沙袋;(4)站立位手持小杠铃和哑铃的弯举练习。 二、腿、腰、腹肌的练习 1、单腿深蹲起立 (一)理论提示 单腿深蹲起立是提高腿部伸肌力量和身体平衡能力。 (二)讲解示范 动作:左(右)腿向前抬起,身体重心落于右(左)腿,上体稍向前倾,右(左) 腿屈膝下蹲,使大腿与小腿间的夹角小于90度,左(右)脚不得触地,然后,用力伸直右(左)腿,成单腿站立姿势。依此反复动作。请看示范。 2、仰卧起坐 (一)理论提示 仰卧起坐是提高腹肌力量,增强腰背部肌力和柔韧性。 (二)讲解示范 动作:平仰卧于地面,五指交叉于枕部,起坐时,腹部用力,含胸缩头,使上体抬起成屈体坐,然后,上体后倒还原成预备姿势。反复做。请看示范。 跑步 第二课时 1、100米跑 (一)理论提示 100米跑是提高速度素质,改善心肺功能,发展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和快速出击的作战能力。 1、起跑,可采取蹲踞式或站立式,其过程包括“各就位”、“预备”、鸣枪三个阶段。采用蹲踞式起跑时,听到“各就位”的口令,两手撑地,成蹲踞式;听到“预备”的口令,从容地抬起臀部,重心前移落在前腿和两臀上;听到枪响、哨音或口令,两臂屈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专业 授课学时:54学时 课程学分:3分 一、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必修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明确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以及具有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版本信息:《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教材适用评价:本教材被国家教育部立项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并作为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适用。由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主编。 适用的参考资料:安朝臣:《人体运动负荷的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运动训练学对于其它实践课程,如散打、跆拳道、篮球等技能型科目的教学及其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体育形成与发展,理解竞技体育特点与社会价值。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及内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六、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七、技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八、技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项群得科学意义,理解项群理论的应用,掌握各项基本特征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释义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一、竞技能力释义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基本涵义及其决定因素,理解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掌握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选修课-《施工企业会计》课程标准

工程造价专业学习领域课 程标准 施工企业会计(工程造价09 级适用)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 2009年08 月

施工企业会计》课程标准

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教学时数 :60 学时 一、学习领域(课程)概述 《施工企业会计》 是我院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 本课程以建 筑企业为主体, 以建筑企业会计的目标为导向、 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 线、以会计四项假设为前提、 以六大会计要素为依托, 来培养学生在会计工作中 的基本操作技能。 通过学习,一是使学生掌握从事建筑企业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基本 技能和动手能力, 为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 大专层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服务,使学生全面掌握建筑企业会计各岗位操作技能, 胜任以后的会计实践工作, 成为合格的建筑企业基层财务会计人员。二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 础。另外,《施工企业会计》的内容与当前的会计资格证考试以及职称考试科目 的相关内容相一致, 只有学好这门课, 学生才能应对各种社会考试的选拔。 为贯 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文件精神, 使学生真正成 为应用性人才,尽快服务于社会,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 法改革和教学手段优化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 本课程的建设以模块教学 为主线,设置相关的岗位主体,突出立体化、交互式、多媒体、网络化的特色, 确立新的考核与教学体系,即: 由技能目标f 知识目标f 训练项目f 岗位要求。 每个模块都体现从 原始凭证f 记账凭证f 账簿f 会计报表 的会计循环,由简渐繁 地进行,最终完成整套会计管理工作。 根据该课程学习领域特点, 采用项目教学、 岗位角色扮演、 分组讨论和精讲 多练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重视实训、 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以案例或 真实的任务为实训项目, 将实操与岗位、 项目结合起来, 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 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充分利用课堂、多媒体、财务应用软件、现场参观等多种 教学手段,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培养目标 1.岗位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虚心、细心、耐心的职业能力;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3)培养学生严于律己,严格遵守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 2.社会能力目标: 课程名称: 施工企业会 计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标准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 公共空间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space design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建筑设计专业 先修课程有:建筑设计原理、设计构成、建筑表现基础、建筑设计Ⅰ、建筑设计Ⅱ、中外建筑史、制图基础、建筑装饰CAD、Photo Shop与版式设计、建筑电脑效果图等课程。 后续课程有:毕业设计 开课学院或教研室:建筑设计教研室 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根据专卖店类、餐饮类、娱乐健身类、酒店类等典型公共空间的特定功能,以设计项目工作流程为依据,采用设计项目引导与设计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方案分析、方案设计、方案表现、方案制作等核心知识和必备技能,具备从事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岗位所必需的设计项目调控、设计项目协作、设计项目沟通等职业素养,课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课程学时:64 课程学分:4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地区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突出创新精神,强化职业技能培养,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本课程主要目标是教会同学们熟练地进行方案的流程设计,具备企事业单位人才岗位要求。 1、能力目标 (1) 学习公共空间设计思维方式,熟练运用图形思维技巧,解决公共空间范畴的工程项目的 设计内容及程序。 (2) 通过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学习,掌握室内设计的图纸设计制作、设计方案表达、设计表现 及对于设计原理熟练运用的能力。 (3) 通过公共空间课程项目化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设计项目管理、设计团队协作、设计工 作沟通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 理解商品展示的含义和特征,学习专卖店的交通流线和平面布局设计,了解设计中的基 本尺度以及常见的陈列方式,掌握专卖店的空间设计方法,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

《运动训练学》课程作业(一)

《运动训练学》课程作业(一) 问答题:(作业1) 1、试述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答: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其中,运动员自身与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都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而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则包含着竞赛规则、评定手段及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三个方面。 (一)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出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原因。不同项群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有着不同的评定方法,其中,可测量类和评分类项目运动员所表现的竞技水平基本上是个人竞技能力的表现,通常较少受对手竞技表现的影响,而分属得分类和命中类的各种球类项目以及制胜类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则受着对手竞技表现很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二)对手在比赛中出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得的名次,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同时也受着裁判员行为的影响。在对抗性的竞赛项目中,同一名运动员在某一轮淘汰赛中与强劲的对手较量时,如果他的对手比他最好的表现还要强的话,尽管他能够表现出比前几轮更高的竞技水平,也很可能遭到失败而被淘汰。这一事实说明了一个简单而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道理,即作为比赛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赛的胜负或名次不仅仅取决于运动员自己的竞技水平,还取决于对手的竞技水平以及比赛的评定行为。国内外不少学者在分析运动成绩的影响因素时,仍然只单方面地考虑决定运动员个人竞技水平高低的素质、技术、战术、心理等因素。这实际上是将运动成绩和个人竞技能力二者的决定因素混淆在一起。 (三)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竞赛评定行为是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及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这样三个因素。 评定手段对运动成绩起作用的最突出的例子是,近二十几年来电动计时装置的表现,消除了手计时员的视觉反应空间判断等因素的干扰,大大提高了计时成绩的准确性。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关键时刻,裁判员有意无意的一个错判,往往会决定着整个比赛结果。 2、运动训练为什么要坚持长期系统地不间断的进行? 答: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3、试论运动训练周期安排的科学基础。 答:(一)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周而复始呈周期性的。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不停地发展,每个往复、每个循环都不会完全相同。每一个新的运动周期,都不应是上一个运动周期简单的重复,而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螺旋式地提高到新的水平。运动训练的周期性特点,就是由物质运动这一普遍规律所决定的。

比较解析新课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标

对比解读新课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标 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再成热门话题。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普遍感到不会教选修课程了,在很多地方,选修课程成了不教课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没有弄清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处理不好选修课程的重要原因。从整体上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不一样的,因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同中有异。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路径相互关联,目标相同或者相近,达成目标的路径也相同或相近;目标不同,达成目标的路径也不相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不完全一样,达成目标的路径不一样。弄清楚必学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课程目标,就可能找到达成相应课程目标的有效路径。新课标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每类课程要求高中生达到的水平不一样,安排了数量不等语文学习任务群。新课标设计了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借此得以落实。为了弄清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学法、教法,我们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进行了对比解读。 一、比较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关于语言文字的目标要求 必修课程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和选修课程学习任务群"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学习内容都是语言文字,它们分别安排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前者的目标主要是积累汉字、汉语的知识,学会解读词义的方法,重视文言文词汇、句式等的学习,把握汉语言的特点,认识其规律。总之,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获得语修逻方面的知识,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后者的目标就不一样,它要求学生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与汉字、汉语有关的某个问题。当然,在专题研讨中,学生语言经验会更丰富,语文知识更渊博,梳理归纳能力也有提高。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对学习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明显不同,前者重在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培养语用能力,后者重在让学生深入地、理性地认识语言文字。 除此之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各自提出了具体要求。必修课程要求通过汉字、汉语的学习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选修课程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不同的学习目标,完全体现了课程基础性和差异性,课标“差异性”要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个性更张扬是时代需要。因而,可以说新课标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二、比较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关于文学阅读的目标要求 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都侧重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前者安排在必修课程中,后者安排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它们的学习目标又有什么区别呢?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1、要求学会阅读文学作品。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积累经验,总结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即从感受文学形象,理解文学语言,理解作者意图等方面入手鉴赏文学作品。2、要求理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特征以及它们共同的艺术手法和各自的特殊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尝试文学创作。3、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目标概括起来说有一下几点:1、学会研习现当代作品的方法,比如学习确定研习专题的方法,学习写读书笔记和评论的方法。2、研习现当代代表性作

英语电影赏析__选修课课程标准

英语电影赏析选修课课程标准撰写人:审核人: 撰写日期:2011-12-14 审核日期:2011.12.14 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是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每周两节。 该课程强调“文化鉴赏和评论”,精选历史文化价值高、思想内涵深刻、观赏性较强、贴合本班学生实际的经典影视作品供学生欣赏讨论,另辅以影视类型、艺术手法、电影奖项庆典的适当介绍,最后布置学生撰写评论。本课程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英文经典影视作品的欣赏,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英语电影赏析》课程汇视、听、说为一体,熔英语语言学习及西方文化历史了解于一炉,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英语课程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于异国文化氛围中熟悉地道的英语,以求开拓视野、拓宽胸襟;不仅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更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跟上文化交流时代的步伐。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历史、文化(主要是英语文化),掌握一些影片中使用的经典表达,学习地道的英语口语;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影视欣赏的一般方法,掌握对影视作品做出一般性评论的技巧,并从口头和书面两方面提高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一般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影视类型,理解影视语言和方法;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语影视文化在主要英语国家大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性电影盛典和奖项。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难点在于影片所涉及传达的英美文化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提醒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影片的相关内容。 2.课堂中让学生去分析经典片段意思,以及对这段影片的理解。 3.让学生课后去反思你观赏这部电影的感想,从影片中或人物身上能学到什么。 4.学习影片中的经典歌曲,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这个教学以多媒体为主,教材只是配套。大致分为一下几部分: 一.影片介绍(背景,人物,评价等) 二.经典对白的讲解。 三.经典歌曲欣赏。 四.对于影片主题的理解和对人物个性的挖掘。 参考:奥斯卡获奖影片 六、考核形式与成绩计算 不再依照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形式,本课程考核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占20% 2.课堂表现占10%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目标定位范文

选修教材培训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目标定位 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包括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各有五大模块。 1。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必修课要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是因为要做到“公平发展”。“‘公平发展’的观念是指一切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所以要对一切人施以实质上是公平的教育。这是必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 如何达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要求?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语文学习,每位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都要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每个学生都要在语文的“应用、审美、探究”等方面均衡地发展。 2。选修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也就是在实现“基础性、均衡性”基础上致力于有选择的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公平发展”指导下的“基础性”“均衡性”并不是要求我们的教育简单划一。个性差异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在培养人,并不是在制造机器零部件,为了体现教育要适应不同个性,所以要设置“选修课”,要寻找适合于每个人能力、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这是“选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 如何在语文学习上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标提出选修课“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相比“基础性、均衡性”,这一点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具有等价性,二者具有同等的价值,这里没有主次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语文科相对其他学科更需要课外课内结合,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学科,语言学习无处不在。过去有学者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实在很有道理。中外语文教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将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课、精读课,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不利于他们人文素质的培养,连“基础性、均衡性”也不能完成,更谈不上“个性发展”。但是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认识是不够清晰的,或者说即使有了认识也不敢有大的教学实践去改变现状。因为大多数人总认为必修课的教育价值要比选修课高,因此,在平时教育中重视必修课、精读课到了“无微不至”“精耕细作”的地步,但选修课往往成了走过场的点缀。近年来,由于高考的压力,语文选修课、文学讲座、文学社团活动在萎缩,有些地区学生的文学社团活动、读书活动、学生自办刊物活动看似很热闹,究其实,往往只是少数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没有普及到大多数人,实际上,“选修”制度并没有在我们语文课堂中站稳脚跟。这里有考试升学的影响,有教学理念的偏差,与课程标准的规定不够清晰、不够有条理、不够具体也有一定关系。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充其量是一种平庸的“训练”,而非人性化的教育。所以两者决不能偏废。这些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践操作时并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贯彻。随着部编教材的出版,随后遇到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如何处理选修课的问题。(三)语文选修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关注不同选修系列的能力培养重点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课程标准》) 选修课五大系列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大约可分为三个板块(系列)。(1)1、2“诗歌

2.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标准

开封大学素质教育选修课 《中外动画鉴赏》课程标准 1.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总学时:28 课程周学时:2 课程所属类别:艺术类 选课限定人数:200人 2. 课程简介 2.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面向我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从认识动画的基本语言和构成形式入手,了解动画的色彩与构图,进而熟悉动画欣赏的综合艺术特征,达到对于各种门类、各种样式动画的不同欣赏方法的把握,掌握对动画艺术欣赏、评论的方法,培养大学生具备全面的动画审美修养。 2.2课程内容 本课程立足于理论加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讲解与鉴赏交叉进行的模式,使得学生学会欣赏、感受和评价动画作品,提高审美素养和艺术表现力。 本课程共分三章,从不同地域特征分析鉴赏各国动画特色。 第一章中国动画赏析,讲解动画的制作流程,讲解帧的概念及动画成像原理。中国古代动画色彩设定、风格鉴赏及构图特色,中国现代动画色彩设定、风格鉴赏及构图特色。 第二章美国动画赏析,讲解美国动画色彩设定、风格鉴赏及构图特色,从文化角度比较中西动画并进行人物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特色分析。 第三章日本动画赏析,讲解日本动画色彩设定、风格鉴赏及构图特色,从文化角度比较中日动画并进行人物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特色分析。 2.3课程地位与作用 本门课程根据我校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动画的发展状况,选取了典型的动画作品进行赏析,具体的每一部影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之作,将这些动画作品从专业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使学生们在了解动画作品鉴赏的基本常识的同时,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课程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本门课程以对经典动漫作品的赏析为主,通过对这些影视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使学生学习了解动漫的发展过程,了解动漫艺术的基本特征,学会对动漫作品艺术的鉴赏与评价,了解一定的动画色彩鉴赏常识及鉴赏理论,能够独立鉴赏动画作品。 3.2能力目标 (1)了解什么是动漫鉴赏; (2)学习从哪些角度欣赏动漫作品(色彩、构图、美学层面) (3)能够具备一定的动画作品鉴赏能力,具备分析动画优劣的能力。 3.3素质目标 能够培养起对于动画艺术的热爱,从而关注动画艺术艺术当前的发展状况,并进行一些有价值的赏析活动。 4. 课程教学组织 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融合一体,具体课程内容见下表。

《运动训练学》课程总结

2016—2017第一学期《运动训练学》课程总结 本课程共讲授十四章内容,分别就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训练同课过程的计划与组织、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项群训练理论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本学期,通过运动训练学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运动训练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了国内外运动训练学研究状况和发展动态,培养了学生对运动训练学的兴趣和能力,为毕业生能够胜任体育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该门课程为指定选修课,共32学时,2学分,授课对象为体育系2011级1—6班,体育教育专业方向的学生。该班每周授课2学时,共16周。授课形式主要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和完成作业。讲授内容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性形式,来完成运动训练学的内容,并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完成。 本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该班共有学生26人。整体上看,上课学生认真听讲,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认真思考问题,课下基本按时完成作业。在本门课程学生试卷的分析中,参加考试10人,考试人数占总人数的100%,缓考同学均是参加学院的顶岗实习的同学;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都通过了考核,没有不及格学生。从学生考试试卷看,学生答题有一定的条理性、清晰性以及全面性。虽然部分同学在案例分析题的回答上不够全面,判断题上知识运用还不灵活,但重点知识把握较好。总体而言,成绩较理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