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节选上课
- 格式:ppt
- 大小:6.69 MB
- 文档页数:39
五《长征》节选教案(通用13篇)五《长征》节选篇1学习目标:1、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2、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3、学习红军指战员对待困难不屈不饶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学习重点: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学习难点: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教学设想:预习要求:1、查找有关影视艺术及红军过草地的资料2、认真朗读课文,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填写读书卡学法设计:基于本文的体裁是剧本,学习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运用朗读,观看影片,讨论,模拟播音员等方式进行有效地学习。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长征》第22集碟片,影碟机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题导入上课之前先来测一测大家的IQ(智商),请听题,四个提示:草地、雪山、二万五千里、红军。
答案两个字。
(长征)请说明理由。
请同学讲述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很多,作家王朝柱也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一、自主积累,展示预习交流读书卡(说明摘录理由并领读)由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其他同学可补充。
读书卡课题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生字词语资料备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三、自主研读,合作学习a)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挑读段落,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或寻找亮点。
b) 预备题目①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不勇往直前,却要爬进水塘赴死?②一副铮铮铁骨的彭德怀,既然下决心枪杀了自己的战马,又为何要“溢出串串泪水”?③作为导演,可以根据剧本在拍摄时加以修改,请发挥想象,你认为“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能否给予特写。
说明:若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能提出一些问题,发现一些亮点,且讨论较到位,见解较独特,理由较充分,预备题可不用。
《长征》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基本背景和作者,提高学生对历史作品的认识。
2. 通过学习《长征》节选,使学生领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分析《长征》节选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长征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红军长征的历程及重要事件。
2. 《长征》节选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 长征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困苦。
2. 长征精神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征》的背景、作者及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长征》节选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进行讨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长征》节选。
2. 参考资料:关于《长征》的背景资料、长征过程中重要事件的资料、长征精神的论述等。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板书重点内容。
4. 小组讨论用具:如笔记本、笔等。
六、教学内容1. 第六章《长征》节选内容学习: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和原因,掌握长征的基本过程和重要事件。
2. 分析《长征》节选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
3. 讨论长征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让学生从个体和国家层面思考长征精神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 讲解《长征》节选内容:详细讲解第六章的内容,重点阐述长征的背景、原因和重要事件。
3. 分析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如生动的描绘、独特的叙述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长征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思考。
三年级红色文化长征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长征过程,领会红军精神。
2. 体会诗歌语言的深层含义。
3. 体会歌词高度概括的语言及其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 牢记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教学重难点
1. 歌词高度概括的语言及其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红军的钢铁意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复习背诵七律-长征。
2. 朗诵歌词:播放《长征组歌》音乐,学生朗诵歌词,体会诗歌的情感和韵律。
3. 分析歌词:讲解歌词的含义、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深层含义。
4. 探讨红军精神:组织学生讨论红军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5.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阅读有关长征的书籍或观看相关电影,加深对长征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 朗诵法:通过朗诵歌词,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律。
2. 讲授法:讲解歌词的含义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歌词。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红军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五、教学资源
1. 《长征组歌》音乐。
2. 有关长征的书籍和电影。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朗诵和讨论表现。
2. 学生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长征》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2. 通过阅读节选内容,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精神。
3. 分析《长征》节选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理解其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的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节选:《长征》节选(待定)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节选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其在长征过程中的意义。
3.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表现出的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节选,了解重要人物和事件。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节选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其在长征过程中的意义。
4. 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课文中体现的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精神。
5.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课后作业2. 结合个人兴趣,选择一个与长征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探究。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课文节选的理解和感悟。
2. 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 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长征历史事件的了解和探究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征路线和相关历史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征的艰苦过程。
3.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和事件,深入剖析长征精神。
七、教学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征路线图、历史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
2. 准备课文节选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 设计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八、教学资源1. 课文节选:《长征》节选(待定)2. 多媒体课件:长征路线图、历史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3. 背景资料:关于长征和红军的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报告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长征》背景和作者,阅读课文节选,了解重要人物和事件。
长征节选个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学生能够分析长征期间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
学生能够归纳总结长征精神的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探究长征的历史价值。
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长征相关的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长征精神的尊重和崇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长征节选》文本内容,包括长征的背景、重要事件、英雄人物等。
2.2 教学知识点: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长征的经过和重要事件。
长征中的英雄人物和长征精神。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知识,为学习长征做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长征节选》文本,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深入研究长征期间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
3.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长征精神的特点和价值。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长征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3.4 表达与展示:学生选择一种形式(如口头报告、展示、写作等),向全班展示他们对长征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通过表达和展示,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展示效果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相互鼓励和学习。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特点和价值的认识。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长征节选》文本资料。
与长征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或多媒体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资料和板书重点内容。
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用于查阅资料和展示学生作品。
5.3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宽敞明亮,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互动。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篇10教学内容:11课《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
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走:滚动;泥丸,泥球。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
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5)讨论归纳: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
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
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
《长征》节选教学目标: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学习红军指战员对待困难不屈不饶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体会影视剧本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手段。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长征》剧组来我们学校挑选演员,想听听我们同学对台词的朗读情况。
二重点研读,合作探究1.请大家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尽量做出表演动作。
(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轮读表演四个场景)2.评价朗读情况,研讨重要字词语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体会人物形象在语言行动中的体现。
3.剧本的人物都具有个性化的台词,你能举例说明吗?剧本之所以生动,与人物台词有很大关系,你认为文中哪些人物的语言很有震撼力?请把它找出来。
三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看电视剧《长征》,看这些演员是不是按照你对剧本的理解去演戏的。
2.同学们,看过影片你有话要说吗?(提示:从情感与价值观上看)3.无论是长征时期,还是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在追求幸福、探索人生的征途中,你认为我们应发扬怎样的精神?四当堂练习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下列句子中“猝然”的表达作用。
1.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猝然眼花,栽倒在草地上。
2.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3.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4.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主持人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
听大家说,我的用处可大了,是真的吗?”主持人:我宣布:“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知道。
《长征》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2. 通过阅读节选内容,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
3.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节选:《长征》中的一段描述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篇章。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分析长征精神的内涵。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长征的艰辛和伟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节选。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
3. 精讲细读: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等,引导学生理解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5. 汇报展示:选取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长征相关知识的学习。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节选,谈谈自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长征的文学作品,如《红星照耀中国》、《长征路上的故事》等,扩大阅读面。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长征》节选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对长征相关知识的学习拓展。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长征》节选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长征的历史背景资料、作者简介、相关文学作品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资源1. 利用互联网查找关于长征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手段。
2. 邀请历史老师进行跨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长征历史背景知识。
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长征的意义和价值。
2. 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征的艰苦环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长征》节选一课时导学案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究特殊情节的处理意图及其效果。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影视艺术的一般特点。
教学设计预习作业检查通过前几篇文章的学习,设计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一、导入教师借助电脑,播放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中有关红军过草地的片段。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课文是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了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泥泞的草地”)由于断粮,许多战士饿死在过草地途中,尽管如此,红军将士北上抗日的决心矢志不改;面临困难,彭德怀欲杀死自己的战马以救急。
第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眼见两抬担架的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为攻占娄山关而失去一条腿的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的炒面让给战士,继而爬向水塘赴死。
第三部分(“泥泞的草地”)刘少奇和彭德怀寻找掉队的周团长,含着极大的悲痛向殉难的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心爱的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们的生命。
第四部分(“草地之夜”)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
随着先遣队送来粮食解危,红军指战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长征》节选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征》作品背景及作者。
引导学生关注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1.2 教学内容介绍《长征》的作者王树增以及作品背景。
阐述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4.1 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1.4.2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1.4.3 学生阅读《长征》节选部分,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1.4.4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章:红军长征的起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
引导学生关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红军的战略转移。
2.2 教学内容分析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围剿原因及其影响。
讲述红军为摆脱困境而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2.4.1 教师播放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围剿。
2.4.2 学生阅读《长征》节选部分,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
2.4.3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章:长征途中的困难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引导学生关注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3.2 教学内容分析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自然灾害、敌军围追堵截等问题。
讲述红军如何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故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3.4.1 教师播放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的困难。
3.4.2 学生阅读《长征》节选部分,了解红军如何克服困难。
3.4.3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长征胜利的曙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胜利。
引导学生关注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4.2 教学内容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讲述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步骤4.4.1 教师播放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