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角的比较和运算(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0.69 KB
- 文档页数:6
课题:4.3.2角的比较与运算(第一课时)授课教师:阳江市实验学校 郑益好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联想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找到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2.使学生通过联想线段和差的表示方法,掌握角的和差的表示方法和计算.3.使学生通过联想线段中点的定义和符号语言,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概念和符号语言.4.培养学生类比联想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2.角的平分线的定义.难点:1.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2.角的平分线的符号语言的表述及运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整体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1:通过观察,你能将图中扇子张开的角度按从大到小排列吗?问题2: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较大?(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用观察法很容易解决问题1,但问题2却不容易解决,这样产生矛盾冲突,教师顺势引出本课课题,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本课知识的必要性,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揭题,板书课题)(二)给出目标,自主学习1.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会比较角的大小.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① ②③ ④DE F A B C 给出目标 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解决问题 总结反思 情意发展 布置作业(2)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3)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会画角的平分线,并能结合图形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角的平分线.(4)通过探究,能熟练运用三角尺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5)进一步体会类比的思想.2.展示本课的自学指导阅读教材138-140页例1之前的内容,然后解答下列问题:(1)联想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找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有哪些?(2)联想线段和差的表述方法,角的和差如何表述?(3)联想线段中点的定义,叙述角的平分线的概念,并会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三等分线呢?(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明确目标后,在自学指导的提示下,通过自学或小组交流能较好解决的问题,应放手让学生尝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教师适时的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既便于了解学情,解决学生疑问,又拉近了师生关系,便于创造良好课堂氛围.)(三)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探索新知1:角的比较方法问题1: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有哪些?学生回答:度量法和叠合法.问题2: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有哪些?学生回答:度量法和叠合法.问题3:如图(1),如何用度量法比较∠1和∠2的大小?教师用量角器演示度量角的过程,然后展示符号语言:∵∠1=50° , ∠2=35°∴∠1>∠2教师归纳:方法一:度量法(1)对“中”——角的顶点对量角器的中心;(2)重合——角的一边与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3)读数——读出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度数.问题4:如下图,如何用叠合法比较∠ABC和∠DEF的大小?DA1 2①FCE②A ADDEEBBC C FF③分三种情况:①∵AB 在∠DEF 的内部,∴∠ABC< ∠DEF②∵AB 在∠DEF 的外部,∴∠ABC> ∠DEF③∵AB 与EF 重合,∴∠ABC= ∠DEF(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对照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指出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可让学生初步感受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动态演示与课件动态演示相结合,加深直观感知,增进学生对两种方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5:用叠合法比较三角板上30°和45°这两个角的大小时,应注意什么?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归纳:方法二:叠合法(1)将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2)两个角的另一边落在重合一边的同侧.(3)由两个角的另一边的位置确定两个角的大小.(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反思,联系教学实物演示配合,由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语言表述能力.)问题6:观察与思考: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有关吗?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无关,而与开口大小有关.(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对角的概念的理解,深化对角的大小比较的认识,明确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巩固练习:1.选一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角的边越长,则角越大B.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C.角的大小与顶点的位置有关D.角的大小决定于始边旋转的方向2.放大镜下看到的角与原角的大小关系如何?(设计意图:了解学习效果,加深对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的认识,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习热情)2.探索新知2:角的和差问题1:如何用符号语言表示下面图形线段的和差?课件展示:AB =AC + CB ,AC =AB -CB ,CB =AB -AC .A C B问题2:你能否模仿线段的和差符号语言写出角的和差符号语言?(让一学生上黑板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模仿线段的和差的符号语言,写出角的和差的符号语言,既降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难度,便于学生直观感知,训练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几何语言表达能力,又可让学生再次感受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巩固练习:1.根据图形 (1)填空:∠ABD =∠CBD + ,∠CBD = ─ .2.如图(2),若∠AOC = 32°,∠BOC = 43°,则∠AOB = ;若已知∠AOB = 68°,∠BOC = 40°,∠AOC = .(设计意图:第1题让学生通过试题解答,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并能够熟练进行角的和差运算.在第2题中,将有关度数的和差运算问题融合在角的和差运算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角的和差的度数等于它们的度数的和差”的道理.)3.探索新知3:角的平分线问题1:什么叫做线段的中点?展示线段的中点的定义:将一条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如果AB=BC ,那么点B 就是AC 的中点问题2:什么叫做角的平分线?如果∠AOB=∠BOC,那么OB 是∠AOC 的平分线 OB 、OD 是∠AOC 的三等分线展示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像OB 这样,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这个角的平分线.类似地,还有角的三等分线等.(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类比中感受新知,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定义的理解.)问题3:如何画一个角的平分线?请在老师课前发的三角形中画出∠AOB 的平分线,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 E C D AC C O B A ((1)A B (2) AB C B O A Cα α BO A C DB O α α α教师归纳:方法1:度量法;方法2:折纸法.(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画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概念的理解.)问题4:如何用符号语言表示线段的中点?课件展示:∵B 是线段AC 的中点∴AB = BC = ─AC ∴AC = 2AB = 2BC问题5:你能否模仿线段的中点的符号语言写出角的平分线的符号语言?(让一学生上黑板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线段的中点的符号语言,写出角的平分线的符号语言,学生再一次感受到类比思想的重要性.通过强化角的平分线的符号语言,让学生进一步熟识角的平分线的符号语言,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巩固练习:1.看谁做得快又准(1)如上图,若OB 是∠AOC 的平分线,那么∠AOB =∠ ;∠AOC =2∠AOB =2∠ ;∠AOB = ∠ =21∠ . (2)如上图,若OB 是∠AOC 的平分线,OC 是∠BOD 的平分线,你能从中找出哪些相等的角?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解答,巩固学生对角的平分线的符号语言的认识.)2.考考你 如图, ∠AOC= 40 °,OB 平分∠AOC ,求∠AOB 的度数?(让一名同学上黑板解答.)(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解答,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数学符号语言,做到解题有理有据,养成良好的 解题习惯.)4.探究活动用一副三角尺,你还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呢?(0°~180°)教师归纳: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180° 即用一副三角尺可以画出15°的整数倍的角.(设计意图:除了让学生复习巩固角的和差的概念,也可以使他们对这些角的大小有一直观认识, 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A B 1 2C B O A Cα α O A B C D O A C B(四)总结反思,情意发展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反思、体会课堂中所学内容并归纳总结,教师补充升华.1.角的比较方法(叠合法、度量法);2.角的和差;3.角的平分线;4.类比思想.(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使知识形成体系,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五)布置作业按提示分三部分写一篇总结:一、知识点二、典型题三、疑难点(设计意图:此作业也是分层作业的一种形式,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通过课后及时的反思,对本课进行全方位的总结.这种形式不但便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为学生今后复习,把本课知识纳入到体系,提供了很好的一手资料.)4.3.2角的比较与运算一、角的比较方法三、角的平分线练习二、角的和差附:教案说明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索,实践和思考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采取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基于这一教学理念,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在自学指导的提示下,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交流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并使学生能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自己思考,通过对照线段的比较、线段的和差、线段的中点的意义,学习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以及角的平分线等知识,让学生从中体会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类比思想,并通过一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从而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图形→文字→符号”的转化过程的教学,为后续学习图形与几何的知识以及其他数学知识打下基础.在教学中,使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主动获取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和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和运算》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学会用符号表示角的大小,以及学会角的运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角的符号表示方法,再通过角的加减运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概念,对于角的画法和识别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角的比较和运算,他们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角的符号表示方法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角的大小。
3.让学生学会角的运算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角的比较方法。
2.角的符号表示方法。
3.角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角的符号表示方法,再通过角的加减运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几何图形。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钟表的指针所形成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与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各种几何图形中的角,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角的大小。
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与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操练(10分钟)让学生用尺子和圆规画出不同大小的角,并比较这些角的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让学生用符号表示所画出的角的大小。
例如,用“∠1”表示第一个角,“∠2”表示第二个角,等等。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1)教学目标:1.理解角的大小,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及数量关系,并会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进行描述,并会进行度、分、秒的角度的计算;2.类比线段的大小,和与差,学习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体会类比的思想。
教学重点: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度、分、秒的角度的计算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有一天学生张亮和王帅各带了一把折扇(如图所示),下面是他们的一段对话: 张:我的折扇张开大一些,所以我的折扇的角也大一些.王:我的折扇长一些,所以我的折扇的角也大一些.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帮他们判断吗?怎样比较∠ABC和∠DEF的大小?二. 解读目标三.新课讲解1.温故知新问题1:前面我们研究了线段,学习了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你能回忆一下,在这一节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活动: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教师归纳2.探究新知问题2:类比线段大小的比较,你认为该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在练习本画两个角,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明你是怎么比较的?师生活动: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交流学生展示交流后提问: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有几种?每种方法应注意什么?(1)度量法(2)叠合法(叠合两角时注意:两角顶点重合;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重合边的同旁)你能用图形和几何语言,说明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吗?(1)''B O 落在B A 0∠的外部,''OB A ∠大于B A 0∠,记作''OB A ∠>B A 0∠(2)''B O 与OB 重合,''OB A ∠等于B A 0∠,记作''OB A ∠=B A 0∠(3)''B O 落在B A 0∠的内部,''OB A ∠小于B A 0∠,记作''OB A ∠<B A 0∠问题3:如图,图中共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学生确定角的个数,明确角的和差关系教师关注:学生是否能发现角的和差关系,若学生仅说出它们的大小关系,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图形,类比线段的和与差,发现角的和差关系提问: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些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吗?AOC ∠是AOB ∠与BOC ∠的和,记作AOC ∠=AOB ∠+BOC ∠AOB ∠是AOC ∠与BOC ∠的差,记作AOB ∠=AOC ∠-BOC ∠类似地,AOC ∠-AOB ∠=BOC ∠问题4:利用一副三角尺,你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师生归纳:一副三角尺上的角都是常用的角,它们是30°,45°,60°,90°的角,利用这些角可以很方便地画出这些角的一些特殊角,如:15°,30°,45°,60°,90°,105°,120°,135°等问题5: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一个角的大小可以用度、分、秒来表示,会进行度、分、秒来表示,会进行度、分、秒的转换,还需要会进行加、减运算。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角平分线是本章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后续学习图形与几何必备的知识基础。
在本节课中,除了让学生重点掌握以上的基础知识外,还应通过大量的识图和作图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图形感,同时,还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学生推理语言和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2、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2.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3.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2)、目标解析:①、能从图形和数量关系两个角度认识角的大小,会用度量法和叠合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从几何图形和数量关系两方面认识角的和与差及角平分线,知道两个角的和、差仍然是一个角,知道角的和、差或等分的度数的计算;能结合角的大小、和与差、角平分线的直观图形,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描述它们,反之,能将它们用符号语言或文字语言所表述的图形及关系,用图形直观表示出来。
②、在学习过程中,能在回忆线段的大小、和与差、中点内容的同时,想象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能对学习进程心中有数;能将对线段的大小、和与差、中点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套路迁移到角的相关问题研究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角的大小、角的和与差、角平分线的意义及数量关系;感受类比的思想。
教学难点: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角的大小、角的和与差关系及角平分线。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相关旧知的复习,按照猜想、推理的思维过程进行突破。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三角板或直尺、量角器、剪刀,透明或半透明纸。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问题:这两把折扇中,哪一把形成的角度大?与折扇的大小有关系吗?(板书)课题学生观察图片,获得感性认识. 让学生知道,角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世纪教育网 精品资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后点评
1.课堂教学脉络清晰,主线鲜明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以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为起点,通过对线段的大小比较、线段和差、中点等认知模型的类比,进而展开对角的大小比较、和差关系、角平分线的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效生成了角的比较方法以及从图形、文字、符号三个维度刻画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的方法。
此外,着眼于知识生成、思维训练和经验积累的三条核心主线十分鲜明。
2.“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课堂文化鲜明
沈老师的课堂教学反映了课改的精神要求,成功实现了从“讲堂”到“学堂”的蜕变。
教学中既关注了“学什么”又重视了“怎样学”,使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教学有机整合于精心预设的数学活动之中;既关注了数学思想的渗透,又重视了实践应用,使得类比、数形结合、特殊化、程序化等数学思想得以发展,凝练了数学课堂的核心文化。
此外学生乐于求索、善于合作、积极进取的行为彰显了人性发展的课堂文化。
大港区教师进修学校刘培芬新世纪教育网--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1.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重点)2.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能够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解决相关计算问题;会用量角器画角的平分线;(难点)3.经历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画角平分线、用折纸法确定角平分线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重点)一、情境导入有一天聪聪和明明各带了一把折扇(状态如下).下面是他们的一段对话:聪聪:“我的折扇张开大一些;所以我的折扇的角也大一些”.明明:“我的折扇长一些;所以我的折扇的角也大一些”.同学们有办法帮他们进行判断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角的比较如图;射线OC;OD分别在∠AOB的内部;外部;下列各式错误的是( )A.∠AOB<∠AOD B.∠BOC<∠AOBC.∠COD<∠AOD D.∠AOB<∠AOC解析:A.∠AOB与∠AOD的边OA重合;OB在∠AOD内;所以∠AOB<∠AOD;A正确;同理B、C正确;D.∠AOB和∠AOC的边AO重合;OC在∠AOB内;所以∠AOB>∠AOC.D错误;故选D.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了角的比较大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角比较大小的方法.探究点二:角度的有关计算【类型一】利用角平分线进行角度的计算如图;∠AOB=120°;OD平分∠BOC;OE平分∠AOC.(1)求∠EOD的度数;(2)若∠BOC=90°;求∠AOE的度数.解析:(1)根据OD平分∠BOC;OE平分∠AOC可知∠DOE=∠DOC+∠EOC=错误!(∠BOC +∠AOC)=错误!∠AOB;由此即可得出结论;(2)先根据∠BOC=90°求出∠AOC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结论.解:(1)∵∠AOB=120°;OD平分∠BOC;OE平分∠AOC;∴∠EOD=∠DOC+∠EOC=错误!(∠BOC+∠AOC)=错误!∠AOB=错误!×120°=60°;(2)∵∠AOB=120°;∠BOC=90°;∴∠AOC=120°-90°=30°;∵OE平分∠AOC;∴∠AOE=错误!∠AOC=错误!×30°=15°.方法总结:能够根据图形正确找到角之间的和差关系;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二】利用三角板叠合进行角度的计算如图;将一副三角板折叠放在一起;使直角的顶点重合于点O;则∠AOC+∠DOB =( )A.120° B.180° C.150° D.135°解析:由图可得∠AOC+∠DOB=∠AOB+∠COD=90°+90°=180°.故选B.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角的计算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示;发现几个角之间的关系.【类型三】折叠问题中角的计算如图;将矩形ABCD沿EF折叠;C点落在C′;D点落在D′处.若∠EFC=119°;则∠BFC′为( )A.58° B.45° C.60° D.42°解析:∵将矩形ABCD沿EF折叠;C点落在C′;D点落在D′处;∠EFC=119°;∴∠EFC′=∠EFC=119°;∠EFB=180°-∠EFC=61°;∴∠BFC′=∠EFC′-∠EFB=119°-61°=58°;故选A.方法总结:掌握折叠的性质;要善于发现题中的隐含条件:折叠前后两图形是完全重合的;其角不变.探究点三:角度的换算计算:(1)153°29′42″+26°40′32″;(2)110°36′-90°37′28″;(3)62°24′17″×4;(4)102°43′21″÷3.解析:(1)相同单位相加;超过60向上一位进1即可;(2)先借1°化为分和秒;然后同一单位分别相减即可得解;(3)每一个单位分别乘以4;分、秒超出60的部分向上一个单位进1即可;(4)从度开始计算;余数乘以60继续除以3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解:(1)153°29′42″+26°40′32″=179°69′74″=180°10′14″;(2)110°36′-90°37′28″=109°95′60″-90°37′28″=19°58′32″;(3)62°24′17″×4=248°96′68″=249°37′8″;(4)102°43′21″÷3=102°42′81″÷3=34°14′27″.方法总结:角度的运算规律为:(1)加减法时将同一单位进行加减;加法够60进1;减法不够减要借1当60;(2)乘法时将数与度、分、秒分别相乘;然后从小到大逢60进1;(3)除法时用度先除;把余数化为分;再加上原来的分;用这个数除以除数;把余数化成秒;再加上原来的秒;再用这个数除以除数;如果除不尽;就按题意要求;进行四舍五入.三、板书设计1.角的比较方法(1)度量法;(2)叠合法.2.角的计算(1)角平分线;(2)角的折叠.3.角度的换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角的大小的比较、角的和差关系;角的平分线.可利用类比线段的学习方法引出角的大小的比较的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对于本节教学要把握以下几点:1.首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对旧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使学生能对角的知识有一个更深的记忆.2.在角的形象比较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3.重叠法是一个难点;但此法比较适用于实际中的比较.对于角度的计算要设计各个类型的教学.。
4.3.2角的比较和运算(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两种方法比较两角的大小,知道两角的和、差的意义,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并能用肯定语言表示.
过程与方法
观察、操作、合作交际,画图、比较、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通过角的比较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难点:角的平分线的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那么,我们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二、探求新知:
1.与线段的比较类似,我们也有两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一种方法为度量法:可以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另一种方法为叠合法:即把他们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
(1)叠合法比较两角大小时,顶点必须重合,一边必须重合,另一边落在其余一边的同旁.
教师通过活动演示三种情况:
∠DEF=∠ABC,∠DEF<∠ABC,∠DEF>∠ABC,如图所示.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演示:移动∠DEF ,使其顶点E 与∠ABC 的顶点B 重合,一边ED 和BA 重合,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如图所示: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DEF =∠ABC ∠DEF <∠ABC ∠DEF >∠ABC 学生活动
观察教师演示后,同桌也可以利用两副三角板演示以上过程,帮助理解比较两角的大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①EF 与BC 重合,∠DEF 等于∠ABC ,记作∠DEF =∠ABC . ②EF 落在∠ABC 的内部,∠DEF 小于∠ABC ,记作∠DEF <∠ABC . ③EF 落在∠ABC 的外部,∠DEF 大于∠ABC ,记作∠DEF >∠ABC .
强调角的大小只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以及角的符号与小于号、大于号书写时的区别.
(2)测量法(测量前教师可提问使用量角器应注意的问题.即三点:对中;重合;读数) 角大度数大,角小度数小.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同桌分别画两个角,然后交换用量角器测量其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2.如图所示:
同学们能在上图中找到几个角?它们这间有何关系呢? 我们可以容易看出,
∠AOC 是∠AOB 与∠BOC 的和,记作∠AOC =∠AOB +∠BOC , 而∠AOB 是∠AOC 与∠BOC 的差,记作∠AOB =∠AOC -∠BOC , 类似我们还有:∠AOC -∠AOB =∠BOC 3. 如图所示,
如果∠AOB =∠BOC ,则∠AOC = ∠AOB +∠BOC =2∠AOB =2∠BOC , 即∠AOB =∠BOC
=
1
2
∠AOC
如这种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类似地还有角的三等分线等.
2
1C
O
B
A
通过对角平分线的理解,可以得到如下数量关系: 若OC 平分∠AOB ,则(1)∠1=∠2; (2)∠1=∠2=
2
1
∠AOB ; (3)∠AOB =2∠1=2∠2.
反之结合上图如果角之间满足上面的数量关系也可说明OC 是∠AOB 的平分线. 4. 如何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你能想到什么方法?
方法1度量法;
方法2折纸法――对折角始角的两边重合,折痕就是角平分线.
三、例题讲解
例1 如图:∠AOB是哪两个角的和?∠DOC是哪两个角的和?若∠AOB=∠COD,则
还有哪两个角相等?
例2 如图:AOB是一条直线,∠AOC=900,∠DOE=900,写出∠AOD、∠COD、∠AOC、∠AOB、∠BO 些角之间的两个等量关系.
例3 已知:一条射线OA,若从点O再引两条射线OB、OC,使∠AOB=600,∠BOC=200,
求∠AOC的度数?
例4 如图:已知O为直线AB上一点,∠AOC的平分线OM,∠BOC的平分线为ON,
求∠MON的度数?
例5 如图所示,OM为∠AOB的平分线,射线OC在∠BOM内,ON为∠BOC的平分线,已知∠AOC=800,求∠MON?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角的比较方法有两种:度量法和叠合法,并且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学会了用三角尺画出一些特殊的角和用折纸方法折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同时明白了一个道理:到想真正掌握知识,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勤于操作,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善于总结.
五、作业设计
1.课本第139页习题4。
3第4、5、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