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浙美版四年级下册 砖石上的雕刻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0.85 KB
- 文档页数:2
砖石上的雕刻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的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优秀的欣赏感受,尝试制作一件半浮雕或线刻作品。
3、通过欣赏本地的浮雕作品,学生亲手创作作品。
感受浮雕具有的实用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的艺术兴趣,今儿进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二、教学重点学会制作简单的浮雕艺术作品三、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材质进行合理的作品创作,表现一定的主题四、教学准备学生陶泥或彩泥泥工刀等工具教师课件演示台等五、教学过程1、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的艺术品,只有善于观察和善于欣赏的人才能够感受它们的美,今天呢,章老师带来了两件雕塑作品,你能发现这两件雕塑品有什么不同吗?(欣赏雕塑作品,区分圆雕和浮雕)学生回答(。
)圆雕是整个造型都塑起来的,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欣赏,所以雕刻者也要从多个角度去雕,使作品更具立体,那浮雕呢是在平面上,在建筑中常常看到他们的身影,使建筑呢增色不少,这就是砖石上的雕刻,砖石进过精心的雕刻,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吧!2、区别浅浮雕和高浮雕图片欣赏,学生感受浅浮雕看上去图案比较浅,而高浮雕呢看上去立体感更强,这样的浮雕在表现时也可以用更多的表现手法来塑造,浮雕那么的好看,你知道他们装饰在哪里比较多呢?学生回答:(。
)今天呢,章老师还带来了我们新昌央于砖厂的一件艺术品,出示实物。
你在那些地方看到类似的图案,(屋檐上。
瓦当,在屋檐的前半部分进行装饰)使屋檐增色不少。
3,感受浮雕作品的艺术,了解浮雕的素材图片欣赏优秀的浮雕作品。
了解浮雕创作的注意点,学生可以从结构造型上分析作品,他们有什么含义?学生欣赏图片中的浮雕作品,选择几张来说说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浮雕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也许是我们园中的葡萄、也许是我们路边的狗尾巴草、也许是山上的一颗树,也许是水中的鱼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浮雕的创作素材,那你们想表现什么样的题材呢?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常见的素材4、关注生活,表现浮雕之美师生共同分析浮雕作品后,教师简单的制作浮雕作品,让学生看,教师在制作中用到了那些手法。
《砖石上的雕刻》教案第一篇:《砖石上的雕刻》教案《砖石上的雕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
2、技能目标: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优秀浮雕艺术的欣赏感受,尝试制作一件半浮雕或线刻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新昌民间浮雕作品、学生亲手作品创作,感受浮雕具有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艺术的兴趣,进而进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二、教材分析重点:学会制作简单的浮雕。
难点:根据材质进行合理的作品创作,表现一定的主题。
三、材料准备(学生)陶泥、水杯、泥工刀、牙签、铅笔盒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瓦当、窗木雕、陶泥、泥工刀、牙刷、作业展示板等工具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给学生欣赏老师从新昌央于砖瓦厂的龙凤瓦当,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像这上面的雕刻我们就叫浮雕,也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砖石上的雕刻。
(揭题)。
(二)、新授。
1、浮、圆雕的区别。
2、浅浮雕与高浮雕的区别。
3、浅浮雕的应用。
4、师生欣赏交流生活中的浮雕题材。
5、教师示范切、揉、团、压、捏、搓、粘等雕塑技法,同时引导学生想象。
6、欣赏学生作品。
7、学生阐述心中想表现的内容。
8、布置作业。
(三)、学生创作,教师指导:给美丽新昌“添砖加瓦”。
(四)、作业展示和点评。
(五)、教师小结浮雕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六)、课外拓展:有兴趣的同学课外继续搜集有关雕刻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篇:《柱状雕刻》教案《柱状雕刻》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热爱雕刻艺术的情感,以及创造力。
2、学习泥柱雕刻知识。
教学重点:掌握泥柱雕刻的方法。
教学难点:构图、疏密和形象处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泥柱雕刻欣赏学生作品二、讲授新课1、说一说你知道的雕刻(1)小组讨论(2)交流发言2、欣赏范作(图片展示教材上的内容)(1)装饰大门的浮雕柱(2)北美印第安人木屋上的图腾柱(3)公园里的卡通柱(4)中国黎族的图腾柱(5)非洲古代木雕柱饰(6)《彩陶器皿》毕加索(7)古印度石雕(8)印第安人图腾柱(9)古罗马雕柱饰(10)非洲古代雕刻柱饰3、欣赏并讨论例图中的各类柱形雕刻作品,研究它们的表现形式,创作特色和不同风格。
2024年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2砖石上的雕刻浙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美版2024年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第六章《砖石上的雕刻》。
详细内容涉及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砖石雕刻艺术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制作技法的介绍。
重点章节为6.2节,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砖石雕刻在建筑艺术中的应用,掌握基本的雕刻技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砖石雕刻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砖石雕刻技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对建筑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砖石雕刻技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砖石雕刻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的了解,以及实践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砖石雕刻作品图片、雕刻刀具、砖石材料、投影仪等。
学具:雕刻刀具、砖石材料、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砖石雕刻作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图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砖石雕刻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制作技法。
结合教材6.2节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砖石雕刻在建筑艺术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10分钟)分组进行砖石雕刻实践,教师示范基本雕刻技法,学生跟随操作。
期间,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雕刻技法,创作一件简单的砖石雕刻作品。
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砖石上的雕刻2. 内容:砖石雕刻的历史背景砖石雕刻的艺术特点砖石雕刻的制作技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家乡的建筑”为主题,创作一件砖石雕刻作品。
2. 答案要求:作品需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雕刻技法,展现出家乡建筑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是否掌握了砖石雕刻的基本技法?2. 学生对砖石雕刻艺术的理解是否有所提高?3. 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建筑艺术,了解砖石雕刻在建筑中的应用。
四年级浙人美版艺术美术《砖石上的雕刻》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砖石雕刻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在砖石上进行雕刻创作。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砖石雕刻的艺术特点,掌握基本的雕刻方法和技巧。
2.难点:在砖石上进行创意雕刻,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砖石雕刻作品图片、视频资料;砖石雕刻工具(如刻刀、锤子、砂纸等);砖石材料(如红砖、青砖、大理石等);示范作品。
2.学生准备:砖石雕刻工具(可使用安全的儿童雕刻工具套装);砖石材料(小块的砖石或人造石)。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播放一段砖石雕刻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精美的砖石雕刻作品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些漂亮的砖石雕刻吗?它们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砖石雕刻的艺术魅力。
2.知识讲解介绍砖石雕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学生了解砖石雕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应用。
讲解砖石雕刻的艺术特点,如造型、纹饰、材质等方面的特点。
展示不同风格的砖石雕刻作品,如传统的中式雕刻、现代的抽象雕刻等,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艺术魅力。
3.工具介绍与安全提示教师介绍砖石雕刻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在使用工具时要小心谨慎,避免受伤。
4.技法示范教师选择一块砖石材料,进行简单的雕刻示范。
步骤如下:先在砖石上画出要雕刻的图案或形状。
用刻刀沿着图案的轮廓进行雕刻,注意力度的控制。
对雕刻好的部分进行修整和打磨,使其更加光滑。
在示范过程中,教师要边做边讲解,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
5.学生创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喜好,选择一块砖石材料进行雕刻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雕刻方法和技巧。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保持教室的整洁。
《砖石上的雕刻》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册第13课【教材分析】“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是最早关于砖石雕刻的记录见于《左传》,说明砖石雕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底蕴。
流传至今已经发展为一种民间工艺,融合诗、书、画于一体,颇有汉画像砖、画像石的风味。
教材选用汉代瓦当作为砖石雕刻的欣赏主线,而我则选用了汉瓦当作为砖石雕刻的创作载体,融合祖国传统文化于创作中,激起学生主动观察、探索砖石雕刻的乐趣。
【学生分析】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泥塑的表达上,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但在“砖石雕刻”方面还是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欣赏浮雕作品的感受,尝试制作一件半浮雕作品。
3.通过欣赏和创作,感受浮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艺术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比一比――慧眼识“雕”(一)浅浮雕和高浮雕1.欣赏、触摸竹雕笔筒师:今天老师带了我收藏多年的笔筒,请几位善于观察的同学上来,用手轻轻触摸,用眼睛细细观察。
对雕刻有什么感受?生:有点立体。
师:同学们眼力不错!谁能说得具体一些?生:摸起来有点凹凸不平,看起来这些梅花比画的立体,好看……教师小结:对,像这样的作品叫浮雕,它属于在一个平面上的雕刻,微微有一点立体感,是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
但同样是浮雕可分两种,我们来为他们取个合适的名称。
2.对比高浮雕和浅浮雕作品师:都是以龙为主题的雕刻,都是浮雕,仔细辨别,有什么不同?生:第一件只是微微凸起,第二件刻得很深,而且有些地方好像凸起得变成凌空了,一个叫“浅浮雕”,一个叫“深浮雕”,可以吗?生:同样是雕刻龙的,后面那幅刻得很高,很厚……教师小结:观察得很到位!像这样微微凸起的雕刻,相对较为平面的,叫“浅浮雕”。
而第二件作品,起位较高,刻面较厚,你们刚称它为“深浮雕”,专业人士称它为“高浮雕”。
《砖石上的雕刻》(四年级浙人美版美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砖石雕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包括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砖石雕刻的风格差异。
掌握砖石雕刻的基本技法,如阴刻、阳刻、浮雕等,能够运用陶泥、肥皂等易雕刻材料模仿砖石雕刻进行简单的创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在创作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线条、空间、质感的表现能力,以及对雕刻工具的使用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砖石雕刻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让学生在雕刻实践中体验耐心、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对艺术创作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理解砖石雕刻的艺术特点和技法,包括不同雕刻手法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如阴刻的简洁含蓄、浮雕的立体生动。
学会运用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雕刻创作,根据设计构思准确地在材料上表现出图案和造型,体现砖石雕刻的韵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雕刻作品中把握好线条的流畅性、疏密变化以及立体感的塑造,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避免雕刻的粗糙和呆板。
启发学生发挥创意,在模仿传统砖石雕刻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展现个性化的设计,同时保持与传统艺术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砖石雕刻作品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PPT,内容涵盖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如汉、唐、宋、明、清等)和不同地域(如徽州、闽南、北京等)的砖石雕刻精品,展示其在建筑、墓葬等方面的应用,以及雕刻的图案、技法、风格特点。
雕刻工具(如雕刻刀、竹签等)、易雕刻材料(如陶泥、肥皂、橡皮砖等),用于示范。
一些砖石雕刻的实物模型或复制品,让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其质感和细节。
2.学生准备雕刻工具(每人一套)。
易雕刻材料(陶泥、肥皂等)。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介绍古代建筑的视频,视频中有精美的砖石雕刻装饰,如故宫的汉白玉栏杆雕刻、徽州古民居的砖雕门楼等,镜头聚焦在这些雕刻精美的图案上,展现其细腻的线条、生动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课时题目:《砖石上的雕刻》一、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优秀浮雕艺术的欣赏感受,运用刻、挖法,学习制作泥板雕刻,提高造型能来。
3、通过欣赏优秀民间浮雕作品和学生亲手作品创作,感受浮雕具有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体验造型的乐趣,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重点:初步掌握泥板雕刻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难点:根据材料的特点,巧妙构思,创作出具有一定主题的浮雕作品。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学生)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给学生欣赏浮雕作品《五四运动》图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之一),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幅作品带给你什么感受?教师小结:像这上面的雕刻我们叫做浮雕,它是在一个平面上雕刻,微微有一点立体感,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砖石上的雕刻》。
(二)新授1、引导学生欣赏历代砖石雕刻艺术品,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雕刻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师小结:砖雕是在质地细密的土砖上雕刻物象或花纹,主要用于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壁画装饰。
民间砖雕一般要经过修砖、上样、刻样、打抷、出细、磨光等程序。
2、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第七页的泥板雕刻步骤图,师生共同探究:怎样用泥板雕刻的方式创作一件浮雕作品。
教师讲解并适当示范制作步骤:①在白纸上画草稿;②把草稿刻在泥板上;③刻挖背景,突出主题图形。
3、欣赏同领人的作品,进一步学习泥板雕刻多样的表现方法,拓宽创作思路。
4、提出作业建议:用泥板雕刻的方式创作一件浮雕作品。
(运用点、线、面的关系把作品雕刻的更美观)提示:雕刻时一定要仔细,以免将泥板弄裂。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5、展示评价①作品展示,评一评:谁制作的浮雕作品与众不同?亮点在哪里?②谈一谈:如何利用制作好的浮雕品美化生活?(三)拓展延伸课后搜集、了解用其他材料制作的浮雕作品,例如:玉雕、木雕等。
砖石上的雕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优秀浮雕艺术的欣赏感受,尝试制作一件半浮雕或线刻作品。
3.通过欣赏和创作,感受浮雕具有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制作简单的浮雕
教学难点:根据材质进行合理的作品创作,表现一定的主题。
教学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等。
(教师)实物民族乐器、民乐演奏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类导入。
(1)无多媒体,直接让学生小组或个人欣赏汉瓦当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
这些图片是编者再三考虑筛选而来,要善用。
尊重学生对艺术品的第一感觉,学生的理解如有很大谬误,不必硬性纠正,留待课堂学习结束再比较学生新的认识,这样也可检测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如果没有学生的不知,课堂就无存在的价值了。
(2)多媒体展示图片的最大优势是可将浮雕图片的细节放大,籍此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细节,分析美术语言。
(3)影像资料。
纪录片《人民英雄纪念碑》、《汉瓦当》,生动直观,虽不是专业美术纪录片,但学生喜闻乐见。
引用恰当,事半功倍。
以上导入时间安排要合理。
2.激趣类导入。
(1)用墨粉现场演示拓印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有关砖雕的小故事。
(3)简单的砖雕知识小竞赛,选择、填空、抢答等,具体游戏手段可参考一些娱乐综艺节目。
注意事项:激趣活动时间要短,目的要明确,不可喧宾夺主。
3.浮雕技能落实。
(1)看教材的制作步骤。
(2)录像资料。
(3)教师边演示边探讨。
(4)学生先尝试,教师关注制作过程根据学生情况并调整教学步骤。
尝试材料:陶泥、瓦片、橡皮泥等。
(5)有条件的学校可请民间艺人展示技能。
第二课时
学生作业评价。
(1)教师评价在教室陈列的学生作业。
(2)教师罗列简单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自我评价。
转换评价方式,将学生分成几组,给学生明确的评价目标,让学生根据具体目标互相评判。
(3)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作品。
(4)将所有的学生作品拓在同一张宣纸上展示。
(5)可将学生作品展览于学校橱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