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7.27 KB
- 文档页数:3
课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周次\课型新授备课人\使用人学习目标1.知道历史上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讲述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讲述三国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
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程序集体备课内容个案补充【历史背景浏览】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当道,皇帝昏庸无能,导致了大权旁落,政局混乱。
人民生活困苦,发起了黄巾大起义,但是政府无力抵抗,只好利用地主私人武装。
这样在镇压起义后,就形成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
同时在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地主武装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强占地盘,从而形成了许多割据势力,他们互相攻占,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
思考:面对如此环境人们最大愿望是什么?新授:【学与教】探究一:曹操的胜与败之“官渡之战”问题1:假如你是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一名谋士,你认为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是?并预测谁能统一北方?问题2:作为谋士的你看到曹操和袁绍为取得胜利各自做了那些事情?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谁可能会赢?答:(1)曹操:袁绍:(2)力量对比:问题3:想一想:官渡之战后的曹操会做那些事情?他的志向是什么?作为谋士的你能猜到吗。
小结:“官渡之战”战役时间交战双方战役结果战役特点战役影响集体备课部分教学程序探究二:曹操的胜与败之“赤壁之战”问题一:在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会碰到的对手是谁?这个对手为抗操做了哪些准备?问题二:“赤壁之战”概况战役时间交战双方战役结果战役特点战役影响(1)简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2)完成右表格。
活动1:“我眼中的曹操”1、官渡大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事隔八年,为什么在赤壁大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却失败了呢?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的结果,说明了什么?2、通过学习你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探究三: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部统一)1、赤壁之战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势?2、三国建立情况简表: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所属流域活动2:设计一幅“三国鼎立”形势图。
第20课三国鼎立导学案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原因和意义。
【难点】1.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中为何一胜一败。
2.如何正确评价曹操。
【学习过程】一、预习反馈《三国演义》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部古典小说,当今很多流行的歇后语都源于此书。
请你通过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的方式将如下歇后语填充完整。
(1)周瑜打黄盖——(2)刘备借荆州——(3)空城计——(4)七擒七纵孟获——(5)看《三国》掉泪——(6)张飞穿针——(7)关公面前耍大刀——(8)徐庶进曹营——你还知道哪些与三国相关的歇后语或者熟语吗?二、合作探究(一)我们的问题(二)老师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龟虽寿》1.这首诗是曹操在一场战争之前写的,这场战争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
请说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原因和意义。
2.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这场战役之中一胜一败?3.请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正确评价曹操?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请说说你的见解。
三、 梳理达标(一) 归纳总结①官渡之战 胜,原因②①赤壁之战曹 ,原因 ②③(二)达标训练1.下列人物中哪一位不是三国时期的( )A 、曹操B 、刘备C 、诸葛亮D 、孙权2.有人为曹操翻案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了老子?”这里“儿子产生了老子”的含义是( )A 、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 、曹丕废汉自立使从曹操开始的C 、曹操废汉自立使从曹丕开始的D 、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3.三国时魏、蜀、吴并立( )A 、是国家大分裂和历史大倒退B 、是民族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C 、是军阀势力膨胀的结果D 、是由混乱趋向统一的步骤4.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古代有各种称谓,三国时期成为( )A 、夷洲B 、琉球C 、流求D 、小流求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战役和政治制度。
3、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1、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三、学习难点1、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2、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四、知识梳理(一)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社会矛盾激化。
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势力趁机崛起,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二)曹操统一北方1、曹操崛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他实行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势力逐渐壮大。
2、官渡之战公元 200 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三)赤壁之战1、战前形势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公元 208 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和孙权。
2、孙刘联军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联合抗曹。
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统率孙刘联军。
3、战争经过孙刘联军在赤壁一带与曹军相遇。
曹军不习水战,且瘟疫流行。
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战术,大败曹军。
4、战争影响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退回北方,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加稳固,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并向益州发展。
(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三国建立公元 220 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公元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 229 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三国的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3)孙吴:开发江南,造船业发达,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
第20课三国鼎立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2、掌握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3、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分辨能力。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导学】知识点三、三国鼎立的形成2.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魏国修建了许多,蜀国的业兴旺,行销三国。
吴国的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即今天的。
【合作探究】1、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2、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巩固检测】(细心造就成功)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A.军心涣散 B.骄傲轻敌 C.准备不充分D.士兵不习水战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A.曹操B.刘备 C.孙权D.诸葛亮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请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A.公元220年B.公元221年C.公元222年D.公元229年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课后提升(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自己动手,设计一个表格,统计我们学过去的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第20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结果;熟记三国形成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知道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2.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条件。
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双方胜败的原因。
【学习过程】引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设问题:1.这段视频反映了什么时期的情景?说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自主学习】(用十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两次著名战役(东汉末年)。
2.三国鼎立的形成。
【合作探究】活动一:分析东汉末年两次战争胜败的原因。
1.官渡之战中袁绍失败的原因和曹操胜利的原因?2.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和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3.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给你什么启示?活动二: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呢?【达标检测】1.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形成是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昆阳之战B.官渡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3.下列事件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士不已”的作者有关的是()①三顾茅庐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独尊儒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请说出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是在()A.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结束B.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C.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D.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5.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使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6.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2、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二、学习重点1、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曹操、刘备、孙权等重要人物的事迹和特点。
3、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和文化发展。
三、学习难点1、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四、知识梳理(一)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加上天灾频繁,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但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地主纷纷拥兵自重,形成了众多割据势力。
(二)曹操势力的崛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了吕布、袁术等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
他在政治上推行屯田制,解决了粮食问题;在用人上唯才是举,招揽了大批人才。
曹操的势力日益壮大。
(三)赤壁之战曹操企图一举统一南方,率领大军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孙刘联军利用火攻,大败曹军。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暂时无力南下。
刘备趁机占领荆州,进而夺取益州和汉中,在西南地区建立了蜀汉政权。
孙权在江东的统治进一步巩固,占据扬州、交州等地,建立了东吴政权。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五)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
蜀汉: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实行依法治蜀。
东吴:依靠江东士族,实行世袭领兵制。
2、经济曹魏:推行屯田,兴修水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蜀汉:发展农业,重视盐业和织锦业。
东吴:开发江南,推广牛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3、文化文学:曹操父子、建安七子等的诗歌创作,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
科技:华佗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马钧发明了翻车,提高了灌溉效率。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班级 姓名 授课时间 授课人【学习目标】1、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理解掌握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2、学会收集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预习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序言,了解并掌握 从220-589年,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收集有关曹操的材料,思考教材P101《想一想》3、末年,政局混乱。
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集团。
4、在政局混乱中,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有利地位。
5、年,曹操打败了 ,取得了的胜利,统一了北方。
二、课堂研讨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在什么时间建立起来的?此后西汉、东汉相继建立,历时400多年,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情况如何?2、根据课本内容,归纳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3、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及其影响分别是什么?看谁做得最快最好,你可不要落后哟!动脑筋 想一想三、拓展延伸(1)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怎样,你的愿望是什么?(2)东汉末年,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形成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分裂的社会根源是()A.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 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C.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D.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2.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3.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4.官渡之战发生在()A.200年B.202年C.220年D.208年5.有关官渡之战的正确叙述是()A.发生在三国时期B.袁绍全军覆没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粮草二、非选择题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初一年级历史科自学探究学案班级:姓名:主备:审核:初一历史小组时间:2014 年12月14日学习内容: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学习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就一定行!)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名称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国名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二、,有你课堂才会更精彩)1、想一想,为什么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却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于少?新课标第一网2、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否定者多,肯定者少,在戏剧中被刻画成白脸奸臣的样子,有的甚至认为他是一代奸雄,请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三、展示反馈(积极主动,展示风采)(第1、2、4、6小题填空)1.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2.“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指()3. 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4.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国鼎立局面,三国当时的国号分别是()、()、()5.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B.与东汉后期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C.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D.三国鼎立的出现是一种分裂,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6、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四、拓展延伸(学有所用,提升自己)(一)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1.材料中的“天子”指谁? “挟天子而令诸侯”有什么作用?2.从材料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 举例说明这个建议是否正确?历史谜语(1)凿壁偷光(猜一历史人物)(2)孔雀收屏(猜一历史人物)(3)红墙(打古代地名一)(4)周郎坐看烧赤壁(打一成语)(5)言必魏蜀吴(打七字俗语)(6)曹操与曹丕(打一外国名著)教学设计(收获)教学反思(疑惑)。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人口南迁的原因、概况及影响。
2.说出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教学重点】江南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课前导学走近生活,链接历史:我国当前经济发达地区是南方的珠三角,长三角,也就是我国南方的经济要超过北方,因而我们许多同学家长打工地主要是南方。
那么你知道我国古代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在南方还是北方吗?这节课我们走近历史,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的概况,对我国经济重心逐步向南迁移开始产生初步认识。
二、自主预习:(一)人口南迁:(二)淝水之战:1、认识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2、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交战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淝水之战也是历史著名的以____胜___的战役,_______打败了_________。
4、淝水之战的影响:再一次阻止了__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_的进程没有被打断。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预习后疑问:三、问题探究:1、请同学们归纳出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原因人口南迁背景: 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比较安定。
目的:为了 。
开始:_______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高潮: 后期,形成了南迁浪潮。
分布:主要分布在 地区,部分移民到达 一带。
农业:开辟大量 ;实行 间作;种植 ; 新建 设施。
商业: 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城市,人口多达百万。
原因 ①北方人口南下为南方补充了大量 ,带来了中原 先进的 和 。
② 优越。
③南方相对安定。
表现 纺织业:三国时 非常有名。
冶铸业:发明 ,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
制瓷业: 烧制技术高,使用广。
手工业 江南经 济的发展2、根据本课学习,你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3、议一议: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什么后果?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身边有没有人口流动现象?这些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三、达标训练: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于( )A.三国时期 B.南北朝 C.西晋末年 D.东汉末年2.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施行仁政B.社会比较稳定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D.自然条件优越3.右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4.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人南迁给南方经济带来的主要影响不包括A.为南方补充了劳动力B.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C.江南人口增多,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D.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6.南方造船技术发达,三国时期,派人航海到达夷洲(今台湾)的是A.孙权B.刘备C.曹丕D.诸葛亮。
第20课三国鼎立导学案----d9df14f6-7162-11ec-a8a3-7cb59b590d7d第20课三国鼎立导学案第20课[三国鼎立]学习指导案例小组组名:______组员姓名:______第四单元政治权力与国家一体化的分离第20课《三国鼎立》导学案了解赤壁之战和三方对峙的形成。
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科、原冈、意义。
2.难点:如何准确评价曹操。
基础知识(预习案)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1.背景:东汉末年,英雄辈出,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2、经过:______年,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______和______在______进行决战;3.曹操因此打败了袁绍。
那时朝鲜基本上是统一的。
1、背景: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刘备依附荆州刘表;2.课程:公元年,曹操率军南下,企图称霸世界。
孙权和刘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了曹军。
奠定了______的基础。
三、魏、蜀、吴三分天下(三国)1、______年,______建立魏国,定都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建立蜀汉并设立首都__;。
3、______年,______称吴王,定都______。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询问L:阅读以下引文并回答问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这首诗表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
想想看,他当时的抱负是什么?(2)为什么曹操在官波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3)赤壁之战的主要影响是什么?(4)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问题2:有人评价曹操是“一个有能力治理世界的大臣,一个多事之秋的背信弃义的英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一、选择题(在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请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括号里)1.“老英雄在卡皮努斯,雄心勃勃;烈士在暮年雄心勃勃。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预习指南: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及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
2.了解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及对历史发展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了识图能力。
课堂导学:一、曹操统一北方:1、背景:东汉末年社会现状2、曹操实力的增强①政治上:控制取得“”的有利地位,并且招贤纳士。
②经济上:实行③军事上:官渡之战 A、时间。
B、交战双方:。
C、结果:。
问题探究1:曹操为什么能够完成北方的统一的?二、三国鼎立1、三个政权的发展2、赤壁之战①时间:年②交战双方:③影响:曹操无力南下,和的势力得以巩固和发展。
3、三国鼎立填一填: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简表和示意图:问题探究2: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这种分裂局面存在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2随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曹操《蒿里行》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那一时期的社会景象?()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时期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中“壮心”指()A.打败袁绍 B.消灭东汉 C.南下统一全国 D.赢赤壁之战3.赤壁之战中,作战的双方是()A.曹操—袁绍B.曹操—刘备孙权C.曹操—诸葛亮周瑜D.魏—蜀吴4.杜甫在《蜀相》中写到,“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请老臣心”写的是()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刘备5. 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支持 D.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
6. 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战役是()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7.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战败者战败的共同原因是A、骄傲轻敌B、天意难为C、巧借东风D、不习水战10、为右图这一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二.材料分析9、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初一历史第20课三国鼎立课型新授主备教师:高会勇第10 周第20 课时10 月20 日一、尝试导入引定目标学习目标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过程、掌握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二、尝试预检引导发现、三国鼎立: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或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②唯才是举③实行屯田④袁绍骄傲自满)2.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①曹军不习水战②曹操骄傲自满③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3. 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①都是以少胜多②胜方都是指挥得当,败方都是骄傲轻敌③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5.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或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三国鼎立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6.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什么?(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尝试探究引导解惑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著名的有()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刘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3、下列官渡之战的正确叙述是()A.发生在三国时期B.袁绍全军覆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粮草4、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集团是()A.袁、曹、刘集团B.曹、刘、孙集团C.刘、孙、袁集团D.孙、袁、曹集团5、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6、三国鼎立后,占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是()A.曹操B.刘备C.孙权D.袁绍7、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总体设计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时期,本课主要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镇压过程中豪强四起,争夺地盘,形成混战。
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刘、孙分别占据中原、四川、江东等地,三国鼎立形成。
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较熟悉,学生有一定的材料储备,但是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待历史事件的辨别能力较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辨别史书和小说反映历史的不同之处。
教学目标知道相关的重要人物,区别文学描述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认识其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历史影响,指出三国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通过学习,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第一字目以“官渡之战”为重点,为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基础,但这仅仅是军事上的表现,政治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的“屯田制”学生不易理解,需简单点拨提升,全面分析。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对比两场著名战例,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一种德育,也是一种情感启迪和升华,是学习历史的最直接收获。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继秦汉大一统之后,中国又进入到一段时间较长的分裂混战的状态,那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可能大家了解更多的是三国时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段微视频,看看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句话?思考三国鼎立局面是建立在什么社会背景之下的,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设问:东汉末年的局势如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在东汉末年出现了许多英雄豪杰,最终都像那翻飞的浪花消逝了。
第20课三国鼎立导学案----58cd9ee8-6eb9-11ec-83af-7cb59b590d7d第20课三国鼎立导学案授课教师:杨杰班级:103k学生姓名: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法指导: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
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
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
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导致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预习反馈:(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战争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官渡之战三国的建立政权名称魏蜀吴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赤壁之战合作探究:1、你能解释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吗?2.你认为曹操和诸葛亮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精讲点拨:1、在官渡战役中,曹操打败了袁少,奠定了北方统一的基础;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形成三方对抗的关键。
2、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三.三国时期,三个并存的政权为了互相打败,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未来的统一创造了物质条件。
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三方对峙的正式形式是()a.211年b.222年c.220年d.263年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曹操C.诸葛亮D.孙权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4。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导学流程:预习导学→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当堂小结→课后学习指导一、预习导学:1.东汉末年,曹操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①在军阀混战中,曹操控制了,取得了“”的有利地位。
②他招贤纳士。
③实行,实力日益增强。
④年 曹操在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后统一了地区。
2、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02—P104“三国鼎立”一目内容,思考并完成下面题目:(1).孙权、刘备实力发展:占据了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实力不断发展。
活动在荆州一带的得到了的辅佐,力量也有所增强。
(2).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战役是什么?年,、联军在________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________,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填写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简表和示意图:二、合作探究: 科目 北师大版历史 授课 时间课题 授课教师 王旭东 学习 目标 过程与方法: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知识与技能:知道三国的大致位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我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什么?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三、历年中考考点(当堂检测):1.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自立为帝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A.曹操B.刘备C.孝文帝D.曹丕3. 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A.刘备 B.袁绍 C.孙权 D.刘禅4.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其中的原因是()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2010·福建漳州)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示政权的都城在()A.成都 B.长安 C.洛阳 D.建业6.同学们听过这首林俊杰的歌吗?谁给大家唱一唱?唱过之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曹操(1)曹操一生中最关键的两次战役是那两次?作词:林秋离作曲:林俊杰这两次战役结局有何不同?各产生了什么重不是英雄不读三国大影响?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啰唆一心要拿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泊东汉末年分三国 (2)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否定者多,肯定者少,烽火连天不休在戏剧中被刻画成白脸奸臣的样子,有的甚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至认为他是一代奸雄,请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第20课《三国鼎立》导学案预习导学——学点归纳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黄河中下洲的和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基本上统一了。
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
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刘表,没有固定的地盘。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2、三国经济的发展(1)魏国:兴修,继续实行。
(2)蜀国:以治国,赏罚分明;减轻,兴修,鼓励;对少数民族采取政策,加快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3)吴国:组织农民,推广中原的先进;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现在的台湾),加强了的联系。
老师提醒:每课自主学习完成后,要学会思考和归纳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及学习难点,这样长期训练,有助于自已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老师帮助归纳如下: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学习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思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两大重要战役,那么它们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联系?(思路引导:比较认识两大战役的影响,得出结论。
)合作探究——重点难点突破知识点一官渡之战公元200元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争夺北方地区的统治权进行的重要战役。
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已的势力迅速壮大。
曹操采取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二是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三是用人上,“唯才是举”,重用人才。
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迁移应用 1、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官渡之战2、196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A、袁绍B、曹操C、诸葛亮D、孙权探究讨论:在民间传说中和戏剧舞台上,曹操一直被塑造成奸臣的形象而遭到贬斥,你觉得这样评价曹操公平吗?说说理由。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导学案
课型: 新授课 主 备: 史学忠 备课组长审核:李玉林 教研组长审核:李玉林
班级: 学生姓名: 使用日期:第十六周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知道三国的大致位置。
2.知道我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学会用史论结合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
3.区别文学作品与史书的不同,明白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自读自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01-----P105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
目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框题,先完成课本P105页自我测评第1题填表。
2.然后阅读第二框题,完成填充册P30页1(1)、(2)的填图练习。
3
4.填出秦到西晋的朝代更替图:
秦朝→ 朝→东汉→ 朝 →南北朝→隋朝→ 朝
【小组合作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阅读课后的《每课一得》,想想小说与史书有什么不同,按下面的提示在空白结论: 比小说更真实可信
2.读懂简单的文言文史料,分析史料内容,得出合理结论,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要求。
请阅读以下《三国志》中的原文史料,归纳出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及统一北方的战斗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史料一:毛玠语太祖(曹操)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休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业。
”太祖敬纳其言。
史料二:沮授说绍(袁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用。
(1)概括毛玠、沮授两谋士提出的建议中有什么共同的内容?
(2)“太祖敬纳其言”和“绍弗能用”,反映出曹操与袁绍在纳谏上有何不同?(3)按下列提示,总结出曹操取胜的原因?
政治上:①
以令诸侯,取得有利地位。
②。
③。
经济上:
3.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人们对他们的评价有很多不同,甚至是相反的。
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曹操是篡夺汉朝的奸贼。
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你的依据是哪些史实?
4.毛泽东认为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那个朝代的英雄,你认为对吗?说出你的理由和依据?
5.参看填充册P31页3(1)题,写出三个以上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或歇后语,体会三国这段历史给中华文化和语言带来的影响。
6.识读填充册P31页4(1)(2)的两幅图片,根据地点、朝代、特殊名词,猜猜分别指哪个历史人物,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巩固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选择题
1.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相信你是最棒的!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里的“老臣”是指()
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4、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是因为他()
①有文学修养②招贤纳士,重视人才③“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④实行屯田,注重农业,有足够经济实力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三国独立,三国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A.蜀、魏、吴B.吴、蜀、魏C.魏、吴、蜀D.魏、蜀、吴6.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曹操B.孙权C.刘备D.诸葛亮
【总结提升】
本课你用到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有:
本课我们学到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