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三国鼎立
- 格式:docx
- 大小:38.38 KB
- 文档页数:4
第20课《三国鼎立》说课搞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国鼎立》一课,是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战争胜败原因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4.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四、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教学构思(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人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亦英雄……”三国的历史被历朝历代的社会各个阶层所津津乐道。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着帮助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本课的主线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两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因。
这段历史,学生较熟悉,但是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
本课头绪多,内容复杂。
首先师生建构知识结构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理清思路。
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激发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对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认识不足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所以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最终有效的达成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地图、文献资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探讨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尊重多元文化的情感。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讲解新课(1)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讲解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群雄割据的背景。
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的原因。
(2)介绍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讲解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战役。
介绍诸葛亮、周瑜、关羽等著名人物。
(3)探讨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3.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三国时期的人物,进行模拟对话,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巩固知识(1)课堂提问提问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的了解。
(2)填空题出具填空题,检验学生对三国时期知识的掌握。
5.课堂小结强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
6.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巩固知识环节,检验学生对三国时期知识的掌握。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组织和学生参与度方面进行改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利用时间轴,让学生直观看到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的过程,通过讲解,强调政治腐败、农民起义、军阀割据等因素如何交织在一起,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第20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教师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导入新课请学生听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曲子,问学生阅读过这部小说没有,这部小说反映了什么内容?展示:曹操、诸葛亮的图片师:你知道他们是谁吗?生:曹操、诸葛亮师:他们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他们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造就英雄的三国时代。
说出本课课题——三国鼎立教学过程(一)官渡之战师:分立的政权总离不开频繁的战争,在军阀的混战中逐渐形成了几支比较强大的势力,在北方形成了以曹操和袁绍两支最大的军事集团。
最终双方发生了军事决战——官渡之战。
大家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学习一次重大的战争?(建议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五个方面学习战争。
)请学生根据提示的五个方面朗读课文并做作出简要的回答。
师:一场官渡之战让曹操名扬天下,只有3万兵力的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拥兵10万的袁绍?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胜利的原因学生讨论回答曹操胜利的原因。
袁绍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为人刚愎自用,治军不严,而且心胸狭窄,遇事优柔寡断,军队战斗力不强;而曹军方面则士气旺盛,上下一心,袁军的短处恰恰是曹军的长处。
曹操重视人才如荀彧、郭嘉最初在袁绍手下,后因不堪忍受袁绍的刚愎自用、嫉贤妒能,便投到曹操麾下,深得曹操器重。
第20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三国鼎立。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引用故事法、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听说过官渡之战的故事吗?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鼎立》的有关故事。
【新课教学】: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1)、形成的原因: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互相混战,黄河中下游的袁绍和曹操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2)、代表人物:黄河中下游的袁绍和曹操。
◆资料:东汉后期,统治黑暗,加上连年自然灾荒,导致了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虽然被东汉政府和地主武装镇压下去了,但它却瓦解了东汉的政治。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州郡官吏和豪强地主趁机扩张势力,逐渐形成各霸一方的军阀集团。
如:袁绍、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军阀集团。
刘表占据荆州(既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孙策继承父业据有长江中下游的江东地区。
这些军阀集团彼此征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昔日繁华的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2、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200年,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袁绍和曹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你们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剧中人物都有哪些?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呀?学生如果答是三国,教师则抓住机会纠正。
老师进一步引导出学生对曹操的评价:有可能说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或者说他多疑、狡诈,是一位奸臣等等,其实我们同学对这段时期的历史人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或历史电视剧的影响,《三国演义》属于文艺作品,它取材于历史,但与历史的事实毕竟有很大不同,因此带有片面性。
那事实上的曹操形象又怎样呢?那么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呢?东汉末年都发生了哪些事呢?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新课。
(出示课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新课:(教师引导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西汉之后东汉建立,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曹操统一北方1、汉末形势课件出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东汉末年全国出现了怎样的一种局面?”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
并依图说出主要割据势力。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
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一山不容二虎”。
当时北方实力雄厚的袁绍为遏制曹操势力的发展,急于和曹操决战。
而日益壮大起来的曹操也敢于迎接这次挑战。
双方在官渡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
师(展示幻灯片):“官渡之战形势图”(音像)(动态图)(显示曹操图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得出曹操势力日益强大的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招贤纳士。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一山不容二虎”。
当时北方实力雄厚的袁绍为遏制曹操势力的发展,急于和曹操决战。
而日益壮大起来的曹操也敢于迎接这次挑战。
双方在官渡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
2、官渡之战让学生依据官渡之战动态示意图,讲述官渡之战的概况。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有所提高。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法提示问题导读下的自主学习法、表格归纳法、材料分析法。
一、导入示标: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二、自学知疑:(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0分)1.200年,与袁绍在官渡激战,获得胜利。
胜利原因:政治上,控制了汉献帝,取得的有利地位;人才上,;经济上,,实力增强。
2.208年曹操为了统一全国,与、之间爆发了,他们用火攻的方式打败曹操。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20年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刘备在年于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
(二)质疑问难:三、探究交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听着这首古词曲,让我们又回到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三国时期。
同学们让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中煮酒论三国。
■煮酒论英雄——曹操统一北方●读一读:下面三则史料材料一: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
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
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材料二:许攸,原为袁绍谋土,因屡次进计,不为袁绍所采纳,气愤之下投降曹操。
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献偷袭乌巢之策,曹操悦纳。
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击败袁绍,此后逐步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区,结束了中原地区持续达20年之久的战乱。
20课三国鼎立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主备人:杜明辉课时:1第14周第课2时累计课时:22
【教师寄语】聪明的人,今天做明天的事;懒惰的人,今天做昨天的事;糊涂的人,
把昨天的事也推给明天。
愿你做一个聪明的孩子!愿你做一个时间的主人!
一、学习目标:
1、能准确说出: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特点.历史作用。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三国发展经济的原因、发展特点。
2、理解: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的认识。
3、情感价值观: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自主先学:(12分钟)
K 1分钟浏览课本标题及正文,快速写出本课主要讲述什么?主要讲几个问题?认识了什么人物?
本课主题:-------------------------- 人物 -------------------------
主要讲的问题:--------------------------------------------------------
b> ------------------------------------------------
2.11分钟仔细阅读课文正文,能在课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过程:
200年,------------- 之战, --------- 以少胜多,打败 --------- ,奠定了统一北方的
基础。
208年,------------- 之战, --------- 联合大败 --------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形成
(3)
曹魏:注意发展生产,兴修许多------------ o
蜀:丝织业兴旺,---------行销三国。
吴2——业发达,船队曾到达--------- ,加强了内地同——地区的联系。
三.课堂训练: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2.祖国大陆到达夷洲的第一支船队是()
A.吴国船队
B.魏国船队
C.蜀国船队
D.东汉船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题:220年,______________ 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东汉结束;___________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________ ,史称蜀;222年,孙权称 ________ ,国号吴,后定
都_______ 。
4、连线题(把下列有隶属关系的三组人物用线连起来)
曹操诸葛亮
刘备周瑜
孙权许攸
5、阅读识图题: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 水面偏能用火攻。
”
杜甫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2)材料中“取西蜀” “东和北拒” “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
诸悄%浙区宾验申肾
ZBOHQHBMBKINBirnLiaaESOnX
初一历史上册学案(4)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