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说课评价标准及评分表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信息技术课评价标准(参考)
指标项目权重具体指标项评价期望标准
一、教学目的内容10分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3、思想教育明确、具体、可测
正确、符合大纲要求,切合实际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二、教学媒体20分1、设计和选择
2、多媒体组合
3、演示正确、符合媒体选择的原则,设计合理
优化组合、符合媒体组合原则,设计合理
适时、适宜、节奏恰当,讲演结合,视听指导
三、教学过程和方法30分1、选择和运用
2、师生作用
3、反馈调控选择正确,设计合理,运用有序,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反馈正确、及时,教学调控好
四、教师基本素养20分1、教师形象
2、组织能力
3、表达能力
4、演示板书教态亲切、自然,大方、得体
观察力敏锐,教学灵活、机智,应变能力强;课堂活动、纪律好
口齿清楚,表达生动、准确,有感情,富于启发,普通话规范
演示操作规范、正确、熟练,效果好;板书设计合理,版面清楚,字迹清晰、规范
五、教学即时效果15分1、学生反应
2、目标完成
3、时间标准
4、真实性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主动,反应面广达到教学目标,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无表演迹象,教学过程真实、可信
六、录象技术质量5分1、稳定性
2、清晰度全片图象稳定、连续,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
全片图象色彩清晰
教学模式有创新加20分。
信息技术学科说课比赛评分规则
1、说教材(20分):
教材分析正确、透彻,能正确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地位和作用理解正确)。
阐明教学大纲对教材的总要求,教学目标准确具体,切合实际,说明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确定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内容处理适度,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
2、说教法(10分):
教法与手段的采用恰当、实用,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直观性、灵活性、多样性,使用直观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恰到好处。
运用教法优选原理,说明选择教法的理论依据。
3、说学法(10分):
学法指导科学、具体,其理论依据正确。
说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利用教学资料的形式。
4、说媒体运用(20分)
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学环境的需求,说明教学环境及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5、说教学程序(30分):
教学程序的设计安排科学、严谨、周密、结构合理,有针对性。
观点科学、内容正确,注重思想教育;教学目的明确,广度、深度适当,教学层次分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有驾驭教学过程的高度艺术性,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正确、恰当、具体。
体现课改理念,注重学科整合。
6、技能与表现(10分):
语言清晰、简练、准确,教态自然、大方、亲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科基本技能好。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评分标准一、微课制作微课指教师围绕单一学习主题,以知识点讲解、教学重难点和典型问题解决、技能操作、实验过程演示等为主要内容,使用摄录设备、录屏软件等拍摄制作的视频教学资源。
主要形式可以是讲授视频,也可以是讲授者使用PPT、手写板配合画图软件和电子白板等方式,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批注和讲解的视频。
制作要求1、微课作品应是单一有声视频文件,要求教学目标清晰、主题突出、内容完整、声画质量好。
2、视频片头要求蓝底白字、楷体、时长5秒,显示教材版本、学段、学科、年级、学期、课名、教师姓名及所在单位等信息,视频格式采用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mp4、AVI、MOV等,画面尺寸为640×480以上,播放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视频中建议出现教师本人讲课的同步画面。
3、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如有学习指导、练习题和配套学习资源等材料请一并提交。
评分标准二、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指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案例。
包括课堂教学、研究性教学、实验实训教学、见习实习教学等多种类型,采用混合教学或在线教学模式。
制作要求须提交案例介绍文档、教学活动视频和相关材料。
案例介绍文档可包括: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教学效果、教学成果、获奖情况、推广情况等。
教学活动视频反映信息化课程教学情况,针对案例特点,提供合适的教学活动录像,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单节课堂教学实录、多节课堂片段剪辑、专题介绍视频等多种形式。
使用mp4、AVI、MOV等格式,时间总计不超过50分钟。
相关材料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资源等。
评分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评分细则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评分细则本评分细则的基本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
本评分细则的计分项目分为教师的个人空间建设、教学资源(包括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后反思四个小项)、教师工作坊研修等三大部分,总分100分。
一级指标包括个人空间建设和教学资源,其中个人空间建设包括规范性、创意性和空间布局合理性。
教学资源包括资源种类齐全、资源建设和教学三维目标与学科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二级指标包括具体的内容,如学科资源检索与获取、素材处理与加工、网络研究管理、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等。
三级指标则是具体的评分标准,如空间内容与标题相符、超链接有效畅通、资源数量等。
个人空间建设方面,要求至少四个栏目中有两项合格为良,三项合格为优,其中规范性、创意性和空间布局合理性分别占6分、3分和6分。
教学资源方面,要求资源种类齐全,资源建设和教学三维目标与学科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等,其中资源建设分数为6分,资源数量分数为15分。
资源种类齐全包括视频、文档、动画、音频、图片等,资源数量要求超过50个为优,30-50个为良,10-30个为及格,少于10个为不及格。
教师工作坊研修方面,要求参加网络研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学科教学资源支持下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
评分细则的目的是为了评估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帮助教师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师研修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中,教师工作坊是一种常见的研修形式。
教师工作坊通常由一位或多位教师组织,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在工作坊中,教师们可以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和策略,并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
同时,教师工作坊也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研修社区也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