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学与世界
- 格式:ppt
- 大小:651.00 KB
- 文档页数:32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2.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3.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4.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5.M.H.艾布拉姆斯: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6.文学理论的五个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实践性、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8.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我们的态度应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9.文学理论的客体:文学活动,它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10.文学理论多样化形态: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
1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①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②文学心理学(亚里士多德、立普斯、布洛、克罗齐、康德、费洛伊德、荣格、冈布里奇);③文学符号学;④文学信息学;⑤文学社会学(孟子“知人论世”说,维柯,丹纳“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⑥文学价值学;⑦文学文化学(以“泛文学”作为研究对象)12.文学理论的基石:认识论的文学哲学。
13.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则是语言符号的结晶(最重要的语言符号)。
1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①文学活动论;②文学反映论;③艺术生产论;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⑤艺术交往论。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4.文学活动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人类学的观念:人的生活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以“自由自觉”为基础特性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对象化”观点来源与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5.文学反映论(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哲学的观念6.艺术生产论(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相比较,并不专指某医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分章摘要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文学是艺术,文学研究是类似于科学的知识。
(以理性把握非理性,是否南辕北辙?)文学研究的材料有非理性的,但要把它转化为理性的。
文学研究是“文学性”和“系统性”的结合。
把文学研究视为“创造性的批评”和将“鉴赏”脱离“研究”(回避科学严谨性)都是错误的。
但是单纯的科学方法——科学、客观以及“起因研究法”,皆不可行。
文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称为“理智的方法”。
自然科学强调“普遍”、“解释”、“本质”,文学强调“独特”(个性特点)、“理解”、“意义”。
文学所谓“普遍法则”,不外是“作用于反作用、因循与抗争”的心理因素,无意义,越普遍的法则越没用。
所以应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勿混淆文学与“文明”。
勿只研究“名著”,这样会失去文学与文明的联系。
文学一定包含思想,而“情感”并非文学语言所独占,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相比,“有歧义”(指涉性不明)、“表作者态度”、“强调文字本身的意义”(符号的象征)。
文学语言与日常用语相比,“无为的关照”、“美感距离”、“框架”。
最基本的区别: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
但是“想象性”的文学不一定会使用“意象”。
“直陈诗”。
即使描绘一个虚构人物,也可完全不涉及“意象”。
纵然诗歌中有“隐喻”也不过是一种思维方式,俚语俗谚中亦可见。
“内容”与“形式”这类分法会使人错以为文学有着割裂的两部分,不如用“艺术品的存在方式”和“系统层次”等说法。
第三章文学的作用物质的本质由它的功用而定,作用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存在主义?)整个美学史都是辩证法:贺拉斯的“甜美”和“有用”。
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二者也是交织的,快感是“高级的快感”而教训是“令人愉悦的严肃”。
还有一对矛盾:“一般性”和“特殊性”。
孰轻孰重,不仅在文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比重也因时期不同而不同。
各种类型化的人物,“扁平”,是因为人物与读者只存在一种关系,“圆整”的人物则集合各种观点和关系。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共时← -——————--————→历时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特殊文学史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
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吉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大纲考研心得在准备考研的时候,得到考研帮和学姐学长的很多帮助,得知录取之后,也决定写一篇经验分享,既为了感谢帮助过我的人,也为了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一点点帮助,希望对他们有用。
我之所以选择考吉林大学是因为想去吉林,也想保险一点一次性考上。
因为我是6月份才决定跨考文学,当时让同学从二手书网上把按照考研大纲的罗列的参考书买了回来,所以正式开始复习也就是7月1号。
因为之前没有打算考研,也没有关注这方面,所以零碎地看了一些跨考文学的前辈们的经验分享,大致了解了复习的过程和思路:主要是要有自己的作息和复习节奏,把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都安排好,然后按照计划,按部就班地完成就可以。
我总结的复习应该分为五轮(主要针对文学史):第一轮:把所有参考书都过了一遍,力求做到要看的细必看的懂,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行都要看,然后看完一章完成课后习题,并构建大致知识框架。
第二轮:再继续看第二遍参考书,并结合买的辅导习题集。
此轮主要针对重点章节,顺带过一下非重点,尽量看熟,看完一章做一章的配套习题,并复习课后习题。
补充知识框架中的细节内容。
第三轮:看第三遍参考书,此轮只针对重点章节。
结合学姐的资料和笔记,将资料上缺少的内容补充完整,形成自己逻辑的笔记。
第四轮:基本抛开书本,背诵资料和笔记,自己练习脱离书本构建知识框架。
第五轮:继续背诵资料和笔记,同时补充看一下老师的论文和专著进行知识拓展和深化。
其实还有第七轮,第八轮等等,但后面从11月开始,我基本上就是轮回反复地再背之前的资料和笔记了,偶尔碰到模糊的地方才会去翻下书。
这里再次表白下学姐,推荐的辅导习题集还有资料都超好用,我觉得我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复习,跟这个资料有很大关系,可以尽量节省时间,后期只针对重点难点来理解和记忆。
但是没有一份资料可以保证涵盖所有考题的,不过背了这些之后,就算遇到完全没准备的,也总是能从类似的或者相关的题目中得到启发,然后顺着这个思路答下去,老师给分也还不错。
第三章文学的功能目录第一节审美与娱乐第二节认识与教育第三节传达与交流第四节文化积累与创造所谓文学的功能是指文学对人类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它属于价值论范畴。
文学的功能是文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就其实质而言,对它的探讨是以对文学活动的认识为前提的。
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文学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功能观。
对文学功能问题的思考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出现的时间都很早。
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对文学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柏拉图认为,文学会培养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所以不利于他的理想国建设,他的建议是把诗人从理想国中赶出去。
亚里士多鲤则肯定了文学的积极作用,认为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宣泄人累积在心里的消极情绪,他把这种作用称为Catharsis",中文把它解释为“净化”或“陶冶”。
【选择】在中国,《左传》里就曾提出通过文学,可以观察到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盛衰以及一个人的志向,即“观麦”的说法。
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赵孟(武)请郑七子赋诗时说,“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7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韩宣子对郑国六卿说,“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
孔子则提出了文学功能的“兴观群怨”说【选择】,对文学的社会作用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至U了20世纪,随着理论界对文学审视的视角不断转换,对文学功能的认识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深入。
一般观点认为,文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
其中,由于文学属于语言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审美功能是它的核心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只有通过审美的方式才能实现,与一般的认识和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我们看来,除了认识、审美和教育功能以外,对人类的传达和交流、对文化的积累和创造也是不可忽视的文学功能。
第一节审美与娱乐一、文学的审美功能1.定义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是指在文学活动中,欣赏文学作品所带给欣赏者的情绪上的激动、精神上的振奋以及感觉上的快适等审美愉悦.【名解】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来看,文学作品是创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观照的产物,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提升、加工、变形以及集中的固态凝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