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23
城市防灾公园防灾避难功能规划研究——以长春市南湖公园规划建设为例摘要:近年来,灾害的发生愈演愈烈,为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国务院制定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其中防灾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灾害隔离带,防灾公园规划与防灾体系建设仍存在极大不足。
本文以长春市南湖公园为主要研究对象,归纳长春市城市防灾公园体系的应用方向及防灾公园的具体设计方法与配置要求。
总结相关防灾设施的配置要求,并针对长春市南湖公园的防灾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防灾避险;居民意识;管理系统;长春市1.引言诗经中曾描绘地震的可怕:“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不时遭受严重地震震害的国家之一。
有资料表明,我国占全球 7 级以上地震约 1/3,我国有 40%以上地区属于7度地震烈度区,且有70%的百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处于地震区[1]。
虽然我国城市发展进程加快与高精端技术迅猛发展,但是城市的整体防灾减灾功能一直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
由于近年来城市灾害频发,城市安全日益受到关注。
如何应对灾害与风险,为市民创造安全的城市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内可供市民活动的大型室外活动场地,同时也承担着城市防灾减灾的主要空间载体的功能。
防灾公园是指以地震为起因,发生街道火灾等二次灾害时,为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城市防灾结构而规划建设的避震疏散功能比较完善的城市公园。
应当指出的是,防灾公园虽然是以防止地震灾害为主要目的,但也具有防止其他城市灾害的能力[2]。
在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防灾公园是城市居民重要的避险和候援的重要场所[3]。
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长春市南湖公园的调查研究,针对性分析长春市防灾规划的缺失与不足,总结并归纳出基于中国国情发展、适应性强的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安全规划提供借鉴。
2.南湖公园防灾建设现状分析2.1场地整体及周边调研分析2.1.1场地服务半径及服务人口规模南湖公园是长春市区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公园,占地面积约238.6公顷,大约能容纳10万人避难。
第五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一、防灾公园的功能与类型(一)防灾公园的定义防灾公园,是指平时作为一般公园使用,但同时具有明确的防灾功能,灾时能开展医疗急救活动、复原与重建活动,发挥避难场所、避难道路、火势蔓延的延迟与阻断等多种防灾功能的公园。
(二)防灾公园的功能考虑平灾结合,防灾公园的平时的功能为景观美化、生态保育、休闲游憩等。
防灾公园在灾时、灾后应具有的功能,随受灾初期(受害到3小时内)紧急阶段、应急阶段(约发生三天左右)、恢复重建阶段(三天以后)的时序变化而有所不同,主要包括避难、减灾、信息传达、医疗、卫生、运输等基本功能。
具体的功能分述如下:①避难。
因火灾蔓延、房屋烧毁及倒塌,防灾公园可作为紧急避难的场所、临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地、最终避难所、避难道路、临时的避难生活场所。
②减轻灾害影响。
防止及减轻火灾、爆炸等灾害,以及缓和、防止山崩、土石流等自然灾害、并提升避难空间的安全性,为防止及延迟街坊大火的蔓延、以及保护避难空间中避难者免受街坊大火辐射热的侵袭,并提升避难场所的安全性。
③情报的收集及传达。
警报及预报等灾害发生前的情报传达、灾害时的灾害状况、伤亡受损状况、避难、安全确认、救助、救援、紧急应急物资及生活相关的各种情报收集及传达。
此外应包含救援活动等指挥、调整相关情报的收集及传达。
④支持消防、救援、医疗、救护活动。
支持消防机关及地区居民所进行的各项消防、救援、医疗、救护活动等据点。
⑤支持临时避难生活。
提供避难生活上必要的饮用水及其它用水、临时厕所、照明、能源、食物、生活日用品、生活日常所需器材、临时避难生活空间,支持临时避难及紧急避难生活的空间等。
⑥支持防疫、清扫活动。
支持检测水质及消毒等防疫活动、清扫活动、垃圾处理及水肥处理活动。
⑦支持救灾的运输。
提供救助及救援方面必要器材、人员输送的中转空间,用作直升机停机坪。
(三)防灾公园的类型防灾公园的类型可依据其功能、规模、面积、形态、道路宽度及服务半径等,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日本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将防灾公园划分为六种类型(表4-6)。
1、公园规划设计综合性公园的分类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综合公园(G11)分为:全市性公园(Gl11)、区域性公园(G112)两类,由于各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条件、历史沿革等具体情况不同,综合公园的规模和分布差异较大。
综合性公园活动内容多,各种设施会占去较大的园地面积,为确保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绿化景观,公园规模一般不宜小于10hm2。
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市级公共绿地。
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最完善的绿地。
其用地面积随全市居民总数的多少而不同,一般在100hm2。
在中、小城市设1~2处。
其服务半径约2~3km,步行约30~50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20分钟可达。
区域性公园在大城市中,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
其用地属全市性公共绿地的一部分,其面积依据行政区的居民的人数而定,园内有较丰富的内容的设施。
一般在区内可设1~2处。
服务半径约1~1.5km。
步行约15~25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15分钟。
2、昆明城市绿地规划要在居住区相对集体的区域设置居住公园及小游园,结合水系。
河道及重要景观廊道设置带状公园,并按照“步行五分钟,500米达绿地”的原则布置小游园和街旁绿地。
新建居住区应严格按规范控制绿化指标,绿地率不低于45%,小区及游园人均1平米,服务半径200米的标准安排。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以凸显地方特色景观。
在环滇边通过恢复天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营造人工防护林带建设湖滨生态湿地地区,形成中心城中药的景观绿地。
3.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 (宜建在本区商业网点附近)。
4.防灾公园体系规划4.1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应当在绿化带建设的基础上,完善连接大公园、河流、农田等开敞空间的避难网络系统,着重规划好城市滨水地区的减灾绿带和市区中的一、二级避灾据点与避难通道,建立起城市的避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