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的艰难探索
- 格式:ppt
- 大小:5.79 MB
- 文档页数:19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一、十月革命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十月革命的意义:它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经农民耕种;签订《布雷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列宁在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2)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
但它不符合和平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1)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2)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新的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第2课苏联的崛起一、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纷纷建立;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苏东剧变是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之一。
在苏东,一个个执政党、一个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没有任何有效抵抗的前提下顷刻间轰然倒塌,留给人们无尽的感叹和反思。
一、苏东剧变的原因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
在这种情况下,处在冷战局面中的东欧各国,脱离了本国实际,大多照搬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纵使改革了30年,直到解体,旧体制的基本框架仍几乎原封不动,以军事和重工业为主题的经济方针导致国内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导致矛盾不断积累和激化。
直到苏东剧变前夕,苏东各国的经济形势严重恶化。
2、历史问题的沉淀所造成的潜伏危机是苏东剧变的历史原因十月革命开辟了新时代,但是改革本身没有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斯大林的改革模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对于抗战的胜利起了关键的作用,但是改革却没有适时调整,在社会主义建设上不但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被严重扭曲了,从而在整体上减缓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长期冷战思维导致不断扩军备战,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稳固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却延缓了经济建设、削弱了国力;对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推行的霸权主义,导致各国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形象。
这些问题的长期积累,对东欧各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极大影响,而这些历史问题的积淀造成的苏东社会潜伏的危机,是苏东剧变的深刻的历史原因。
3、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
从20世纪50年起,西方国家就没有停止对苏东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渗透和破坏,最突出也最有效的就是支持这些国家的政治反对势力,从波兰的团结工会、匈牙利的民主论坛,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公民论坛,无一不是依靠西方的赞助和扶持下发展起来的。
所有的这些和平演变,对于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东欧剧变都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2014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训练历史试题(四)说明:本套试题由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组成。
第Ⅰ卷为选择题,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为70分钟。
请将答案填写在答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最能够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A.玉米的种植B.小麦的种植C.粟的种植D.水稻的种植2.“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产生相关的制度是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下列选项与“汉武”有关的是A.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B.实行“焚书坑儒”C.废分封,立郡县D.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 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诗中“此河”的始开凿者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元世祖5. 右边是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两幅图片。
据图片的内容判断,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是A气势恢弘的隆盛时代B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C和同为一家D开放与交流6. 吴泳《鹤林集》:“闻得商旅往来贸易,竟用会子,一为免商税,二为省脚乘,三为不复折阅(亏损)……”此处的“会子”开始出现于A.隋朝B.唐朝C.北宋D.南宋7. 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清朝实行的哪一政策使中国“与外界隔绝”?A闭关政策B八股取士C重商主义D大兴文字狱8.右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他的疏忽漏写了题目。
据卡片内容推测,他漏写的题目应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9.作为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他以炽热的爱国热情表示“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修铁路”,京张铁路圆了他的这个梦。
他是A.张謇B.詹天佑 C.侯德榜D.严复10.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常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三单元两极下的竞争第12课苏东的艰难探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并尝试对其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B、知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改革,匈牙利改革一度成效显著。
C、思考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分析能力和以史鉴今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A、问题讨论法。
在读书过程中认真思考、设疑、质疑并讨论。
教师作适当引导。
B、对比教学法。
尝试把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同时期的中国、改革后的中国进行一些比较,以助思考苏东改革存在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实施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然道路。
明白社会主义的发展,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的,只有实是求是,坚定不移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匈牙利取得成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并尝试对它们进行客观的评价,积极思考它们的经验和教训;明白实施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然道路,改革必须实事求是,持之以恒。
难点:能否认识到改革陷入困境不是不需要改革,而是未能实事求是,持之以恒。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图表法、综合分析法教学工具:课本插图、挂图、地图册、粉笔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什么是斯大林模式?2、导入新课:由于斯大林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赫鲁晓夫上台后,率先举起了大旗。
3、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1、背景:斯大林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
2、主要措施(1)经济改革。
A、农业改革。
减税、提价、投资、垦荒、种植玉米结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足:随意鲁莽,不能实事求是,必然无法获得成功。
B、工业改革。
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增加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
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不经反复实践和深思熟虑就鲁莽行事,改革注定失败。
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启示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启示中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给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深刻的影响。
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从中发掘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和启示势在必行。
本文从造成苏东剧变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全面分析,其中内部原因包括思想理论的僵化、经济发展落后、政治专权腐败以及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外部原因包括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威胁和意识形态的战争。
从苏东剧变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建设国家的指导思想,尤其要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时刻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阴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认识到稳定是一切的前提,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繁荣稳定。
第一章苏联模式和苏东剧变的概况从1917年的十月革命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共产主义运动伴随着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艰难中曲折前进。
20世纪20年代,无产阶级政党以社会主义制度在二战后的废墟中建立起了苏联。
在列宁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苏联胜利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去逝后,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建设形成了苏联模式——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按集中计划原则管理经济,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模式集中物力人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各方面都存在许多弊端,埋下了苏东剧变的火种。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苏联及东欧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工人阶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改变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四分五裂,土崩瓦解,作为独立主权的国家已不复存在,民主德国也与联邦德国合二为一。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时期,苏东剧变令整个世界为之动荡不安。
第二章苏东剧变的原因什么让一个超级大国一夜之间倾覆,这是许多学者和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
苏东剧变发生以后,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分析和思考,曾一度成为国际热点。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苏东巨变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巨变发生在苏联东欧盟国家,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
这些国家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期,相继发生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溃。
这场巨变的历史教训主要有以下几点:苏东巨变揭示了一个国家的政权不可持久的真相。
苏联在二战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随后却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和政治腐败。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这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政权并不是永恒的,它需要不断的改革和调整才能保持稳定。
苏东巨变揭示了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的重要性。
在苏东国家,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集体所有制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人们对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是苏联政府无法满足的。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与人民的需求相匹配。
苏东巨变揭示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在苏东国家,政府的专制统治和严格控制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满。
人们渴望自由、民主和人权保障,而这些都是苏联政府无法提供的。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建立在公正、透明、民主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苏东巨变揭示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和影响。
苏联是一个强大的超级大国,但它的崩溃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他国家紧密相连,我们不能忽视国际关系的重要性,需要保持和谐的国际合作和互利共赢的局面。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政权、经济体制、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都必须与时俱进,与人民的需求相匹配。
同时,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和影响也需要我们认识到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苏东巨变的覆辙,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我们应该牢记并不断努力实现。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苏东巨变是20世纪末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统称,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及其局限性具有重要意义。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会面临内外部压力和挑战,最终导致国家的崩溃和社会的动荡。
首先,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表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建国初期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试图通过集体所有制和计划经济实现社会公平和国家发展。
然而,由于政治制度缺乏制衡机制、权力过于集中以及官僚主义等问题,导致国家失去活力和创造力,社会出现腐败、经济停滞等问题,最终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抗议。
其次,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揭示了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苏联和东欧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虽然在早期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但由于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管理混乱等问题。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的变化和技术革新使得这些国家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经济水平越来越落后,最终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崩溃和国家的解体。
第三,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要保护和尊重人权。
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体制下,政府对言论、思想和信仰进行严格控制,导致人们的自由受到侵犯。
人们的政治权利和民主权益受到压制,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无法得到释放,最终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抗议。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人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国家应该尊重和保护人民的自由和尊严,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强调了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解体之前,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一直紧张,双方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差异造成了深刻的分歧。
国际社会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变革反应各异,有的国家积极支持和帮助,有的国家则抱有怀疑和警惕。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国家之间应该坚持和平相处、互利共赢的原则,尊重彼此的制度选择和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和稳定。
北师大版历史九下第12课《苏东的艰难探索》教学设计第12课苏东的艰难探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并尝试对其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知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进行改革,匈牙利改革一度成效显著。
思考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分析能力和以史鉴今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问题导读下的自主阅读整理法。
在教师提问导读下,通过读书、思考、整理、质疑,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完成学习任务。
对比教学尝试把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同时期的中国、三中全会后的中国改革进行一些比较,以有助于思考苏东改革存在的问题。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实施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然道路。
懂得社会主义发展、改革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挫折,只有实事求是、坚定不移,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匈牙利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是否得以真正落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要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并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吸取经验和教训;明白实施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然道路,改革必须实事求是、持之以恒。
教学难点:能够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做出客观的评价,认识到改革需要实事求是的必要性。
三、教学过程一)学前指导示目标1、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请思考,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是哪个国家?(生回答后明确:1917年,俄国)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诞生了一些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你们能说出这些国家的名称吗?(欧洲: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等;亚洲:中国、朝鲜、越南、蒙古等)。
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需要探索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道路,那么,这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发展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吗?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和困难?(引入新课)2、学习目标:(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并尝试对其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第1课1、1917年11月7日,革命运动不断高涨,列宁领导的_________党发动武装起义。
起义攻克了临时政府所在地___ __。
2、_________胜利后,_________领导的苏维埃政府_________成立,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_诞生。
3、十月革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把_________由理论变为现实,是_________的开端。
4、由于国内外反革命实力的联合反扑,苏维埃政府被迫实行_______,这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帮助苏维埃政府度过了难关。
5、由于国内战争结束,_________已经不适应形式的需要。
________年,苏俄开始史实_________,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
第2课1、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_____、____,苏联由一个落后的______发展乘世界一流的______。
2、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标志这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也标着_________。
3、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课1、1919年1月由_________三国操纵的巴黎和会召开。
战胜国与_____等战败国签订了_________等一系列条约,形成了_________,调整了帝国主义在_________________的统治秩序。
2、《凡尔赛合约》的主要内容:A_________和_________交还给法国,承认_________独立。
B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_________其中在中国山东的权利交给_________管理。
C废除_________D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
3、____在巴黎和会上为获利,加快了同_____争夺_________的步伐。
4、1922年参与_________会议的九国签署了_________。
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体系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第一课俄国向何处去一、沙皇专制统治的崩溃:1、一战将俄国推向崩溃的边缘2、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二、十月革命的胜利:1、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建立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2、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他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了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三、十月革命后,列宁探索俄国的富强之路: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由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苏俄政府被迫实行作用:这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帮助苏维埃政权度过了难关。
2、新经济政策:1921年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危机已经过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作用: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识:是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大创新。
(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意义第二课苏联的崛起一、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从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一五计划———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成果: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2、实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特点: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
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评价: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背景:一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1921——1922 年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重新瓜分世界和海外殖民地。
第十二课苏东的艰难探索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1.斯大林逝世后,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的是()A.列宁 B.叶利钦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答案:C知识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共产党的中央第一书记是赫鲁晓夫。
点评:掌握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共产党的中央第一书记。
2.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举起了改革的大旗,他改革的突破点是()A.农业 B.轻工业C.重工业 D.商业答案:A知识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点是农业。
点评: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点。
3.下列不属于赫鲁晓夫在经济改革中采取的措施的是()A.提高农产品的价格B.开垦荒地C.对工业实施“手术”D.反对个人崇拜答案:D知识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赫鲁晓夫改革在经济上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开垦荒地和对工业实施“手术”。
点评: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4.强调不应该“奴隶般地模仿外国的榜样”是()A.赫鲁晓夫 B.杜鲁门C.斯大林 D.卡达尔答案:D知识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卡达尔从自己本国的国情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点评:掌握卡达尔改革。
5.匈牙利在全国的推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A.1936年 B.1935年C.1953年 D.1968年答案:D知识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匈牙利在全国的推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在1968年。
点评:掌握匈牙利改革的时间。
6.通过改革成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的是()A.苏联 B.波兰C.匈牙利 D.捷克斯洛伐克答案:C知识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匈牙利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成为了“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苏东剧变》是一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品,伴随着它的故事,也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那么,苏东剧变到底发生了什么?它引发了什么样的变化?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教训呢?苏东剧变发生于17 世纪晚期,它是俄国当时统治者苏东家族的一场失败的政治冒险,受到了民众普遍的反对。
苏东家族极端压制民众的生活,毫无底线的索取财物,甚至强制要求民众实施异教,使民众大量失去宗教自由。
苏东族的暴行引发了群众的反抗,他们坚决要求恢复俄国的传统礼仪和宗教自由,最终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苏东统治时期的俄罗斯被清除,取而代之的是What K. Romanov时期的俄罗斯。
从苏东剧变中,我们可以学到重要的教训。
首先,任何政权都不能打破历史习俗和宗教自由,它们都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基石,是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如果它们受到了藐视和威胁,必然会招致群众的强烈反对,导致政权的拆散甚至垮台。
其次,政权变革必须以民众的支持为基础,任何统治者都不可以独裁地实施野心勃勃的政策,而应细致周到地考虑群众的意见,继承历史、发挥传统以适应当今社会,构建公平宽容的社会氛围,否则也会导致最终的失败。
最后,任何政权也都没有永恒的宿命,政治上的弊端会形成腐败,必然会使政权拆散,从每个政权的灭亡中学习教训,使得将来危机发生前,政权能够及早有筹码,并维护民众自身的利益,实现伟大的改变。
综上所述,苏东剧变充分表明一个两点:首先,任何政权都不能乱搞历史习俗和宗教自由,而应充分尊重民众的支持;其次,政权的变革必须有规律而定,反复商讨,进而破解困局。
同时,政治上的腐败也要及时制止,以避免政权的拆散,使我们在未来危机发生前有足够的筹码,保持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第四单元教案第三、第四单元共15课时第⼗课、“冷战”与“热战”(2课时)⼀、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导学⽬标(三维⽬标) 知识与能⼒了解“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形成的史实。
通过阅读“每课⼀得”,掌握世界格局的概念培养分析和理解能⼒。
通过⽐较北约和华约,培养分析、⽐较和综合能⼒。
过程与⽅法通过对“铁幕”演说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知识的能⼒。
通过⼩组讨论,进⼀步分析两极对峙局⾯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对历史造成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极格局的形成,初步认识“冷战”对⼈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深刻认识到世界和平的可贵。
⼆、导学重难点重点冷战”政策的表现难点“冷战”政策的实质及世界格局的变化导学设计意图由⼆战导⼊,学⽣⾃主看书,⼩组讨论与教师分析结合来学习新课,最后引导学⽣反思。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学习活动个性化设计⼀、复习导⼊:在学⽣回答的基础上引⼊课题。
⼆、设计问题:归纳⽐较两次世界⼤战的规模?通过两次世界⼤战及其他战争的学习你认为战争应具备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式?总结:以上是我们认识的流⾎、流汗⼜流泪的战争,然⽽还有⼀种战争,并⾮通常意义上的战争,它是⼀种特殊的阵营对抗形式,这种对抗形式亘古未有,那是什么样的战争呢?三、进⾏新课:“冷战”与“热战”(⼀)、“冷战”政策:1、背景:(1)美苏⽭盾的初步体现(雅尔塔会议)分析课题“冷战”概念理解分析举例说明“热战”理解⾃由回答交流分析补充详解有“冷战”就有“热战”谁能解释⼀下?补充、明确概念启发引导启发分析,适当补充雅尔塔美苏⽭盾初显(2)战后美国的形势:2、表现(1)序幕:“铁幕”演说(2)开始标志:(政治上)杜鲁门主义1947年(3)发展:(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西洋公约组织建⽴1949年军事政治集团3、冷战的结束:1991年(⼆)局部“热战”四、加强理解认识阅读、交流、归纳读图,对⽐分析形势阅读华约组织的建⽴及⽬的双⽅对抗的内容、特点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三单元两级下的竞争第10课“冷战”与“热战”“铁幕”演说的背景:
“冷战”的形成过程:
局部“热战”:
第11课梦幻超级大国
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表现:
爵士乐兴起的时间:
摇滚乐兴起的时间:
电影兴起的时间:
电影诞生日:
著名影城:
电影最高荣誉:
第12课苏东的艰难探索
赫鲁晓夫改革的原因:
时间:
内容:
结果(作用):
匈牙利改革的原因:
领导人:
内容:
作用:
特点:
第13课挑战“两极”
欧共体形成的过程:1951年
1952年
1958年
1967年
欧共体形成的作用:
1991年
1993年
1999年
欧洲的发展趋势: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第14课殖民废墟上的重建印度独立运动的背景:
印度素有之称。
英国对独立后的印度采取的政策:
印度的第一任总理:
印度采取一系列措施后取得的成就:
非洲人民抗争的表现:战后初期:
1960年:
1990年:
拉丁美洲人民抗争的表现:古巴:
巴拿马:
拉美独立后的发展特点:。
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摘要: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各国共产党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它对整个世界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各国共产党都造成了重大危害,它如同一场“政治地震”,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
苏东剧变至今已时过二十年,在苏东,一个个执政党、一个个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会在未作任何有效抵抗的情况下,就自行覆灭了呢? 这里,文章简单分析了苏联解体的原因,并总结了它带给我们的一些深刻的教训。
千年的钟声指导人类走入了新的纪元,回首那连历史都难以载荷的20世纪,我们感慨万千。
这一百年注定了将要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世纪下半段,以一个局外人的严峻而又客观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一场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的“革命”:苏东剧变。
关键词:苏东剧变原因教训一、苏东剧变原因1、苏联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一件大事,它不只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而且还意味着长达70年之久的苏联社会主义和一批东欧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
这个历史事件要比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失败所包含的内容与提供的历史教训丰富得多和深刻得多。
因此,从苏联发展历史过程中来研究其兴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特别要指出的是,当东欧各国和苏联剧变而导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吗,我国通过改革开放转变体制,决心摆脱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之际,通过对苏联兴亡历史的研究并得出科学结论,这对今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更具有直接的意义。
苏联的兴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
苏联演变并非命中注定但却事出有因。
苏联剧变后,对苏联的兴亡问题尤其是在分析苏联解体原因问题上,国内外学术界的观点差异很大。
因此得出的经验教训亦不相同。
(1)外因决定论,即: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外因,使得苏东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堡垒”从外面被攻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