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生死场读书笔记1200字【4篇】
1.
季节的风吹过麦场
谁家的儿子患了治不好的病,谁家的媳妇又生了孩子,谁家的老人熬不过几天了。
妈妈的话语里,总是少不了东家长西家短。
只是,她提到的人和事,于我似乎都不太熟悉。
我无奈的笑笑,不是因为妈妈的唠叨,而是因为我手里正在翻看的小说,萧红的《生死场》。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忙着千篇一律的单调,周而复始。
我被这句话吸引着,震惊着。
同时,也抗拒着,失落着。
我想到了麦场,被风吹过的麦场。
那是黑土地上日复一日的人们,日复一日的根和希望。
只是,随季节循环往复的,除了麦场,还有自然的生,自然的死。
《生死场》里展现的大环境无需重复叙述,那是一些没有人会感到陌生的故事。
人们从那样的一个时代走来,年长的祖辈父辈,亲身经历过。
年幼的孩子,虽未经历也能从书本中略知一二。
麻面婆和二里半,王婆和赵三,金枝和成业,三个年岁。
《生死场》高一学生的读书笔记五篇《生死场》高一学生的读书笔记1我之前未曾读过萧红的作品。
前段时间当当网搞店庆,女儿买了不少书,《生死场》是其中的一本,收录了她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和其它一些短篇小说。
这些作品描绘的对象均为东北农民。
他们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操劳,受尽压迫。
在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女性生育无疑是经历了一场灾难,生命在病痛面前不堪一击。
在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中,人们对死亡麻木着,愚昧着,却也渐渐觉醒着。
下面,我仅结合中篇小说《生死场》中的片段谈谈我所理解的萧红的文字魅力听说羊丢,她去扬翻柴堆,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
但,那在冬天,羊为着取暖。
她没有想一想,六月天气,只有和她一样傻的羊才要钻柴堆取暖。
她翻着,她没有想。
全头发撒着一些细草,她丈夫想止住她,问她什么理由,她始终不说。
她为着要做出一点奇迹,为着从这点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
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时节出现,于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手在扒着发间的草杆,她坐下来。
她意外地感到自己的聪明不够用,她意外地对自己失望。
这段文字透露着俏皮和天真,也是萧红独特的表达方式。
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
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
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
朝晨的红光照着她,她的头发恰像田上成熟的玉米缨穗,红色并且蔫卷。
五姑姑垂下头,和睡了的向日葵一般。
从上面这些文字可以看出,萧红所用的比喻既形象又别致,令人印象深刻。
《生死场》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成业的妻子金枝生了个小金枝,她吵得成业晚上睡不好觉,成业很恼火。
五月节来临了,但成业家穷得烧饭的时候豆油罐子什么也倒不出。
成业扬言要卖了金枝母女俩,金枝和他大吵起来。
成业冲动之下,举起小金枝,把孩子摔死了。
读到此处,我的内心十分震撼!面对残酷的生活,我又不得不承认作品描述的故事完全有可能在现实中发生。
有关于《生死场》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精选《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生死场》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精选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有关于《生死场》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精选(一)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协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端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肉体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单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8日,安定洋战争迸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
重病的萧红,沦陷在九龙。
终于在最后这所暂时医院里逝世。
这时,她只要三十一岁。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
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故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
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写了序文和后记。
北方人民的关于生的刚强,关于死的挣扎,却常常曾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察看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颖。
--鲁迅我们才干够逼真地看见了被抢的土地上的被征伐的人民,用了心的冲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
--胡风《生死场》是一部渗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理想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理想的繁重的心里反响。
在黄土地里,贫困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严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勤劳劳累,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九一八"事故后,声称"霸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
受着地主阶级严酷压榨的广阔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
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
生死场读书笔记摘抄:
1.在生死场中,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萧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面对生死时的内心世界,让我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珍贵。
2.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生死、悲欢离合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百态。
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他们的苦难和坚韧让我感到震撼。
3.萧红的语言朴素自然,却充满了力量。
她的文字如同生死场中的生命一样,既脆弱又坚韧,深深地打动了我。
生死场读书感悟:
在《生死场》中,我不仅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萧红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故事情节,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特别是在书中的女性形象中,我看到了她们在男权世界中的无助和坚强。
她们的生死、悲欢离合让我感到人生的无常和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同时,书中的人物形象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们既有善良和美好,也有自私和贪婪。
这种真实的人性描写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本质,也让我更加珍惜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生死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本质。
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生死场读书笔记《生死场》读书笔记读完萧红的《生死场》,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沉重的噩梦。
这本书里描绘的那个世界,充满了苦难、挣扎与无奈,却又有着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真实力量。
书中所展现的农村生活,是那么的残酷和艰辛。
农民们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为了生存而拼尽全力。
他们的命运似乎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无法挣脱。
记得书里描写金枝到城里谋生的那段经历,让我感触颇深。
金枝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离开了熟悉的乡村,来到了陌生的城市。
她以为在这里能够找到一丝希望,然而等待她的却是无尽的屈辱和磨难。
金枝最初在一家缝补铺子找了份工作,可那微薄的薪水根本无法维持生计。
为了多赚几个钱,她不得不日夜操劳,手指被针扎破了无数次,眼睛也因为长时间的劳作而变得红肿。
老板却对她毫不留情,稍有差错便是一顿责骂。
后来,金枝为了生计,不得不走上街头卖唱。
那寒冷的夜晚,她独自一人站在街头,声音颤抖地唱着歌,寒风无情地吹打着她的脸庞。
路过的人有的投来冷漠的目光,有的则肆意嘲笑她。
那一刻,金枝的内心充满了绝望和无助。
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不知道这样的苦日子何时才是尽头。
还有二里半和他的羊,这也是让我难以忘怀的一个细节。
二里半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把自己的羊看得无比重要。
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地起床,带着羊去吃草。
他细心地观察着每一只羊的状态,生怕它们有任何的不适。
当羊儿们欢快地奔跑在草地上时,二里半的脸上会露出难得的笑容。
然而,战争的阴影逐渐笼罩了这个小村庄,二里半的羊也没能幸免于难。
有一天,敌人突然来袭,抢走了他的羊。
二里半发疯似的追赶,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羊被带走。
那一刻,他的世界仿佛崩塌了,他失去的不仅仅是羊,更是生活的希望和寄托。
书中对于女性命运的刻画,更是让人心痛不已。
月英原本是村里最漂亮的女人,可婚后却因为生病而被丈夫无情地抛弃。
她躺在床上,身体日益腐烂,却得不到丝毫的照顾和关爱。
丈夫对她的冷漠和厌恶,让她的内心充满了绝望。
《生死场》读书笔记《生死场》读书笔记1虚无地生,挣扎着死,读萧红的《生死场》确实感到生活就“好像古井的水,不生微波”在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东北哈尔滨的一个小村庄里,“人和动物忙着生,忙着死。
”在《生死场》中,人被与动物等同了起来,让人感受到了在思想落后,没有觉醒的人群里,人是怎样可悲地虚无地生,又是怎样地挣扎地死。
那里的人生活单调,人们的行为仅凭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暖和的季节,全村忙着生产”,“冬天,女人们像松树子那样容易结聚”。
这里的人好像都不是为自己而活着,他们的生产仅仅是因为动物的本能,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也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好。
他们的生活也仅仅是农田里的麦子,好像麦子就是他们的生命。
在他们的眼里有时候甚至至亲的生命的价值都比不过麦田了的麦子。
王婆在摔死自己的女儿后,来到麦田竟然也就忘记了悲伤。
他们生存只为了找吃的,吃东西又仅仅是为了活着。
但是,他们却好像连吃的东西都找不到,这样在物质的匮乏之下必然导致了精神上的荒芜。
人只是为了生存。
为了生存什么都可以不要。
王婆的那只马,在王婆把她带到屠宰场之后,有跟了出来,但是只因为“它老了!秋收末了!收割完了!没有用处了!只为一张马皮,主人忍心将它送进屠场。
”那里的人不但对动物这样,对人也同样如,“母亲爱护女儿,可是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
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
”金枝睡在消解阴沟里,“好像一个垃圾桶,好像一个病狗似的堆偎在哪里。
”,另一个更令人深思和荒诞的是,地主施舍给贫苦农民粉地,但是对活着的农民却常常驱逐,使他们“从破房子走向更破的房子。
”还有月英的遭遇,因为生病躺在床上无法动弹,丈夫不去请医生,却去请神、烧香。
之后竟然便不理会她了,令她自己躺在床上自生自灭了。
这一切让人感受到了思想的落后和保守的可怕。
要改变这一切就必须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发展,拒绝保守。
《生死场》读书笔记2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以残害同类,践踏同类,为乐。
《生死场》读后感_《生死场》读书笔记五篇《生死场》读后感范文一在深夜的灯光下读完《生死场》。
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确实说不清。
想笑,又觉着酸涩;想哭,又流不下眼泪。
只是心里钝痛着……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在这个料峭的春夜里,灯光下,任手指在被窝外面冻得僵冷,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对于那遥远的农村,是陌生而熟悉的,也许东北和南方有着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吧。
只是同样的落后,同样的朴素,同样的贫穷仿佛一股暖风,直吹进心里,感觉到亲切的来自土壤的芬芳,遥遥远远的,仿佛记忆,在异乡的城市里若隐若现。
这样一个夜里,尖锐而凛冽的寒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的从窗外呼啸而过……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南方的春天,由于连日的雨,潮湿、阴冷得出乎意料。
也许冷洌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
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冻雨过清明”(聂绀弩)。
在清明节未到来之前,我敲下这些拼凑的文字,算是为萧红默哀。
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更多关于喜欢萧红的文字,也由别人写去吧!《生死场》读后感范文二初秋的夜晚,我重读了萧红的《生死场》。
做为呼兰人读萧红的书,说得上是一种最简洁最直接的一种阅读了。
这样一个夜里,凉爽而优柔的微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地从窗外轻轻而过。
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在这个闲散秋夜里,灯光下,任手指捻过一页页的无奈,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的秋天,风吹得令人抑郁,有一种说不出的抑郁。
也许抑郁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
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语),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是的,《生死场》浸透着旧中国“生”场的悲凉。
生死场读书笔记5篇生死场是女作家专心和泪铸就的文字,一字字,一句句,都饱含了她那国土沦丧之痛、百姓流离之苦、同胞沦为亡国奴之悲、日寇横行无恶不作之恨、汉奸为虎作伥认贼作父之愤。
生死场(读后感)1掩上萧红的《生死场》,心中久久不能安静。
真个字字滴血,字字含泪,使人不由得动容,不由得叹息,不由得把思绪融入到小说中,去把那段屈辱而又足以使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重温,弹去岁月的灰尘,走进那些中华儿女在生死线上奋争的日子里。
首先把我们带入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东北农村。
那里的人们淳朴、勤善而又愚昧无知,日子虽贫苦,还有地主的剥削,但是他们也并没有太多的不满与埋怨,总体上还是安于现状。
后来地主的剥削愈加严酷,以赵三为首的一帮贫民组织了“镰刀会”,方案一举毁灭剥削他们的地主,以结束这种苦日子。
但是不幸失败,赵三也因此坐牢,出来后很快便消沉了。
后来日本鬼子来了,他们的苦难日子变本加厉,彻底打乱了他们的一切。
二里半失去了妻子儿子,王婆失去了女儿,金枝失去了丈夫活着的人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死去。
生活得提心吊胆,整日担惊受怕,惶惶不行终日,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会如何。
受压迫的劳苦人,在义勇军的带领下,走上了抵抗的道路,特殊是像二里半那样,原本对武装抵抗压迫与侵略不感爱好的人,为生活所迫,也毅然走上了斗争的道路,很令人兴奋。
或许是作家那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情感使然,她笔下塑造了很多胜利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塑造的很胜利。
读完这部小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王婆和金枝这两个薄命的女人。
王婆原有一儿一女,后来改嫁赵三,又生下了平儿。
她原来的儿子当了土匪,被人害死后,她喝药自杀,后来又奇迹般地复活。
女儿后来投向了革命,为国捐躯,平儿也由于被通缉而四处流浪,她痛定思痛,在先进分子的鼓舞下,走向了新生。
她一生坎坷多难,经受了丧子、丧女和死而复生等诸多磨难之后,接触到了先进分子的新思想,虽对革命不甚了解,但是她为了给女儿报仇和摆脱逆境,坚决走上了抗争的道路。
生死场读书笔记《生死场》读书笔记萧红的《生死场》,就像一幅沉重而又真实的乡村画卷,在我眼前缓缓展开。
这本书没有那种刻意营造的华丽与煽情,有的只是对那个特殊时代乡村生活的直白描绘,以及对生死的冷静审视。
书中所展现的乡村,是充满苦难与挣扎的。
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为了生存而苦苦劳作,却依然难以摆脱贫困与疾病的纠缠。
印象特别深的是里面对于乡村妇女生产的描写,那场景,没有丝毫的温情与呵护,有的只是冷冰冰的现实。
女人们就在那昏暗、肮脏的角落里,痛苦地生下孩子,仿佛这不是新生命的诞生,而是又一轮苦难的开始。
比如五姑姑的姐姐生孩子的那一段,让人读来揪心不已。
那间又黑又破的小屋子,弥漫着一股让人窒息的气味。
产妇躺在炕上,痛苦地呻吟着,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
周围的人呢,有的冷漠地看着,有的则在一旁干着急,却又不知如何是好。
接生婆的手法粗鲁,完全不顾产妇的感受,只想着赶紧完成这“任务”。
而产妇的丈夫,在外面焦急地踱步,却也无法改变这糟糕的状况。
当孩子终于生下来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可紧接着,又是为孩子的未来担忧。
这种细节的描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乡村妇女的悲哀。
她们的生命,就像那片土地上的野草,顽强地生长,却又随时可能被无情地践踏。
再说说书中的金枝吧,她本是个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少女,可命运却对她百般捉弄。
为了爱情,她早早地嫁给了成业,可婚后的生活却并非她想象中的那般美好。
成业的粗暴与不体贴,让她受尽了委屈。
记得有一次,成业因为一时的冲动,竟然对金枝动了手,打得她鼻青脸肿。
金枝哭泣着,却无处诉说自己的痛苦。
她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继续在这艰难的生活中挣扎前行。
还有二里半,这个看似木讷的男人,在面对日军的侵略时,内心也经历了巨大的波澜。
他失去了自己的羊,失去了原本平静的生活。
他想要反抗,却又在内心深处充满了恐惧。
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在生死的边缘徘徊不定。
书中对于乡村风景的描写,虽然简短,却也让人印象深刻。
那大片大片的麦田,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人们的希望与绝望。
《生死场》初中读后感《生死场》初中读后感(通用6篇)《生死场》初中读后感1生死场是一本生命之书。
在这个仿佛隔绝于我们所熟知的文明世界以外的乡村,生与死犹如一扇旋转门,日夜旋转不休,从这个门进去,从那个门出来。
小说中反复出现生死交替的描写,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接生,五姑姑的姐姐生孩子,这边孩子落产了,孩子当时就死去,孩子掉在炕上,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窗外,阳光洒满窗子田庄上绿色的世界里,人们洒着汗滴”。
二里半的老婆和李二婶子同时生产,麻面婆的孩子刚露出头顶,五姑姑进来说李二婶子小产了,人快死了,王婆赶过去,另一个产婆来时,麻面婆的孩子已在土坑上哭着。
王婆再次回来时,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小猪也正在生小孩。
”一片乱七八糟的景象,生与死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于生并无过多的欢欣,对于死并无过多的悲戚。
正所谓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在这里美丽也不能获得的垂青,美丽的事物在这里是要被摧残,被毁灭的,像金枝,成业想要娶她的时候,叔叔问他小姑娘到我们家里会做什么活计”,成业说:她长得好看,有一双亮油油的黑辫子”,可是柴米油盐鸡鸣狗吠的夫妻生活一旦开始,斥责与殴打取代蜜语甜言,青春的丽颜失去了任何意义;月英原是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最后以厉鬼一般的形象凄然死去,埋在荒山下;小金枝的死更不啻是一个人间惨剧。
仿佛这里不配拥有美丽的事物,这里的一切,是粗糙的,残酷的,丑陋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同样十分微妙,有时候动物被提升至一个极度尊贵的地位,如二里半和他视若命根的老山羊,亡族灭种都不如其来得重要;如王婆牵马入屠宰场,哀恸如犹太人亲手将亲友送入煤气房。
而有时候人被践踏至一个极度卑贱的地位,在金枝母亲的眼中,女儿的价值竟不如麦苗;王婆说起过去摔死了自己的孩子时,也说道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
又如之前所提细节,孩子生下来了,不知谁家的小猪也在生小孩,无论人还是猪,在生育这件事情上很自然而然地相提并论了,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在萧红笔下的这样一个时空里,生与死,美与丑,人与兽,它们之间并无界限,不是好与坏的对比,不是高级与低级的差异,而是硬币的两面,是同时存在的,是相生相随的。
《生死场》读书笔记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
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
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
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
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
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
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
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
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
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
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
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
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
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鲁迅
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
--胡风
史实不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