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移就和拟人修辞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移就、移觉、移时、移情”“移就、移觉、移时、移情”这四种修饰手法虽然不在高考必考的八种修辞方式之中,但是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也偶尔会看到和用到,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同点,可是似乎还没有人结合教材对着四种修辞进行总结分析。
本人资历有限,目前只能结合高一课本以及网络资源对这四种修辞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整理。
首先说下“移就”和“移觉”,两者虽只有一字之差,有些人常会混淆。
一、“移就”和“移觉”A、“移就”据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和《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张滌华、胡裕树等先生主编),把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性状,这种修辞手法叫“移就”。
由此看来,所谓“移就”,就是把原适用于甲事物的修饰语(形容词性定语)移用作乙事物的修饰语。
这实际上是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灵活的超常搭配运用。
如下面短语中加点的词语(定语)都属于“移就”手法:欢乐的春节、愉快的双休日、甜蜜的事业、火红的青春、幸福的晚年、沸腾的生活、愤怒的枪口、仇恨的子弹。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也有这么几处运用到了“移就”的修辞方式:1、“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紫色的灵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紫色”本指本来是修饰具体可感的事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没有颜色的灵魂,更显出大堰河的灵魂因饱受磨难和艰辛而愈加的高贵、美丽和圣洁,这是艾青发自肺腑的感激和歌颂。
2“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鲁迅《祝福》)。
“无聊”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心绪,这里用来写“书房”,就把“我”当时在四叔家书房里窒息的极为无聊的情绪描写得十分突出。
3、“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验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阴险”是用来形容人的品质不良,这里用来形容反动文人污蔑爱国青年的无耻谰言,深刻揭示出其手段之卑劣。
4、“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浓黑”是形容“非人间社会”的极端黑暗,这里用来形容人的悲哀心情,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懑和对革命烈士深切怀念的感情。
成语中常见修辞汇览作者:陈辉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0年第01期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材料,里边包含有大量的修辞手法,注意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形象而又简洁、鲜明地表达各种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水平。
这里以部分成语为例,介绍其中常见的一些修辞手法。
1比喻:如:归心似箭、胆小如鼠、洞若观火、望穿秋水、草木皆兵、饱经风霜、逐鹿中原、半路出家……2拟人:如:天荒地老、青蝇吊客、天从人愿、形影相吊、莺歌燕舞、天诛地灭、眉飞色舞、风木含悲……3夸张:如:胆大包天、响遏行云、入木三分、垂涎三尺、火冒三丈、流金铄石、一步登天、七窍生烟……4借代:如:开卷有益、双管齐下、青黄不接、手无寸铁、大兴土木、片甲不留、不修边幅、化干戈为玉帛……5衬托:如:九牛一毛、千钧一发、万无一失、沧海一粟、众星捧月、百里挑一、百闻不如一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6反问:如:岂有此理、何足挂齿、何乐而不为、杀鸡焉用牛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既有今日何必当初……7对偶: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8对比:如:少年老成、人弃我取、欺软怕硬、笑里藏刀、满招损谦受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言者谆谆听者藐藐9引用:如:孤家寡人、有志者事竟成、三人行必有我师、小不忍则乱大谋、树欲静而风不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10排比:如:彰明较著、生老病死、切磋琢磨、青红皂白、生聚教训、多快好省、怪力乱神、梦幻泡影……11叠词:如:堂堂正正、轰轰烈烈、浩浩荡荡、兢兢业业、三三两两、鬼鬼祟祟、原原本本、熙熙攘攘……12互文:如:打家劫舍、争权夺利、诗情画意、文从字顺、字斟句酌、熙来攘往、油腔滑调、伶牙俐齿……13移就:如:铁面无私、怒发冲冠、热血沸腾、民怨沸腾、凄风苦雨、愁云惨雾、冷嘲热讽、春风得意……14拈连:如:强奸民意、食言而肥、秀色可餐、捕风捉影、偷天换日、食古不化、搜索枯肠、吃一堑长一智……15省略:如:晓以利害、贻笑大方、引以为戒、燕巢幕上、不赞一辞、平步青云、东风马耳、兄弟阋墙……16紧缩: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三姑六婆、三教九流、四书五经、五脏六腑、五劳七伤、七情六欲……17节缩:如:尔虞我诈、尺短寸长、出尔反尔、见仁见智、兔死狗烹、千虑一得、瓜李之嫌、池鱼之祸……18同语:如:玄之又玄、大错特错、一误再误、丁是丁卯是卯、一是一二是二、稂不稂莠不莠、一物降一物、以眼还眼以牙还牙19联边:如:涕泗滂沱、汹涌澎湃、瑶环瑜珥、怡情悦性、袒裼裸裎、魑魅魍魉、拱揖指挥、喑噫叱咤……20镶嵌:如:载歌载舞、优哉游哉、空空如也、溜之乎也、堂而皇之、低三下四、一清二楚、七零八落……21摹声:如:不如归去、期期艾艾、诺诺连声、咄咄怪事、嗷嗷待哺、人言啧啧、磨刀霍霍、饥肠辘辘……22摹状:如:摇摇欲坠、跃跃欲试、拍手称快、拂袖而去、捧腹大笑、捶胸顿足、蜂拥而上、摩拳擦掌……23讳饰:如:皮里阳秋、三长两短、半截入土、山高水低、一暝不视、百年之后、与世长辞、粉身碎骨……24倒装:如:栉风沐雨、实繁有徒、大权旁落、耳提面命、夜以继日、善自为谋、饱以老拳、人莫予毒……25转品: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不毛之地、风雨无阻、沐猴而冠、生死肉骨、焚书坑儒、粉墨登场……26顶真:如:一传十十传百、言必行行必果、一而再再而三、说曹操曹操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等等。
什么是移就修辞手法什么是移就:移就修辞格在作品中经常出现,能收到以少胜多、含蕴深远的表达效果。
什么是移就呢?在辞海解释如下: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叫移就。
唐铖《修辞格》说:“两个观念联系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于他一个上头。
”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
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笔墨,极简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饶有情趣。
移就的种类: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
好像有点与拟人和拟物类似。
移人于物,就是把原来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
如:郁达夫《还乡记》中:“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悲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人含情的样子,有“脉脉含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词句,这里却用来修饰“流水”。
陆游《过采石有感》:“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
”“醉”的本是放翁,表现其情态,这里却移用于“鞍”。
移物于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物。
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把描摹颜色的“浓黑”用来修饰“悲凉”,表现“悲凉”的沉重浓烈:“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峻青《海滨仲夏夜》中“晚霞”原不会“燃烧”,这里却把此词移用来形容“晚霞”的形态和色彩。
“西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 李瑛《一月的哀思》中把描摹颜色的“苍白”同来修饰“日子”,表现“日子”让人伤恸:“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藏着这样苍白的日子。
”什么是移就:移就修辞格在作品中经常出现,能收到以少胜多、含蕴深远的表达效果。
什么是移就呢?在辞海解释如下: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叫移就。
通感移就比喻拟人通感:又叫“移觉”,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彼此相通。
一种感觉与另一种感觉之间在心理上反映上的相似点,是感觉转移的条件,符合这一条件亦即运用移觉修辞方式原则。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是由钱钟书先生最先提出来的。
常见有两种类型:形容通感(甜甜的笑)和比喻通感(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典型例句:1、“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勾通。
3、“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诗人把“雪花”与“春风”联系起来,把“雪”说成春风中的花,当然就香了,视觉通于嗅觉,写出了层次丰富,令人玩味的立体意境。
4、“避鸟声如剪,隔岸奇花色欲燃”。
前一句写鸟语之快有如剪刀,由此听觉与视觉勾通;后一句写花色欲燃,花色浓艳,像要燃烧,视觉向触觉挪移。
写鸟声,写花色,却听之有音,视之有温度,形象异常具体。
5、“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丝钢线抛入天际……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盘绕穿插……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于白道五色火花,纵横散乱”。
(刘鹗《老残游记》)视觉与听觉相勾通,写出了王小玉的高超技艺。
6、这个时候你完全可以来得及返身进屋去沏一壶茶,待他进来时,你喝住狗的嚎叫后引他进屋,他会马上品到飘逸的茶香。
(迟子建《原始风景》)7、黎明的鸡血红又热辣辣的在东方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
(迟子建《原始风景》)8、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
龙源期刊网 “拟人”还是“移就”作者:曾扬明来源:《新教师》2012年第04期问: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中,“世界不太和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或具体事例理解句子意思。
“罪恶的子弹”“娇嫩的和平之花”是否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讲解这样的句式?答:这是一种叫“移就”的修辞格,不属于拟人的修辞手法。
“移就”的修辞现象有什么特点呢?即两项事物相关联,描写甲事物性质状态的词,移来修饰和描写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罪恶”本是描写战争的发动者,将它移到描写战争者用的“子弹”上去,把人物的情感渗透到物当中,极简练地把作者雷利痛恨战争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作为修辞手法,小学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修辞知识教学,更不能作为考试内容。
语文课,重在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作为修辞,又是一种特殊的言语形式,不能讲解抽象的修辞概念,怎么办?这里有几条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结合语境体验。
如“罪恶的子弹”及“娇嫩的和平之花”,可以结合课文的事例和课外搜集的事例,让学生交流,体会“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有战争就会有牺牲、痛苦、家破人亡,因此“子弹”代表的战争,罪恶就是指发动战争者残酷手段和丑恶心灵。
同样,因为有战争,和平的环境还不稳固,还不能持久,所以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
比较对照感受。
课堂上,还可例举类似“罪恶的子弹”的“移就”修辞,让学生在对照中感受。
如“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了梦乡。
”(三上《槐乡的孩子》)中的“甜蜜的微笑”;“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中的“温柔”(《林海》)。
这两个例子中,讨论几个问题:“甜蜜的”一般形容什么?“温柔”一般形容什么?而在这里,作者把“甜蜜”和“温柔”用来形容“微笑”和“山岭”,表达效果如何?学生在比较中,会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和作者对山岭的喜爱的情感。
移就修辞法及其翻译
移就修辞法及其翻译(1)移就:改变句子原来的语气和停顿。
这种修辞方法,叫做移就。
比如说“他强调环境保护”,但又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当“大熊猫”一词出现在报刊上时,人们已经知道它的珍贵了。
用移就法,可以使被移动的语言得到充分的表达,而且,由于移就后,与前面意思没有联系,读者也容易理解。
(2)“移就”这个词,还常指“顺着事情发展规律办事”,即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去办事。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你不肯嫁给我,我偏要娶你为妻”,运用的正是移就修辞法。
移情移就拟人移情移就拟人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
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
花开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用移情修辞手法,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
例③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
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就、拟人和拈连的区别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三册选录了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人教社编写的教参认为其中的“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对此,有人认为教参说得正确,有人则认为这里是拟人或拈连。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移就、比拟、拈连这三种修辞格的特点和区别。
何为“移就”?辞海注:“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叫移就。
”唐铖《修辞格》说:“两个观念联系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于他一个上头。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
移就主要分为两类: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
1、移人于物,就是把原来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
如:①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郁达夫《还乡记》)“悲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
②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
(陆游《过采石有感》)“醉”的本是放翁,表现其情态,这里却移用于“鞍”。
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朱自清《荷塘月色》)“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人含情的样子,有“脉脉含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词句,这里却用来修饰“流水”。
2、移物于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物。
如:①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纪念刘和珍君》)②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藏着这样苍白的日子。
(李瑛《一月的哀思》)“浓黑”、“苍白”都是描摹颜色的,这里分别用来修饰“悲凉”和“日子”,表现“悲凉”的沉重浓烈,“日子”让人伤恸。
③西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峻青《海滨仲夏夜》)“晚霞”原不会“燃烧”,这里却把此词移用来形容“晚霞”的形态和色彩。
移就修辞格在作品中经常出现,无论是借物写人,还是借物状物,托物抒情,都能收到以少胜多、含蕴深远的表达效果。
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笔墨,极简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饶有情趣。
浅谈“移就”修辞格作者:雷琼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6期移就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以其特殊的表达效果和特定的结构模式受到人们的青睐,它是一种超乎常规的语言现象,可以说是利用词语的错位搭配来追求表达效果的,它能精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
一、移就的定义关于移就,从现代汉语给它的定义阐述,我们可以得知修辞格移就就是强调把运用于甲事物的词运用于乙事物。
使用移就辞格,往往能使语言出奇制胜且富有情趣。
例如:(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和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2)两个看坡的老人,地头上禾稼丛里,领一条狗,曳一杆猎枪,在夜色凄茫的时候,吸烟说杂话,听禾苗刷刷的长,那夜谈是有田野风的。
(3)醉袖倚危栏,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宋·张舜民《卖花声·题岳阳楼》)例(1)中“阴险”通常是用来形容人的品格不良,这里“移”过来做“论调”的修饰语,形容反动文人污蔑刘和珍的无耻谰言,表达了作者极度厌恶的情绪。
例(2)“夜色”本来适宜用“浓”之类的词语来形容,这里却用了“凄”。
“凄”是伤感凄凉的意思,本是用来描述人的感受的,这里用移就的方法,简洁地说明了夜色的苍凉。
(吴伯箫《夜谈》)例(3)这是作者被贬至湖南郴州,途经岳阳楼时所写。
作者在岳阳楼上遥望洞庭湖中的君山,触目伤怀,怅惘前程,留恋长安,心中感到非常悲苦,因而独自一人饮酒,抚栏远望沉思。
文中“醉袖倚危栏”一句运用了移就手法。
人会醉,但衣袖不会醉,这里醉的本是词人自己,但他却说醉的是衣袖,所以是属于将描写人的词语移用到事物上的移就手法。
二、移就的审美功能第一,移就辞格是通过超常搭配(或错位搭配),突破传统的语法结构模式,形成一种修辞艺术上的张力,有效地渲染气氛。
恰当地使用移就会有一种简洁、省约的审美特征。
可以使言语表达精炼有效,例如:你看,微微的凉风,暖暖的日光,那自然是让极其愉快的温情天气。
浅析“移就、移觉、移时、移情”“移就、移觉、移时、移情”这四种修饰手法虽然不在高考必考的八种修辞方式之中,但是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也偶尔会看到和用到,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同点,可是似乎还没有人结合教材对着四种修辞进行总结分析。
本人资历有限,目前只能结合高一课本以及网络资源对这四种修辞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整理。
首先说下“移就”和“移觉”,两者虽只有一字之差,有些人常会混淆。
一、“移就”和“移觉”A、“移就”据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和《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张滌华、胡裕树等先生主编),把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性状,这种修辞手法叫“移就”。
由此看来,所谓“移就”,就是把原适用于甲事物的修饰语(形容词性定语)移用作乙事物的修饰语。
这实际上是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灵活的超常搭配运用。
如下面短语中加点的词语(定语)都属于“移就”手法:欢乐的春节、愉快的双休日、甜蜜的事业、火红的青春、幸福的晚年、沸腾的生活、愤怒的枪口、仇恨的子弹。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也有这么几处运用到了“移就”的修辞方式:1、“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紫色的灵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紫色”本指本来是修饰具体可感的事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没有颜色的灵魂,更显出大堰河的灵魂因饱受磨难和艰辛而愈加的高贵、美丽和圣洁,这是艾青发自肺腑的感激和歌颂。
2“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鲁迅《祝福》)。
“无聊”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心绪,这里用来写“书房”,就把“我”当时在四叔家书房里窒息的极为无聊的情绪描写得十分突出。
3、“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验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阴险”是用来形容人的品质不良,这里用来形容反动文人污蔑爱国青年的无耻谰言,深刻揭示出其手段之卑劣。
4、“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浓黑”是形容“非人间社会”的极端黑暗,这里用来形容人的悲哀心情,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懑和对革命烈士深切怀念的感情。
成语中地移就和拟人修辞手法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移就”修辞方法,就是“把人类地性状移属于非人地或无知地事物”(陈望道《修辞发凡》).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将它和过去学过地“拟人”修辞手法混淆起来,分辨不清.那在成语中,又该怎样区分“拟人”和“移就”这两种修辞手法呢?一、从构成地基础看,“拟人”是把无生命地非生物和有生命地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而“移就”则是拿本来表示人地思想感情地词语用来修饰其他事物.如: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②桃羞杏让;③愁云惨雾.例①中地顽石能听生公说法,又冲生公点头;例②中地桃杏会生惭愧之心而有谦让之举,显然都采用了拟人修辞方法,把物当作人来写.例③中地“愁”和“惨”原来表示人地情状,现在移来修饰“云”和“雾”,修辞上属移就.二、从表达地重点看,“拟人”着重模拟人地动作与思想感情,如例①②着重点不在顽石和桃杏这些事物,而在于它们地人化了动作与思想感情;“移就”地着重点则在描述事物地性状特点,如例③地中心语指地是事物——云和雾,“愁”和“惨”则描述其性状特点,起修饰作用.三、从语言地组织看,“拟人”是“主——谓”结构,而“移就”通常是“定语——中心词”结构.如例①以人地动作“听”和“点头”等等描写顽石,结构上是主语(顽石)谓语(“听”和“点头”),是“拟人”;例②结构上也是主语(桃杏)谓语(惭愧、谦让),是“拟人”;而例③用“愁”和“惨”等词修饰云和雾,结构上是定语(“愁”和“惨”)中心词(云和雾),是“移就”;再如:④骄阳似火.这里,以人地品质“骄”去修饰“太阳”,结构上是定语(骄)中心词(太阳),也是移就.其他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地成语有:春风得意;风木含悲;燕妒莺惭;天诛地灭;不翼而飞;不胫而走;闭月羞花;怒发冲冠;等等.其他运用移就修辞手法地成语有:愁红惨绿;纷红骇绿;喜颜笑眼;愁肠百结;愁肠寸断;愁肠九转;愁眉不展;愁眉苦脸;怒发冲冠;疾言厉色;和颜悦色;凄风苦雨;等等.总之,如果我们不但理解“拟人”和“移就”各自地定义,而且掌握它们地基本结构方式,那就不难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将这两种修辞手法清楚地区分开来.。
2202018年26期总第414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移就,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并且与拟人、拟物和隐喻都有关联,在理解的时候会混淆。
因此,本文从定义、修辞效果与结构上简单区分三者与移就的关系,通过相互对比,使学习者更好的理解移就这种修辞,理清相互间的关系。
【关键词】移就;拟人;拟物;隐喻【作者简介】曹宇慧(1995.5- ),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内蒙古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
简单辨析“移就”修辞手法文/曹宇慧移就被称为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之所以特殊,是由于通过不寻常的词语搭配,使语言的效果超出它正常组合时所产生的效果,也可以说此时“鸠占鹊巢”或者“张冠李戴”的现象更和谐、更具有美感。
移就这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运用的比较多,所以在之前就有好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移就研究、分析过。
但是,因为这种修辞手法的特殊性和它与其他修辞的关系,使得学者们对这种修辞有不同的认识,也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移就的概念不明了,对移就与拟人、拟物和隐喻的关系也是含糊不清。
本文首先通过对移就、拟人、拟物和隐喻的定义阐述,再逐一分析三者与移就的区别和关系。
最终希望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从多角度辨析不同的修辞手法。
一、移就移就修辞手法属于文体修辞格,也称为转向形容词。
就是利用本该修饰甲的词语去修饰乙,让被修饰的乙更加形象生动,同时大大增强了语言效果。
首先,移就的第一种情况是移人于物,就是用修饰人思想、行为、性格的词语去修饰事物。
例如:1. Hans shrugged a scornful shoulder.(汉斯轻蔑地耸了耸肩)Scornful(轻蔑地),本是表达人的神情,此时用来修饰shoulder(肩膀),让人联想到汉斯可能不只是眼神中带着轻蔑,而且内心和行为表现出来的都是轻蔑。
这让此时此地的读者更容易想象到彼时彼地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以及神情和行为动作。
2. She remembered a breakfast, with the pale Europeansun on the water side and bathers going in for an early dip.(她记起一次吃早餐的情景,当时欧洲那惨白的太阳照耀在水边,洗浴者们正在水里晨游。
移就:移就修辞格在作品中经常出现,能收到以少胜多、含蕴深远的表达效果。
什么是移就呢?在辞海解释如下: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叫移就。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
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笔墨,极简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饶有情趣。
移就的种类: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
好像有点与拟人和拟物类似。
移人于物,就是把原来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
如:郁达夫《还乡记》中:“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悲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人含情的样子,有“脉脉含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词句,这里却用来修饰“流水”。
移物于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物。
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把描摹颜色的“浓黑”用来修饰“悲凉”,表现“悲凉”的沉重浓烈:“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峻青《海滨仲夏夜》中“晚霞”原不会“燃烧”,这里却把此词移用来形容“晚霞”的形态和色彩。
“西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李瑛《一月的哀思》中把描摹颜色的“苍白”同来修饰“日子”,表现“日子”让人伤恸:“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藏着这样苍白的日子。
”移就-㈠移人于物把描写人的词语移用来描写物,从侧面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①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寂寞”本是人的一种感受,现在用来描写物“梧桐树”,以正面衬托“被幽闭在宫闱里”人的孤寂。
②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浅析“移就、移觉、移时、移情”“移就、移觉、移时、移情”这四种修饰手法虽然不在高考必考的八种修辞方式之中,但是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也偶尔会看到和用到,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同点,可是似乎还没有人结合教材对着四种修辞进行总结分析。
本人资历有限,目前只能结合高一课本以及网络资源对这四种修辞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整理。
首先说下“移就”和“移觉”,两者虽只有一字之差,有些人常会混淆。
一、“移就”和“移觉”A、“移就”据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和《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张滌华、胡裕树等先生主编),把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性状,这种修辞手法叫“移就”。
由此看来,所谓“移就”,就是把原适用于甲事物的修饰语(形容词性定语)移用作乙事物的修饰语。
这实际上是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灵活的超常搭配运用。
如下面短语中加点的词语(定语)都属于“移就”手法:欢乐的春节、愉快的双休日、甜蜜的事业、火红的青春、幸福的晚年、沸腾的生活、愤怒的枪口、仇恨的子弹。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也有这么几处运用到了“移就”的修辞方式:1、“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紫色的灵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紫色”本指本来是修饰具体可感的事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没有颜色的灵魂,更显出大堰河的灵魂因饱受磨难和艰辛而愈加的高贵、美丽和圣洁,这是艾青发自肺腑的感激和歌颂。
2“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鲁迅《祝福》)。
“无聊”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心绪,这里用来写“书房”,就把“我”当时在四叔家书房里窒息的极为无聊的情绪描写得十分突出。
3、“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验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阴险”是用来形容人的品质不良,这里用来形容反动文人污蔑爱国青年的无耻谰言,深刻揭示出其手段之卑劣。
4、“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浓黑”是形容“非人间社会”的极端黑暗,这里用来形容人的悲哀心情,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懑和对革命烈士深切怀念的感情。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归纳10高考语文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归纳10移用(移就)移用就是甲乙两事物相关联,就把本是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用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
实际上就是词语活用: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用到物上。
移用和拟人:词语的移用体现的是相关联事物的修饰语的变化。
而拟人则是侧重把事物"人化"。
通感:(移就)通感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方式。
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
形容的通感:红杏枝头春意闹。
比喻的通感: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和移用的区别:移用侧重于词语在一定语境下替换;通感则侧重在感觉上相移。
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截了当说出来,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修辞方式。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quot;暗示"又挨打了"。
回环(回文)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说明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
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
回环只有两个语言片断;顶真则不限于两个。
回环是甲-乙,乙-甲;顶真是甲-乙,乙-丙。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
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
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
(呼人)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呼物)互文:指古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略谈“移就”与“拟人”之异同所谓“移就”,就是两个事物相关联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移过来修饰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人性”移于“物性”。
例如:①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李白《菩萨蛮》)②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张洁《挖荠菜》)例①把原属于人的感受的词语“伤心”移用于“绿色”。
例②中的“懒洋洋”原形容人没精打采的样子,这里却移来形容“筷子”,简洁地表明饭菜不合口味,吃饭情绪不高,连筷子也懒得举的情态。
二、“甲特性”移于“乙特性”。
例如:③吴淑兰的心,被革命竞赛的热情燃烧着,早已飞回她的队员中去,飞到田野里去了。
无论张腊月和她的队员们怎样苦苦劝留,说什么也留不住。
(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④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再和谐不过的。
(《威尼斯》)例③中的“燃烧”本来是指可燃物着火的样子,这里移来形容人的心情被某种情形激动着,达到了非常高涨的地步。
例④中的“节奏”本来是音乐方面的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这里用来说明建筑物色彩的浓淡强弱和位置高低错落的情况。
移就,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张冠李戴”,其实是“移花接木”。
移得好,可以使文章语言具有新鲜、简炼、生动形象的特点。
移就大多是把表达人的思想观念的词语移用于其他物体上面,在这点上它跟“拟人”有某些相似之处。
但是,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从内容上看,“拟人”重在把物人格化,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移就”则是把甲性状词语移属于乙,重在移而就之,它不把事物人格化,也就是不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
例如:⑤……竹子不象松树那样爱摆大架子,而是平易近人,只要房前屋后有一点空隙,它都可以安之若素,并且一年到头陪伴你而从不变色。
(马南邨《燕山夜话》)此例为拟人。
“竹子”本来是一种植物,这里却把它当作人来写,说它不爱摆大架子,说它平易近人,说它安之若素,还说它肯陪伴你。
成语中的移就和拟人修辞手法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移就”修辞方法,就是“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陈望道《修辞发凡》)。
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将它和过去学过的“拟人”修辞手法混淆起来,分辨不清。
那在成语中,又该怎样区分“拟人”和“移就”这两种修辞手法呢?一、从构成的基础看,“拟人”是把无生命的非生物和有生命的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而“移就”则是拿本来表示人的思想感情的词语用来修饰其他事物。
如: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②桃羞杏让;③愁云惨雾。
例①中的顽石能听生公说法,又冲生公点头;例②中的桃杏会生惭愧之心而有谦让之举,显然都采用了拟人修辞方法,把物当作人来写。
例③中的“愁”和“惨”原来表示人的情状,现在移来修饰“云”和“雾”,修辞上属移就。
二、从表达的重点看,“拟人”着重模拟人的动作与思想感情,如例①②着重点不在顽石和桃杏这些事物,而在于它们的人化了动作与思想感情;“移就”的着重点则在描述事物的性状特点,如例③的中心语指的是事物——云和雾,“愁”和“惨”则描述其性状特点,起修饰作用。
三、从语言的组织看,“拟人”是“主——谓”结构,而“移就”通常是“定语——中心词”结构。
如例①以人的动作“听”和“点头”等等描写顽石,结构上是主语(顽石)+谓语(“听”和“点头”),是“拟人”;例②结构上也是主语(桃杏)+谓语(惭愧、谦让),是“拟人”;而例③用“愁”和“惨”等词修饰云和雾,结构上是定语(“愁”和“惨”)+中心词(云和雾),是“移就”;再如:④骄阳似火。
这里,以人的品质“骄”去修饰“太阳”,结构上是定语(骄)+中心词(太阳),也是移就。
其他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成语有:春风得意;风木含悲;燕妒莺惭;天诛地灭;不翼而飞;不胫而走;闭月羞花;怒发冲冠;等等。
其他运用移就修辞手法的成语有:愁红惨绿;纷红骇绿;喜颜笑眼;愁肠百结;愁肠寸断;愁肠九转;愁眉不展;愁眉苦脸;怒发冲冠;疾言厉色;和颜悦色;凄风苦雨;等等。
试论通感与移就、比喻、比拟等辞格的区别“通感”这种描写手法,自1962年钱钟书先生提出后,在修辞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不少修辞著作将其列为一种修辞格。
但由于通感常与比喻、比拟、移就、拈连等辞格混用,甚至纠缠不清,有学者就主张取消通感的“格籍”。
其实,通感是文学语言的一种修辞艺术,它是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不同的感觉相互沟通起来进行描绘的,即骆小所先生所说的“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性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觉到的移到另一个感官上,从而启发读者联想,深化意境,体味韵味的修辞方式叫通感,又称移觉。
”[1]通感有其独立的特征,与其他辞格也并非区分不开。
一、通感的特征及其类型通感是一种感官所获得的感觉,用另一种感官上的感觉形象地描述出来。
亦即,它是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相互沟通起来进行描绘的。
例1: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你的指挥棒上,跳动着你的神经。
(艾青《小泽征尔》)诗人以耳为目,以目为耳的通感笔法,把正在演奏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的神采风姿描绘得十分生动传神。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五官所产生的感觉有一部分能在大脑中交叉、融合,这是人们利用通感来描述客观现象和内心感受的心理基础。
也就是说,通感的基本特征就是利用各个感官的感知相似点进行感觉挪移。
所谓“感知相似”,就是指一种感官上的感受印象能够使人发生联想,唤起另一种感官上的感受印象。
这种种感觉在大脑中交叉、融合之处就是感知相似点,这种打通两种感觉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写出那些难以言传的微妙感受,将那些看不着、听不见、摸不到的现象写得形象真切,变得可见、可听、可以触摸。
同时,由于通感从一种感觉到另一种感觉跳跃,是打破常规的写法,可使语言具有新奇美,常使读者耳目一新,在变换感受角度的想像与回味之中获得崭新的审美愉悦。
通感的修辞艺术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六种形式:1.由嗅觉移到听觉例2:微风过处,送来了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移就的修辞手法“移就”,指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法。
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
具有使文句更简洁生动、使语句表达力强、给人想象的空间给人以无穷诗意的作用。
1总用法而言之,移就看着好像用词不当,但正是这种不当,却创造出了一种美丽,创造出了一种意境,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情调,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但是移就修辞格偶一为之,会使人觉得新鲜有趣,然而用多了不但不会使人感到惊奇,反而会使人生厌,所以要避免在一篇文章中大量运用移就手法。
2移就修辞格的基本要素是含有移用词,这个移用词即是原来属于甲印象的性状,后移用到乙印象中。
①等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去的时候(小的时候,我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那可爱的荠菜会享受到今天这样的“荣华富贵”),他们也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张洁《挖荠菜》)②一百棵木瓜一百棵梨;家家户户欢乐歌声起;我们种的是幸福树,我们种的是社会主义。
(李季《人人来种幸福树》)③两个看坡的老人,地头上禾稼丛里,领一条狗,曳一杆猎枪,在夜色凄茫的时候,吸烟说杂话,听禾苗刷刷的长,那夜谈是有田野风的。
(吴伯箫《夜谈》)④教堂右边是向运河去的路,是一个小方场,本来显得空阔些,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
好像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朱自清《欧游杂记·威尼斯》)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鲁迅《彷徨·祝福》)。
成语中的移就和拟人修辞手法
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移就”修辞方法,就是“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陈望道《修辞发凡》)。
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将它和过去学过的“拟人”修辞手法混淆起来,分辨不清。
那在成语中,又该怎样区分“拟人”和“移就”这两种修辞手法呢?
一、从构成的基础看,“拟人”是把无生命的非生物和有生命的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而“移就”则是拿本来表示人的思想感情的词语用来修饰其他事物。
如: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②桃羞杏让;③愁云惨雾。
例①中的顽石能听生公说法,又冲生公点头;例②中的桃杏会生惭愧之心而有谦让之举,显然都采用了拟人修辞方法,把物当作人来写。
例③中的“愁”和“惨”原来表示人的情状,现在移来修饰“云”和“雾”,修辞上属移就。
二、从表达的重点看,“拟人”着重模拟人的动作与思想感情,如例①②着重点不在顽石和桃杏这些事物,而在于它们的人化了动作与思想感情;“移就”的着重点则在描述事物的性状特点,如例③的中心语指的是事物——云和雾,“愁”和“惨”则描述其性状特点,起修饰作用。
三、从语言的组织看,“拟人”是“主——谓”结构,而“移就”通常是“定语——中心词”结构。
如例①以人的动作“听”和“点头”等等描写顽石,结构上是主语(顽石)+谓语(“听”和“点头”),是“拟人”;例②结构上也是主语(桃杏)+谓语(惭愧、谦让),是“拟
人”;而例③用“愁”和“惨”等词修饰云和雾,结构上是定语(“愁”和“惨”)+中心词(云和雾),是“移就”;再如:④骄阳似火。
这里,以人的品质“骄”去修饰“太阳”,结构上是定语(骄)+中心词(太阳),也是移就。
其他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成语有:春风得意;风木含悲;燕妒莺惭;天诛地灭;不翼而飞;不胫而走;闭月羞花;怒发冲冠;等等。
其他运用移就修辞手法的成语有:愁红惨绿;纷红骇绿;喜颜笑眼;愁肠百结;愁肠寸断;愁肠九转;愁眉不展;愁眉苦脸;怒发冲冠;疾言厉色;和颜悦色;凄风苦雨;等等。
总之,如果我们不但理解“拟人”和“移就”各自的定义,而且掌握它们的基本结构方式,那就不难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将这两种修辞手法清楚地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