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抗生素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4.77 MB
- 文档页数:10
抗生素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体现在药物的品种.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疗程是否与患儿的感染状况以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应。
目的是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当前滥用抗生素的情况非常严重,引起不少不良毒副反应.。
甚至危及生命,细菌耐药性也大大增加,已到了非严格管理不可的地步。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主要表现有:1.不管感染还是非感染疾病,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
2.不管什么感染,都用广谱青霉素,广谱先锋霉素。
3.不管疾病性质,大都用静脉注射,而且剂量过大,疗程过长。
4.不管抗生素的抗菌特点,常一天一次使用,还和其它药物如病毒唑,维生素,能量合剂混合在较大量液体中点滴,5.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的药物。
以上情况,必须纠正。
一.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必须掌握适应症并遵循安全和有效,经济的原则。
1. 病毒性疾病或估计是病毒性的不宜用,如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
2.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应尽早确诊后再对因治疗。
3. 对细菌感染患儿,选用适宜抗生素,适当的剂量和疗程,用药途径和合理的间隔时间,同时必须采用各种综合措施,纠正内环境紊乱。
(1) 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及药物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2) 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
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
(3) 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用药72小时(重症48小时)后可根据疗效,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抗生素。
(4) 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用药2-3天,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4.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易过敏和耐药,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药制剂在局部使用。
5. 预防性用药应严格掌握指征,儿科在以下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给药:(1) 风湿病:用苄星青霉素预防,儿科剂量60万-120万u,每月一次。
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之一、对于儿科临床来说,抗生素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
但是,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使用原则。
首先,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有明确的适应症。
只有确诊为细菌感染的疾病,或伴随细菌感染的疾病才能使用抗生素。
一般而言,常见的适应症包括细菌性肺炎、中耳炎、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对于病原学检查结果阳性的患儿,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其次,儿科临床抗生素应根据患儿年龄、体重和肾功能等因素合理选择和调整剂量。
儿童的代谢和排泄功能相对成年人较差,抗生素的剂量和给药频率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以避免剂量不足或过量的药物浓度。
此外,需要注意一些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新生儿等)的药物代谢特点,选择适合的抗生素。
另外,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正确掌握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
儿科临床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输液和肌肉注射等。
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途径。
同时,给药时间也需要掌握得当,以保证药物的血药浓度达到治疗效果需要的水平。
此外,需要注意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和疗程。
抗生素的疗程应足够长,通常为7-14天。
过短的疗程会导致细菌未完全清除,容易复发;过长的疗程则增加了细菌耐药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疾病类型和患儿具体情况合理决定使用时间和疗程。
最后,对于一些常见的儿科感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喉炎等,应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
这些疾病大多由病毒引起,对抗生素无效,过度使用抗生素不仅没有治疗效果,还容易导致细菌耐药问题。
总之,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和使用原则,以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减少细菌耐药的风险。
在使用抗生素时,医生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根据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时间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生素在儿科的合理应用刘婷玉抗生素自发明以来,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各种抗生素应用于临床的同时,使多种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有了显著下降,但是,也带来了不少棘手的问题,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出现。
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儿童,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生理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比较敏感,易受药物影响,因此,儿科的合理用药更为重要。
1. 抗生素的一般概述抗生素一般系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所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他种微生物的药物。
除了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还可通过半合成或合成法来大量生成。
现在能选用的抗生素有一百多种,大多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余在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类药、抗真菌药、磺胺类、咪唑类、多肽类、植物抗生素(如黄连素、鱼腥草、穿心莲)等。
临床上选用抗生素时,应着重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和患儿机体状态两方面去考虑。
选择的抗生素要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首先按照疾病的临床症状做出诊断选药,必要时进行细菌学检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例如,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选用青霉素G,金葡菌引起的肺炎则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异唑类青霉素或红霉素。
其次,熟识并了解各种抗生素的体内动力学特点,才能合理选用。
例如,肠道难吸收的氨基糖苷类、制霉菌素,口服时仅作为肠道灭菌剂;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喹诺酮类,在胆汁中浓度较高,多用于治疗胆道感染。
. 选择的抗生素要适合患儿的生理状态婴幼儿肝、肾发育尚未成熟,对抗的消除能力较弱,易引起毒性。
例如,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结合能力尚未发育,应用氯霉素易致灰婴综合征;新生儿肾功能只有成人的20%,庆大霉素的血浆半衰期长达18h,为成人2h的9倍,用药易蓄积而致患儿听力障碍。
同时,对乳母用药,也要考虑对乳儿的影响,有些药物易通过乳汁分泌,例如红霉素、四环素,使乳儿产生过敏、溶血等反应。
另外,喹诺酮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能,因此慎用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及儿童。
儿科常用抗生素的一般用法用量一:青霉素 im 2.5-5万U,分2-4次;iv/id 5-25万U,分3-4次。
苯唑西林 iv 50-100mg/kg,均分3-4次,生理盐水稀释。
氯唑西林 iv/id 80-200mg/kg,分3-4次。
阿洛西林 iv/id 80-100mg/kg,分2-4次。
阿莫西林 po 40-80mg/kg,分3-4次;新生儿50mg/kg分2次po。
id 100-150mg/kg,分3-4次。
氨苄西林 iv 100-200mg/kg,分3-4次。
哌拉西林 id/iv 80-200mg/kg,分2-4次。
二头孢氨苄 50-100mg/kg,分3-4次口服。
头孢羟氨苄(欧意)50mg/kg,分2次口服。
头孢唑林 iv/im/id 50-100mg/kg,分2-3次,新生儿每12小时20mg/kg,id。
头孢拉定 po 20-40mg/kg,分3-4次;id/im 50-100mg/kg分3-4次。
头孢硫脒 im/id 50-100mg/kg,分2-4次。
头孢呋辛 iv/id/im 50-100mg/kg,分2-3次。
头孢克洛 20-40mg/kg,分2-3次口服。
头孢替胺 im 40-80mg/kg,分3-4次。
id 80-160mg/kg,分2-4次。
头孢噻肟(凯福隆)iv/id/im 100-200mg/kg,分2-4次。
头孢他啶(复达欣)iv/id/im 100-150mg/kg,分2-3次;<2月,50-100mg/kg,分2次。
头孢曲松(菌必治、罗氏芬)iv/id/im 20-80mg/kg(早产儿不超过50mg/kg)分1-2次。
头孢哌酮(先锋必)im/id/im 50-100mg/kg,分2次。
头孢克肟口服3-6mg/kg,重病增至12mg/kg,分2次。
三阿米卡星 id/im 10-15mg/kg,分1-2次。
奈替米星 im/id 5-8mg/kg,分2次。
儿科抗生素的应用问题【关键词】儿科;抗生素;合理用药;问题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治病,也可致病。
小儿是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其器官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对药物的毒副作用较成人更为敏感。
儿科抗生素的应用不合理现象目前普遍存在,现对笔者所在医院常见问题予以分析,并探讨如何合理用药。
1儿科抗生素应用的常见问题1、1应用时间不合理发热性疾病均用抗生素;对非细菌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轮状病毒肠炎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不究其因,先用抗生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以病毒多见,占90%以上,仅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1]。
1、2药物选择不合理患儿家长经常点名要抗生素,且越贵越好,医生为迎合其心理,无原则满足其需要,进而大量使用滥用广谱、新型、昂贵的抗生素。
1、3未参照抗菌谱如化脓性扁桃体炎不首选青霉素,而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1、4未考虑药代动力学如复方新诺明,每日3次给药不当,因其半衰期为11h,每日2次给药足以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
如氨基苷类肠道几乎不吸收,口服给药治疗全身感染。
1、5未考虑个体差异(年龄、肝肾功能、免疫功能等)和禁忌证使用一些在儿童期慎用、禁用或已经被淘汰的药物。
滥用氨基糖苷类是导致儿童药物性聋哑的最主要原因,喹诺酮类抗生素12岁以下儿童禁用,18岁以下少年慎用;四环素类抗生素8岁以下儿童禁用;磺胺类药物早产儿和新生儿慎用。
1、6未考虑过敏反应不问过敏史,不做皮试(特别是头孢菌素类),加大医疗风险。
1、7无原则联合用药重复用药,如青霉素V钾片与氨苄西林胶囊联用,其作用部位相同,均通过与结合蛋白1α、2、3结合而发挥作用。
药理拮抗,如罗红霉素片与头孢羟氨苄片联用,两者抗菌谱基本相同,且罗红霉素为快速抑菌剂,可干扰后者的杀菌效果。
不良反应相加,如阿米卡星注射液与克林霉素注射液合用,因二者均有神经肌肉接头阻断作用,联合应用会加强对神经肌肉传导抑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刘小荣写在课前的话每一个医生都应该能够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是人体、药物和病原菌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同部位的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不一样,院内与院外的致病菌耐药率均不一样,加之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合并症都会影响经验性治疗时抗生素的选择。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目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问题。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出现了耐药菌株,而且耐药水平也越来越高。
合理使用抗生素应该根据不同的宿主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既往使用抗菌药物史,并且要结合季节、地域等因素,考虑病原体和耐药趋势,作出最佳的选择。
为了规范治疗,减少细菌耐药和治疗费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4 年10 月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必须掌握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征和不良反应。
掌握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掌握不同感染的病原学,这样能够更好地来制订治疗方案,来选择不同的药品、不同的剂量、给药的途径、给药的频率,以及决定是否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南,对儿科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进行了分级管理制度,非限制性使用药物是指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限制级使用抗生素是指与非限制级使用抗生素相比较,这类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药品价格方面,处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的抗生素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加以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而且这类药物价格昂贵。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有哪些?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一)青霉素类青霉素类药物主要用于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链球菌。
对于革兰氏阴性的脑膜炎敏感,对于厌氧的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也非常敏感。
但是由于青霉素对β - 内酰胺酶不稳定,葡萄球菌的产酶率很高,因此现在青霉素已经不再适用于葡萄球菌感染。
青霉素主要用于链球菌引起的感染。
儿科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前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孩子患病时,不仅要尽快治疗,更要保证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尤其是对于婴幼儿,因为婴幼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抵抗力较弱,过度或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影响其免疫力发育,甚至会引发抗药性导致增加治疗难度和风险。
因此,正确使用和管理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抗菌药物的分类按照作用机理分类:•抗生素:针对细菌•抗真菌药物:针对真菌•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按疾病分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腹泻•外伤感染•蜂窝织炎等儿科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抗菌药物必须有使用指征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在确认病原学诊断的基础上,必须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明确病原体和其药物敏感性,根据儿童年龄、生长发育阶段、禁忌症、用药剂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尽量采用危害小、疗效高、副作用小的抗菌药物首选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狭谱抗菌药物,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如三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多粘菌素类等。
不滥用抗菌药物儿童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滥用抗菌药物不仅会导致治疗不当、疗效不佳、治疗时间延长等问题,还可能产生抗菌药物耐药性、药敏失调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在正确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避免滥用联合用药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是指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在病原微生物敏感情况下,同时使用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防止药物抗性的现象。
但联合用药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如剂型不同、剂量问题以及相互间的世代问题等,同时联合用药也存在着药物之间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和意外反应等。
个体化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身高、体重、肝肾功能以及病原学诊断结果进行用药,尤其婴儿体重的计算需准确无误,对于婴幼儿用药需更为谨慎。
避免无疾而用在确定有病情的情况下,避免对儿童进行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避免无疾而用相关的涉及肠胃道炎症、鼻炎等疾病或症状,但由此带来的药物副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值得我们医学工作者高度关注。
儿科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研究摘要:由于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多,抗生素在临床的不合理使用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抗生素在儿科应用范围属于广泛的药物,临床抗生素不合理的使用对小儿身心健康危害尤为严重,抗生素在儿科要加强合理应用。
本文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不良后果、合理使用原则、常见病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儿科不宜使用的抗生素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39-01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其副反应、过敏反应和毒性作用则常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在临床药物应用中,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常见并且范围广、种类繁多的一类药物。
使用抗生素合理对疾病的治愈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滥用抗生素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尤其儿科患儿自身发育尚未完善,不良反应尤为严重,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不合理应用抗生素而导致耳毒性药物致聋以及其他不良反应。
抗生素在儿科中应用须慎重、确切,更要求剂量恰当。
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降低医药费用的关键[1]。
本文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不良后果、合理使用原则、常见病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小儿不宜使用的抗生素几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以利于在儿科中规范和合理使用抗生素。
1儿科抗生素滥用现状及不良后果目前,在儿科临床中存在无论感染还是非感染性疾病,没经确诊或没经实验室检查就应用抗生素,也不分何种病菌感染,甚至不分清疾病性质就用静脉注射使用抗生素,而且疗程过长,剂量过大,使用时缺乏科学依据[2]。
有些医生对抗生素的抗菌谱、药动学以及药效学缺乏相应的了解,选用的抗生素与感染的病原菌不符合,导致临床治疗效果欠佳。
尤其是在病毒性感染使仍应用抗生素,一些病毒性感染无抗生素使用指证,却在在临床中普遍滥用。
在应用抗生素时为防止抗生素使用时耐药菌株的产生,有时需要联合应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