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体弱儿管理技术规范
• 目的:通过健康教育、喂养指导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对患有营养性疾病 等儿童进行管理,及时矫正其营养偏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 管理对象: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儿童健康检查筛查出来的体弱儿。
• 管理范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 梅毒、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的新生儿 反复(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临床表现
• 眼部:视力减退、夜盲症、眼貶、干燥、角膜 失去光泽和弹性、角膜穿孔、虹膜脱出致失明。 • 皮肤:多见于年长儿,干燥、脱屑角化增生, 角化物充塞于毛囊并突出于皮肤,状似“鸡皮” 有粗糙感,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脆薄易折断。 • 其他:体格、智能发育落后伴营养不良、贫血。 牙釉质发育不良,伴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 感染。
维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 • 维生素 D,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它不 仅是重要营养成份也是一个激素的前体,是维持钙、磷 代谢平衡的主要激素之一。 • 维生素D包括D2和D3。维生素D2是麦角骨化醇存在于植物 中;维生素D3是胆骨化醇,由体内和皮肤经紫外线的光 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维生素D进入血循环后与血浆中维 生素D结合蛋白相结合,并在肝、脂肪、肌肉内转运和 贮存。 • 维生素D本身无生物活性,需两次羟化才发挥生物效应, 第一次经肝细胞微粒体和线粒体中25-羟化酶作用生成 25-OHD,第二次是25-OHD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 中的1-a羟化酶作用下生成1,25(OH)2D。1,25 (OH)2D通过对肠、肾、骨等靶器官的作用发挥抗佝 偻病的功能。
维生素B1
此维生素称硫胺素,缺乏后又称脚气病。 临床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的症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