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教案4
- 格式:doc
- 大小:200.00 KB
- 文档页数:22
机电一体化概论教案教案标题:机电一体化概论教案目标:1. 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目标一: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教学内容:1. 介绍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各个行业的影响;3. 讨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教学步骤:1. 引入教学内容,提出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意义;2.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3. 学生报告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对机电一体化概念的共识;4. 利用多媒体资料、案例等资源,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5.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二: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教学内容:1. 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制造、交通运输、能源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2. 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运行安全等方面的作用;3. 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化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发展趋势。
教学步骤:1. 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兴趣;2.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一个具体行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案例展开研究;3. 学生报告小组研究成果,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以加深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理解;4. 利用多媒体资料、实物展示等方式,展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5.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教学目标三: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特点和功能;2. 引导学生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方向;3. 鼓励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和创意表达。
教学步骤:1. 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特点和功能;2. 利用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方向;3.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讨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思路和创意表达;4. 组织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实践活动;5. 学生展示并评价彼此的作品,鼓励创新和分享。
机电一体化教案介绍:机电一体化是指将机械与电气相结合,在设计、制造、控制等方面进行整体协调和统一管理的一种技术形式。
它将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留了机械和电气各自的特点,又实现了相互协作和优化设计,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机电一体化的运行原理和应用领域;3. 学习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3. 机电一体化的特点和优势;4. 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5. 机电一体化案例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本教案的教学过程如下:1. 学习阶段: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学习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同时,学习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和相关技术。
2. 实践阶段: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个机电一体化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实验,了解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
3. 总结阶段: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交流讨论。
从中探讨机电一体化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教学资源本教案的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材:提供相关机电一体化的教材和参考书目,供学生查阅和学习。
2. 实验室:提供实验室设备和工具,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研究。
3. 计算机和软件:提供计算机和专业软件,支持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的设计和模拟仿真。
五、教学评估本教案的教学评估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 平时表现:根据学生的听课态度、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实验报告的质量等进行评估。
2. 作业和考试:布置机电一体化相关的作业和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综合题等形式。
3. 实际操作: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验研究进行评估,包括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
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与调试过程;3.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2.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过程;3.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调试方法;4.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故障处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与调试过程;难点: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工作原理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准备1.准备好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相关零部件和工具;2.整理教学PPT和实际演示所需的视频资料;3.确保教室环境和设备安全。
五、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学生讨论机电一体化设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知识讲解通过PPT和视频资料,介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讲解各个部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组装与调试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套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零部件和工具,指导学生按照图纸进行组装。
在组装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组装后,老师进行统一调试指导,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设备的基本调试,包括电气连接、传动系统调试等。
4.安全注意事项和故障处理向学生介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注意事项,包括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等方面;同时,讲解机电一体化设备常见故障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
5.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组装与调试情况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结构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下次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增加实际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复习总结,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同时,要求学生对组装与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方案的准备。
机电一体化工程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掌握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二、教学内容。
1.机电一体化工程的概念和特点;2.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发展历程;3.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4.机电一体化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5.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发展前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机电一体化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发展前景。
四、教学方法。
1.讲授结合案例分析;2.实验教学;3.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1.机电一体化工程的概念和特点(1课时)。
1.1 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定义;1.2 机电一体化工程的特点;1.3 机电一体化工程的意义。
2.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发展历程(1课时)。
2.1 机电一体化工程的起源;2.2 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发展历程;2.3 机电一体化工程的现状和趋势。
3.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课时)。
3.1 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基本原理;3.2 机电一体化工程的核心技术;3.3 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应用案例。
4.机电一体化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课时)。
4.1 机电一体化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4.2 机电一体化工程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4.3 机电一体化工程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
5.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发展前景(1课时)。
5.1 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发展趋势;5.2 机电一体化工程的发展前景;5.3 机电一体化工程的挑战与机遇。
六、教学评价。
1.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2.实验报告和作业;3.期末考试。
七、教学资源。
1.教材,《机电一体化工程导论》;2.实验设备,机电一体化工程实验箱;3.案例资料,机电一体化工程应用案例。
八、教学反思。
机电一体化工程是当今工程技术领域的热点之一,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结合最新的发展动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机电一体化工程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场合。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以及常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场合。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分类。
2.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成和应用: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配合。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包括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和分析方法。
4.常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系统:包括数控机床、机器人、PLC控制系统等设备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场合。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系统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应用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以便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教学大纲教案一、课程背景和目标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先修课程:机械原理、电工学基础等课程目标:1.熟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能够分析和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策略;4.能够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内容: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学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定义和特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10学时)-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念和分类;-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和各个部分的功能;-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常见问题。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控制策略(14学时)-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流程和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策略和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故障诊断和维护。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学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式: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教材内容,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系统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2.实践教学:开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验和实际操作,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讨论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开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问题解决的研究。
三、教学评估与考核方式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合理提问和回答问题等。
2.实验操作:根据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操作技巧进行评估。
机电一体化教案一、教案概述机电一体化是指将机械与电气控制相结合,通过先进的控制技术实现对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制造的重要趋势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发展历程和意义;2. 学习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知识;3.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施流程;4.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1. 了解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与发展历程(30分钟)- 介绍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和意义;- 讲解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知识(60分钟)- 讲解机械、电气和控制的基础知识;- 学习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的原理和应用;- 介绍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概念。
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60分钟)- 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 学习机电一体化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的方法;-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自设计一个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4. 动手实践与创新设计(30分钟)- 提供基本的机械组件和电气元件;- 让学生动手组装一个小型机电一体化系统;-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尝试改进现有系统的性能。
5. 实际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30分钟)- 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机电一体化问题;-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讨论机电一体化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授课讲解:通过PPT、板书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实践操作:提供实验工具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机电一体化系统,并进行实验操作。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共同解决机电一体化的实际问题。
机电一体化概论教案教案标题:机电一体化概论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机电一体化概论的基础知识和理解,使他们能够了解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机电一体化在现代工程中的重要性,并了解其在自动化、机械制造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目标:1. 理解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了解机电一体化在自动化、机械制造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3. 能够分析和评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机电一体化在自动化、机械制造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评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
教学准备:1. 教材:《机电一体化概论》。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实验设备:机电一体化实验装置(如果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机电一体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讲解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5分钟)1. 通过讲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介绍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强调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势,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
三、讨论机电一体化在自动化、机械制造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应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种领域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案例。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分析和评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并进行讨论。
2. 指导学生分析不同应用场景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五、课堂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评。
六、总结与延伸(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淮南联合大学教案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系统授课教师:陈其祥授课班级:05机电1、2班选用教材:赵先中.《机电一体化系统》.高教版淮南联合大学教师授课教案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第四章控制系统4.1 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控制系统的组成(5部分)(1)数字控制装置作用:程序译码执行;状态信号输入采集处理,产生输出控制信号和状态显示信息(2)输入装置作用:接受现场状态信息和操作命令,(专为可识别的信息格式)(3)输出装置(输出设备)作用:接受来自数字控制装置的控制命令,转化并执行相应命令信息,产生调解、改变系统工作状态的操作和动作(4)输入输出接口作用:连接数字控制装置和输入输出设备的信息桥梁,完成I/O信号的电平转换,隔离,信号方式转换,滤波,锁存和缓冲等功能(5)功率放大电路作用:将输出接口的输出控制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以足够的功率驱动输出执行设备(输出装置),完成系统的运行控制系统的组成实例1:控制系统的组成实例2:板书设计:开关量控制系统的组成机电业一体化系统控制电路组成其他:①相关标题,主要内容要点等按常规进行书写②要求板书清晰整洁美观,图面大小适度规范,无错字别字和不规范文字符号作业:1.简述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构成2.简述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各功能部件的作用课后教学小结:1.讲清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有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讲授2.讲清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各部件的功能,有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讲授3.通过课件图片和录相资料片的播放,加深对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感性理解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学生的习题简述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各功能部件的作用存在错误其余无明显作业问题淮南联合大学教师授课教案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第四章控制系统4.2 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包括10个部分:(1)功能实用性:指功能,性能,精度,应用范围及特点等技术指标概况(2)系统可靠性:指系统在给定条件,预定时间内能够正常工作的概率(评价:无故障工作时间和故障的排出时间(含永久性和偶发性故障))(3)运行稳定性:系统的输入量变化或受到外界干扰时,输出量被迫离开原来的稳定值过渡到另一个新的稳定状态的过程中,输出量发生超出规定限度或发生非收敛性变化的概率(包括超调,振荡,滞后,静态误差等)(4)操作宜人性:人机工程概念内容,有助于提高效率,速度,质量和可靠性(5)人机安全性:监测,自动保护,报警,显示,急停,极限保护等(6)环境保护水平:不产生环境污染(7)技术经济性:包括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的性价比和运行的性价比(8)结构工艺性:设计应满足加工,装配,检测,包装,安装,维护的最佳工艺性(9)造型艺术性:系统外形,比率,形体结构,色彩符合工业设计要求和时代美感(10)成果规范性:设计遵从相关法规,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附:※对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要求具有完善的过程输入/输出功能具有实时控制功能具有可靠性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丰富的软件※工业控制计算机分类及特点1.可编程控制器特点:程序可变,柔性好。
可靠性强,适于工业环境。
编程简单,使用方便。
功能完善。
体积小,重量轻,易于装入机器内部。
2.总线型工业控制计算机特点: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和制造周期。
提高系统可靠性。
便于调试和维修。
能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3.单片机单板机特点:受集成度的限制,片内存储器容量较小。
可靠性高。
易扩展。
控制功能强。
一般单片机内无监控程序或系统通用管理程序。
板书设计:组成:(1) 传感器它将贮槽液位高低的信息转换为一种特定的信号(如电压、电流等),并传送到控制器,相当于人工控制时的眼睛。
(2) 控制器它接受变送器送来的信号,与生产工艺要求所预先设定的液位高度信号相比较得出偏差,并按某种运算规则算出结果,然后将此结果用特定信号发送到执行器,相当于人工控制时的大脑。
(3) 执行器在这里就是控制阀,它可以根据控制器送来的信号以及信号值的大小自动调节阀门的开启度,相当于人工控制时手和阀的组合。
其他:①相关标题,主要内容要点等按常规进行书写②要求板书清晰整洁美观,图面大小适度规范,无错字别字和不规范文字符号作业:1.简述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设计的10个评价标准2.简述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设计的稳定性评价指标的内容课后教学小结:1.讲清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设计的10个评价标准内容,有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讲授2.通过对比方法讲述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工的几种主要类型的特点,有助于对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设计的认识3.通过课件图片和加工过程录相资料片的播放,加深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设计的理解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无明显作业问题淮南联合大学教师授课教案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控制系统输入装置的主要作用将控制命令信息和状态信息送入数字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输入装置的主要种类键盘开关接口电路※开关量性好的一般输入方法(1)输入接口的形式的确定(2)防抖动措施的确定(3)开关电平的确定方法(4)工作方式的确定:①无条件方式的输入②查询方式的输入③中断方式的输入※输入键盘的种类⑴通用标准编码键盘特点:软件定义各个键的功能,充分利用微型计算机的现有软硬件资源,简化了系统设计和制作工作量,体积,总量,成本,防尘较欠理想⑵专用的非编码矩阵键盘特点:采用较少的硬件电路资源和专门设计的扫描软件组成①功能单一,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装配紧凑合理②功能单一的扫描软件,执行速度快,系统运行效率高③根据控制功能的需要设计键的数量和功能分配,基本无冗余,功能键的位置组合根据需要设计,操作简单快捷且人性化④具有较高的性价比⑤研制工作量较大非编码矩阵键盘1. 组成原理⑴本例为8行8列的矩阵键盘⑵输出口为锁存器74LS377,口地址为7FFFH⑶输入口为缓冲器74LS244,口地址为7FFFH⑷由控制信号区分I/O接口⑸键盘采用中断方式联络CPU⑹8行8列64键的键号为0~63⑺初始Q0~Q7=00H⑻有键按下与门输出0,请求中断⑼软件防抖动判断后,扫描键盘⑽先确定按下键的所在行,再确定按下键的所在列,由行号加相应的列序号确定键号2.和MCS_51系统接口的控制程序设计(1)确定行输出接口的地址(2) 确定列输入接口的地址(3) 防抖动程序段的设计(4)行号的扫描确定方法设计(5)列号的扫描确定方法设计(6)键号的计算方法及确定设计(7)根据键号的跳转(8)恢复到初始状态即返回主程序板书设计:非编码键盘工作电路开关量输入电路其他:①相关标题,主要内容要点等按常规进行书写②要求板书清晰整洁美观,图面大小适度规范,无错字别字和不规范文字符号作业:1.简述常用的输入设备和各自的特点2.简述矩阵扫描键盘的键号的确定方法课后教学小结:1.讲清机电一体化系统输入设备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讲授2.通过对比方法讲述机电一体化系统输入设备标准键盘和非编码键盘的原理和特点,有助于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输入设备的认识3.通过课件图片和加工过程录相资料片的播放,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输入设备的感性理解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学生的习题矩阵扫描键盘的键号的确定方法存在错误其余无明显作业问题淮南联合大学教师授课教案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控制系统的数码管显示概述(1)应用意义:简单,经济,在信息量较少的控制系统中应用具有较高的性价比(2)LED数码管类型①七段LED数码管(按显示段数)②八段LED数码管③十六段LED数码(3)LED数码管类型①共阴极LED数码管(按共极性)②共阳极LED数码管控制系统的数码管显示(1)LED数码管的内部结构原理:按数字图案排列的8个LED发光二极管(2)LED数码管的显示原理:按所需要的字符图案点亮相应的LED,完成相应字符和图案的显示效果LED数码管的引脚示意图控制系统的数码管显示编码——共阴极LED数码管LED数码管显示静态显示接口电路1.亮度高,无闪烁,软件设计简单电路硬件成本高,位数少适用2.电路组成使用多功能并行接口8255直接驱动3位LED数码管3.软件设计内存开设显示缓冲区,存放待显示字符的二进制码,由显示输出子程序调用刷新4.动态显示电路的特点:亮度较低,存在扫描闪烁,软件设计复杂,CPU利用率下降,电路硬件成本低,位数较多的显示电路适用基本原理:按位依次从显示缓冲区取出显示码并送入字形码锁存器,再根据该字符所在位将位编码送入位锁存器仅让该位LED显示该字形码字符,经适当延时,再改为下一位的点亮显示,到最后一位点亮延时后,再从头开始,由于人的视觉暂留效应,感觉效果依然是连续显示板书设计:LED数码管的引脚分配LED显示字形码LED显示器接口电路其他:①相关标题,主要内容要点等按常规进行书写②要求板书清晰整洁美观,图面大小适度规范,无错字别字和不规范文字符号作业:1.简述LED显示器的两类显示方式的特点2.简述LED显示器的动态显示方式的原理和特点课后教学小结:1.讲清LED显示器显示字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讲授2.通过对比方法讲述动态/静态显示的异同点,有助于对显示程序设计的认识3.通过课件图片和加工过程录相资料片的播放,加深对LED显示器的感性理解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学生的习题动态/静态显示的异同点解释存在错误其余无明显作业问题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第四章控制系统4.5 控制系统的信息输入输出两种I/O方式①信号的并行输入输出方式②信号的串行输入输出方式4.5.1并行输入输出(1)并行I/O方式的特点①传输速度快,传输信号线多,使用于近距离传送②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方式选择,位置,压力等开关量信号适合并行传送③控制系统中的非编码矩阵键盘适合并行输入输出④一般可同时完成电平转换,隔离,锁存,缓冲,功放等技术处理(2)常用的接口芯片①简单的输入接口:可使用TTL 8-缓冲器74LS244等芯片②简单的输出接口:可使用TTL锁存器74LS377,74LS277,74LS373 等芯片③使用通用多功能并行接口:例如8255,8155等④直接使用单片微型机的片内并行接口,例80C31,80C51,87C51的 P0,P1,P2,P3准双向8位并行接口,既可 8位并行I/O 传送,又可位控操作并行I/O 中的光电隔离电路 1.光电隔离的主要意义⑴ 系统内外电路的电器隔离,避免抢点系统对微机系统的影响 ⑵ 电平转换2. 常见的3种光电隔离电路类型同相输出 反相输出 开关量输入4.5.1并行输入输出应用例步进电机环形分配器控制继电器顺序控制板书设计:光电耦合器的应用方式YB013接口电路设计开关量I/O电路设计其他:①相关标题,主要内容要点等按常规进行书写②要求板书清晰整洁美观,图面大小适度规范,无错字别字和不规范文字符号作业:1.简述三种常见的光电耦合器的应用形式的工作原理2.简述YB013接口电路的工作原理课后教学小结:1.讲清I/O电路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讲授2.讲述清楚YB013接口电路设计原理有助于今后NC技术的学习,有助于对数控加工的认识3.通过课件图片和加工过程录相资料片的播放,加深I/O接口的感性理解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学生的习题三种常见的光电耦合器的应用形式的工作原理答题存在错误其余无明显作业问题淮南联合大学教师授课教案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数制的转换处理1.十进制——二进制的数制的转换处理ASCII码的概念和基本内容BCD码的概念和基本内容2. 二进制——十进制的数制的转换处理数字滤波技术数字滤波相对模拟滤波的技术特点(1)软件滤波技术(2)可靠,无阻抗匹配问题(3)可对极低频率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BC滤波器则因R或C的值太大无法实现1.程序判断滤波(1)根据经验或工艺分析确定两次采样之间可能出现的最大偏差Δx(2)采样后发现偏差大于Δx,则是干扰而放弃(3)采样后发现偏差小于Δx,则是不是干扰而输入(4)具有限幅滤波和限速滤波两大类(5)适用:变化缓慢的信号(温度、液位等)2.算术平均滤波(1)方法:取n次采样值的平均值作为本次采样值(2)适用:适用于压力,流量等周期脉动信号的平滑处理信号输入3.加权平均滤波(1)原理:基本同算术平均滤波,但不同时刻的采样值赋予不同的加权因子(例1/N采样值),从而提高采样精度)(2)使用:系统信号值滞后时间较大,采样时间较短的情况4.中值滤波(1)n次采样后去除极限之后再平均n-2次(2)减少偶然干扰影响板书设计:①相关标题,主要内容要点等按常规进行书写②要求板书清晰整洁美观,图面大小适度规范,无错字别字和不规范文字符号作业:1.简述二进制码,BCD码,ASCII码的主要应用意义2.简述十进制码转化为二进制码的基本方法3. 简述数字滤波相对模拟滤波波的主要技术特点课后教学小结:1.讲清二进制码,BCD码,ASCII码的主要应用意义和转换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对控制系统中的数据处理内容的理解2.通过对比方法讲述数字滤波和模拟滤波的异同点,有助于对数字滤波的认识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学生的习题数字滤波和模拟滤波的异同点存在错误,其余无明显作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