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8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前导入:播放十二生肖的幻灯片。
同学们,我们刚才猜的十二属相并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一种文字。
这种文字的产生,反映的是中华文化的勃兴。
今天,我们就先从文字的演变来了解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正式授课首先请同学们预习课文,找出本课讲述了哪些内容?(请学生回答)(一)文字的演变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结绳记事,仓颉造字)(演示幻灯片)结绳记事“古者无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演示幻灯片)仓颉造字:相传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
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小结)不论是结绳记事,还是仓颉造字,要么是一种记事方法,要么是一种古老的传说,都只能是作为一种治史的参考。
那么,我国的文字究竟是由什么逐渐演变过来的呢?(引导学生看书P38《二里头遗志陶器上的符号》)(强调)这些还只是文字符号,还不能称其为文字。
(幻灯片,甲骨文)为么把这种文字叫甲骨文呢?(因为它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了解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放映幻灯片:猜一猜,以下甲骨文字是什么意思?(说明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放映“月的组成”的幻灯片,说明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指导学生阅读P45自由阅读卡,找出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是什么?甲骨文记录的大都是商王的活动以及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得出结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继甲骨文之后,到了商周时期,我国文字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呢?商周时期,出现了金文。
金文就是商、周时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商超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数量很少;周朝铸刻文字的数量多起来,其中毛公鼎上铸刻的文字有近五百个,是商周时期铸刻文字最多的青铜器。
(放映西周毛公鼎幻灯片)西周晚期,我国文字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呢?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经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板书: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
板书: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屈原问渡
屈原问渡的作者为战国时期曾侯乙
曾侯乙介绍:一九七八年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城西北约一公里名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型木椁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件一万五千余件,其中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乐器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这套编钟共六十五件,重2500多公斤,皆为青铜铸造,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壮观。
于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
编钟钟架由铜木结构呈现曲尺形,长7.48米,
宽3.35米,高2.73米。
七根彩绘横梁,两端均有浮雕着盘龙和花瓣纹。
第 8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本课基本知识,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
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4.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5.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一、文字的演变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4.西周晚期出现了大篆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记录2.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3.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1.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法)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教学过程]一、文字的演变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课标要求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学习重点
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学习难点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文字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商朝甲骨文的书写材料及字型结构﹚
2、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医学方面的成就
3、诗人屈原及《离骚》的艺术成就
4、钟鼓之乐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一)、看图片,谈感受
(1)你知道以上四种书写材料分别是什么吗?
(2)以上四种字体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3﹚书写材料和字体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对此你有何感想?
(二)、学以致用
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深邃的思想已经跃出国门,对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就拿诸子百家思想来说,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形成了所谓“东南亚文化圈”,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
美国前总统里根把老子说的“治大
国如烹小鲜”作为国策。
近年来,国外更是掀起了“孙子热”,孙子的军事思想被欧美各国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企业管理、体育竞赛等领域。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是,中华文明在我们国内却被渐渐淡忘,就拿传统节日来说,几乎只剩下了春节。
2005年11月25日,韩国抢注了“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5日,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明确了中国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今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每年的什么时候过端午节?此节日是为了纪念谁而设的?你对中韩两国对待传统节日的做法,有什么感想?
四、知识整合
五、巩固练习
1.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我国最早测定一年的24节气,是在
A、商朝时
B、西周时
C、春秋时
D、战国时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4.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它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司母戊鼎②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
青铜器③它上面铸有497个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长金文④它的
名称是四羊方尊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妈妈领着小明去看中医,某位自称是“神医”的人,给小明看一看气色,问了问病情,听了听小明的声音,就给小明开了药方。
小明对妈妈说:“这个神医是冒牌的。
”小明的判断依据是
A.他没有给小明切脉 B.他没有给小明量血压
C.他没有问小明得了什么病 D.他对小明不够客气
六、学习感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启示、感悟?
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