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迅速掌握西方美术史_在妙趣横生中了解名画背后的故事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03 KB
- 文档页数:1
1945年为界,之前为现代艺术,之后为后现代艺术。
代表人物马蒂斯作品《舞蹈》作品分析彩对比强烈。
蓝色的天空和绿色的大地代表了蓝色的天空和绿色的大地的和谐,画家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人体,体现出原始的狂野和质朴,宣泄着生命的激情和活力。
意义:马蒂斯的艺术创作在广泛吸收西方各绘画流派的艺术特色的同时,也把东方艺术中的写意色彩、平面形和装饰性特征结合在了一起。
从而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创造了影响深远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颜色对比平面装饰化宁静和装饰性,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意义:这幅作品已经完全背离了马蒂斯早期野兽般狂放粗野的艺术风格,画面给人以梦幻般清纯、宁静的感受。
《音乐》《戴帽子的妇人》《生命的快乐》《金鱼》《王者之悲》彩色剪纸代表作品《奢华、宁静、欢乐》《马蒂斯夫人像》什么是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代表流派之一艺术特点: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
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
代表人物:毕加索(西班牙)、乔治·布拉克(法)、莱热,(法)代表作品:《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艺术特点几何形体,排列组合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亮度空间立体主义西班牙西班牙,形象、政府的委托,为季巴黎国际展画。
世纪著名现代美术创始人,西班牙画面表现1937代表人物毕加索作品作品分析取材:画面以象征性的形象、被肢解的形体和低沉的色调,展现了战争的罪恶和灾难的悲剧。
在大火中哀号着跌落的妇女拖着伤腿奔逃的妇女、握着断剑倒地的战士,蹬着双眼践踏妇女和儿童的野牛,受了重伤而昂首嘶叫的烈马,还有手执油灯在黑暗中惊醒的妇女,一只以灯泡为眼珠的巨大的眼镜注视着这一切,表示法西斯的暴行是掩饰不住的。
艺术特点:这幅画上的许多形象都是从不同视点来表现的,它们在交叠、错落和切割中,似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形体,也不适合于我们以往的视觉经验与形象辨识,然而却使人感觉到一种混乱的战祸场面和惊心动魄的悲剧情景。
第一讲原始及古代美术
原始美术一古代两何流域一古埃及美术一爱琴美术、古希腊美术—古罗马美术
第二讲 欧洲中世纪美术
(基督教美术、“蛮族艺术”)
从罗马帝国覆灭——文艺复习之间(公元476——15世纪)
第三章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14—16世纪)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
二、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15世纪)
(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包括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地区)
三、德国文艺复兴(15世纪)
四、西班牙文艺复兴美术(14--16世纪)
五、法国文艺复兴美术(15--16世纪)
第四讲 17、18世纪欧洲美术
第五讲 19世纪欧洲美术
一、19世纪的法国美术
二、18、19世纪的英国美术
三、19世纪的俄国美术
第六讲 20世纪现代美术。
美术教案的写作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部分一线美术教师,线性的文字形式的表述方式对于视觉艺术教学而言,总有种施展不开手脚的无奈,传统教案较强的预设性同美术学科的活动性、生成性也频频冲突,因此有的教师有时干脆抛开教案上课,反而比较得心应手。
那么,能否有某种形式的教案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在此,笔者向大家推介一种图表型的笔记方式——思维导图。
在西方国家,思维导图是中小学教学中很常用的一个方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代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从教学上支持思维导图。
一、思维导图适合美术学案设计思维导图也称思维导图,它是一种图文并茂的笔记方式,类似于一个“米”字形,从一个中心概念向四方发散出多个概念(见图1)。
每个概念可包括关键词及图形两部分,周围都用边框围住,概念之间用箭头连接。
它摒弃了传统文字叙述的单线程组织、记录信息的笔记方式,采用了网状图表的直观方式,把不同层次的知识点进行层级化、结构化,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形成一目了然的直观效果和全局观念。
后现代“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必须开放,与外界有物质和能量交换,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学案替代教案,使教学更具有生成性;学案需要千人千面的个性展示,与思维导图多元化凸显个性的特点正相吻合。
在教学设计,运用思维导图技术就能较好的保证这种开放和动态的生成。
中,在知识的建构上,思维导图不但有多元化的预设,更具有根据学情的随机生成。
根据美术课创造性、形象性特点及课改实际,思维导图适应美术教学的需求。
首先,美术课是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倡导放射性思维。
思维导图既有概念内涵的向心力约束,又有概念外延的多元化放射、拓展,既能充分发挥美术教师善于想象的学科优势,同时也能避免其停滞于经验层面的随意性较大的不足。
其次,美术教学具有视觉性特点,涉及大量的图形图像,而传统的文字学案在文字和图形的整合上不直观、不连贯,不能突出学科优势。
精品文档第六章20世纪美术(1900-1945,疯狂的缪斯) 171913年2日,军火库展览,美国首次介绍欧洲现代艺术的展览。
现代主义占主流,兼有其他传统的、学院的流派。
月 18世纪以来欧洲哲学中重视个人人格、尊重个人创造性和主体性格的“主体论”得到更大张扬。
背景(强调情感)成为现代艺术两种趋势的先驱。
)和凡高两种倾向—重视理性精神和注重感情表现。
后印象主义塞尚(重视理性简介: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上,以马蒂斯为首的青年艺术家展出自己的油画作品,被批评家路易·沃塞尔戏谑的称之为“野兽”,从而得名。
是一个很松散的群体。
注重发挥纯色的作用,强调色彩的表现力。
实际上属于泛表现主义的范畴。
马蒂斯:驱使他迈向革新之路的是后印象主义塞尚、高更、凡高和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等人的作品。
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非洲土著雕刻+近东阿拉伯艺术。
20世纪初画风追求原始格调,富有幻想意味,用快速、粗放有力的笔触造型,野兽用纯粹的色域组织画面,使画面充满律动感。
画面上特有阿拉伯饰纹,色彩绚烂,线条流动,很有装饰性。
早期代表主义作有《戴帽子的妇人》、《奢华·宁静和愉悦》、《华丽》、《舞蹈》、《音乐》。
马蒂斯把绘画比作“安乐椅”供人消遣和赏心悦目,他说他“梦寐以求的是一种和谐,纯粹而宁静的艺术”。
30年代以后“野”气有所收敛。
其他画家:有些画家并未一直坚持1905年前后的画风,如德安、弗拉芒克、杜菲、卢奥、荷兰的唐元等。
简介: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
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
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
立体主义活跃期是1907-1914年。
分期:毕加索1907年的《亚维农少女》被认为是第一件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
1912年之前被称为“分析的立体主义”;1912-1914年被称作“综合的立体主义”。
第五章 19世纪的欧美艺术(变革与传统) 背景:随着大革命的到来,艺术倾向从女性的肉感变为宣扬视死如归的坚强。
追求共和制的资产阶级以罗马为借鉴,加上庞贝古城的出土迅速激起了崇尚古典主义艺术的热潮。
大卫的三幅力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卫:舍弃了巴洛克的错觉空间效果,在作品中注入激情和纪念碑似的永恒,追求技巧与画面形式的完美,使内容和形式融洽的合为一体,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关怀,三幅歌颂古代英雄的力作《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苏格拉底之死》、《布鲁图斯》;《网球馆的宣誓》描绘第三等级代表宣布不制定宪法绝不罢休的事件,《马拉之死》、《加冕式》、《蕾卡米埃夫人》,晚年《萨宾妇女》、《利奥尼塔斯》。
其他新古典主义画家:都是大卫的杰出弟子。
热拉尔,肖像画《画家伊萨贝与其女》。
维涅·勒布仑夫人,专为王后写像,《母女图》。
吉洛德,《安底米翁的睡眠》、《大洪水》等。
普吕东,被誉为质朴幽雅典范,《正义与复仇女神追赶凶手》、《劫走普赛克》、《约瑟芬在马尔海松》。
格罗,《雅法城的黑疫病人》以闷热的清真寺为背景;《埃罗战役》。
安格尔:大卫的杰出弟子。
典雅精美,自始至终追求理想的美、使用具有生命力的线,《大宫女》、《泉》、《土耳其浴室》;素描《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斯特马蒂一家》;油画肖像《利维耶尔小姐》、《贝尔丹先生》。
背景:1814年拿破仑退位,波旁王朝复辟。
1824年德拉克洛瓦在古典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沙龙展出了《希阿岛的屠杀》,代表了这种新绘画思潮的盛期的到来。
它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理性与类型化,而强调情感、个性和具体化;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的规范而重视情绪的自由描绘;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素描与线条,而提倡色彩和块面;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的平面性,而主张光与色的对比。
总之浪漫主义是一种富于想象、激情的艺术风格。
籍里柯:与马紧密相连。
他的作品气势宏大,用笔大胆,动态极富激情,对颤动的曲线和绘画性主体极为敏感,更可贵的是画面总凝结着时代感情。
41张图快速了解西方美术史史前艺术洞穴艺术是指涂绘在岩洞深处石壁上的绘画,也包括在哪里发现的石雕等。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野牛-法洞穴国拉斯科群马-雕刻和巨石建筑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雅典卫城巴特农神庙米洛斯的维纳斯米隆——掷铁饼者古希腊雕塑:希腊化时代拉奥孔——公元前160-20年出土于罗德岛梵蒂冈科洛西姆竞技场中世纪艺术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拜占庭式建筑圣索非亚大教堂——公元532年-公元551年伊斯坦布尔哥特式建筑夏特尔大教堂巴黎圣母院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盛期文艺复兴三杰冷锐观察的眼睛—莱昂纳多·达·芬奇(1444-1514)“文艺复兴人”:科学家、画家、建筑师、工程师、雕塑家。
在绘画中创新性地开创技法,将自己对解剖、植物学、光学及物理学的精微知识运用于绘画上。
将人得心理深度通过形式表现出来。
《最后的晚餐》1495-98年,460x880cm, 米兰—圣母感恩教堂蒙娜·丽莎以人体表现生与死—米开朗基罗(1475-1564)雕塑家、建筑师、画家、诗人、工程师l虔诚的天主教徒,认为人体代表了上帝意志,有着最完美的比例。
强调由人体结构与动态演发出的动感与激情。
《大卫像》1504年,大理石,434cm高,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画廊荣华而全面的天才—拉斐尔(1483-1520)画家、建筑师表现出对完美与和谐的色彩及造型的追求。
表现出“理想美”的趋向。
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追奉的“美的标准”。
和谐、柔美、明净的人物性格特征。
《雅典学院》1509-1510年,壁画,500x770cm, 梵蒂冈宫鉴字室17、18世纪艺术巴洛克,产生于17世纪的罗马,以天主教教会为主要赞助者,追求辉煌、壮丽、激情及戏剧化效果。
特点:1、表现形体、体积与纵深感2、审美的改变,打破和谐,不要理想化,追求真实自然的美。
3、题材有很大扩展(景物画、动物画、风景画)4、画面光线明确,加强对光的表现贝尼尼(1598-1680)《阿波罗与达芙妮》1622-25年,大理石,243cm,罗马波尔基斯画廊鲁本斯(1577-1640)《劫夺吕希普斯的女儿》伦勃朗(1606-1669)《夜巡》1642年,布面油画,363x437cm洛可可,18世纪早、中带有装饰性风格的艺术,曾受到中国“东方风格”影响。
文艺复兴至20世纪初的西方绘画赏析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晚期现代主义各流派绘画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以及重要的作品画家。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欣赏西方绘画的方法,并能从时代因素、画家人生、艺术法则等多角度领悟作品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艺术视野,以借鉴的眼光看待西方艺术,提
式。
这一环节需对文艺复兴带来的绘画进一步发展作介绍。
各流派作品赏析(对美术三杰学生要加深印象)
互动讨论:简述赏析感受。
定义新古典主义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
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
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而言的。
《贺拉斯三兄弟宣誓》分析内容——激励法国人运动壮别宣誓质朴、古罗马式的庄严感;坚实素描,对比鲜明;大革命爆发,推翻封建王朝作品作者:大卫,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杰出的画家,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主要代表。
内容:该画主题极其鲜明———个人情感要服从国家利益。
借用古罗马的历史题材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信息。
特点:画面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这两种情感的冲突。
中间位置的荷拉斯三兄弟在出征之前,从父亲手中接过武器并庄严宣誓;画面右角的三兄新古典主义作品品分析并庄严宣誓;画面右角的三兄弟的母亲、妻儿和姐妹则陷入了个人的情感而感到哀伤,笼罩在一片忧虑和悲哀的气氛之中。
她们的行为反衬出三兄弟出征前的英雄气概,突出了画的主题。
整个画面构图严谨、气势雄健、造型坚实,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
笔触平静,画风细腻,静谧、崇高、纯洁。
意义:这幅作品是体现的新古典主义典型的借古喻今的特点,用古典主义的题材和手法描绘了时代的潮流,开启了艺术新的时代篇章。
《马拉之死》历史事件革命领袖政敌互攻《萨宾妇女》大革命推翻王朝统治、革命派争夺势力又相互残杀。
《拿破仑加冕式》《苏格拉底之死》《布鲁图斯》《拿破仑骑马像》《列奥尼达在温泉关》《蕾卡米埃夫人》安格尔温克尔曼“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品《泉》唯美人物造型单纯颜色、单纯线条作品分析作者:《泉》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安格尔的经典作品,也是西方美术史上描写女性人体的优秀作品之一。
内容:安格尔笔下的这个少女纯洁,典雅,恬静,健康,美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朝气。
画面左下角那朵含苞未放的雏菊下是她的象征。
头顶上的绿叶,脚下明净如鉴的潭泉,幽静的山都增加了这幅画的意境。
特点:追求和表现理想美,把人物的形体动态描写得极端精确、简约而概括。
40张图看懂西方美术史,你值得拥有!强烈推荐!赵子龙,艺术评论人、策展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曾多次参与、策划大型艺术展览,曾担任《艺术时代》副主编,为《证券日报》、《投资者报》、《上海证券报》等撰写艺术市场评论。
赵子龙公众微信,ID:artbase。
《怎样看懂当代艺术》不日将结集出版,力求以幽默、朴实的语言和扎实的艺术史知识向大众传播靠谱实用的艺术入门文章。
赵子龙长啥样?-------------以下是赵子龙曰------------在白话之前,我需要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艺术风格的变化,原因是生活方式的变化——这是读懂艺术史的祖传秘诀。
别听教授们口干舌燥地讲历史学、新历史学、艺术史方法论、风格学,就好比做生意未必要去商学院学,常识就够了。
首先,是我们常说的“古代”,古代的艺术史用一句话说就是,他们画各种神。
古代可以理解为原始,既然是原始,就是说对很多事物都搞不懂,不明觉厉,害怕。
看见打雷,艾玛那里是个啥东西这么大动静看来我弄不过他,我得跟他搞好关系,我不认识他也没见过,但我把好东西给他他应该不会劈死我吧~~于是出现了“祭祀”。
那会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跟这个有关,中外都一样。
看官要去研究中国上古三代,会听到一句话叫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就是国家的大事有两件,祭祀和战争。
其实那会老祖先们还没闲心思琢磨“艺术”是啥,那会的所有心思都是怎么着吃饱别饿死,别让野兽给吃了——《疯狂原始人》都看过吧,就那意思。
顺便说,祖先们对神的想象,是一个由乱哄哄到清晰的过程。
开始他们眼里啥都是神,树那么粗是神,发大水也是神,太阳月亮都是神……你眼中的神和我眼中的神都不一样,特别容易混乱。
比如张三遇到一头大野猪打不过,以为是神刚要祭祀,隔壁老王饿了三天看见这头肥猪疯了也得弄死它给拖走了;李四上山砍柴发现一棵很粗的没见过的树,吓坏了赶紧祭祀,隔壁老王过来把树砍倒拖回家盖房子了……这样时间久了,大家就会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