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英文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54.50 KB
- 文档页数:62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是指患者住院前在社区内罹患的肺炎,其病原菌以细菌为主,部分为细菌和病毒的混合感染。
CAP病情较为复杂,且容易进展,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导致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及死亡。
了解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熟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高危人群、预防及病情监测,对降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发病机制1. 病原体:CAP最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部分为细菌和病毒的混合感染。
肺炎链球菌(占CAP病原菌的20%-30%)和流感嗜血杆菌(占10%-20%)是CAP的主要细菌病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病毒也可引起CAP。
2. 宿主因素:宿主因素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慢性疾病、吸烟、免疫抑制状态、酒精摄入、年龄和大气污染等。
吸烟已被公认为是CAP 的重要风险因素,可以增加急性加重和死亡的风险。
老年人由于肺组织和肺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易发生肺部感染。
免疫抑制个体(如HIV感染者)易患肺炎,并可加重感染。
酒精摄入过量可能导致纤毛清除功能受损,从而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
大气污染可能与某些类型的CAP的发病有关,特别是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
二、诊断1. 临床诊断:CAP的诊断基于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
痰液一般为黏液脓性或血性,可伴有胸痛、烦躁、乏力、纳差、呕吐、腹泻等。
2. 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痰液检查(细菌培养、病毒分离)、胸部X线检查等。
三、治疗1. 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病原菌及其药敏结果,以尽早足剂量用药,疗程一般5-14天。
轻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可口服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重度肺炎或病情进展时,予静脉用抗菌药物;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