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育种目标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1、作物育种学、品种的概念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2、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作物育种学的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
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物育种学的任务:(1)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2)搜索、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3)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简述作物品种的概念和作用4、基本概念:自然进化、人工进化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演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三大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相互关系: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基本方向。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作物遗传方式的种类:一类是有性繁殖,凡是由雌配子(卵子)和雄配子(精子)相互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称为有性繁殖。
第二种是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主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1)自花授粉是指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代表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
第三章选择育种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正确理解实生选种、芽变选种的概念及其原理。
2.掌握选种的方法和一般程序。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实生选种的方法。
2.芽变的特点及细胞学、遗传学基础。
难点:选种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芽变的转化与选择。
教学内容:选种的概念和意义选种的基本原理实生选种:概念、选种方法、选种程序、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加速选种进程的措施芽变选种:芽变的概念、特点、细胞学与遗传学基础、芽变选种的方法和程序第一节选择与选择育种一、选择育种的概念选择( selection ):是指从自然变异群体中选优汰劣。
选择育种( selection breeding ):简称选种,是指对现有植物繁殖的群体所产生的遗传变异,通过选择、提纯以及比较鉴定等手段获得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根据园林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植物的选种通常被称为实生选种;无性繁殖植物的选种则称为芽变选种。
二、选择与选择育种的意义1 .选择是植物进化和育种的基本途径之一。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主要依靠三种力量(三要素)——遗传、变异、选择;变异是进化的动力,遗传是进化的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选择包括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人工选择又分为无意识选择和有意识选择。
自然选择的作用在于定向地改变种类群体的基因频率,促进生物不断地进化,产生对自然条件高度适应的新的类型、变种乃至新的物种。
适者生存人工选择的作用则是选择合乎人类需要的某些性状的变异,并促进其继续发展成为更加符合于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新型品种。
定向选择2 .选择虽不能创造变异,但具有积极的创造性作用。
生物具有连续变异的特性;如单瓣花 e 重瓣花选优汰劣可排除劣株对优株的干扰,加速有利变异的巩固和纯化。
定向多代选择,有积累变异,加强变异的作用,能得到开始选择时群体内没有的变异类型,因此,选择具有创造性的作用。
3 .选种是人类应用最早的一种改良方法,为丰富我国的园林植物作出了重要贡献。
《植物育种学》(杨存义)绪论一、名词解释1.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遗传特性稳定、性状一致、特性明显的一定群体。
2.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栽培条件下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二、填空题1.每个作物品种一般都有其所适应的地区范围和耕作栽培条件,而且都只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作用,所以优良品种一般都是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
2.作物品种可分为纯系品种、杂种品种、综合品种、五性系品种。
3. 作物进化决定于3个基本因素:变异、遗传、选择。
三、简答题1.优良品种在发展农艺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有: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4)扩大作物种质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1)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发掘、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资源;2)并根据各地区的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基础,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于该地区生产发展的高产、稳产、优质、抗(耐)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生育期适当、适应性较广的优良品种或杂种以及新作物;3)在其繁殖、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其种性,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3.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2)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3)选择的理论与方法;4)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5)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7)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实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4.现代作物育种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育种目标要求要高。
现代农业对新品种不仅要求进一步提高单产潜力,增强对多种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的抗耐性,广泛的适应性;而且还要求具有优良的产品品质和适应机械操作的特性等。
第三章育种目标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一、高产❖二、稳产❖三、优质❖四、适应机械化一、高产❖高产是指单位面积产量高。
❖高产是作物育种的首要目标。
❖谷类作物的籽粒产量❖油料作物的油脂产量❖棉花的皮棉产量❖麻类作物的纤维产量❖甜菜和甘薯的块根产量二、稳产作物品种稳产性: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
影响作物品种稳产性的因素:(1)气候因素,如干旱、高温。
(2)土壤因素,如盐碱、瘠薄。
(3)生物因素,如病虫害。
作物品质是指人类所要求的农作物目标产品的质量或其优劣。
四、适应机械化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一)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新品种的选育周期比较长,在制定育种目标时要充分估计到将来生产的需要,增加预见性。
(二)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育种应以当地品种为基础,分析在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
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兼顾。
(三)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育种目标要落实到具体性状上,有明确的性状指标。
如单位面积的产量水平、灾害种类、品质的具体指标等。
(四)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考虑选育具有适当差异的几类品种,生产上搭配使用。
这样可避免生产上品种单一化,可减少灾害的风险。
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一、高产❖二、优质❖三、稳产❖四、生育期适宜❖五、适应机械化需要一、高产产量:单位面积上收获的产品重量。
作物产量受多种因素支配,它是品种各种特征特性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品种的生产潜力只是一种可能性,它的实现有赖于品种和自然、栽培条件的良好配合,这在制定育种目标时必须考虑。
(一)产量的形成1、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收获指数)2、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特性生育前期:早生快发,建立较大的营养体。
生育中期:营养器官与产品器官协调生长,以积累大量的有机物质,并形成足够数量的贮藏光合产物的器官。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1、作物育种学、品种的概念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2、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作物育种学的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
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物育种学的任务:(1)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2)搜索、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3)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简述作物种类的概念和作用4、基本概念:自然进化、人工进化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演变开展的进化过程。
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开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举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无意识的使用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三大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相互关系: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意进化的基本方向。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作物遗传方式的种类:一类是有性繁殖,凡是由雌配子(卵子)和雄配子()相互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称为有性繁殖。
第二种是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主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1)自花授粉是指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代表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
第三章育种目标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一、高产❖二、稳产❖三、优质❖四、适应机械化一、高产❖高产是指单位面积产量高。
❖高产是作物育种的首要目标。
❖谷类作物的籽粒产量❖油料作物的油脂产量❖棉花的皮棉产量❖麻类作物的纤维产量❖甜菜和甘薯的块根产量二、稳产作物品种稳产性: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
影响作物品种稳产性的因素:(1)气候因素,如干旱、高温。
(2)土壤因素,如盐碱、瘠薄。
(3)生物因素,如病虫害。
作物品质是指人类所要求的农作物目标产品的质量或其优劣。
四、适应机械化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一)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新品种的选育周期比较长,在制定育种目标时要充分估计到将来生产的需要,增加预见性。
(二)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育种应以当地品种为基础,分析在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
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兼顾。
(三)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育种目标要落实到具体性状上,有明确的性状指标。
如单位面积的产量水平、灾害种类、品质的具体指标等。
(四)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考虑选育具有适当差异的几类品种,生产上搭配使用。
这样可避免生产上品种单一化,可减少灾害的风险。
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一、高产❖二、优质❖三、稳产❖四、生育期适宜❖五、适应机械化需要一、高产产量:单位面积上收获的产品重量。
作物产量受多种因素支配,它是品种各种特征特性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品种的生产潜力只是一种可能性,它的实现有赖于品种和自然、栽培条件的良好配合,这在制定育种目标时必须考虑。
(一)产量的形成1、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收获指数)2、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特性生育前期:早生快发,建立较大的营养体。
生育中期:营养器官与产品器官协调生长,以积累大量的有机物质,并形成足够数量的贮藏光合产物的器官。
生育后期:功能叶片多,叶面积指数高,叶片不早衰,保证有足够的有机物质向产品器官运输。
源、库、流协调:源要足,库要大,流(运转)要畅。
3、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不同作物的产量因素:●禾本科:亩穗数、穗粒数、粒重●棉花:亩株数、株铃数、铃重、衣分●大豆、油菜:亩株数、株荚数、荚粒数、粒重理论产量=各项产量因素的乘积。
如禾本科作物:理论产量=亩穗数×穗粒数×粒重高产类型(如小麦、水稻):●以增多穗数为基础,选育多穗型品种。
●通过增加穗重的途径,选育大穗型品种。
●使品种的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同时并增,选育中间型品种。
实践证明,三种类型的品种,只要栽培技术恰当,使品种性能充分发挥,都能获得高产。
如山东的蚰包麦属多穗型,毛颖阿夫属大穗型。
(二)高产育种策略1、矮杆育种在高产栽培中,倒伏是主要威胁。
抗倒伏的品种是茎杆坚韧,根系强健,但株高是一个重要因素。
矮杆品种并非越矮越好,有的矮杆品种,因茎杆过低,丛生密蔽,带来许多问题,也达不到高产。
选择矮杆和半矮秆的品种较好。
一般认为,水稻的株高80-95㎝,小麦70-90㎝。
2、理想株型育种禾谷类作物的理想株型:株型紧凑、叶片窄而短、挺直上冲,叶与茎的夹角小,叶色深,叶绿素含量高,比叶重(单位面积的叶片重量)大等。
3、高光效育种❖高光效育种是指通过提高作物本身光合能力和降低呼吸消耗的生理指标而提高作物产量的育种方法。
❖合理株型是高产品种的形态特征,高光效则是高产品种的生理原因。
生产上的一切增产措施,都是通过改善光合性能而起作用。
高光效育种就是选育高光效率的高产品种。
❖式中前三项代表光合产物的生产,减去呼吸消耗,即为通常所说的生物学产量。
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代表了光合产物的分配。
❖从上式可以看出,一个高产品种应具有高光合能力,低呼吸消耗,光合机能保持时间长,叶面积适当,经济系数高。
❖所以经济系数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作为高产育种的一种选择指标。
国内外学者指出,稻麦等现有高产品种的收获指数(50%左右)已近于极限,更进一步提高产,则需要兼顾收获指数与生物学产量的协调增长。
高光效植株的鉴定标准:矮杆抗倒、叶片上举、色深、着生合理、互相遮光少,绿叶时间长等;生理特性有光补偿点低,二氧化碳补偿点低,光呼吸少、光合产物转运率高,对光不敏感等。
二、优质农作物产品的品质可分为: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卫生品质商品品质作物品质育种的意义1、品质育种是提高作物营养成分和作物总产量的重要途径我国蛋白质、油脂营养水平低于世界粮农组织(FAO )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最低保证量和世界人均摄入量,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等。
这就要求我国需大力发展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的生产。
2、优质品种有利于增进人体健康蛋白质和各种必需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以及各种矿物质,是人类营养和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这些物质中的某些成分欠缺或过剩,往往引起人体代谢异常甚至患病。
所以近年来国外新兴一门植物营养药理学,专门研究植物中的各种成分对人体的生理作用,过量饮食或缺乏引起的症状,以及它们在治疗人体各种疾病中的作用。
育种工作者可以按照人体生理和健康要求,有目的地改造植物,使之朝着更适于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3、优质品种有利于发展畜牧业生产畜牧业的生产力与饲料品质有很大关系。
优质的饲料品种应该多叶、细茎、绿色、甜味、高蛋白、氨基酸平衡,可消化能量高,易消化、适口性好、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败质因素低。
用高赖氨酸玉米所做的大量试验证明,优质饲料可大大提高单胃动物的生产能力,增重快,出栏率高,饲料消耗少,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4、作物品质与食品加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副食品的生产会逐步社会化和方便化,这就要求优质而适于各种加工的品种。
如小麦烤面包品质,我国大部分品种不具备这种特性。
5、优质品种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棉花纤维品质对纺织业影响极大。
甘蔗、甜菜的含糖量、薯类作物的淀粉含量,与制糖业和淀粉加工业有关。
我国缺乏优质而高产的啤酒大麦品种,需进口大量原料。
2、小麦(1)营养品质指小麦籽粒的各种化学成份的含量及组成,其中主要是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
(2)磨粉品质(一次加工品质)指小麦在磨粉过程中出粉率高,能耗低,面粉中灰分含量低,粉色洁白,胚乳与麸皮易分离、易研磨、易筛理。
(3)食品加工品质(二次加工品质)不同的面食对面的加工品质要求不同。
小麦的食品加工品质主要取决于面粉中的蛋白质和面筋的含量和质量。
如制作面包一般要求面粉蛋白质含量高,吸水力强,面筋质好,强度大;制作糕点和饼干的要求则相反。
3、玉米特殊品质的玉米,高赖氨酸的玉米,玉米籽粒中赖氨酸含量不低于0.4%;高油玉米、籽粒中含油量不低于7%;普通甜玉米乳熟期籽粒中水溶性糖含量不低于8%。
超甜玉米要达到18%以上。
(二)油料作物1、大豆(1)子粒外观品质黄种皮,有光泽、百粒重18g以上,近球形、种脐浅色,种皮无褐斑或紫斑,种粒健全完整。
(2)油脂及蛋白质含量高油脂品种油脂23%以上;高蛋白品种44%-46%。
(3)亚麻酸含量2%以下可解决豆油氧化变味问题。
(4)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提高到4%以上。
(4)营养成份抑制因子胰蛋白酶抑制物降至没有。
棉子糖与水苏糖等寡聚糖不易为人体、消化而产生涨气,要降低含量。
2、油菜(1) 含油量和产油量由于品种和类型不同,油菜的含油量和出油率差异很大。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较大(40%左右),白菜型次之,芥菜型又次之。
优质的标准:常规品种超过42%,黄籽油菜含油量达到或超过45%。
(2)脂肪酸组成芥酸:油的品质改良的第一个目标,芥酸含量由45%-50%降至1%以下。
芥酸含量高对人体营养不利。
要求原原种<1%,原种或杂交种第一代<2%,商品种子<5%。
其它脂肪酸含量亚麻酸从8%-10%降至3%,是油的品质改良的第二个目标。
第三个目标,增加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棕榈酸和棕榈油酸的含量提高到合计10%-12%,即可保证生菜油的贮藏品质(不致形成内结晶的沉淀)。
(三)纤维作物棉花纤维的长度、强度、成熟度、细度、整齐度。
绒长是主要品质性状。
淮北平原,春耕中熟,绒长29mm,适纺高支纱;夏播中早熟,绒长27-29mm,适纺中支纱;长江流域,绒长29mm,适纺中支纱;31mm适纺高支纱。
三、稳产❖(一)抗病虫性❖(二)抗旱耐瘠❖(三)抗倒伏性❖(四)适应性(一)抗病虫性标准:从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作物或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一般只要求在病菌流行或害虫发生时,能把病原菌的数量和虫口密度压低到经济允许的阀值以下,即要求品种对病虫有相对的抗性,而不要求绝对的抗性;当病虫害发生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不很大,有一定耐病性或耐虫性,就基本达到要求。
各种作物主要病虫害类型(二)抗旱耐瘠作物抗旱性形态指标:株型:株型紧凑的品种常较株型松散的品种更抗旱。
根系的发达程度:发达的根系使作物的吸水率提高,从而使旱情缓解。
茎的水分疏导能力:茎的疏导组织越发达,抗旱性就越强。
叶片的形态:具有叶小、细胞小、表皮层发达、叶脉发达、蜡质层和角质层厚、茸毛多、叶组织密、栅栏组织发达等特征的品种抗旱性较强。
根冠比:较大的根冠比有利于植物抗旱。
气孔特征:气孔调节对控制水分和减轻干旱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气孔扩散阻力的大小可指示作物的抗旱性。
多数研究表明,抗旱品种的气孔扩散阻力大于不抗旱品种。
作物抗旱性生理生化指标: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保水率、茎叶耐化学脱水性、叶片膨压、光合作用、渗透调节物质和渗透调节能力、脱落酸、酶指标等。
(三)抗倒伏性❖倒伏的原因:植株高大,茎干强度差、韧性差,根系不发达,病虫害为害。
❖抗倒伏育种:矮化育种,抗病虫害育种,选择茎干强度高、根系发达的品种。
(四)适应性❖适应性是指作物品种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范围及程度。
❖适应强的品种种植地区广、推广面积大、产量稳定。
四、生育期适宜生育期与产量呈正相关。
水稻❖早熟性的光温反应特性,早稻的早熟品种是:对日长反应无感或钝感,前期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能早生快发,中后期感温性较强,短日高温生育性较弱。
晚稻的早熟品种是:感光性较弱,感温性较强,短日高温生育性较弱。
❖早熟性还要求稻株早生快发,分蘖力强,分蘖快,在较短时间内能获得较多苗数,而且成穗率高。
❖南方广大稻区,晚稻开花时常遇低温危害,影响受精结实,选育早熟品种,对于避免或减轻灾害程度,有明显作用。
❖双季稻区为了克服季节矛盾,也要求早稻早熟品种。
小麦❖小麦的生育期可划分为:出苗至拔节(前期),拔节至抽穗(中期)、抽穗至成熟(后期)。
抽穗至成熟还可以划分为抽穗至开花,开花至成熟两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