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大全教学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18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化学提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化学提纲一、常见的化学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复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洁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洁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1、白色固体:MgO、P2O5、CaO、、KClO3、KCl、、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4.硫:淡黄色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7.(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三、化学之最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四、初中化学中的“三〞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复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复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总复习提纲
I.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
- 原子和元素概念
- 原子的组成及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
- 原子核和电子壳层的结构
-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及Periods和Groups的概念
-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和特征
II. 化学式和化合价
- 电子排布和原子键的形成
- 化学键的概念
- 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和区别
- 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的概念
- 化学式的确定和化合价的计算
- 电荷平衡原则和简单化合物的命名
III. 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
-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 化学反应的符号方程式和平衡方程式的写法
-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和速率
-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速率方程式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IV. 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类
- 酸和碱的概念和性质
- 酸碱盐的化学式和命名规则
-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选取
- 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计算
- 酸碱溶液的pH值和酸碱中和指数
V. 氧化还原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和性质
-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方程式和计算
- 电化学原理和电解的概念
- 电解的原理和应用
VI. 有机化学基础
-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式
- 烷烃、烯烃和炔烃的概念和性质
- 饱和烃、不饱和烃和烃类化合物的特性- 醇、醛、酮和羧酸的概念和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提纲⽆论学习哪⼀门学科,学⽣⾸先要做的就是对这门学科有⼀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那么你是不是需要⼀份知识点提纲呢?以下是⼩编给⼤家整理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提纲,希望对⼤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提纲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内焰、焰⼼(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成⽔和⼆氧化碳5、⼈吸⼊⽓体和呼出⽓体:相同点:都有⽔、氧⽓、⼆氧化碳不同点:吸⼊⽓体:氧⽓多呼出⽓体:⼆氧化碳、⽔多结论:⼆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灰⽔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滴管集⽓瓶⽔槽铁架台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①存放:⼴⼝瓶。
②取⽤: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倾⼆送三直⽴)块状—镊⼦ (⼀横⼆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①存放:细⼝瓶。
②取⽤:瓶塞倒放;标签朝⼿⼼;⼝对⼝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下端平视(否则俯⼤仰⼩)(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灯帽熄灭酒精灯,禁⽌⽤嘴吹。
②⽕焰分三层:外焰(温度)、内焰、焰⼼(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向上与桌⾯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外焰,试管⼝不可对⼈。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燥,试管⼝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既不聚成⽔滴也不成股流下。
九年级上册化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
-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 化学式和化合价的确定
- 原子、离子和分子的区别
- 元素的同位素和同质异构体
- 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性质
第三章:化学反应
-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
- 反应的放热和吸热特征
- 常见氧化还原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
第四章:氧气与氧化还原反应- 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 非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的常见实例
第五章:电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历史上有关电的发现
-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和关系
-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
- 电灯、电热器和电风扇的原理和应用
第六章:常见金属和非金属
- 常见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 常见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 金属和非金属的特点对比
- 金属的提纯和新金属的开发
以上提纲适用于九年级上册化学的复习内容。
每个章节中应注重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并加强与实际生活和应用领域的联系。
祝您复习顺利!。
第一部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1.1基础概念1.1.1化学是什么1.1.2物质和物质的分类1.1.3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和特点1.2原子结构1.2.1原子的基本概念1.2.2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1.2.3原子核和电子的结构及性质1.3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1.3.1化学式的表示和命名1.3.2反应物和产物的表示和计算1.3.3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反应类型第二部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2.1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2.1.1纯净物和杂质的分离与提纯2.1.2有机物和无机物的鉴别2.1.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规范2.2溶液和溶质2.2.1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2.2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和计算2.2.3饱和溶液和浓度的计算2.3酸碱中和反应2.3.1酸碱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3.2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使用2.3.3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2.4可燃物和氧化反应2.4.1可燃物和燃烧的基本概念2.4.2燃烧反应的类型和化学方程式2.4.3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关系和计算第三部分:物质的周期性和性质3.1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性质3.1.1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3.1.2元素周期性和周期规律3.1.3元素性质和周期规律的实际应用3.2金属和非金属元素3.2.1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特点和分类3.2.2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3.2.3金属的失去电子和非金属的获得电子3.3金属的反应和电化学3.3.1金属的活动性和反应性3.3.2金属的腐蚀和保护3.3.3电化学反应和电解质溶液第四部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4.1环境问题和化学品的安全使用4.1.1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4.1.2化学品使用和储存的安全规范4.1.3垃圾分类和资源的合理利用4.2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4.2.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和热力学定律4.2.2燃烧和爆炸反应的能量计算4.2.3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和速率常数4.3化学反应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3.1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应用实例4.3.2酸碱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实例4.3.3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和工业催化应用此九年级化学提纲包含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周期性和性质以及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提纲1. 精细结构和材料的特性•原子与分子的组成–原子的结构:质子、中子和电子–分子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则–周期表的特点和应用•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密度、熔点和沸点–溶解性和导电性•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平衡与化学能3. 酸、碱和盐•酸的性质和常见酸的溶液的特点•碱的性质和常见碱的溶液的特点•酸碱反应–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应用–盐的性质和晶体结构4.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的性质和常见金属的特点•非金属的性质和常见非金属的特点•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的氧化和还原–金属的腐蚀和保护5. 燃烧和能量转化•燃烧的过程和燃烧产物的特点•燃烧反应的类型–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燃料的选择和利用•能量转化–燃烧产生的热能–化学能的转化和利用6. 空气与氧气•空气的组成和性质•鹏飞性质和制备方法•氧气的制备和性质•氧气的应用7. 水和溶液•水的特性和性质•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溶液的浓度和溶度•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8. 酸碱中和反应和气体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气体的性质–气体的容量和压强–状态方程和气体的分子速率–气体的扩散和溶解度9. 酸碱溶液的浓度和氧化还原反应•酸碱溶液的浓度–酸碱溶液的稀释和制备–酸度和pH值•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电子的转移–起电子体和受电子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10. 原子和元素周期表•原子的核外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值和原子的价层电子数–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周期性–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趋势–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以上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复习提纲,通过复习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希望这个提纲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复习化学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提纲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A.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分类a.纯物质和混合物的区别b.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2.物质的性质与性质说明a.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b.物质的颜色、气味、味道等性质的观察与描述B.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2.化学反应的条件和标志二、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A.金属与非金属1.金属性质及常见金属的性质a.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韧性2.非金属性质及常见非金属的性质a.不导电、脆性和不延展B.酸、碱和盐1.酸的性质和常见酸a.酸的腐蚀性和酸性溶液的观察2.碱的性质和常见碱a.碱的腐蚀性和碱性溶液的观察3.盐的性质和常见盐a.盐的溶解性和盐的化学反应C.常见气体的性质和检验1.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2.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三、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A.化合价和化合式1.元素化合价的确定2.化合式的书写和解读B.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1.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比例2.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四、溶液的制备和常见性质A.溶液的制备方法1.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关系2.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方法B.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形成条件1.溶质溶解过程的动力学和平衡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规律C.溶液的常见性质1.溶液的颜色、透明度和电导性2.气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五、离子反应与沉淀反应A.离子反应的认识1.离子的概念及离子符号的表示2.酸、碱和盐的离子反应B.沉淀反应及其原理1.沉淀反应实验的步骤2.沉淀物的形成原理六、电解和电化学A.电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2.电解过程中的离子移动和电极反应B.电化学原理与应用1.电流和电压的关系2.电解池和电池的结构与原理3.化学电池的种类及其应用七、酸碱中和与盐的制备A.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酸碱中和反应的计量关系B.盐的制备和性质1.盐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步骤2.常见盐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八、物质的氧化还原A.氧化和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判断方法B.常见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1.金属和非金属氧化反应2.金属和非金属还原反应九、有机化学初步A.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特点1.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B.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1.烃类的性质及分类2.醇和醛的性质及应用这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的提纲,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总复习提纲下面是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的总复习提纲:
1.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
- 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
- 纯物质和混合物的区别
-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原子的基本结构和构成
- 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3. 化学键与化学式
- 原子的化学键和分子的化学键
- 以及离子的化学式
- 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区别
4. 物质的变化与反应
- 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 物质的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 反应质量守恒的法则
5. 常见化学反应
-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 酸碱中和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 酸碱中和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6. 离子与溶液
- 离子的概念和离子的混合
- 溶解度和溶液饱和度
- 盐和酸的溶解和中和反应
7.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特点和作用
- 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作用和来源
- 水的重要性和人体食物的消化
8. 燃烧与环境保护
- 燃烧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 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和环境污染
- 碳循环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的总复习提纲,涵盖了该学期所学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大全教学提纲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大全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①组成和结构;②性质和变化规律;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群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不: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推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干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物理性质:别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群、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性质与变化的区不:变化是一具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能够、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实验观看的内容:变化前:观看物质的颜群、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变化中:观看是否发光、放热、颜XXX是否变化、是否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XXX、状态、气味等。
药品取用的原则:三别原则:别闻药品气味;别尝药品滋味;别能用手触摸药品。
节省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别要白费。
若没讲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原则:别能放回原试剂瓶,别能随意丢掉,更别能带出实验室。
应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基本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药品的取用:(1)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歪,二送,三直立。
液体的取用:①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液污染;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溅出白费。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提纲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性质1.1物质的分类1.1.1纯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1.1.2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1.2物质的性质1.2.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1.2.2物质的观察与判断1.2.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第二章:常见物质及其变化2.1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2.1.1常见金属元素及其特点2.1.2金属氧化物和金属氢氧化物的性质和应用2.2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2.2.1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特点2.2.2非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氢氧化物的性质和应用2.3酸和碱的性质和应用2.3.1酸和碱的定义及常见性质2.3.2酸碱反应和其中的离子方程式2.4常见气体的性质和应用2.4.1常见气体的特点和制取方法2.4.2气体的扩散和溶解性质第三章:化学方程式3.1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3.1.1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定义3.1.2方程式中的符号和说明3.2化学方程式的平衡3.2.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量之间的关系3.2.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3.2.3能量变化与反应速率的关系第四章:水和溶液4.1水的性质4.1.1水的结构和特点4.1.2水的溶解性和晶体水合物4.2溶液的概念和性质4.2.1溶液的定义和组成4.2.2溶解度和饱和度的关系4.3pH和pOH的概念4.3.1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和应用4.3.2pH和pOH的计算和物质酸碱性判断第五章:化学实验5.1常见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5.1.1常规实验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5.1.2化学方程式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分析5.2酸碱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5.2.1酸碱中和和酸的强弱测定实验5.2.2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及其应用第六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6.1环境污染的种类和影响6.1.1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概念6.2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6.2.1大气污染和水处理的方法6.2.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这是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的初步提纲,涵盖了基础的物质性质、常见物质及其变化、化学方程式、水和溶液、化学实验,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九年级上化学提纲一、学科概念及基础。
(一)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科学。
(二)化学以实验为基础。
二、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关键词:“变成”、“生成”、“冷凝”、“沸腾”等)(一)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分子种类不变。
(二)化学变化。
1. 基本特征:生成其他物质,并伴随发光、发热、吸热、颜色改变等。
2. 实质: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其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发生任何改变。
三、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关键词:“能”、“可以”等)(一)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即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性质即物理性质。
四、药品的取用和加热。
A。
药品的取用。
(一)固体。
1. 大块固体,“一横而放三慢竖”(防止试管底部被打破)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药品,放在试管口,缓慢竖起试管。
2. 颗粒粉末,“一横二送三竖”(防止药品粘在试管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送将药品送至试管底部。
3. 不定量的,取药品体积盖住试管底部。
(二)液体。
1. 不定量液体,“一倒二向三紧挨”。
(1)塞子倒放桌面(防止药品污染);(2)标签向手心(防止药品腐蚀标签);(3)倒完后,立刻塞紧瓶盖(防止药品污染);(4)倒时,药瓶口紧挨试管口。
2. 定量液体,“一选,二倒,三平,四读”。
(1)选择合适的量筒;(2)根据具体的量,适当导入液体;(3)根据差距,用胶头滴管配合增减。
(4)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最低(或最高处)保持平行。
B。
药品的加热。
(一)固体。
(防止冷凝水流下使试管炸裂)1.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2. 铁夹夹持在离试管口1/3处。
3. 先用酒精灯预热,后放在试管下加热。
(二)液体。
1. 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1/3处。
2. 用酒精灯先预热后加热。
五、系统知识体系。
(一)物质的化学变化及性质认识。
硫酸铜溶液(左)(CuSO 4)与氢氧化钠溶液(右)(NaOH )反应实验。
目的:探究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步骤:(1)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CuSO 4和NaOH 。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提纲一、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1. 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 物质与性质的关系3.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4. 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5. 化学式的表示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平衡二、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 反应类型及特征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及其应用4. 反应热与化学热力学三、常见元素与化合物1. 金属与非金属的特征与性质2. 金属元素与金属间化合物3. 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间化合物4. 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性与还原性四、酸碱与盐1. 酸碱的定义及性质2. 酸碱反应及其应用3. 盐的性质与种类4. 酸碱盐的常见应用五、氧气及氧化还原反应1. 氧气的制备与性质2.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与特征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六、常见化学实验操作与仪器1. 常见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2. 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七、化学与生活1. 化学与食品安全2. 化学与环境保护3. 化学与能源利用4.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意义八、化学与科学探究1. 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与方法2. 化学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3. 科学伦理与安全意识九、化学实践与创新1. 化学实践的基本方法与步骤2. 创新思维与化学创新以上为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知识点提纲,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你将能够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原理,认识常见元素与化合物的特性,了解酸碱与盐的性质及应用,熟悉氧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化学实验操作与仪器的使用方法,认识化学与生活、科学探究以及化学实践与创新的关系。
通过化学的学习,你将发展科学思维、实践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将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区别: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C25H32+33O2 25CO2+16H2O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托盘天平的使用1. 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 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3. 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a) 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化学知识提纲第一章化学与生活•化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化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化学实验室的安全与注意事项•常见化学用品及其使用方法第二章纯净的物质——分离、纯化和测定•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常见分离方法及其原理与应用•初步纯化物质的几种方法•常见物质的化学测定方法及其应用第三章物质的内部结构•原子理论的发展历程•原子结构及其对周期表的解释•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及其与原子结构的联系•分子的概念及其性质与种类第四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计量单位•化学计量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其应用第五章溶液的表示与浓度的计算•溶液的概念及其分类•溶液的浓度表示法及其相互转化•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溶解度和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第六章氧气和氧化物•氧气的制备、性质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氧化物的概念和种类•氧化物的产生途径和反应性•氧化及其种类、反应和应用第七章酸、碱及其盐•酸碱概念及其区分方法•酸、碱和盐的种类及他们的性质和应用•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应用•重要酸碱盐的性质及其应用第八章金属与非金属•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类及其性质•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其应用•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其应用•合金的概念及其种类和应用第九章实验探究•量热实验和燃烧实验•酸碱中和和气体反应实验•单倍体氯仿制备实验•氢气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总结本章为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化学知识提纲,共包括九个章节,涵盖了化学与生活、纯净的物质、物质的内部结构、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溶液的表示与浓度的计算、氧气和氧化物、酸、碱及其盐、金属与非金属、实验探究等内容。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方法,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有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一、化学的基础知识1.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a.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b.化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与其他科学的关系2.物质的组成与性质a.物质的分类b.原子与分子c.元素与化合物d.物质的性质3.化学反应a.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b.化学方程式与它们的表示方法c.合成反应与分解反应d.酸碱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4.化学式及化学量a.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及其意义b.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c.摩尔质量及其计算5.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a.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b.元素周期表的组成与排列c.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规律二、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1.摩尔质量与化学计量a.摩尔质量与摩尔的概念b.摩尔与质量之间的转化及计算方法c.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比关系2.反应的质量变化与计算a.反应组成与反应物的质量关系b.反应物的限量与过量c.反应的纯度及其计算3.反应的体积变化与计算a.气体反应的体积关系b.摩尔体积定律c.液体和固体反应的体积变化4.反应的能量变化与计算a.反应热、反应焓b.燃烧反应和其他常见反应的能量变化三、物质的热学性质1.比热容与焓变a.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b.焓的概念及其计算2.燃烧热与化学反应焓变a.燃烧热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b.化学反应焓变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c.异常溶解反应的焓变3.化学能量与化学反应速率a.化学能量与热力学的关系b.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方法四、溶液和酸碱理论1.溶液的组成及其性质a.溶液的基本概念及分类b.溶液的浓度计算c.溶解度与饱和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2.酸碱溶液及其性质a.酸碱的定义与酸碱指示剂的选择b.酸碱溶液的浓度计算c.酸碱的强弱与酸碱反应的特点3.酸碱中和反应a.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b.酸碱中和反应的计量关系c.酸碱滴定与指示剂的选择五、化学实验基础1.化学实验的基本概念a.化学实验的目的与意义b.化学实验的要素与安全注意事项c.常见实验仪器及其使用方法2.分离技术a.过滤、蒸发和结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b.浓缩、蒸馏和萃取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3.常见实验操作与技术a.溶液的配制与测定b.气体的收集与测定c.双远点反应和酸碱滴定的操作过程以上是九年级上化学的提纲,内容涵盖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物质的热学性质、溶液和酸碱理论以及化学实验基础等方面,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复习知识提纲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提纲
第一章:物质组成与结构
- 1.1 物质的三态与物质的组成
- 1.2 元素与化合物
- 1.3 原子的组成与结构
- 1.4 分子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章:化学变化与能量
- 2.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 2.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 2.3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量关系
- 2.4 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
第三章:金属元素与金属
- 3.1 金属元素的性质
- 3.2 钠和钾的性质与应用
- 3.3 铝与铜的性质与应用
第四章: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化合物
- 4.1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 4.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应用- 4.3 硫和氯的性质与应用
第五章:溶液与离子反应
- 5.1 溶液的组成与性质
- 5.2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 5.3 离子的组成与离子化方程式
- 5.4 氧化与还原反应
第六章:酸、碱与盐
- 6.1 酸与碱的基本性质
- 6.2 中和反应的原理
- 6.3 盐的生成与应用
第七章: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7.1 化合价的确定与应用
- 7.2 化学式的书写与计算
- 7.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与反应类型
第八章:常见气体的制取与性质- 8.1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 8.2 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
- 8.3 气体的密度与相对分子质量
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 9.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 9.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 9.3 一些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应用
第十章:化学实验操作与技能- 10.1 常用仪器设备与实验操作
- 10.2 常见化学实验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10.3 实验结果的记录与数据分析。
初三化学复习提纲上册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和性质1.1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元素和化合物1.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 物质的性质与结构有关第二章化学式及摩尔质量2.1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离子式和分子式的表示方法•化合价法和电子结构法计算化合物化学式2.2 摩尔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摩尔质量的计算公式及应用第三章化学量的计算3.1 化学计量单位•物质的量(摩尔)、物质的质量(克)和分子数的概念•相关计算公式及应用3.2 化学反应的计算•化学方程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含量计算•限量、化学计量比和剩余量的概念及应用第四章气体的基本性质和气体定律4.1 气体的基本性质•压强、温度和体积的概念及关系•绝对零度和标准状态的概念4.2 气体定律•博伊尔-马利亚定律、查理定律、盖伊-吕萨克定律的公式及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公式及应用第五章原子结构5.1 原子结构的实验基础•光谱实验的原理及应用•汤姆逊和卢瑟福实验的原理和结果5.2 原子结构的组成•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发现及性质•原子结构的本质及相关模型第六章元素周期律6.1 元素周期律的实验基础•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的联系•田纳西州实验的原理及结果6.2 元素周期律的组织与特征•周期表各行和各列元素的特点及规律•周期律和族律的关系第七章离子反应和化合价7.1 离子反应的概念•阳、阴离子的概念及性质•离子反应的类型及适用范围7.2 化合价的计算•化合价的概念和相关规则•应用化合价计算化学式和离子式第八章共价键和分子结构8.1 共价键的概念•共价键的性质及成因•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区别8.2 分子结构的形成和性质•共价分子物种类和性质•分子结构的构成方式及相关模型第九章离子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9.1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测定•离子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应用9.2 水溶液中的电离类型和电离平衡•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的概念及区别•溶液中离子活度的概念及相关计算第十章一元几价酸是及其盐类10.1 一元几价酸及其盐类•酸碱理论的发展及基本概念•一元几价酸和其盐类的性质及应用10.2 酸碱滴定分析•酸、碱的体积比和计算方法•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滴定方法及应用结束语初三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大全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①组成和结构;②性质和变化规律;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实验观察的内容: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变化中:观察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药品取用的原则:三不原则:不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不能用手触摸药品。
节约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
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
应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基本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药品的取用:(1)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液体的取用:①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液污染;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溅出浪费。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给固体加热:①加热前先预热,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试管破裂;②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③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给液体加热:①预热、用外焰加热;②试管与桌面成45O角向上倾斜;③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防止液体溅出伤人;④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水流下使试管破裂。
⑤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量筒与托盘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①选择量程合适的量筒;②量筒必须放平稳;③读数时,试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④不能仰视和俯视,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偏高,俯视使读数偏低,即“高看偏高,低看偏低”。
天平的使用:①调零,调节天平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②干燥药品应放在纸上称量,潮湿或有腐蚀性药品应放在小烧杯里称量;③称量时,要注意:左物右码,先大后小,后调游码;④记录计算:药品质量=砝码示数+游码示数。
胶头滴管的使用:①“垂直悬空”滴加,不能碰到烧杯壁,以免沾污滴管;②不能平放和倒置,防止药液倒流,沾污试剂,腐蚀橡胶帽;③用后就立即冲洗,以备再用。
仪器的连接和洗涤:连接:左定右动,用水润湿,缓慢转动。
洗涤:注半管水,振荡,反复多次。
污渍可用试管刷刷洗。
洗涤干净的标志:试管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即不成滴,不成股)。
实验指导:验证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的实验:课题1 空气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实验现象:红磷燃烧,冒出大量白烟,烧杯中的水倒流进集气瓶,液面上升约1/5。
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约占1/5,氮气约占4/5;②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不溶于水。
实验注意点:①装置必须密封好,不能漏气;②红磷必须过量,完全消耗掉集气瓶内的氧气;③不能用木炭、硫粉等代替红磷。
空气的成分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0.03%。
氧气的性质比较活泼用途:提供呼吸(如:潜水、医疗、登山等);支持燃烧(炼钢、气焊、气割、宇航)氮气的性质不活泼。
用途:保护气、冷冻剂、灯泡充氮、食品防腐、制硝酸和氮肥等。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①性质极不活泼,曾被称为“惰性气体”;②用途:保护气、不同色彩的电光源、激光超导技术、医疗冷冻麻醉等。
三、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只含一种成分(物质)。
如:水、氧气、氯化钠、铜等。
混合物: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物质)。
如:空气、盐水、碘酒等。
两者的区别:按成分是否单一。
纯净物可用一个化学式表示所有成分,如:冰水(H2O);但混合物不能,如:空气。
课题2 性质活泼的氧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1)助燃性(和木炭、硫、磷、铁丝、铝铂等反应)(2)氧化性:跟很多物质发生缓慢氧化反应。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①剧烈氧化:燃烧、爆炸②缓慢氧化: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酿酒酿醋、钢铁生锈等。
4、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中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点:多变一;字母表示:A+B=AB(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特点:一变多;字母表示:AB=A+B课题3 制取氧气氧气的工业制法:利用成分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药品: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实验原理:①过氧化氢====水+氧气;②氯酸钾====氯化钾+氧气;③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实验装置:①酒精灯 + 试管②长颈漏斗 + 锥形瓶(4)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用KMnO4制O2的步骤)(5)收集方法: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6)检验方法:用带星火的木条或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验满方法:用用燃着的木条伸到瓶口。
3、催化剂:定义: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特点: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
催化剂并不是非用不可;它不参加反应,不是反应物;不能改变生成物的产量。
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一、电解水的实验1、现象:⑴正氧负氢;正一负二。
⑵正极产生的气体能助燃----是O2;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H2;2、结论:⑴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⑵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不能分。
二、物质的分类:1、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只含一种成分(物质)。
如:水、氧气、氯化钠、铜等。
混合物: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物质)。
如:空气、盐水、碘酒等。
两者的区别:按成分是否单一。
纯净物可用一个化学式表示所有成分,如:冰水(H2O);但混合物不能,如:空气。
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铝(Al)、金刚石(C) 、氧气(O2)等。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CO2)、氯酸钾(KClO3)等。
氧化物:含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氧化镁(MgO) 等,但氧气(O2)、氯酸钾(KClO3)等不是。
3、化合物与混合物的区别:化合物一定是纯净物,但不是混合物。
如:二氧化碳(CO2)、氯酸钾(KClO3)等是化合物,而不是混合物;空气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⑴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气液态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如:O2、N2 、CO2等。
⑵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固体非金属、稀有气体;如:Cu、C、S、He等。
⑶由离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氧化物、酸、碱、盐;如:MgO、HCl、Ca(OH)2等。
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分子间有间隔;(如: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压缩气体等);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如:闻到气味、蒸发、挥发等);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课题3 水的净化水的净化:沉淀、吸咐、过滤、蒸馏过滤:一贴二低三紧靠一帖:滤纸要紧帖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②液面要低于漏斗边缘。
三紧靠:①烧杯要紧靠漏斗玻璃棒;②玻璃棒要紧靠三层滤纸一边;③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硬水和软水定义: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少含钙、镁离子的水叫软水。
硬水软化的方法:加热煮沸;蒸馏;加入化学试剂。
鉴别硬水和软水:用试管取样,然后滴加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课题4 爱护水资源水污染的来源:工业污染:工业废水、废渣的任意排放;农业污染: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及垃圾的任意排放;水污染的危害:水的净化:消毒杀菌:用漂白粉;除去水中悬浮颗粒:用明矾;除去色素、异味、毒素等:用活性炭;防治水污染的措施:⑴应用新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工业废水要处理达标后排放;⑵推广生态农业,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⑶生产和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⑷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后排放;第4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区别: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可分裂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结合成新的分子,但原子不能再分。
3、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实际质量;符号“Ar”,单位是“1”,不是”kg”;③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课题2 元素一、元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原子的总称。
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质子数)不同。
注: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一大二小”。
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某种元素,如:H表示氢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如:H表示一个氢原子;③表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H表示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注:金属、固体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如:元素的分类:①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②非金属元素:可分为气态非金属、液态非金属、,固态非金属。
课题3 离子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质子数≠电子数)2、所带的电荷数及电性跟化合价相同。
(如:Mg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则Mg2+)二、分子、原子、离子的对比:课题4 化学式和化合价一、化学式(分子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二、化学式写法:1、单质化学式的写法:⑴金属、稀有气体、固体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⑵气液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右下角标上2,如:O2、H2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⑴氧化物:氧元素写在后,另一种元素写在前。
如:CuO⑵金属+非金属:金属写在前,非金属写在后。
如:Al2O3、FeS⑶其他:正价在前,负价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