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63
抗菌药物的pK、pD及PAE与给药方案设计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是临床药理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的学科,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理过程。
而药物效应动力学则是药物剂量对药效的影响,以及药物对临床疾病的效果,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药物效应动力学中一个应该重视的参数是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PAE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近年来抗生素后效应这一理论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研究正不断深入中。
PAE的存在提示,当血药浓度低于MIC时,细菌生长仍持续受到抑制,故在临床设计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最低抑菌浓度或最低杀菌浓度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可适当延长给药间期,减少给药次数与剂量,而不降低疗效。
PAE的临床意义是:减少抗菌药物给药次数,减少不良反应,减低患者费用。
如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过去采取1日3次或1日2次给药,因其对大多数细菌有较长的PAE,故目前主张1日1次给药。
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因PAE较长,均可考虑1日1次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
1、各类抗菌药物的分类在抗菌药物pK/pD研究中,依据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与其血药浓度或作用时间的相关性,大致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类:1.1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这类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等。
浓度依赖性药物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即血药峰浓度越高,清除致病原的作用越迅速。
评价浓度依赖性药物杀菌作用pK/pD的参数主要有:药时曲线下面积/最低抑菌浓度(AUC0—>24h/MIC)和血药峰浓度/最低抑菌浓度(C max/MIC)。
对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提高血药峰浓度(C max)来提高临床疗效。
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选择(一)青霉素类给药方案的选择1.注意给药时间及方法是否得当。
青霉素类药物系杀菌性抗生素,只在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
它们的杀菌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在短时间内有效高的血药浓度时对治疗有利。
若采取滴注给药,宜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于50—100ml输液中,于0.5—1小时内滴完。
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并可减少药物分解产生致敏物质。
2.近年来随着药效学的深入研究已将抗菌药物分为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两大类,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选择不同的给药方案。
青霉素类属于典型的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当血药浓度或组织浓度地狱MIC是细菌很快生长,当达到MIC是增加药物浓度并不增加疗效,关键是延长大于MIC的维持时间(t>MIC)。
国外的体内、体外研究和动物临床研究证明,当t>MIC超过40%是疗效较高,反之较差。
3.抗菌药物的后效应(PAE)PAE的重要临床意义就是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
以往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主要依赖于药敏实验、血药浓度、半衰期、清除率、组织分布等药学参数,并且过分强调血药浓度要超过MIC时应给药,尤其是半衰期短、消除率快的药物要连续给药或1日多次。
通过对PAE的认识与运用,是抗生素的给药方案特别是间隙给药给药在降低毒性、提高疗效、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取得了成绩。
据此,在调整给药时间时,可根据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加上PAE 的时间来确定。
抗生素对不同的菌种有不同的PAE,青霉素类对革兰阳性菌的PAE较明显且呈浓度依赖性,对于革兰阴性杆菌则产生很短甚至负值PAE,呈部分浓度依赖性。
如哌拉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为2.5—3.5小时,而其在1.4—1.8倍MIC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则随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延长。
PAE持续的时间越长证明细菌处于抑菌状态越长,经受了非致死性损伤的细菌很难恢复活力,从而达到或优于连续给药的效果。
因此建议增大青霉素类的给药剂量,以提高峰浓度及高浓度维持时间,减少给药次数,获得较佳的抗菌效果。
抗菌药物实施方案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菌耐药性的问题日益突出,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保护公众健康,制定并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抗菌药物实施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要点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合理使用: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菌的药敏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
2.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 限制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一般感染,尽量选择狭谱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避免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1.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团队:医院应建立由感染科、药学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等部门组成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团队,负责制定和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方案。
2.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根据当地的耐药菌株流行情况和药物敏感性监测结果,制定本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各类感染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3. 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系统,定期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疗效,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使用的行为。
三、加强医务人员培训1. 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理解。
2. 临床应用技能培训:加强对临床医生和护士的抗菌药物使用技能培训,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四、加强监测和反馈1.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系统,对医院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统计,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2. 反馈机制: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务人员,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当使用的行为。
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宣传1. 宣传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医务人员和患者宣传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大家的抗菌药物使用意识。
讲座与综述依据PK /PD 参数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区林华,李斌作者单位:525400 广东省电白县人民医院关键词! 抗菌药物;药动学参数;药效学参数;抗生素后效应中图分类号! R 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296(2010)08-0121-02 药物代谢动力学(PK ),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动态变化,如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连续变化的过程,这个体内过程可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定量地表现出来;药物效应动力学(PD ),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反映药物的生物学效应及临床疗效,如药物剂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等。
PK 和PD 是药理学的2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对PK /PD 结合起来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两者和临床疗效关系密切。
现综述如下。
1 抗菌药物的PK /PD 相关参数1.1 PK 参数 (1)药物峰浓度(C m ax ),与单次用药剂量平行,可通过调整每次用药剂量来达到最佳C m ax ;(2)24h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 24),与每日用药总量平行,调整每日用药量可达到期望的AU C0 24。
其他重要PK 参数还有血浆半衰期(t 1/2)、药峰时间(t m ax)、表观分布容积(V d)、清除率(CL )等。
1.2 PK 参数 (1)药物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 C )和最小杀菌浓度(M BC ),两者值比较接近时说明该药可能为杀菌剂。
(2)抗菌药物后效应(PA E):是指细菌和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被清除后,细菌生长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3)防耐药突变浓度(M PC),是指抑制细菌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
以M PC 为上界,M IC 为下界的这一浓度范围称为突变选择窗(M S W )。
1.3 PK /PD 结合参数 (1)AU C0 24/M IC 比值(AU I C )。
若下标未注明时间周期,采用的AU C 即是稳态时的24h 值;(2)C m ax /M I C 比值;(3)药物浓度高于M IC 的时间(T >M IC),常用其占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比表示。
抗菌药物计划书1. 背景与目的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滥用,耐药菌株的出现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耐药菌株的出现不仅对个体患者的治疗产生了挑战,还对公共卫生系统和全球健康安全构成了威胁。
为了应对该问题,制定抗菌药物计划旨在规范和推广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耐药菌株的发生率,并保证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2. 计划目标本抗菌药物计划的主要目标如下:1.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意识;2.减少因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的耐药菌株的出现;3.保证抗菌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 计划内容为实现以上目标,本抗菌药物计划将采取以下措施:3.1 提高教育与宣传•制作宣传手册,针对医务人员和患者,普及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定期组织研讨会和培训课程,增加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运用的理解和能力;•在医疗机构内部设置宣传栏,发布相关抗菌药物使用的信息和注意事项。
3.2 建立多学科团队•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由感染科医生、药剂师、临床微生物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等组成;•建立多学科团队,提供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和咨询服务;•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的标准和指南,降低滥用的风险。
3.3 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汇总相关数据;•建立耐药菌株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报告耐药菌株的出现;•监测结果将用于评估抗菌药物计划的效果,并作为调整和改进计划的依据。
3.4 建立抗菌药物管控机制•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度,规范医务人员的开药行为;•设立抗菌药物使用的审查机制,减少非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化抗菌药物的监管,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抗菌药物行为。
4. 实施计划本抗菌药物计划将从医疗机构内部开始实施,逐步扩大至全社会。
实施计划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包括卫生与健康部门、药品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等。
在实施过程中,将注重以下几点:1.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协调各方的努力;3.定期评估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一)口服制剂一般于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为宜。
(二)大多数抗菌药物无论口服、肌注或静脉用药,应每6-12小时给药一次;要尽量避免白天一次用药,其它时间停用的给药方法。
24小时持续静滴一般无此必要。
另外还需注意:1、大多数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时,要采用分次给药方案,将每次剂量溶于100-250ML液体内0.5-1小时滴入,结合该药物的半衰期+PAE(抗菌药物后效应)制定q8h 或q12h给药,药物应临时配制。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万古霉素等药的滴注时间应〉1小时。
2、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白霉素)及多烯类抗菌药物(二性霉素)可采用每日一次给药方案,以避免毒性反应。
静脉滴注需要数小时。
3、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因半衰期及PAE相应较长,加上剂量依赖型等作用,应采用每日一次给药方案,可用肌注或静脉滴注(大于1小时),不宜静脉推注,不宜与B-内酰胺类药物同瓶滴注。
一般疗程最长不宜超过14天。
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一)一般不主张以预防为目的而应用抗菌药物,特别是滥用广谱抗菌药物。
对内科无感染征象的心血管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糖尿病、非感染性休克、慢性肾脏疾病,一般不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二)非手术科室预防用药主要限于风湿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病、疟疾、流感杆菌感染、真菌、其它传染性疾病等。
(三)胃肠道手术及胆囊炎手术前1小时可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治疗。
对其它选择性手术,特别是心脏手术、颅内手术及骨、关节手术、矫形手术等可在术前一天开始应用抗菌药物。
(四)手术后预防用药的指征:1、手术视野显著污染。
2、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的机会大。
3、异物植入手术。
4、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
5、高龄或免疫缺陷患者。
手术预防用药的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如果手术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在手术中给于第二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48小时。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根据微生物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给药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用药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为患者进行治疗。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亦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继续巩固治疗。
4.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1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1日给药1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5. 用药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h,特殊情况应妥善处理。
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6.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指征.(1)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应予注意。
(5)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药物的剂量灼情减少。
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对合理设计给药方案的意义首先,PKPD参数可以帮助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
药物的最佳剂量应该能够在体内达到理想的药物浓度,以对目标病原体具有杀菌或抑制菌的功效。
药物的最佳剂量与其药物消除速率(CL)和药物的分布容积(Vd)密切相关。
比如,对于具有高排泄速率和低分布容积的药物,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剂量以维持有效药物浓度。
而对于具有低排泄速率和高分布容积的药物,剂量可能需要减少以防止药物积累和毒性反应。
其次,PKPD参数对于确定合适的给药间隔也非常重要。
给药间隔是药物下一次给药之间的时间间隔。
合理的给药间隔应该能够在给药后维持药物浓度在疗效范围之内。
药物浓度低于疗效范围可能导致治疗失败,而超过疗效范围可能增加药物毒性和耐药性的风险。
确定给药间隔所依据的PKPD参数包括药物的半衰期(t1/2)和最低有效抑菌浓度(MIC)。
理论上,给药间隔应该能够使药物浓度达到或略高于MIC,以提供充足的杀菌作用,从而最大化治疗效果。
此外,PKPD参数可以指导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药物的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排泄。
对于特定的疾病和病原体,合适的给药途径将有助于最大化药物浓度在目标组织或感染部位的达到,并减少对其他组织的不必要的暴露。
例如,对于体外感染或广谱抗菌药物,静脉给药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药物可以迅速达到较高浓度。
最后,合理设计给药方案可以减少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相关问题。
根据PKPD参数,可以优化给药方案,使药物处于效益高于毒性的药动学/效应关系。
这意味着,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应该能够在有效范围内提供足够的药效,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合理设计的给药方案可以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舒适度,并提高治疗成功的可能性。
总结起来,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对合理设计给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参数可以指导合适的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和给药途径,以优化治疗效果、减少药物毒性反应和耐药性的风险。
通过合理设计给药方案,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治疗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药物选择。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根据细菌的种类、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根据细菌的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另外,还需要考虑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情况以及其他合并症等因素。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权衡利弊,确保药物的选择是最适合患者的。
二、药物剂量。
在确定了使用的抗菌药物后,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来确定药物的剂量。
合适的药物剂量可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同时也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药物的剂量,严格按照医嘱来使用。
三、药物疗程。
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病原体的种类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急性感染,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为7-14天。
而对于慢性感染或者反复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的疗程。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来使用,不要随意停药或者延长疗程,以免影响疗效。
四、联合用药。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
联合用药可以增加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耐药性,但同时也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联合用药时,需要谨慎选择药物,并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
五、药物监测。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疗效进行监测。
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者疗效不佳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另外,还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象等指标,以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总之,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择、药物剂量、药物疗程、联合用药和药物监测等方面。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使用。
希望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能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医生和患者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就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原则进行阐述。
一、明确感染诊断和抗菌治疗指征在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之前,首先要明确患者的感染诊断和抗菌治疗的指征。
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细菌培养等手段尽可能准确地确定感染诊断,避免因误诊或漏诊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
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在明确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征后,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应该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病原菌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抗生素,尽量避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应用。
三、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途径在确定抗菌药物后,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年龄等因素,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途径。
剂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应该根据病情的轻重、病原菌的耐药情况等因素进行调整。
四、遵守抗菌药物使用的时机和疗程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守药物使用的时机和疗程,不要随意更改或中断治疗。
保持规律的用药时间和间隔,确保药物在体内维持有效浓度,避免因用药不当导致疗效不佳或耐药菌株的产生。
五、密切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指标,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疗效。
同时,要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调整药物使用方案,避免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影响治疗效果。
总之,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原则主要包括明确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征、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合理确定药物剂量和使用途径、遵守用药时机和疗程、密切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等。
只有符合这些原则,才能确保抗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